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冒死也要弹劾年羹尧呢
- 孙嘉诚为什么被杀
- 孙嘉诚怎么死的 清朝孙嘉诚是怎么死的
- 《雍正王朝》孙嘉诚怎么死的
- 孙嘉诚是千古忠臣,为什么雍正要把他送往西北
- 《雍正王朝》孙嘉诚怎么死的
-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到底是什么人
- 历史上有没有孙嘉诚这个人
- 雍正王朝里孙嘉诚的历史原型,和影视剧里的他形象差距大吗
- 历史人物孙嘉诚究竟是什么人为啥冒死也要弹劾年羹尧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冒死也要弹劾年羹尧呢
1.年羹尧从西北凯旋归来,面对百官的迎接,竟然坐在马上视而不见,飞扬跋扈到这种程度。
2.雍正命令年羹尧部下的卸甲,他们没有听,年羹尧竟然说出“士兵只知军令,不知有皇上”的不臣之话。
3.最关键的是年羹尧结党营私,在西北作威作福,连睡觉也要“翻牌子”,他奢靡的生活是国家财政支撑的,而当时国库并没有多少钱财。
孙嘉诚是一个谏臣,他弹劾年羹尧结党营私、生活奢侈,说年羹尧是奸臣,所以天下干旱,雍正当时还不想除掉年羹尧,就说,既然你是忠臣,那你去求雨吧。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为什么冒死也要弹劾年羹尧?
烈日当头,孙嘉诚跪了几个钟头,眼看就要晕倒,却突然变天,落下大雨。
一个忠臣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但是后来孙嘉诚被雍正派往西北,最终还是被年羹尧给杀了。
其实,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只不过是雍正和年羹尧斗争的一颗棋子,做出了无谓的牺牲。
但是历史上确实有孙嘉诚的原型。
此人叫孙嘉淦,因为敢直言进谏而出名,历经康雍乾三朝,都受到重用。
早在雍正刚刚登基,正欲巩固地位,孙嘉诚就给皇帝提了三条意见,一是善待皇帝的兄弟,二是停止征收捐纳,就是不能用钱去捐官,三是停止西北用兵。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为什么冒死也要弹劾年羹尧?
当时雍正正想借西北胜利来立威,却让他西北停止用兵,面对八爷党的势力,正想打击他们,却要亲骨肉,这不是摸老虎屁股,跟皇帝对着干吗?
幸亏雍正是一个比较明事理,他知道孙嘉淦的出发点是好的,正好他的老师为他求情,说“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
没想到雍正半开玩笑的笑着说,“朕也服其胆“,赦免了孙嘉淦的罪过。
孙嘉诚为什么被杀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虽其貌不扬,但个性鲜明,其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场时,仅仅只是一个六品的户部主事,通过弹劾“八爷党”堂官而名声大噪,借着“天命言论”弹劾年羹尧而跃升为清流派大佬,其上升速度,犹如火箭。
正因为孙嘉诚的操作过于梦幻,犯了雍正的忌。在古代,“天命说”的法统性高于皇权,因此,连皇权都要借助天命来维持正当性,比如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除了帝王,喜欢借助天命的都是哪些人?曹丕、王莽这种乱臣贼子,拼了命的导演天降祥瑞;张角等造反派,鼓吹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任何一个皇帝,都受不了这种人。
孙嘉诚的“天命”,那是没有得到雍正授意的自作主张,留下身边是个大麻烦,搞不好哪天借助天命反雍正就尴尬了。因此,雍正迟早会清理孙嘉诚,派他去西北,就是想借年羹尧之手除掉他,并让年羹尧“背黑锅”。
到了西北,由于两人老早就不和,加上孙嘉诚推行的“火耗归公”动了年羹尧的利益,因此,年羹尧也没客气,痛快地解决了孙嘉诚。
孙嘉诚之死,导致清流派群情激愤,他们对年羹尧不依不饶,灵堂也不撤,整个朝堂也剑拔弩张。就在这时,胤禩出现在孙嘉诚的灵前,什么也没说,突然下跪祭拜。在平时,八爷党与清流党一向泾渭分明,孙嘉诚也曾得罪过老八。
孙嘉诚怎么死的 清朝孙嘉诚是怎么死的
