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事件是怎么回事(林奕含事件原型那个老师怎么样了林奕含和她先生是怎么认识的)_孩子_父母_痛苦

本文目录

  • 林奕含事件原型那个老师怎么样了林奕含和她先生是怎么认识的
  • 林奕含发生了什么事自杀因为和丈夫冯炫烨的问题
  • 林奕含自杀:家人的陪伴就是战胜病魔的力量
  • 林奕含,你的父母教过你怎样抵御绝望吗

林奕含事件原型那个老师怎么样了林奕含和她先生是怎么认识的

      看过小说《方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人一定知道林奕含,在书中林奕含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投入到文字当中,言辞令人心疼动容,林奕含事件原型那个老师怎么样了?尽管后来认识了先生,可她最后还是选择了结生命。
      林奕含她是一位台湾女作家,1991年出生,漂亮,聪明,气质优雅,今年2月她还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美好,然而,4月27日,26岁的她用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关于她的自杀,出版社说是因为她的重度抑郁症。林家人披露说,“奕含这些日子以来的痛苦,纠缠着她的梦魇,也让她不能治愈的主因,不是忧郁症,而是发生在8-9年前的诱奸。”
      因为被自己的补习老师诱奸,从13岁开始,她终日生活在噩梦里,16开始看精神科医生,还进过精神病院。她重度抑郁,崩溃,幻听,自残,无法正常恋爱。房思琪的故事,就是她的故事,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她一生。把自己的伤疤撕开给众人看是痛苦的,她说这是手挖喉咙自呕式写作。
      后来林奕含遇见了先生,本以为就此度过,可是和丈夫分居一个多月后,林奕含还是选择了自杀,她认为自己无法被治疗,也无法带给身边人幸福。林奕含事件原型那个老师怎么样了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好好的。
      原标题: 林奕含和她先生是怎么认识的 林奕含事件原型那个老师怎么样了

林奕含发生了什么事自杀因为和丈夫冯炫烨的问题

实在是太可惜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风雨过后见彩虹,办法总比问题多,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凡事还是看开一些。看到人事物积极有益有利的一面。
对丈夫,爱情,也不能过于看重,自己过好,更重要!
具体情况,我也不很了解。只愿逝者安息!

林奕含自杀:家人的陪伴就是战胜病魔的力量

就在前几天,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去世了,她是在自己家的卧室里上吊自杀的,年仅26岁。

我其实不怎么爱看小说,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事件。我想好多人可能会像我一样吧,还不太知道这位美女作家林奕含。

26岁,如花的年纪,就这样消逝在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里。

事件起源于13岁时,被自己的老师诱奸,致使自己患上抑郁症,终日生活在这样的阴影中。

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却偏偏得了抑郁症,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作恶者确继续逍遥法外,苟活于人世。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幼年时期被老师性侵,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这样的事件,我们的教师队伍是如何建设的?怎么会有这样的禽兽混进其中?我们的法制建设为什么这么弱,杀一儆百,以儆效尤,这些统统都成为了空谈。

看了好多控诉的文章,这样的事件让人们痛心,大多数的受害者终其一生都在童年这样的阴影中度过,她们无法抹去那黑色的记忆,像林奕含这样的案例,得不到家人、朋友的关怀,甚至于看心理医生也无济于事。

大多数遇到这样的人,会选择不发声,大家选择息事宁人后万事大吉。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作恶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继续逍遥法外。

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我觉得作为父母和亲朋好友给予关注、开导、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觉得这都是女孩子的错,就像林奕含的母亲认为的那样。

父母觉得脸面很重要,可是孩子所遭受的这些侵害呢?

