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打入函谷关的战国名将你知道是谁吗?匡章能够联合齐、魏、韩联军攻破函谷关白起的能力跟他相比怎么样_秦国_齐国_名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匡章 秦国 齐国 名将

本文目录

  • 唯一打入函谷关的战国名将你知道是谁吗
  • 匡章能够联合齐、魏、韩联军攻破函谷关白起的能力跟他相比怎么样
  • 《战国七雄》各国中,第一名将分别是谁
  • 秦国变法图强后,东方六国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不世名将是谁
  • 齐国名将匡章,为何仅用时三年便攻破函谷关
  • 匡章攻入秦国腹地的时候,战国最牛的将领白起为何没有上阵呢
  • 匡章击败秦国战神,不是匡章本领大,而是齐宣王敢信任他,为什么这么说
  • 白起和匡章,谁更厉害
  • 一人的战斗力不输白起,曾让秦国差点亡国,为何却不出名

唯一打入函谷关的战国名将你知道是谁吗

相信大家对于秦始皇嬴政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这一段辉煌的历史一定了解,但是这段历史并非一蹴而就的。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虽强,却也并非一直独占鳌头。有一次甚至面临了灭国的危机,而给秦国带来灭亡危机的人正是齐国名将匡章。

匡章并非军士出身,而是一个儒生,匡章早年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关系很好,两人常一起交游,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不过后来匡章弃文从武,在齐威王末年,成为了齐军将领。当时的齐国经过了邹忌变法后,日益强盛国力充沛,这引起了秦国的忌惮。

齐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先是越过了韩、魏、卫三国,然后突然从阳晋南下至齐国西南重镇亢父。

秦军想要绕过右壤直插齐国的南阳腹地,如果实现那么齐国可就危险了,于是齐威王便任命匡章为将,带领齐军前往迎敌。

由于秦军是孤军深入,还需要提防后方韩、魏二国有所图谋,于是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于双方使者多次来往,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内外夹击大破了秦军。

《战国策·卷八》记载:“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此战后秦惠文王被迫向齐威王称臣,当时的齐国可谓是威风凛凛。

而匡章第二次与秦国交手这是在齐闵王时期了,齐闵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会齐为相。孟尝君在战国时期可以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在诸侯列国中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齐国君主齐闵王。

正所谓“功高盖主”,在当时的齐闵王心中,孟尝君既是一个能臣,自然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物。不过齐闵王想要打败秦国,就不得不用孟尝君,《史记》记载:“齐闵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由于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了东方各国。因此孟尝君伺机发动了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而联军的统帅自然是齐国风头正盛的匡章。

匡章率领着联军,一口气攻到了秦国的函谷关下。作为秦国东进的第一关口,函谷关易守难攻,战国时期还从来没有人攻克过秦国函谷关。

匡章不是一个自大之人,他在函谷关安营扎寨,和秦国打起了持久战,不断刺探敌方的情报,历史3年之久,终于趁着敌军卸下防备之机,向函谷关发起了总攻,最终攻克函谷关。

眼看着联军进入了秦国腹地,秦国危在旦夕。秦国立刻派出了使者向齐国求和,齐闵王害怕孟尝君功高震主,于是命令匡章班师回朝。

函谷关之战后史书上再无匡章的记载,极有可能是郁郁而终了,毕竟千载难逢的建功机会就这样没了。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关于匡章最终的去向至今依旧是个谜。

匡章能够联合齐、魏、韩联军攻破函谷关白起的能力跟他相比怎么样

千字文中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让大家都以为战国只有这四大名将牛的不行,其实战国名将辈出,还有多少名将因为千字文而被淹没了光芒?