病逝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孙嘉诚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孙嘉诚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孙嘉诚在任直隶总督期间,体察民间疾苦,主要致力于解除酿酒禁令,并奏请修改调整有关法规,安定民生,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发展生产,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雍正帝评价说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扩展资料:
清朝建立之初,为满足民众口粮的需求,曾颁布过极严格的法令以禁止民间酿酒。各地百姓以私酿获罪而犯法者甚多。孙嘉淦任直隶总督后,经过调查了解后上疏朝廷,指出酿造烧酒只用高粱、谷糠、豆皮等做原料,并不影响民生,且于民生有利。
若一味地禁止百姓酿酒,则不利于民生之计。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解除了对民间酿酒的禁令。对于激发民间手工业生产和改善民众生活都有很大益处。
雍正帝性格喜怒无常,登基之初,大臣们皆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首先上疏建议他“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孙嘉淦的上疏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雍正帝闻之,大怒,并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
当时辅臣朱轼在旁边,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 雍正帝立即召见孙嘉淦,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雍正王朝》孙嘉诚怎么死的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孙嘉诚是被年羹尧擅自杀死的,而祭拜孙嘉诚代表着一种政治立场。军机处大臣不去是顾忌雍正的面子,毕竟雍正自年羹尧担任大将军以后是支持的不遗余力。
当然军机处的廉亲王老八胤禩是个例外,因为他与雍正是政敌。所以他去上香,甚至行了跪拜之礼,是既收买了人心,也为倒年羹尧集团扩大了声势,搅浑了局势,使支持年羹尧的雍正压力更大。可谓是一举两得。
溥仪与溥杰一天来到了养心殿的西厢佛殿之内,发现这个佛龛中有着一个用红纸包裹的包裹 ,这个包裹一下子就吊起了兄弟俩人的好奇心。出于好奇心,兄弟俩人就爬上去将这个红色的包裹给取了袭来,刚拿到手上就见到包裹的表面写着一句话:“谁打开看了,谁就不是我的子孙。”
打开之后发现,原来这正是乾隆皇帝的亲笔遗诏,在诏书上详细的写着当年雍正皇帝在世时为了能够争夺皇位,曾经杀害自己兄弟的所有经过。而乾隆皇帝是为了替雍正掩饰过去的一切,于是便写下了替父亲忏悔的字样,并且将其放在佛龛当中。
之所这么做就是一种发自乾隆皇帝内心向神佛祈祷的话,是乾隆皇帝怀着一颗为自己父亲赎罪的心情来写的。乾隆皇帝并不希望其他人知道他父亲的这些事,所以才会在红纸包裹上写下谁打开看了,谁就不是我的子孙的字样。
孙嘉诚是千古忠臣,为什么雍正要把他送往西北
孙嘉诚是千古忠臣,雍正却要把他送往西北的原因如下:
第一:孙嘉诚直谏的行为经常让雍正没有面子。
孙嘉诚确实是一个忠臣,但是他这个人一点都不懂得人情世故,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管是谁都会直言不讳。所以孙嘉诚曾经在雍正面前多次参年羹尧,并且还列举了年羹尧的种种罪名。但是年羹尧是雍正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年羹尧当时也立下了非常多的功劳,因此雍正肯定也是不会轻易的惩治年羹尧的,雍正也有自己的难处。
