紫貂: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动物学史
学者们根据形态和露骨的研究数据,认为紫貂物种起源的中心地带为俄罗斯南部远东地区,但还没有明确的化石记录来支持这一假说。俄罗斯学者Rozhnov和中国学者李波均通过研究紫貂的基因序列,以及考虑到南乌拉尔是紫貂在更新世的冰期避难所,其针叶林一直保存在更新世期,由此得出推测:乌拉尔地区有可能是紫貂物种起源到扩散的地区。李波还发现紫貂与欧洲松貂(
展开全文
Martes martes
)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貂属是从上新到更新世期间开始分化,古生物学研究的数据表明,最早的紫貂化石记录在更新世,但没有亚洲紫貂的化石数据,学者推测可能还会有更早的关于紫貂的化石记录。
形态特征
紫貂身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身体细长,四肢短健,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具五趾,还具有肉垫,弯曲的利爪有半伸缩性,十分锐利。非常适合爬树。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耳缘后方分层。眼睛大而有神,尾巴粗大而尾毛蓬松,约占体长的30-40%。尾毛蓬松。
野生的紫貂全身为棕黑色或褐色(家养的紫貂有黑、白、蓝、黄等颜色);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颏部被毛色调为带橙黄色的褐色;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冬毛致密,被毛丰厚,全身毛被呈棕褐色,胸部、腹部及体侧色泽一致,白色针毛散布于全身
栖息环境
紫貂主要生活在海拔800-1600米的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地处北纬41°以北。大兴安岭和部分小兴安岭及阿尔泰山,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地带,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山势绵亘蜿蜒,溪流密布如网,河流两岸植被丰富,林木茂盛,气候寒冷,为典型的雪林气候。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属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海拔高度1000-1600米左右,气候因距海洋较近,比较湿润凉爽,植被异常丰富,有较大的乔木红松、白松、杉松等,还有栎、椴、桦、柞、榆和槐等树种,灌木林和其他植被也比较丰富。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种群。
生活习性
紫貂善于攀树,行动敏捷灵巧,活动于密林深处。筑巢于石缝、树洞及树根下;通常营定居生活,但因食物的丰度和气候变化而常游荡迁移,亦常住简单的临时休息的巢穴。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冬季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
紫貂在地面行动时的步态主要有小步跑和跑跳步两种,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张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一般纵跳可达30厘米左右,也有人认为它可以跳到2米远。它的足迹在深雪中为一个深窝,在略覆薄雪的冰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爪痕。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食物以小型鸟兽为主,亦采食昆虫及松籽、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各类坚果和浆果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芬兰、日本(北海道)、韩国、朝鲜、蒙古、波兰、俄罗斯联邦。
中国仅见于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岭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的长白山和辽宁的桓仁县境内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等,呈间断性分布。
繁殖方式
紫貂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内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与出口之别,活动范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
在春季有假发情现象,真正的发情交配期是6至8月间。雌貂妊娠期约229-276天,受精卵有滞育期,至翌年2-3月间才能着床发育。紫貂每产2-4仔,但1-3仔居多。据饲养观察,3-6岁的母貂产仔率最高,7-10岁的雌貂仍有产仔能力。雄性约3岁半性成熟,雌貂要早些。寿命为16-18年。
种群现状
在动物园人工繁殖养紫貂的不多。1957年中国吉林特产研究所开始进行笼养紫貂繁殖试验,先后多次共引进野生紫貂250余只,这些野生种貂主要来自长白山区,于1965年获得笼养繁殖的后代;1963-1967年由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野牲饲养场引进8只小兴安岭紫貂;1972年又引进2只新疆的阿尔泰紫貂,并于20世纪80年代又连续获得了阿尔泰紫貂和长白山紫貂的杂种后代。吉林特产研究所的笼养紫貂繁殖群已达500多只。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貂皮收购记录的分布来看,大兴安岭紫貂产量约占总收购量的10%;长白山紫貂产量约占30%,主产区为中国吉林省抚松、长白、蛟河、敦化、安图、和龙等县和黑龙江省五常市;小兴安岭紫貂产量占总收购量的60%以上,主产区是尚志、方正、延寿、宁安、海林、林口、依兰等县及伊春市。新疆阿尔泰紫貂的产量未作统计。根据貂皮收购资料估计,若猎捕率为25%-30%,则中国东北紫貂资源储量约6000只左右。
在紫貂中国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黑龙江的呼中、汗马、诺敏河、洪河、山河、镜泊湖、丰林、龙凤湖和吉林长白山老向顶子等自然保护区。
保护措施
1、加强保护,因貂皮价值很高易受盗猎,对紫貂保护来说严格执法尤其重要;
2、加强其栖息地保护。中国虽无专为保护紫貂建立的保护区,但紫貂资源较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应列入紫貂专项管理计划,以保证紫貂种群的恢复;
3、可考虑在原有紫貂分布而且栖息条件适宜的地区有计划地进行重引回项目,以利种群恢复;
4、发展紫貂养殖事业,解决市场对紫貂的需求,并有利于野生种群的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一级。
致危因素
首先,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紫貂的毛皮资源,偷猎者对紫貂进行大量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其次,由于紫貂的生境受到破坏,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影响到其生存,例如1987年中国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对东北地区紫貂的生存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经济价值
紫貂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其毛皮的光泽度和柔软度都具有明显优势,其绒毛细密且丰厚,针毛长短适中,皮板坚韧且轻薄,暖和又轻便,主要用来制作大衣、衣领、帽子、围巾等,在世界毛皮交易中售价较为昂贵,有着“裘皮之冠”和“软黄金”的美誉。中国《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将其列入毛绒皮产品特种动物,但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禁止私人饲养。
生态价值
野生紫貂在自然界会捕食大量的鼠类,对农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毛皮贸易
中国:古代中国曾把紫貂皮作为东北特产向中原王朝进贡。据《汉书》《晋书》《三国志》《辽史》等史书记载,乌桓朝贺东汉朝廷,便进贡大宗貂皮;辽东太守一次赠予孙权貂皮千张;渤海国以貂皮进贡唐朝,且作为礼品由使臣带给日本;辽国开泰七年,铁骊等五国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张。满族建立清政权后,明令向猎户征收紫貂皮供御用。据《吉林外记》载,一次岁贡貂皮就达二千六百张。“冬时供御用裘冠,朝廷王公大臣也服之,以昭章乐。”
俄罗斯:西伯利亚为世界著名的紫貂产地,依托西伯利亚丰厚的毛皮资源与西欧庞大的毛皮消费市场,毛皮贸易成为俄罗斯向西伯利亚拓展殖民地的重要形式。俄罗斯紫貂皮自1928年开始成为裘皮市场上的名贵品种。1941~1989年野生紫貂皮产量逐年上升,2000年后国际裘皮拍卖市场中来自俄罗斯的野生紫貂皮约30~40万张。
相关典故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其中的“貂皮”即为紫貂皮,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紫貂资源丰富。
狗尾续貂: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侍从都喜欢将貂的尾巴作为帽子的装饰,但由于官职滥任、人人效仿,导致貂尾紧缺,就出现了用狗尾巴代替貂尾巴的现象,以此讽刺朝廷任意授官。也可称作“貂尾不足,狗尾来续”。
中国清朝时期,流传着一种说法:“头品玄狐二品貂、三品四品穿倭刀”,其中的“貂”指的就是紫貂毛皮制成的衣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