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上市的彭罗斯阶梯_嘀嗒_顺风_打车

文|灵猫财经

文|灵猫财经

嘀嗒出行的IPO之路似乎并不怎么顺畅,就像是踏上了彭罗斯阶梯一般——一个始终向上或向下但却走不到头的阶梯。

今年2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嘀嗒出行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2020年、2021年上市失败后,嘀嗒出行第三次重启港股IPO进程。

或许是投资人的推动原因?嘀嗒似乎对上市有一种执念,然而姑且不论此次递交申请是否能够顺利上市,即便此次申请成功上市成功了,嘀嗒又能如何呢?

一、利润净额持续下滑:嘀嗒拿什么支撑自己的估值想象力?

在网约车的江湖上,嘀嗒似乎一直都不是特别引人注意,更多人知道他或许还是在滴滴之前就率先申请IPO吧。

根据招股书显示,在报告期内(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净利润分别为3.433亿元、2.380亿元和0.654亿元。但在行业很多竞品都还困在亏损泥潭中时有这样的表现,嘀嗒确实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利润持续下滑似乎也是一种现实,从这个维度来看,似乎让人对其上市路产生怀疑。

尤其是各类打车平台的层出不穷,这或许也对嘀嗒的市场份额产生了一定的挤出。

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三大央企联合阿里、腾讯、苏宁及金融、零售、互联网等行业头部公司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上汽集团有“享道专车”,吉利有曹操专车的吉利。

与这些车企背景的打车平台竞争,嘀嗒似乎并不具备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双方做网约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平台业务结构来看,顺风车对于嘀嗒而言是核心业务,而对于车企不同,是改善型业务。为什么这样说?嘀嗒最核心的业务就是靠顺风车去实现流量转化,获取利润。赚不到钱就会陷入麻烦。而车企主营业务还是为了卖车,做网约车还有消化自身产品降低汽车采购成本的优势。做变现业务的玩家处于被动防御,而车企背景的打车玩家发力网约车市场更像是"降维打击"。

此外,嘀嗒要想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未来势必要从赚取车费的传统行业盈利模式转为流量变现生意,这样一来,就不能像其它平台一样被插件化。

在移动互联网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任何服务入口需要寄生于某个超级APP当中才能发挥价值。正如我们所看的那样,也只有腾讯、百度、阿里、字节跳动这样的巨头或者准巨头才有能力去做这件事,就像笔者平时喜欢用高德打车,上面对接着许多不多的网约车品牌,往往很快就能打到车。最近抖音也上线打车功能了,已经开放交通出行服务的平台服务商入驻资格,目前开放的细分类型有打车/网约车、顺风车/拼车、出租车等。

网约车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固定的时间,让需求与供给得到匹配,供给端运力要实现密集覆盖从而满足分散的需求。聚合打车平台可以集聚更多的运力资源,用户打车快,体验好,就会产生用户粘性。

对于嘀嗒而言,自己做流量业务的话可能会承压,如果选择被工具化,入驻超级APP或者其它聚合平台的话,可能会让资本市场对其想象力下降,对于嘀嗒而言,或许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展开全文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投资时报》此前的报道,若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尽管嘀嗒出行中国顺风车市场份额仍位列榜首,但已由2019年的66.5%下滑至2021年的38.1%。报告期内,嘀嗒出行的顺风车收入占比约9成左右,但其业务毛利率呈现下滑趋势,分别为86.7%、85.4%及80.5%。

营收下降了,市场份额下降了,毛利也下降了,再加上网约车市场越来越多的玩家,这样的嘀嗒即便上市了又能取得怎样的估值呢?结果恐怕很难令人满意吧。

有不少媒体报道,2022年前9月,嘀嗒用于私家车车主的补贴额度较上年同期下降75.85%。但有意思的是,关于毛利下降问题,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解释称,2020年到2022 年前三季度,其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其增加了对私家车车主的补贴。补贴额度下降了,毛利还降低了,这里面的内容或许值得我们去关注。

而且,靠补贴真的是长久之计吗?