虽然雍正知道年羹尧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这些过错不至于要严惩,所以雍正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年羹尧的用处还是很多的。但是孙嘉诚就一直针对年羹尧的问题喋喋不休,完全不顾及雍正的面子,多次的直谏以后已经让雍正非常烦躁了,但是看在孙嘉诚一片忠心的份上,雍正也不好处置他,因此只能把他送往西北,不在自己的面前出现。
第二:雍正想要破坏掉孙嘉诚的联盟。
其实当时在宫里面孙嘉诚也是有一个联盟的,这个联盟里面的人可以算是宫里面的一股清流,他们是以孙嘉诚马首是瞻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跟孙嘉诚一样喜欢直谏。而且只要有孙嘉诚的存在,这个联盟里面的人每个人都会不断的发言,这让雍正非常的困扰。
所以雍正认为只要把孙嘉诚送走的话,这个联盟就会没有了主心骨,这些人也就不会继续给自己制造麻烦了。当然也是因为孙嘉诚实在太麻烦了,总是让雍正难以处理。自古以来就有忠言逆耳的说法,虽然雍正知道孙嘉诚虽然是为了大清好,但是确实有些话也接受不了,所以破坏掉这个联盟是雍正的主要目的。
《雍正王朝》孙嘉诚怎么死的
《雍正王朝》孙嘉诚被年羹尧杀死。
雍正将孙嘉诚安插到年羹尧的身边监管军需财物,但年羹尧却跨越了底线杀了孙嘉诚。
孙嘉诚在雍正王朝之中是一个清官,并且是一个诤臣,是当时清流的领袖。他在当时不仅与本部堂官争论打斗,看似鲁莽,却引起了皇帝的重视;他是以理据争,更是弹劾过不可一世的年羹尧,顶撞过雍正皇帝。
年羹尧西北大捷回到京城后,孙嘉诚看到年羹尧“没有人臣之礼”开始弹劾年羹尧,但引起了皇帝的不满,因为年羹尧刚立下西北大捷的功劳,而且他本人又被雍正称为恩人,所以孙嘉诚弹劾的时间不是时候。
孙嘉诚只讲道理,却不顾及皇上的感受,皇帝就将其派到西北去,推行新政。年羹尧虽然飞扬跋扈,对于皇帝还是顾忌的,但年羹尧却跨越了皇帝设置在他身边的底线,恼羞成怒杀了孙嘉诚。
评价
电视剧中是这样描述孙嘉诚在西北开展工作的情况,“步履维艰”、“寸步难行”。
当初田文镜协助胤禛追缴国库欠款之时,胤禛尚且和田文镜明确分工,他负责追缴王公贵族的欠款,让田文镜去负责追缴文武百官的欠款,而且关键时刻会立即背书给予支持,使得田文镜的工作开展起来没有那么大压力。
孙嘉诚面临的局面则凄惨的多,不光远在西北,得不到雍正的任何有效支持,还要时刻面对年羹尧的虎视眈眈和百般阻挠。
最后,年羹尧做得更绝,给孙嘉诚罗织了一个罪名后,将他处死了。
一位敢于谏言的官员,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曾经有网友解析孙嘉诚的死,认为这是雍正一箭双雕的安排:借年羹尧之手处死孙嘉诚,再以此为借口,降年羹尧的职,夺回兵权。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到底是什么人
孙嘉诚是一枚耿介忠直的铮臣。他虽然相貌丑陋,但他的出现,却促成了杀死年羹尧的理由、以及事情的爆发点。第一次出场就因为新钱铸造,顶撞了主管户部的总理王大臣。他自己喝多了回家等死,却等来了张廷玉代表雍正对他的褒奖和重用(实补三品的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消息。
孙嘉诚只是一个普通的五品小官——监察院御史,以铮铮铁骨的形象出现,凭着自己正直无私的品格取得雍正帝信任。他不畏年羹尧权势,一而再,再而三的参劾年羹尧,誓死跟他斗到底。可是,年羹尧已经狂妄到了极点,故而非但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反而变本加厉,甚至连孙嘉诚都给杀了。
扩展资料
人物原型——孙嘉淦
历史上的孙嘉淦,同样是一位敢于直谏的诤臣。雍正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老八、老九实行打压,可孙嘉淦却给雍正上了折子,劝诫雍正“亲骨肉”。事实上,作为御史言官,可以参劾朝中一切官员,但却不得干预皇室事务。
结果,当雍正见到孙嘉淦的奏折后,不禁勃然大怒。好在当时有帝师朱轼为其求情,加之孙嘉淦所言倒也指出了雍正的问题所在,作为新君也不便发作,这才保住了孙嘉淦的性命。
孙嘉淦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
历史上有没有孙嘉诚这个人
1、历史上没有孙嘉诚这个人,但是有这个人物的原型,叫做孙嘉淦。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
