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葬礼上烧给死人的纸扎用品,在法国博物馆爆红,上百万人感叹_布朗_用品_丧葬

前有法国博物馆展览“烧给死人的纸扎用品”,后有外国人“烧冥币”求祖宗保佑。

中国的丧葬用品,在国外是彻底火了!

千百年中国人很注重身后事,从真人殉葬,到火烧纸扎人,我们对于纸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至于这些纸扎品的做工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而这种在中国人眼中烧给死人、平时看见都觉得晦气的纸扎品,到了外国人眼中,却成了精美的艺术品,甚至拿到展台上让更多人观看。

极乐天堂

在世界浪漫之都巴黎,所有人都对艺术有着别样的追求。

但艺术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花了十年时间,在塞纳河畔建立了一座凯布朗利博物馆。

由法国著名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可以说是现代建筑和各国文化交融的产物,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民众的追捧。

即使是在凯布朗利博物馆建成十年以后,每天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主要是这里的展品,全都是 一些世界各地稀奇古怪的东西。

展开全文

凯布朗利博物馆,开馆之后的定位就极其特别。

这里的展品,从不局限于哪个国家的艺术品、或哪位大师的作品,它更多的是对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等其他大洲传统风格艺术品的展现。

希拉克自己也认为,世界各地的传统风格艺术品一直以来都遭到人们的忽视。

但事实上,这些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名师大家的作品。

所以,他希望凯布朗利博物馆能够尽情的展现各地传统艺术,从而起到一种宣传和平的作用,当然这也为世界各地的传统物品,起到了扬名海外的机会。

凯布朗利博物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以一个主题开办展览,并根据这个主题来收集各地不同的传统艺术品。

由于每一次的主题不同,所以游客们总能观赏到与众不同的艺术品。

不过要说最吸引人眼球的一次主题,还得要说2019年的“极乐天堂”。

所谓“极乐天堂”,指得便是人死后的世界。所以这一次主题,是围绕着全球各地的丧葬习俗所展开的。

如美洲传统的墓地风情、非洲的丧鼓牛角等等。

这个特别的文化展览刚一开始,就立马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

不过等到这些人一走进凯布朗利博物馆的大门之后,立马便被一对用纸制作的孩童娃娃所吸引住。

这对娃娃有着又大又圆的脑袋,看着就跟年画娃娃一般。

毫无疑问,这便是中国丧葬传统中的纸扎用品——童男童女。

而继续往凯布朗利博物馆深处走,还能看见各式各样的纸扎用品。

无论是传统的人、车、牛、马,还是现代的电视家具,这些别具一格的纸扎用品,都让一众法国人深深陶醉其中。

对于这些法国人来说,仅仅使用芦苇、纸制作的纸扎用品,却能给人难以想象的美感,这实在是一件相当浪漫的事情。

纸扎起源

使用纸扎用品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时候民众祭祀信仰时的需求。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扎用品出自于1973年新疆地区发现的一具纸棺,专家判断这具纸棺至少出现在唐朝时期。

尽管纸棺和如今的纸扎用品还是有些区别,但至少可以证明,纸扎用品的习俗从那个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

但如果真的追根溯源,在纸张发明以前的时代之中,也有类似的东西出现。

比如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些作为陪葬品的陶塑作品,和后来的纸扎用品有着异曲同工的味道。

等到宋朝的时候,得益于手工业和经济的繁荣昌盛,纸扎用品的使用也愈发多样化。

甚至因此专门出现了从业者,在街头巷尾开起自己的纸扎用品店铺。

等到了清朝以后,纸扎用品愈发常见,不仅款式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平民化。

根据一些资料中显示,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随便一个县城之中都会出现数十家纸扎铺子。

而这些纸扎铺子不仅会制作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还会制作门楼、牌坊等精美的东西。

就连慈禧太后的葬礼上,都存在大量的纸扎人。

尽管纸扎用品形态各异,但是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家”。

在中国人的认知当中,国与家永远是最重要的两个群体,也是因此才会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

所以这些纸扎用品大多都会贴合这个主题,甚至有些与家毫无关系的纸扎用品,比如飞机、跑车等等,都会将内部掏空改装成家的样子。

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传统丧葬文化中充斥着迷信。

但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传统丧葬文化成了我们缅怀故人的一种方式。

从纸扎用品身上,我们能够看出中国人对死者的态度。

和西方的人生而有罪论不同,我们对死者只有祝福。这样的祝福充满了包容,也展现出了中国丧葬文化的闪光点。

而正是这份包容和闪光点,让西方人民也可以接受纸扎用品。

凯布朗利博物馆展览的纸扎用品,不仅让西方人看到了独特的缅怀故人的方式,同时也让西方人见识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手工制品。

