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第三届思想之夜《莫比乌斯环》4.22上演_艺术_创作_人类

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暨第三届思想之夜重点项目《莫比乌斯环》,即将于2023 年 4 月 22 日18:30在北京三里屯CHAO•桥空间正式上演。围绕“秩序、操控、狂欢、连接、断裂、能量”,舞者们在身体中探究人类与科技的临界。

中法高校跨时空打造

《莫比乌斯环》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联合制作的新创作项目,于法国驻华使馆举办的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暨第三届思想之夜首演。

作为中法文化之春·思想之夜活动的重点项目,《莫比乌斯环》以中法两校于2019年10月进行的MOU签约仪式为创作背景,基于共创新型艺术教育模式的蓝图,依托两所具有深厚底蕴的高等学府,是当代舞蹈艺术与教育资源互惠展开的创新成果。

展开全文

从 2021 年初,艺术家与舞者们先从身体展开探索,在动作中尝试构建起身体的某种秩序;当“关系、能量、连接、冲突”等关键词出现,“莫比乌斯”循环之意,也逐渐在身体探索中展开。

因时空限制,中法两方团队被迫将排练移至线上,而这却恰恰为创作探索提供新的灵感——两重空间。艺术家们找到一条以科技构建第二层空间的方式,直观地将人内心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转化成一种新的创作表达。

“莫比乌斯”概念抢先看

“更多”一定意味着“更好”吗?目前人们的生活何种繁杂,人类作为科技的缔造者、信息传递者、生活主宰者,却又逐渐被自身的创造物无形地控制。伴随着生活发展的加速,智能手机、网络、短视频、广告、AI...诸如此类——如幽灵般侵入人类的生活,几乎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存在。

这不断地引发了艺术家们面对个体生存的追问——长期以科技为重的时代状态下,人类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同时,又不得不饱受各类社会进步附带出的精神与物质双向污染,其背后的核心问题引发了《莫比乌斯环》的创作,作品试图探索内外颠覆、对立与统一。

作品通过秩序、操控、断裂、连接等形式,呈现出在虚拟与现实中流转的人类:看似具有真实意识,实则永远处于代码的循环运算中。

演出借助人体动态、环境空间、沉浸式感受、信息传媒等方式,与观众共同感受工业、科技、信息等这些越来越多的“人工制造”与人类本体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体存在与当下“社会景观”之间那种永无休止的重复和矛盾的循环处境。人类究竟往何处去?

开放空间构建全新观演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作为《莫比乌斯环》的艺术总监、创意及编舞、项目合作发起人谈到,这部作品选择了沉浸式、非剧场性的表演空间,在创作之初通过动作实验找到了在不同生存秩序下的身体质感,到确定主题后身体对于连接、断裂再连接的理解与重复,再到探寻空间的魅力之下,使得观演关系变得有趣的同时,还希望通过人和身体、人和空间、人和自然产生的化合反应,凸显当代艺术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副教授、创意及编舞戴剑老师也提出,运用身体、行动、网络、媒体等诸多因素,作品建立起一个现场与虚拟并行叠加的环境,试图搭建出一种艺术和现实交织体验、表演者与观众相互输出和纳入,又同步牵引的共域空间。

作为中法高校艺术交流的一次尝试,舞蹈不仅搭建起两所学校的沟通桥梁,也为两校师生开辟了一个认识自我、艺术和世界的全新视角。正如项目合作发起人,法国里昂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及编舞研究主任 Kylie Walters所说:“学习如同进化,如今我们一起研究舞蹈的过程跨越大陆,我们期望将以往的确定性抛开,以便为创新创造空间,寻求新的联系,并使彼此对编舞有一个新的视角。”

《莫比乌斯环》的诞生,不仅是两校师生在舞蹈作品层面的一次合作,也促进了两校在舞蹈教育理念上的深度交流。通过为期两年对作品的不断沟通、升级,两校以创新实践的方式共同探索了创作在当代舞蹈教育中的位置,以创作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在创作中感受其中的协作精神。通过舞蹈这个媒介,让学生对人类、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形成一个整体认知,从技术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思想完成一个整体的建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