2、孙嘉淦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考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小官,此后历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扩展资料:
1、孙嘉淦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孙嘉淦在任直隶总督期间,体察民间疾苦,主要致力于解除酿酒禁令,并奏请修改调整有关法规,安定民生,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发展生产,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2、两年之后,孙嘉淦回京,入值上书房。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月,担任兵部侍郎一职,同年八月升任工部尚书,不久后署理翰林院掌院学士一职。
3、乾隆十七年(1752年),孙嘉淦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孙嘉淦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雍正王朝里孙嘉诚的历史原型,和影视剧里的他形象差距大吗
雍正王朝里孙嘉诚和历史上的原型差别还是挺大的,影视剧里只写了他雍正时期直言进谏、不怕死。其实孙嘉诚康雍乾三朝重臣,活了七十多岁死后谥号“文定”。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孙嘉诚是一枚耿介忠直的铮臣。第一次出场就因为新钱铸造,顶撞了主管户部的总理王大臣。他自己喝多了回家等死,却等来了张廷玉代表雍正对他的褒奖和重用(实补三品的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消息。
然后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心为公,忠贞为民。在”张廷璐科举舞弊案”时,极力鼓励张廷玉参他弟弟,他这样做,一来为公,二来为保同样清廉为公的张廷玉。
当年羹尧气焰越来越嚣张的时候,“跪迎”、“卸甲”、“年选”等等,与雍正皇权发生冲突的时候,雍正一忍再忍,不允许言官参年羹尧。而最终这层窗户纸由孙嘉诚捅破,在满朝都对年羹尧的嚣张习以为常的时候。孙嘉诚站出来参了年羹尧。
而实际人物原型,孙嘉淦不但是一个敢言直谏的忠臣、清官,而且还是一个政绩斐然的能吏 ,并且历经康雍乾三朝,皆得重用,并且有不少文学作品流传于后世。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考中进士,自此步入仕途,任庶吉士,随后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
雍正帝性格喜怒无常,登基之初,大臣们皆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首先上疏建议他“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孙嘉淦的上疏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雍正帝闻之,大怒,并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当时辅臣朱轼在旁边,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立即召见孙嘉淦,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雍正四年(1726年),孙嘉淦担任国子监祭酒。六年(1728年)正月,署理顺天府尹一职。 期间孙嘉淦父亲去世,回乡守丧,期限未满便被要求回京担任工部侍郎,仍兼任顺天府尹、国子监祭酒的职务。
后受重用,历任、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而且孙嘉淦也并非死于年羹尧之手,年羹尧和雍正都死了,他也没死,不但没死,还一直做着大官,乾隆六年(1741年)八月,孙嘉淦由直隶总督调任湖广总督。乾隆十七年(1752年),孙嘉淦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主要成就