在将纸扎用品作为“极乐天堂”的主要展览物之后,凯布朗利博物馆一度获得了超过600万人的关注。

西方人民在见识到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用品之后,无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中纸扎用品的大火之外,和纸扎用品类似的冥币,也在大洋另一端的美国,引起了一段新的风潮。

天地银行美国分行

如果说纸扎用品是道教的传统,用来为逝者陪葬的,那么冥币便是佛教传统,通过烧纸钱来传递给鬼神的。

从宋朝制造出纸币之后,就开始出现用纸制作的金银来祭祀的习俗。

到了魏晋开始,纸钱也就此开始。

到了近代以来,人们为了表示冥币的统一化,更是创造出了“天地银行”一词。

和越来越少见的纸扎用品不同,天地银行的冥币直到今天都仍然是大多数人祭祖时的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大手大脚的花钱,所以便会选择给逝者烧大额的冥币,让逝去的人不能没钱花。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们对祖先的一种祝愿。

而随着中国人逐渐走出国门,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这些华人同胞在节日的时候总会选择通过烧冥币来祭祀先祖。

出人意料的是,外国人看到这些大数额的冥币之后,竟然也渐渐对冥币产生了兴趣,甚至还开起了“天地银行美国分行”。

最开始是有一位网友,因为华人好有烧冥币的习惯,自己也买了一些来祭祀先祖。

结果惊讶的发现,在烧完冥币之后,自己竟然被老板升职加薪。

网友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上之后,不少美国人都对此产生兴趣,并模仿他一起烧冥币。

紧接着各种各样的离奇事件就在网上出现,有人中了彩票、有人结束了流浪生活,还有人甚至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随着此类事件的层出不穷,美国人也渐渐爱上了冥币。

美国人将冥币当成了许愿的道具,将自己的祖先当作了许愿池,通过烧冥币来向先祖许愿。

为了让许愿的成功率更高,美国人每天都会在下午天快黑的时候焚烧冥币。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个时间段是人世与冥界最接近的时刻,在这个时间许愿先祖听到的概率更高。

而在烧完冥币之后,他们还会买来各式各样的酒泼洒在灰烬上面,以此来结束“许愿”。

除此之外,美国人认为一直将大面额的冥币烧给祖先,将会导致冥界通货膨胀。

为了维持货币,他们还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冥币,比如美元、欧元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注意到其中的利益,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冥币供人们选择。

而随着冥币在美国的愈发火热,纸扎用品也逐渐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之中。

各种豪车手表,各种奢侈品包包,都成为了美国人祭奠故人的最佳选择。

到了现在,可能中国文化中死者聚集的阴间,里面都出现了不少拿着冥币的外国人。

而除了这些丧葬文化之外,中国各种各样的文化,如今也都在世界各地发挥着他们的影响力。

扬名世界的中国文化

首先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几乎每年都有无数国家抢破了头,想要租赁中国大熊猫。

荷兰曾经以731万的价格租借两只大熊猫,而印度也曾为了租借大熊猫开出两千万的天价,但也被我国拒绝。

而这些国家之所以不惜重金也要租借大熊猫,是因为独属于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能够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著名日本动画《樱桃小丸子》中,就描写过观赏大熊猫的场景,其中还有人感慨:“没看过熊猫的人生,是丢脸的人生。”

而日本租借的大熊猫香香,不到三年的时间就给日本带去了539亿日元的收入。

很多外国人为了观看熊猫,即使排队三个小时也心甘情愿。

其次,是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各国的运动健儿们来到北京参加比赛。

我们贴心的为这些运动健儿准备了各个国家的经典菜系,以此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

但出乎预料的是,在这些菜系当中,最受欢迎的竟然是中国菜。

不少运动健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自己在结束运动以后,一定会去品尝各式各样的中国菜。

除了食物以外,以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也都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钟情。

不少运动员都表示自己祖国的朋友家人,都请求他们帮忙带回去一些“冰墩墩”和“雪容融的玩偶”。

接着,还有最为出名的孔子学院,外国人因为对孔子思想的推崇,都来和中国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至今全球的孔子学院已经超过2000所,让孔子思想成为了最出名的中国文化之一。

还有国内人尽皆知的辅导书《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也曾在美国超级英雄蝙蝠女的漫画中出场。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涌现出了无数的传统文化。

尽管其中一部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世界中显得有些老旧,但随着不断地传播,这些传统文化却在世界每一个角落,绽放出了不同的花朵。

时至今日,也许有很多传统文化被掩埋在时代的河流之中。

但相信迟早有一天,这些传统文化都会在不同的舞台之上光芒四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