带领齐、魏、韩联军攻破函谷关的战国名将叫匡章,绝对是一等一的名将,只是历史资料记载的很少,搞的都被人忽视了。

匡章是齐国名将,前4纪中期左右出生,活跃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35年–295年,经历齐威王、齐宣王、齐愍王三朝。战国时期长达二百多年,前期基本上一直都在混战中。匡章的历史开始于齐威王时代。

公元前334年,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后七年,齐军重创魏军,齐魏两国在徐州相互尊称对方为王,魏国领着一众小国来朝,尊齐威王为王,齐国也认魏国君主为王。齐国取代魏国成为霸主,匡章与惠子都发表了言论,出现在史书中!

也是在这年,秦国经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强国,借着新败强楚的威势,秦军假道魏、韩,前来攻打齐国,桑丘之战爆发,齐威王起用匡章为帅,对抗强秦。这一战匡章利用秦军犹豫不决的机会,将士兵混入到秦军中,然后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秦国被逼的派了使者来齐国求和!

公元前314年,匡章乘燕国内乱之机,率领十万大军攻打燕国,攻破燕都,后来如果不是因为各国干涉,被逼退兵,燕国差点就被灭了!

公元前301年,匡章带着齐、韩、魏三国联军,攻打楚国,在相持半年后,大胜楚军,攻占了宛叶以北大片土地,引发了楚国内乱,楚国国力大为衰减!

公元前298年,匡章又带着齐、魏、韩三国联军,去攻打秦国,秦国确实强大,两军相持了三年之久,最后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也是唯一一个攻破函谷关的统帅,秦国被逼的割地求和,联军退兵!

匡章在前后近三十年的带兵生涯中,重大的战役记载有五次,成绩是4胜1败。这次战败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11年,是因为本是同盟的宋国被张仪说的反水了,使得齐军侧翼空虚,遭到突袭,当时的战役是齐宋联军对抗秦魏韩联军的濮上之战!

可以说匡章是白起之前,当时战国的第一名将,重创了南北强敌,并压制了上升期的强秦,对于齐国的强大功不可没,匡章的几场胜战,使得齐国又成为当时的霸主,甚至可以说是匡章塑造了战国中后期的国际格局,如果不是匡章的胜利,秦国可能会更早的崛起!

总体上来说,匡章的历史地位应该是与白起相近的一流名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后世匡章却名声不显,寂寂无闻!

《战国七雄》各国中,第一名将分别是谁

《战国七雄》各国中,第一名将分别是:

1、齐国匡章:

匡章初学于魏国,是孟子的学生。齐威王末年,成为齐军将领,率军打退秦国进攻。齐宣王六年,趁燕国子之之乱,率兵十万,直破燕都。齐宣王八年,在濮水上游抵御秦军,作战失利。

齐宣王十九年,联合韩国、魏国攻打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齐闵王三年,率齐、魏、韩三国联军 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2、赵国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伐齐,大破之,取昔阳,拜为上卿。赵孝成王时,曾以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欲辱之。相如屡谦让退避。他感悟,负荆请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秦、赵长平之役,赵初以其御秦,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师劳而无功。

3、魏国吴起:

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其所著《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 。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秦国白起: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5、齐国暴鸢:

暴鸢,一作暴烝,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的韩国名将,曾参与过垂沙之战、伊阙之战、救魏战役等,取得过一定战绩。

6、楚国项燕:

项燕,周王族姬姓项国后,泗水下相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世代为楚国将领,受封于项,后用为姓氏。公元前225年,与反叛秦国的昌平君前后夹击秦将李信,大败秦军,杀死秦军七个都尉。

7、燕国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秦国变法图强后,东方六国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不世名将是谁

秦国变法图强后,东方六国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不世名将的名字叫匡章。传闻说他是孟子的学生,匡章没有被司马迁记入《史记》中,所以后人就对他也没什么印象。匡章是个军事奇才,也遇着了知人善用的齐威王,又恰好偏逢乱世,可以说是可以好好地大展身手。

正如这乱世出英雄,匡章打了许多次厉害的仗,为齐国立下汗马功劳。众所周知,秦国是依靠函谷关来防御的,函谷关易守难攻,除了匡章,历史上没有第二人攻破过。公元前298年,孟尝君出使秦国,本是友好往来,却不想秦国却扣住了孟尝君,孟尝君对于齐国来说是个重要的人物,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名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的侄子。

