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生平简介(谁知道戴季陶简介)_日本_中国国民党_广州

本文目录

  • 谁知道戴季陶简介
  • 戴季涛生平简介
  • 介绍下戴安国的生平
  • 戴季陶和戴笠谁官大
  • 戴季陶主义的人物简介
  • 日本论的作者简介
  • 戴季陶简介
  • 戴季陶其人历史生平

谁知道戴季陶简介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1日),祖籍浙江吴兴,四川省广汉出生。字选堂,号天仇;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传贤”,字季陶。中国政治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
1905年到日本读师范,1907年转读日本大学法律系。1909年回国,并于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屡于报章批评满清政府。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3年逃亡日本、与当时同样留学日本的蒋介石为同室好友,关系密切。1916年始返中国。五四运动后曾大力推广社会主义,亦参加上海共产主义者初期的活动,后来因孙中山反对而退出。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192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黄埔军校成立后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为周恩来)。及后司中华民国考试院长达二十年(1928年10月—1948年6月)。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歌词作者。1928年著《日本论》。1949年于广州服安眠药自杀,自杀原因大都推测与中国国民党后期的贪污腐败和大陆局势迅速崩溃瓦解而绝望有关。
戴安国是戴季陶之子。长期传言蒋纬国亦是戴季陶之子,为戴季陶留学日本时与日本护士重松金子所生,在蒋纬国晚年公开承认戴季陶才是他真正的亲生父亲后才得到证实。

戴季涛生平简介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初名良弼 。

介绍下戴安国的生平

津渊美智子有了身孕,于1916年10月6日产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子。美智子的父母闻知此事,大为震怒,但怎奈生米已煮成熟饭,再怎样地长呼短叹也无济于事了。小孩生下来了,是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关于这个男孩的血缘关系,成了后人很感兴趣的话题,传说多多。
有种传说这个男孩就是戴安国,后过继给戴季陶,戴季陶也十分乐意。而根据蒋纬国自己的说法,戴安国是戴季陶与一位中国女子所生,交由他的夫人抚养。戴安国的母亲到底是谁,恐怕他自己也不清楚吧。

戴季陶和戴笠谁官大

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有政治地位,没人能动他,戴笠是后起之秀,有实权,没什么政治地位。官自然是戴季陶大,权势是戴笠大。

戴季陶主义的人物简介

1905年,14岁的戴季陶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大学(前身是日本法律学校)读法科,在那里认识了蒋介石。四年后,回到上海。时值晚清,投奔江苏巡抚瑞澄,被任命为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瑞澄奉旨调升湖广总督后,戴季陶没了靠山,辞官另找出路,逐步投向革命派,先当上海《中外日报》记者,继而转入《天锋报》,写出大量的反清文章。几个月后,19岁的他,成为《天锋报》总。清政府已盯上了他,下令拘捕,以致他立即逃到日本躲风,还进了同盟会。回上海后,在《民权报》上写下大量反袁世凯的文章,被袁世凯下令“提究”———关入牢狱。他这时才懂得:“百万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枪)。”被营救出狱后,便直接投身反袁斗争,协助黄兴起义。最后,还在孙中山身旁,当上秘书。陈炯明叛变时,戴季陶劝蒋介石立即回广州,保卫孙中山。
1926年,戴季陶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为此也作出过相当的努力。1928年2月,又被提升为国民党宣传部长,10月,当上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长,一当就是20年。他还经营了童子军,在中国发展了50万成员,写下《伟大精神》、《同舟共济歌》、《日行一善歌》等歌曲,在当时非常流行。
1936年,戴季陶代表中国政府率领中国奥运代表团到德国参赛,开幕前见了德国元首希特勒,和他谈话20多分钟。事后,游历了欧洲,五个月后才回到中国。西安事变之后,他认为对张学良、杨虎城应坚决开战。与何应钦不同的是,何是为了自己取而代之,而戴是为了蒋介石的安全。但宋美龄和孔祥熙主和,力陈利弊,戴季陶最终也改变主意。这年12月14日举行的高级会议上,戴季陶在休会时,出其不意地向与会者磕头,说:“我是信佛的。活佛在拉萨,去拉萨拜佛有三条路,一是由西康经昌都,二是由青海经玉树,还有一条是由印度越大吉岭。这三条路都可通拉萨,诚心拜佛的人三条路都走,这条不通走另一条,总有一条走得通的,不要光走一条路。”说完又叩了一个响头,退了席。与会者都看见这一幕,特别是反对和平手段的人,知戴季陶转了向,也不再提反对意见了。
抗战开始时,戴季陶坚决批判国民党内的亡国论,指出离开南京最多十年八年,一定会重返的。他写信给儿子:“被欲并吞中国破坏中国之企图,其失败将尤有甚于拿破仑之末路者……中国之前途决不悲观。”所以,他西迁重庆时,虽有大小六辆汽车随他,但除带个人铺盖衣服外,其余个人的东西都不带,已放上车的全部取下。结果,匪盗把他家房子一火烧光,片瓦无存。
1940年,他奉命代表国民党出访印度,见到了尼赫鲁、泰戈尔、甘地等名流。
抗战结束后,戴季陶劝蒋介石不要急忙派兵到东北,但蒋介石哪里听得进,后来的局势就不是蒋介石所能控制的了。当戴季陶的亲朋好友来祝贺抗战胜利时,他竟然一反常态:“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哭还在后面……”1948年7月10日,戴季陶毫不犹豫地卸下扛了20年的考试院长的职务,考虑到蒋介石的面子,改任国史馆馆长。
当陈布雷自杀时,戴季陶非常看不起他。但三个月后,戴季陶也走到了尽头。当时广州的情况并不稳定,虽然这里成了国都,如1949年2月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到广州那天,二沙头空军大码头招商局的“利104”号铁轮大火爆炸,烧了三天,损失飞机油6000余桶;2日,粤汉铁路南段三条铁路工人罢工停车,因为工资低;3日,电报电话加价,电报每字5元,电话加四倍,而书价加180倍……
戴季陶自1月到广州养病,就得到李士梅医生的医治。初来时情绪尚可,有时还异常矍铄,1月27日薛岳在中山纪念堂开欢迎会,戴季陶还致辞,离开纪念堂时,见石阶上有颗烟头,还亲自拾起扔别处踏熄。但过后几天心情又不好了,据《广东商报》报道:“因鉴于内战苦无了期,民生日形痛苦,忧心过度,病势反而加剧。”他虽住在广州东山的广东省政府招待所———东园(在今中山一路广州铁路局一带),但睡不安。最严重的是,他常靠吃大量安眠药入睡。早在1948年9月和10月,因寝食不宁,两次吃了过量的安眠药,都被及时抢救而苟延残喘。也不知什么原因,戴季陶到广州不久,就将十一个平时拜佛的用古铜铸造的千手观音,亲自送到六榕寺,放在觉皇殿中,还和殿中佛教会同仁胡毅生谈禅,话中提到,不久自己会脱离此恶世,好像预知死期将至。2月11日,事情终于发生了。据他的后妻赵文淑说,戴季陶随国民政府迁都广州后,早已闭门谢客。即使国民政府开会,他去了也只是带双耳朵,从不发言。一个心思始终萦绕脑际———不想去台湾,希望回成都。他知道那里才是故乡,所以终日躲在宾馆的房里。孙科来广州后,在东园看中了戴家的房子,先是商量,但未等答复,就把戴季陶的行李搬到另一处,那里原是市配售处副处长蔡国英居住的。戴季陶见新安排的三幢二楼十九号的房子简陋,大为不快,说:“孙科太看不起我了。”这晚,他更不能入睡,长期以来的心神不定,在这晚达到了顶峰,只有不断地服用安眠药。
知道戴季陶身体不适,在东园住的监察院长于右任尽管有急事到上海,而且已经上了到机场的小车,接电后还是下车到戴季陶的房间。据当年报纸报道:“于院长紧握戴先生的手,觉已冰冷,气息奄奄,不禁潸然泪下。”半夜两点钟,戴季陶还到过妻子的内室,说:“已经吃过多次安眠药,还非常亢奋,头脑胀痛如裂,比死还难过。”赵文淑劝后,自己先睡了。
第二天上午,已到起床时间,仍未见戴季陶起来,家人进房一看,发现戴季陶作侧身卧,面色赤红,鼻际尚有微息喷出,家人立即打电话让医院派人前来医治。9时许,政界要人和军界人士齐集房前,见戴季陶没有动静,只好肃立。10点后,戴季陶气息已绝,但“神色自若,面无戚容”。医生宣布,戴院长服药过多,施救无术,已经逝世了。广州卫生局长朱广陶说:“这次是中大第二医院派内科吴主任和李医生前去救治的,但10点过后他的脉搏就停止了。”