孩子遭受侵害是事实,父母一定要给予很多关爱和陪伴才能帮助孩子慢慢排解,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让它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减到最小。

我看过很多人遭遇不幸,在家人高质量的陪伴下,慢慢变好起来。我也看过很多人在遭遇不幸之后,家人冷言冷语、变相虐待,致使病人找不到排解的出口,慢慢积累抑郁起来,长此以往,越积越深,不能自拔。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精神所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没有了精神的陪伴,一个人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林奕含也试图自己走出来,从高中患有抑郁症开始,时不时地需要休学调整身体。最后亲情、友情都抛弃了她,她试图从写作找到出口,于是她写出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小说,她把自己的故事转嫁到女主角房思琪身上,但是这依旧排解不掉幼年所遭遇的创伤。终于在撑不下去的时候,还是离我们而去了。

作恶者罪大恶极,当然需要谴责,但是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的发生,就像林奕含的事件一样,自己最亲近的母亲都表现出鄙视,那么她又能怎么宽慰自己呢?她自然也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错,无法原谅,郁郁而终。

家人的陪伴很重要,它是战胜病魔的力量。

林奕含,你的父母教过你怎样抵御绝望吗

01

前段时间,林奕含事件像一枚核弹,在整个华人地区掀起了巨大的声浪。特别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看了以后都无比震惊,无比心痛。
林奕含13岁的时候被辅导老师性侵,从13岁到26岁这13年之间,她因此事件得了重度抑郁症,虽然说学业优异,两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但是后来又因为抑郁症反反复复的休学,从而不能够拿到她渴望的大学毕业证书,这件事给她本来就很痛苦的心,又增添了一份痛苦。

之后她只有通过选择用写小说的方式,来倾诉内心的痛苦,幻想在虚拟的世界里宣泄排解忧伤。

这是一种自救的方式,也是一种明智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以林奕含的上吊自杀结束。

只有为人父母者,才能对林奕含及其父母的痛苦感同身受。

今天我想对这件事情说些什么呢,除了表达作为一个女性的深切同情和悲愤之外,我心里其实是有一些疑惑的,因为在整个事情中,最让我感到疑惑的是林奕含父母的态度。

02
从林奕含被性侵到她自杀,这中间有漫长的13年。在漫长的13年里,父母到底给予了林奕含怎样的帮助?她的父母选择报警了吗?在事情发生之前和之后,她的父母有没有教给她抵御绝望的方法?

据说林奕含的父母曾经报警,但因为举证困难同时为了女儿的名声,最后放弃了走司法程序。

然后,林奕含开始了漫长的伤痛历程。抑郁、求学、抑郁、休学、再抑郁……直至成年,林奕含也没能走出梦魇的深渊。

林奕含父母和她,在其书籍出版后,都曾异口同声的否认书中的主人公是林奕含本人(承认是其本人亲身经历是在林奕含自杀后)。如果在书籍出版时发声,借助公众力量将罪犯绳之以法,为林奕含讨回公道,也许悲剧不会发生?

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发声?

也许,他们依然如当初事情发生一样,要顾及女儿的名声,顾及他们作为医学世家的颜面。

所以,他们一家才会口径一直地对外否定,林奕含,就是房思琪。

这种高度默契的统一口径 ,可以看出,对于过往,林奕含的父母都没有真正放下。

真正的放下,应该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因为放不下,所以,孩子一直把这件事像山一样背在肩上,压在心里

03
在性侵事件发生后,我们看到林奕含的成长轨迹:被父母和老师视为天才少女,漂亮满分宝贝,她是城市台南女子中学唯一在大学学科能力测试中获得满分的学生,还曾获得台湾数学科展第一名。曾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上两所大学。从13岁到26岁这段时间,可以说,她父母主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林奕含的学业上。

他们不知道她外在的这些成功,其实是她与内心深处的恶魔抗争的小手段而已。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打败过那个叫性侵的恶魔。在耀眼的光环下,是一颗与绝望斗争的心。也许,她也渴望用这些世俗的成功去抵御痛苦,从这个角度而言,她是成功的:学习能力出众,写作能力出色。但是,是不是,这些世俗的成功就能帮她抵御房思琪式的伤害?

如果能,那为什么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林奕含都认为自己是脏的?