秦国这样做无疑是同齐国挑衅。孟尝君后侥幸逃回齐国,回到齐国之后,孟尝君十分生气,于是联合韩魏一起攻打秦国,齐国和韩魏两国一直交好,三国也离得近,是邻国关系。于是孟尝君率三国联军一起攻打秦国。

这里匡章就是主要将领,攻破函谷关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匡章花了三年的时候才得以攻破,函谷关失守的秦国就差不多等于任人宰割了。这就是匡章攻破函谷关的前因后果了,最后秦国也没有被灭国,这时还有个大人物还没有出来呢,那就是战神白起,白起是秦国能大一统的重要原因。若是那时齐国没有手下留情,也许就没有后来大一统的秦国了。

齐国名将匡章,为何仅用时三年便攻破函谷关

函谷关乃是战国时期秦国东部极为重要的关隘,是秦国抵御山东六国进攻的重要关隘,山东六国历次合纵攻秦,往往最终只能望关兴叹。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函谷关仅仅被攻破了一次,正是齐国名将匡章率领齐、魏、韩联军攻秦的这次(后期赵、宋加入),而匡章也成为了整个战国时期唯一一位攻入函谷关的将领,那么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关的呢?

函谷关地形复原图

函谷关作为战略要地,为何难以被攻破

函谷关在历史上一共有三座,即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曹魏函谷关,而三座函谷关中战略位置最为重要,最为难以攻克的,便是秦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长安古道”之上,因长安古道有一段经过稠桑原,其道路深险如函,因而得名“函谷关”。而所谓的古道,其实只是稠桑原上的一道裂缝而已。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顶部平坦如原,但高度却非常高,加上四周峭壁陡立,黄河从稠桑原北面紧贴原壁流过,因而关中与关东之间想要来往,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通过“长安古道”,且必须路过这道裂缝。

虽是道路,但却宽不过数米,乃是真正的“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当真可谓“泥丸可塞”,而函谷关便位于这道裂缝的开口处,即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王垛村。

函谷关的东面,即函谷关的关前,则是缓缓流过的弘农河,这条河虽然如今水量较少,但在古代却是一条水量充足的大河,而这条河则无疑形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如果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而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原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大军根本排布不开。

既然函谷关如此难攻,那么有没有可能绕过函谷关呢?实际上并不可能,原因在于古代的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从稠桑原这个名字也不难看出森林的密集程度),从崤山到潼津这一百多里路,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古代又被称为“桃林之塞”、“松柏之塞”。由于森林太过密集,行人都难以通过,更何况是军队。

正是由于这种天然的地利优势,使得秦国在面对山东六国进攻时,只要守住了这条裂缝,便等于彻底断绝了东西交通。再加上函谷关周围的地形,使得敌人面对函谷关时,根本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正面进攻一条路可选。

匡章是如何攻破函谷关的?秦国自身的问题或许是主因

如上所述,想要攻破函谷关除了正面进攻之外,再无其他办法。然而面对这样一座要塞,又是大军难以排布的地形,想要强攻难度恐怕不小,而偷袭等方式也难以使用,因此我认为除了匡章采取正确的策略之外,或许秦国自身的问题才是主要原因。

1、秦国过于轻敌。当时的天下形势是,前301年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大败楚军之后,赵国“结秦连宋”,从而形成了秦、赵、宋集团与齐、魏、韩集团互相对峙的局面,两个集团战斗力相差不大,谁也无法压倒对方,局势相对焦灼。这种形势下,再加上函谷关的坚固,或许导致秦国一定程度放松了警惕,对于齐、韩、魏联军的进攻并未真正放在心上,而这或许也就是《战国策》上所说,秦昭襄王放走田文之后,即使田文合纵依然看不起孟尝君的原因。