日本论的作者简介

 戴季陶(1891-1949年),国民党的理论家。黄埔军校政治部长,民国考试院长,蒋介石的盟兄和谋主。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县(今广汉市)人。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秋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由于反清而于1911年被通缉,逃亡日本;还进了同盟会。回上海后,在《民权报》上写下大量反袁世凯的文章,被袁世凯下令关入牢狱。他这时才懂得:“百万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枪)。”被营救出狱后,便直接投身反袁斗争,协助黄兴起义。最后,还在孙中山身旁,当上秘书。陈炯明叛变时,戴季陶劝蒋介石立即回广州,保卫孙中山。
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鼓吹“戴季陶主义”;1926年,戴季陶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2月,又被提升为国民党宣传部长,10月,当上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长,一当就是20年。他还经营了童子军,在中国发展了50万成员,写下《伟大精神》、《同舟共济歌》、《日行一善歌》等歌曲,在当时非常流行。1949年在中国大陆完全被无产阶级解放之前饮药自杀。

戴季陶简介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初名良弼,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人物。

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国旗歌的作词者,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训政时期任第一任考试院院长长达20年,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院院长(就任时年仅37岁)。

扩展资料:

戴季陶酷爱读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他早年的理论活动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书籍的翻译、评述,他将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由日文译成中文,为国内读者了解和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

这正如他自述的那样:“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很想用一番研究工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的思想曾一度有很大的转变。他还代为起草了最初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

戴季陶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1945年版易名为《三民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系统提出了“戴季陶主义”,成为中国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

戴季陶其人历史生平

戴季陶(1891—1949年)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号天仇,广汉县(今广汉市)人。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秋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毕业返国,在上海《中外日报》任记者,不久转入《天铎报》任,旋升任总,撰写文章针砭时弊。1911年被通缉,逃亡日本,转赴南洋槟榔屿,任同盟会所办《光华报》,加入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返回上海,参加创办《民权报》。中华民国成立,随孙中山至南京任秘书,奉命在上海、南京进行反袁军事联络,失败后去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任广州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10月奉命返川,联络川军。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及宣传部长,继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及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逝世后反对国共合作,从事反共著述,鼓吹所谓“戴季陶主义”。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追随蒋介石,嗣任 国府委员及考试院院长。1931年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抗战结束,因患多种疾病而免去原职。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因见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