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永州新发展格局、推动永州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_永州_全市_永州市

作者按:永州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地,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两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是湖南连接粤港澳和北部湾及东南亚的桥头堡,是泛珠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等“四大经络圈”的交汇节点,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从卫星地图看,长江进入湖南,四周都是高山峻岭,唯一的通道,竟就在永州。所以说永州根本不是桃源式的封闭之地,而是“水陆要冲,楚越咽喉”的通衢之口。当年秦始皇用人工运河灵渠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无缝对接起来,湘江和潇水在零陵萍岛汇合成湘江,故永州雅称“潇湘”,乃湖湘文化发源之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牢锚定在全省版图中增加永州分量的目标,全面落实“三高四新”和向南向海向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三区两城”,着力构建“一核两轴三圈”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取得长足发展。2022年永州GDP总量突破2410亿元,排全省第九位,超益阳市和娄底进入第三档城市方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那么,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永州地区,如何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书写优异的永州答卷呢?为此,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

一、做大永州中心城区经济分量,特别是加快零陵区发展,以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引领永州地方经济发展新格局

2022年永州市中心城区GDP为676亿元(其中:冷水滩及经开区414亿元排全市第一,零陵区262亿元排全市第四),两区仅占全市GDP总量的28.05%(其中冷水滩及经开区占17.18%,零陵区占10.87%),由此可见,中心城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少引领作用十分有限。所谓中心城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区域经济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并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应在进行生产的分工、协作和扩散;通过流通、互通有无、促进竞争、形成优势;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和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发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而现实上不尽人意,特别是零陵区由于受历史、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和原因影响,拉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总量后腿,如何弥补这个“短腿”?一是改善零陵现代化交通环境。建议在实施“十四五”永清广高铁和南衡高铁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中,为优化改善零陵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建议在零陵设站并命名为永州南站,特别在南衡高铁建设中在零陵设站并顺接永清广高铁,形成中心城区次交通枢纽,实现与南六县交通内循环,更重要的是促进永州旅游更好地融入衡阳、桂林黄金旅游圈,极大地拉近南六县与中心城区距离,扭转南六县跑郴州、桂林的尴尬局面,通过高铁设站强力带动零陵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尽快补齐中心城区占全市GDP比例达到35%以上,可谓“一举多得”。二是构建零陵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产城融合,以产促城,要紧紧围绕市委“向南向海向外”和“一核两轴三圈”战略定位,不断增强零陵区的“造血功能”。重点铺排一批带动力强的全市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零陵,重赋零陵辐射南六县经济能力,重构零陵对南六县的虹吸效应。三是探索零陵现代化管理体制。在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给予零陵重点倾斜,更利于弥补历史欠帐反哺零陵,增添零陵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零陵跨越式发展。

注重发挥中心城区在区域经济内的引领作用。今后特别要把事关全市带动力强且效益好的和规模大的生产经营项目总部有意识布局在经开区和冷零祁产业开发区内,然后根据市域范围内各县区产业园区特点,再因地适宜统筹布局生产经营基地或分厂,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的集团化“错位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杜绝市域内无序恶性竞争,形成全市“一盘棋”,在全市范围内做到极大地节约资源和利用资源,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资源内耗,确保全市经济发展利益最大化,推动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做活永州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以国学文化、瑶文化、红学文化引领永州文生旅经济发展新格局