父母其实从来没法真正与女儿的痛苦达成共情和同理,所以,他们就会忽略掉隐藏在女儿外在光环之下的危机。

他们如果能真正感受女儿的痛苦,能够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不要那些炫目的光环,而只要女儿有一个就健康的心理,或许,他们能够听懂女儿在小说中的述求:

她需要性教育。但是妈妈却说: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她渴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父母要求她要做一个有自尊心的人。“ 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会说出去的。自尊心往往是一根伤人伤己的针,但在这里,自尊心会缝起她的嘴。”

看到这些小说中的话语,你能感觉到,林奕含的父母对她是不理解的。他们失去了好多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契机。

以致于,无论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表现得有多优秀,甚至事情发生后13年,她书里对自己的定义依然是:“ 我是馊掉的柳丁汁和浓汤,我是爬满虫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个灯火流丽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没有人看得到也没有人需要的北极星。”

在她自杀前的脸书上,她发了一篇照片,她配了文字:“啊我没有用滤镜纯粹是镜头脏。”

这些文字,集合在一起,强调的就是一个字:“脏”。

真的为林奕含感到深深的伤痛。

也许,炫目的光环的确具备麻醉镇静痛苦的功能吧。也许,他们会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你一直是最优秀的,你只要一直这么优秀下去,那么你就还是原来的你。

父母更在意的是如何让她成功,他们被女儿的温柔的语调、看起来正常而美丽的外表、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才华所蒙蔽了。

而忽视了她那颗饱受痛苦的心,是需要父母教她如何去抵御痛苦和绝望的。

04
父母们总是在绝大多数时候给予孩子们生活的希望。

看,世界多么美好,它等待着你去探索和征服,只要你足够优秀。

有多少孩子一直都生活在童话故事的美好中。

不知道这世界除了光明,还有黑暗,除了快乐,还有痛苦,除了希望,还会伴生绝望。

当痛苦和绝望到来时,有多少父母和孩子一样痛苦无措?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在孩子绝望的时候,教会他们抵御绝望的方法?

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在孩子5岁到13岁之间甚至于终其孩子一生,我们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但是也是肮脏的;

告诉孩子,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无论遭遇怎样的痛苦,都要坚信痛苦最终是可以战胜;

告诉孩子,要感谢所遭遇的一切困难,验证我们的心有多强大;

告诉孩子,相信亲人的爱是治疗也是生命的最好答案;

告诉孩子,相信存在就是孤独,不要迷恋依赖他人的力量,真正能救自己的,最终只能是自己。

相信,从小接受这样教育的孩子,有一天,当灾难来临时,她一定会是勇敢无畏的。一定能够很快走出泥沼,走向光明。

我一直非常感谢我的母亲,从我四五岁懂事开始,我的母亲就告诉我,这世界有很多好人,但是也有很多坏人;

这世界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好,要小心暗箭伤人;

人是三节草啊,三穷三富不到老;

人悲伤着过一天也是过,笑着过也是过,那么还不如开开心心的过;

如果有人伤害了我,哼,我要吃得比他还好,穿得比他还好,气死他。

就是这些朴素动人的真理,教会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坚强面对,乐观生活。

如果,林奕含的父母能够从小给予孩子抵御绝望的教育,注重孩子的“挫商”的培养,在伤害发生时,能够细心体量孩子的痛苦,能一直悉心倾听孩子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话,想办法和她一起抵御巨大的痛苦。那么,孩子是不是能够走出抑郁的泥沼?

电影《房间》,那个被性侵的女子,在屈辱的环境中生下了见证她耻辱的孩子,但是,她并没有对孩子产生病态的厌弃,她以坚强伟大的心去爱这个孩子,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的美好和丑恶:“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 告诉孩子如何抵御痛苦和悲伤: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父母的爱,父母的力量,是孩子抵御绝望的最好的方法。
愿林奕含在天堂安息。愿你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悲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