朱啸虎曾经表示,现在的网约车竞争已经不同于当年,现在政府并不希望看到恶性竞争,而对待补贴策略,资金战、流量战都不是关键,运营效率才是王道。

企业,是靠服务来决胜的,网约车也不例外。

二、经营屡次被罚,业务营养不良:上市,真的是嘀嗒成功的“诺曼底”?

关于嘀嗒,另一个引起人们争议的点或许就是关于它的处罚似乎是有些多了点。

据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发生57起行政处罚案件。其中36宗后续已于撤销,余下21起行政罚款由5000元至30000元不等,合计约为55万元。

不得不说的是,嘀嗒的违规事件似乎有些多了点,可见,风险意识不足似乎也是伴随嘀嗒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过往的这些经历,对于其IPO过审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其品牌形象而言或许不是什么好消息。即便IPO成功了,届时,嘀嗒将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任何负面消息的曝出,都可能导致股价下跌,这或许是嘀嗒和投资人要共同面对的风险隐患。

有一说一,关于网约车层面,司机素质问题经常为人诟病,只不过从本质上看,司机个体素质高低非平台主观意识可以完全决定,但是否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则应该是平台自己能决定的吧?一个是能力问题,一个是态度问题。屡次被罚背后,或许也反映出企业经营层面的一些问题。

此外,前面我们说到太多关于影响嘀嗒估值的信息,但是最关键的或许还是业务层面的内容。根据F&S报告显示,中国的移动出行市场由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及顺风车组成。在2021年,这四个细分市场的订单总数分别约为144亿、18亿、102亿和3亿。

专注、垂直、“小而美”可以让企业变得更专注,但是时代确实属于“大而全”平台的。

说一千道一万,顺风车、出租车只是整个市场的一部分而已。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用户的角度去考虑,不会专门为了某种垂直服务下一个打车平台,毕竟手机内存太珍贵了。因为平时用车的次数会比较多,考虑顺风车的话需要看运气,有时候给你“顺风”到附近,自己还得走一会才行,一般都是用高德打车同时选择好几种不同的打车方案。

不过话说回来,打车本身就是一个垂直的生活服务场景,做垂直场景中的细分领域?这样的企业想象力又能有多大呢?这样的企业它的护城河壁垒又能多深呢?专注细分领域,虽说可以集中精力,但是价值链没有太多可以延伸的地方,不会有太多可供挖掘的价值,也很难做成真正的生态型平台企业。

而谈到护城河壁垒,就目前的嘀嗒而言,似乎存在两个相对比较明显的隐患。

一是业务层面。现在本地生活层面大家的交际越来越多了,你不去拓展自己的边界,那就等着被别人来拓展吧。顺风车本身就是打车服务的一部分,对手发力顺风车市场很顺理成章,连突破边界都算不上。

二是运力层面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和企业竞争的优胜劣汰,新能源替代步伐可能也会加快。这一点,其实是有车企背景打车平台的优势。

对于嘀嗒而言,虽说净利润持续下降,但考虑到很多平台还没有实现盈利,这足以说明嘀嗒的经营能力。况且,在垂直市场实现这样的成绩,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嘀嗒有自己国人的地方。只不过面对红海竞争的网约车江湖而言,嘀嗒可能需要拓展一下自身的业务。单一业务的想象力受限,而且抗风险能力低。

之前嘀嗒已经失败两次了,而上市失败终究是有原因的,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当然了,这一点我们外人不得而知,不过对于嘀嗒而言,现阶段其实不必非得执迷于上市,毕竟网约车似乎已经过了上市的最好时候,对于嘀嗒自身而言其实也是如此。高筑墙、广积粮,延展自己的市场想象力,而这或许才是发展的正确姿态。不过既然已经申请了,那就祝福嘀嗒,此次圆梦IPO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