展开全文

“要想富,先修路”,永州交通瓶颈问题极大阻碍了永州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等优质稀缺资源优势转化中国式现代化永州特色经济优势的进度。必须举全市之力构建永州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通过旅游项目开放开发和旅游景区景点建设进行系统性转型、串联与整合,形成文化底蕴深、地方特色强、融合程度高、带动效应大的全域特色文化旅游体系。一是打造文生旅交通圈。“十四五”期间要做好永州市“东西南北中”的“十大交通工程”,力争邵永高铁、永清广高铁、南衡高铁等改善永州交通瓶颈的重大工程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着力启动永州机场改扩建,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改扩建,并主动对接湘桂大运河前期可研。尽快竣工衡零、零道、桂新高速公路及市域内国省道提质改造交通项目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辐射的便捷半小时及1小时黄金旅游交通圈。二是整合文生旅旅游线。下大力气整合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点,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票通”管理,在零陵区设立全市游客集散分拨中心,把全市知名旅游景点串联开发和“抱团取暖”。建议分线或整线开通北五县旅游大巴旅游专线和南六县旅游大巴旅游专线;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出国学研学游(适合大中小学生阶层)、红色游(适合工薪上班阶层)、生态康养游(适合中老年康养人群)、高端品质游(适合商务人士)等。三是提升文生旅服务系。通过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有序开发旅游项目,开辟具有永州特色且适宜各类消费群体的食、娱、行、游、玩、乐、购的一体化永州文生旅新模式,把海内外广大游客来永州匆匆的脚步留下来,促进永州餐饮、住宿、商贸等服务贸易业蓬勃发展,推动永州文生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做实永州丰富的稀缺矿产资源,以稀土、锰铁、铷铯系新材料产业引领永州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我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全国168个矿种在永州市已发现75种,其中54种已探获储量,30种纳入矿产资源储量表。锰、稀土、铷、锂、铯、溶剂灰岩、水泥粘土矿保有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钨、锡、铋、铁、铅锌、钼、铜等矿保有资源储量均居全省前列。当前的工业革命就是新材料应用革命,我市应立足本地丰富的稀缺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永州新材料产业。一是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通过整合、设立和发展壮大全市稀土、锰、铁、锂、铋、铯系等相关新材料产业集团或专业园区,采取延链、补链、壮链的全产业链招商方式,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在各县区产业园区内合理设立采矿加工基地和新材料加工基地,着力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兴企业。二是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利用。要特别注重矿山绿色有序开采和利用,利用稀缺矿产资源优势变招商为选商;特别要发挥永州国际陆港作用,开通永州至中欧班列,永州至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推动形成永州陆港为平台的铁路、水运、高速公路联运模式,把非洲、缅甸等东南亚既廉价又高品位的稀土矿、锰铁锂矿等矿产资源通过铁海联运进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格局。三是创建新材料产业体系。迅速建立起有永州特色的现代化新材料产业体系,齐力推进各县区建立起功能性强、互补性强、连动性强、科学性强的有特色有效益有前景的绿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如:零陵区目前在建的湖南稀土高科技产业园。既可以整合壮大全市乃至全省的稀土产业,又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国家级技术鉴定中心和期货交易所,赢得行业定价权和话语权,有力推动永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做强永州农林牧渔业,以独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大湾区“菜蓝子”农副产品引领永州生态康养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永州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优势,开启了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新篇章,做了大量尝试。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800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在300万吨左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居全省首位,蔬菜出口占全省95%以上;连续三年生猪出栏量、存栏量、能繁母猪保有量、外销生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永州牛肉出栏、存栏长期排全省第一,油茶产量位居全省前列,获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市称号。湖南省首个食品类市级农业公用品牌“永州之野”,目前已授权100多家农业企业近300个产品使用,拥有大湾区“菜蓝子”认定基地(加工企业)近300余家,居全国第一。当前,全市认定家庭农场3万余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万余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粮食、禽畜、蔬菜迈入百亿产业行列。同时,永州市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国排名第12位,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三年水质进入全国前列的市州;率先创建全域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全国首批“天然氧吧城市典型市范”。一是树品牌、强质量。今后我市必须更加牢牢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全面推动实施“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独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坚定走生态康养经济发展之路,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有力夯实永州农林牧渔品牌基础,唱响永州生态绿色环保品牌,把永州区域内原生态绿色农副产品这个“香饽饽”,畅销到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二是优环境、促转型。着重培育优化生态文明、生态康养的全域乡村营商环境,开发出契合永州特色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效能,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庞大高端的消费市场,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旅游产品和农特新产品。力争把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多多的“有钱人”吸引来永州这个“天然氧吧”进行休闲旅游、“候鸟”居住、森林康养和养老安家等。充分利用永州“后花园”和“后发优势”,推动永州生态康养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做好永州技能型职业教育产业,以全面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获取高收入引领永州劳务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背景下,永州职业教育有了较大进步,但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依然严重,特别是老百姓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在乡村地区受传统成才观念影响,家长望子成龙,孩子好高骛远,忽视了技能型职业教育。据初步统计,永州市目前在外务工约有100万大军,仅有20%左右进行过职业技能培训,还有80%的外出务工人员需提升劳动技术技能。目前永州市内有高校4所(在校学生规模约6万人),公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6所(在校学生规模约8-9万人),具备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决基础条件。一是瞄准市场需求,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好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全面对接市场需求,加大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保障水平,创新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动态增长机制以及加强师德师风监督管理,全面推进各行各业“名师”工程,以“工匠”精神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实用型人才。二是注重技术技能,构建现代大职教培训体系。立足满足产业转型对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需求,完善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构建大职教培训体系。特别要主动上门服务,全面开展对现有外出务工人员中短期劳动技术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劳动技术技能水平,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定级考核和认证,全面提高外出务工人员职业素养和劳动工资收入。若理论上简单的以每个受训的外出务工人员每月增加1000元工资收入计算,每年永州外出务工人员将有近80-100亿元的工资收入增量;若每月增加2000元工资收入,永州外出务工人员将有近150-200亿元工资收入增量,以此类推。由此可见,切实做好我市当前的技能型职业教育产业,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将极大引领永州劳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柏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