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师原文及译文?《左传》中《蹇叔哭师》里秦国攻打赵国,最后是输还是赢_秦国_晋国_军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蹇叔哭师 秦国 晋国 军队

本文目录

  • 蹇叔哭师原文及译文
  • 《左传》中《蹇叔哭师》里秦国攻打赵国,最后是输还是赢
  • 《蹇叔哭师》文言文翻译
  • 成语蹇叔哭师是什么意思
  • 蹇叔哭师典故
  • 蹇叔哭师原文翻译
  •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 蹇叔哭师
  • 肴之战 中蹇叔哭师的原因
  • 《蹇叔哭师》文言文及翻译

蹇叔哭师原文及译文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17)拱:两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1)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左传》中《蹇叔哭师》里秦国攻打赵国,最后是输还是赢

蹇叔哭师   【左传·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利令智昏必遭惩罚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 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 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 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 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 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18) 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 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读解】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 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 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 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 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 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 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 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 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 遭天遣,遭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 为是“先知”。

《蹇叔哭师》文言文翻译

  《蹇(jiǎn)叔哭师》出自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创作于先秦时期,是一篇历史散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蹇叔哭师》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蹇叔哭师》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17)拱:两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1)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鉴赏

  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由此可见,“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先知”。

  这篇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色,即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文章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使全文在结构上起伏有致、曲折多变。

  其次,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体现出《左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划人物性格,将人物与情节结构融为一体的特色。这篇文章虽短,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然而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蹇叔虽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成语蹇叔哭师是什么意思

《蹇(jiǎn)叔哭师》出自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文章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秦穆公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被晋军在崤山打败。出征前,蹇叔哭送秦军,并阐述了他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彻底分析,也表现了他对秦军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心。

蹇叔哭师典故

秦在得知郑国可窃取时,派兵前往,蹇叔深知其中利害,劝阻不成,在秦师出兵之时哭告他的儿子此行之险。后秦兵盗取郑国不成,回国途中又被晋国所劫,损兵折将。

蹇叔哭师原文翻译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翻译: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写刘蕡冤谪而死,以及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作者是唐代李商隐,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哭刘司户蕡
作者: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哭刘司户蕡 翻译:无

哭刘司户蕡 背景:
刘蕡 (fén):唐代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就是今天北京市昌平。太和一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考官赞善他的策论,但不敢授以官职。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敢录取。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而宦官深恨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卒。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

哭刘司户蕡 赏析:
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西汉贾谊因遭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即不及待。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象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李义山诗集辑评》)。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
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怎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李义山诗集辑评》)此论极是。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我们耳际。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如纯用抒情,又与引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蹇叔哭师原文及翻译 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关注公众微信号:miyu_88,精彩内容无限推送!

蹇叔哭师

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谏说:“不行。我听说过,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着士兵土气旺盛和力量强大,因此进攻敌人能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现在要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上去偷袭郑国,我认为这不行。请您慎重考虑。”穆公不听从他的意见。蹇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蹇叔的两个儿子叫申和视,参加军队一起出征。蹇权对他的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肴山。”秦穆公听说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出兵打仗,还不知结果怎样,现在你哭着给军队送行,这是给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跟军队一起出征,等队伍回来时,不是他们死了,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才哭的。”秦军经过周地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秦军,弦高说:“哎呀!秦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立刻让奚施回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伯的命令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本来听说贵国军队要来,已经好久了。贵军没有来到,我们国君和战士们私下替贵军担心,惟恐你们的士兵疲劳以及干粮缺乏。派我用玉璧犒劳贵军,用十二头牛提供膳食。”秦军三个主将害怕了,商量说:“我军行军数千里,多次越过其他诸侯的国土去袭击郑国,没有到达而人家已经先知道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就)回师撤离。这时候,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军不可不攻打啊,我请求攻打它。”晋襄公答应了。先轸在肴山截住秦军进行攻击,大败秦军,俘获秦国的三个主将回国。这不是秦穆公想要在肴山失败,而是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智力达不到就不相信。不信(蹇叔的)话,军队回不来(的结果)就是由这造成的,所以智力达不到所形成的害处很大呀。

肴之战 中蹇叔哭师的原因

因为他料到晋军必定会在崤山伏击秦军,秦军必败,蹇叔的儿子也在军中,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会战死在崤山中

《蹇叔哭师》文言文及翻译

《蹇叔哭师》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 为是“先知”。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蹇叔哭师》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蹇叔哭师》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 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 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 两手合抱。

(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8)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白话翻译】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赏析】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 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为是“先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