2、秦国兵力分散。虽然函谷关是秦国的重要关隘,但由于第一点的存在,秦国当时的兵力并未集中起来对付来犯的联军,反而出现了兵力分散的情况。一是因蜀地郡守、蜀侯公子煇在蜀地作乱反叛,司马错于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前往蜀地平叛,尚未平叛回返。二是就在函谷关正面吃紧的情况下,秦国却还在与楚国冲突不断,就在联军进攻函谷关的同一年,即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秦军还发兵出武关,攻打楚地。

3、秦国政局不稳。齐国合纵伐秦之时,秦昭襄王继位还不足十年,此时秦国的政局其实并不稳固,先有季君之乱,后有蜀地叛乱,再加上前300年相国樗里疾刚刚病逝,之后秦国相国接连变动,可见秦国的朝堂其实并不平静。这种情况,秦国是否能够全力应对齐国的合纵进攻,其实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4、齐国国力不弱。公元前300年前后,齐国乃是除秦国之外的又一大国,此时距离导致齐国衰弱的“五国伐齐”事件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因此,无论从国力还是从军力上来讲,秦齐两国的差距其实都不大,合三国之力进攻秦国,秦国应对起来其实还是比较吃力的。此外,再加上战争后期赵、宋两国的加入(另说破函谷关后两国加入),秦国应对起来便已经极为艰难了。

如上所述,由于齐国国力并不弱于秦国,再加上秦国自身的问题,这场战争的结局其实并不出乎意料。至于匡章攻破函谷关到底采用了何种方式,由于史料记载实在有限,恐怕已经很难知道其中的细节了。

关于这一战,史料记载实在有限,例如《战国策》只有“三国攻秦,入函谷”短短几字,而《秦本纪》也仅有“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一段记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同样也只有“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寥寥数语,我们甚至连秦国此战的主将是谁都不知道。

因此,我们只能确定,齐、韩、魏联兵进攻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而秦昭襄王则被迫各地求和,三国这才罢兵。

匡章攻入秦国腹地的时候,战国最牛的将领白起为何没有上阵呢

匡章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他曾大败秦军,用出色的战术赢得成功。而战国时秦国的白起被称为战神,有人会问他为何没有出战,其实,那可能只是因为,白起和匡章不是一个时代的。

匡章在历史上的记载也不多,具体的生卒年都没有,但他率兵打败秦国进攻的事迹还是有记载的。根据记载,在齐威王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23年,秦国向齐国开战。在这次战争中,匡章被任命为主将抗敌。

秦国的谋略是绕道进攻,企图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进入齐国腹地获胜。匡章看出了秦军的虚张声势,多次派遣使者往来,暗中做记号,最终用里外夹攻的方式将秦军击溃。

这件战事发生的时间的公元前323年,此时秦国国君是秦惠文王,而白起出生的具体年代虽然没有记载,但根据记录,他出生时秦国已经十分强大了,他那时的国君是秦昭王,也就是秦惠文王的儿子时代。

秦昭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95年,秦昭王提拔民间人才,白起顺势而生。这个时候,距离匡章战败秦国那会已经过去28年左右了,在年龄差上,白起是参与不到那场战争了,可能那时白起都还没出生。

何况白起是民间出身的,在秦昭王之后才走入了大家的视线之中,在这之前,他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没有机会参与到匡章的那场战争中。综上可以得知,白起没有在匡章打败秦国时出手,并不是主观原因,而是时间条件不允许。

匡章击败秦国战神,不是匡章本领大,而是齐宣王敢信任他,为什么这么说

战争的胜利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笔着觉得“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人和不仅仅是将士一心,君王对将军的信任更是至关重要。今天笔者就来讲将人和中君王所占据的成分。

乐羊

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乐羊为了战争的胜利,吃掉了中山国送来的用乐羊儿子的肉做的肉羹来鼓舞士气。三年的时间,乐羊的攻取了中山国,班师回朝之后,见到了摆满整个桌子参奏乐羊不忠的奏折,乐羊感动的跪拜魏王说:此次攻打中山国大胜,不是乐羊的本事而是魏王的信任。