孙嘉淦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
孙嘉淦在任直隶总督期间,体察民间疾苦,主要致力于解除酿酒禁令,并奏请修改调整有关法规,安定民生,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发展生产,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孙嘉诚不仅官做的好,而且个人文化素养也非常了得,分别有《春秋义》、《南华通》、《诗义折中》、《周易述义》、《司成课程》、《近思录辑要》、《成均讲义》、《诗删》、《南游记》等作品。
历史人物孙嘉诚究竟是什么人为啥冒死也要弹劾年羹尧
有一种人,天生就是二愣子、硬骨头,原则性非常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这种人,不怕得罪人,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事业,《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就是如此。
孙嘉诚是康熙六十年的进士,因长相有碍观瞻,被分配到户部任六品主事,是清流党的后起之秀。雍正刚刚登基,需要铸造新钱,彰显新朝气象。孙嘉诚站在国家立场考虑,提出了要按铜四铅六的比例铸造。阿灵阿为了官员中饱私囊,提出了铜六铅四的方案。双方争执不下,闹到了皇帝那儿。
当着雍正的面,孙嘉诚据理力争,甚至不惜顶撞总理王大臣,捅出了铜铅比例之间的“猫腻”。面对这样耿直的员工,雍正为了大臣颜面,嘴上对他不满意,心里却特别欣赏。雍正先免了孙嘉诚的职,然后又任命他为御史,负责弹劾不法官员、针砭时弊。
雍正把孙嘉诚提拔为言官,看中的就是他的刚正不阿。他也没让雍正失望,在“诺敏案”和“科考舞弊案”中,坚定不移地站在雍正一边,从大局出发,要求严办当事人。在大领导眼里,不仅需要员工忠诚,还需要有办事能力,能够办领导不方便言明的事。
孙嘉诚不仅敢参雍正的对手,而且敢参雍正的亲信并且立下大功的年羹尧。
一、年羹尧在西北打仗,好事就干了一件,坏事倒干过不少。等到西北战事平定,年羹尧回京,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架子。享受皇帝专用的《畅音阁御乐》,毫不避违;百官参拜,视而不见;下属只知将令,不知军令;面对雍正,丝毫没有人臣之礼。年羹尧劣迹斑斑,行为已经天怒人怨,御史孙嘉诚弹劾他是本职工作。
二、年羹尧功高盖主,孙嘉诚领会了雍正的意思。年羹尧平定了西北,帮雍正坐稳了皇位,成了雍正的恩人,但是他飞扬跋扈,不懂得急流勇退。人在大红的时候,往往危机四伏。年羹尧势力做大,尾大不掉,对皇权成了威胁,雍正心里肯定需要一个人出面敲打他。
三、“年选”破坏了官场原有的人才选拨机制,侵犯了读书人和清流党的利益。正常的官员选拨制度是,通过科举筛选人才,然后吏部安排职位。年羹尧却仗着军功,结党营私,到处安插“自己人”,俗称“年选”。这种方式阻碍了清流党这帮科举出生的人的上升通道,也挤占了读书人的录取名额。孙嘉诚即使舍生取义,也是维护知识分子的道统。
四、孙嘉诚个人的一点“小心思”。孙嘉诚弹劾年羹尧 ,顺了雍正的意思,被领导提拔栽培是迟早的事;顺应朝廷官员,尤其是清流党的呼声,可以为他巨大的声望,有望成为新一届的清流领袖。孙嘉诚其貌不扬又性格耿直,常规的官场升迁方式很难脱颖而出。俗话说“丑人”多作怪,孙嘉诚通过弹劾年羹尧可以刷出存在感,让自己名声大噪,得到高层领导的认可。
孙嘉诚忠勇可嘉,其为人处世之道也很容易被人利用。年羹尧的官足够大,大得雍正也暂时奈何不了,要弹劾也是张廷玉和李绂先出面。他们不出面,孙嘉诚却先跳出来了。雍正派他去西北,他还以为自己被重用不知自己被利用,一根筋地监视年羹尧,推行新政激怒年羹尧。
孙嘉诚的个性与年羹尧必然水火难容,其实他只是雍正清除年羹尧的替死鬼。狮子与老虎博弈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牛马的安危,孙嘉诚不识时务忘了自己的角色,参与到上层的漩涡,激起一丝涟漪最终还是被吞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