嬴华

在《战国策·齐策》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国的战神人物嬴华,带着秦国士兵借道魏韩去攻打远在东方的齐国。齐国虽然身为东方大国却也不敢怠慢秦国的进犯,齐宣王派出了自己的爱将匡章去对付嬴华。双方都是大国,此次战争打出了大国之间的礼仪,双方驻兵不打,不断派使者往来,甚至还不断的派人互送礼物。

匡章

匡章派出了一支人马在夜间逃出了齐国部队,假称是秦国人来投靠秦国,就这样连续几天都有人投靠秦国军营。匡章的计策在后方督战的人看不懂,于是派人回去禀报齐宣王说匡章投靠了秦国,已经将士兵分批送往了秦国部队。匡章的计策,在上帝视觉看问题的我们都能看明白,但是齐宣王未必能想得到。

嬴华

这时候战争的成败,不是掌握在匡章的手里,而是掌握在齐宣王的手里,如果齐宣王真的相信了督战人员的话,就地将匡章免职押回来受审,或许在临阵换将的时候,秦国嬴华趁机攻打齐国,就会导致齐国惨败,如果相信匡章不会叛国投敌,匡章或许就能利用内外夹击的办法将不可一世的秦国打败。

匡章

齐宣王和当年的魏文侯一样,选择了相信自己选择的将军,不久之后前方传来了战报,匡章击败了秦国战神,内外夹击秦国军营大乱,匡章趁机攻营,夜间奇袭,斩杀了秦军一万多人,嬴华带领残兵败回了秦国。因为齐宣王的信任,给了匡章名扬天下,打败秦国战胜的机会。如果齐宣王临阵换将,不知道了齐国将士死伤多少,至少匡章失去了扬名的机会。

齐王

君正臣贤,肯信任臣子的君主,遇上为国家出力的臣子,这样的结合将是一种无敌的存才。如果君臣之间没有信任,就像诸葛亮再牛,也辅佐不起来只相信身边太监的阿斗。

白起和匡章,谁更厉害

白起比匡章厉害,因为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匡章乘燕国内乱,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五十日,直破燕都,灭燕国。齐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匡章在濮水上游抵御秦军,失利。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匡章联合韩、魏攻打楚国。

一人的战斗力不输白起,曾让秦国差点亡国,为何却不出名

这个人是匡章,战斗力也很强,曾经是孟子的学生。他没有在史记里面抛头露面,其他的史书也没有多少有关于他的记载。一个可能是因为他为人比较低调,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司马迁觉得匡章这个人不孝不值得他去写进史书。所以匡章也就变得默默无闻,没有很多关于他的史料。

匡章是齐威王的一名近侍,经过田朌的举荐,开始了带兵作战生涯。匡章他诡计很多,在战场上使用了很多计谋来打败对方。他的主要胜利的战争有四大战争。在桑丘之战的时候,匡章将秦军打的落花流水,二十年不敢去招惹齐国。灭燕国的这场战争,能干的匡章才花了五十天就攻破燕国,燕国差点就被灭亡了。垂沙之战中,匡章打的楚怀王将自己的宝贝太子送给秦国当质子求援助,最终割地求和。函关谷之战,让匡章走向人生事业的巅峰。秦国的函谷关第一次被匡章攻破,差点就要被灭国。

但是就这样的一个对历史影响很大的人却存在感很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司马迁觉得此人不孝。当时匡章母亲得罪他爹,被他爹杀了埋在马棚下,匡章从此不见他爹。爹死后匡章也陷入两难而没有改葬他的母亲。最后还是齐威王下令让匡章改葬自己的母亲。

当时是父权社会,匡章只是愚孝的受害者罢了。古代的人比较封建觉得要二十四孝,所以大家会认为匡章是不孝的人,这样对待母亲和父亲的行为也受到了万夫所指。要是现在的社会,他爹杀了他娘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