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是什么世家(蚩尤后人八大姓是什么)_姓氏_出自_满族

本文目录

  • 蚩尤后人八大姓是什么
  • “邹”在古代是什么姓氏
  • 曹操差点失命也要霸占的邹氏是什么人结局怎么样
  • 姓邹的祖先来源于哪个地方
  • 生姓丁死姓邹是什么来历
  • 湖北黄梅县邹氏东鲁世家邹家碾
  • 邹氏的满族是叫什么
  • 邹氏与周氏原是一家族吗
  • 近代新化名人邹代钧

蚩尤后人八大姓是什么

蚩尤后人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姞、姚,其中尤其以姬姓和姜姓演化出的支姓最多,姬姓就是黄帝的姓氏,而姜姓则是炎帝的姓氏。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由姬姓直接演化出来的姓氏多达411个。比如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等,而由这411个姓氏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

简介:

蚩姓

这第一个姓氏就很好理解了,直接采取了“蚩尤”的“蚩”字作为姓氏,就如同现在的家族传承一般。蚩姓如今算得上是中国最为稀少的姓氏之一,连人口总数都无法统计,甚至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有所传承,不过《明伦汇编·氏族典》有记载:“蚩氏,蚩尤氏之后也”。

邹姓

邹氏在历中上堪称是战将世家,有传说远古时期有一邹氏部落曾忠心耿耿的追随过蚩尤,不过后来,蚩尤被黄帝打败之后,邹姓也就更改了姓氏。因此在历史上邹姓的起源有很多,有说是起源于黄帝的姬姓,也有说是起源于姚姓。

“邹”在古代是什么姓氏

姓氏起源:
邹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国(又称邹国),另一支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第一支邹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邹姓出自邾娄国,是颛顼帝的后代。邾娄国,亦称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颛顼帝的后裔的采邑,附属于鲁国,到了战国时期,被鲁穆公改号为邹。邹后来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以故国号为姓氏,有的姓了邹,有的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因此,3000以前的邹、邾(朱)两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于范阳。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第二支邹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邹氏出自子姓,他们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于邹邑,生儿子叔梁纥,就称为邹氏,齐国有邹衍、邹忌。而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宋国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在纣王立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姓了邹,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就是这一家的子孙。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3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曹操差点失命也要霸占的邹氏是什么人结局怎么样

曹操霸占的邹氏是张绣的婶婶,邹氏的结局是死了。曹操和邹氏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曹操因为邹氏的缘故,死了一个儿子,死了一个大将,死了一个侄子,而且还和自己的原配夫人闹翻,从此再也没有理曹操。而曹操在逃跑的时候根本没有功夫顾得上和自己修成正果的邹氏,所以邹氏的最重要我要么是死在了兵荒马乱当中,要么是落入了杀红眼的张绣手里。

一、邹氏是张绣的婶婶,是一个聪明女人

邹氏是张绣的婶婶,所以在曹操和邹氏修成正果的时候,张绣才会恼羞成怒发兵攻打曹操,让曹操措手不及。其实这一点作为一个聪明女人的邹氏早就想到了,邹氏在曹操要和自己探讨人世间的奥秘之时,就已经问过曹操这个问题,邹氏说如果曹操和她在一起,张绣一定会恼羞成怒的,到时候可怎么收场?然而曹操自信过了头,并没有真正考虑邹氏的问题。

二、邹氏的结局必定是死无疑

邹氏和曹操修成正果之后,张绣果然领兵来捉拿曹操,曹操吓得落荒而逃,大将典韦也是措手不及,光着身子就出去保护了曹操,一个人拖延了捉拿曹操的那些兵,最终殒命当场。曹操逃跑的时候势必不会带邹氏,那么邹氏肯定是落入了张绣之手,邹氏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三、曹操的后宫佳丽并没邹氏

介于曹操的尿性,如果邹氏并没有在那次暴乱当中死去,那么一定会被曹操纳入后宫,但是邹氏并没有在曹操的妾室范围当中,所以说邹氏毕竟是已经死了。而且之后张秀也能够和曹操重归于好,这说明他们两个之间的间隙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而他们俩之间的隔阂就是邹氏。

姓邹的祖先来源于哪个地方

邹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 1、为蚩尤之后 据《拾遗》所载: 神农后裔蚩尤。黄帝败蚩尤后,蚩尤族人遣邹地,故姓邹。 2、出自子姓 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3、出自姒姓 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 在史记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 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 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说明按这种说法,邹姓应与禹有一定关系。 4、出自曹姓 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江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生姓丁死姓邹是什么来历

在邹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邹”的独特家族。

该系族人,生前姓丁,死后必须改姓为邹。当该支系族人去世安葬的时候会在棺头写“丁”,棺尾写“邹”墓碑外铭邹氏,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邹丁一族。

明朝初期,苏州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孩子发愤图强考取了功名,考取了功名,自然光耀门楣。

可就在这时,在到底光耀的是邹氏家门还是丁氏宗族成了一个难题。邹氏家人想将孩子要回,返还邹姓。丁氏人家又觉得辛苦将孩子养大,如今功成名就怎能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两家为此对簿公堂,地方官员也无法判定,最终此事闹到了明太祖的耳朵里。

明太祖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笑道:“这事好办,活着姓丁,死后还姓给邹。”皇帝金口玉言,如同圣旨,邹丁两家只能遵守照办。

从此,就有了这“活丁死邹”的邹丁一族。邹丁氏的始祖是丁瑞芝,他抱养的儿子叫邹贵平,即邹进生的次子,邹进生的长子叫邹贵龙。如今此邹丁家族主要分布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市一带,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

事实上,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姓氏。一个人在生姓什么,去世之后仍然是这个姓,丝毫不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然而,家族遭遇变故逃难改姓、为感恩纪念或男方入赘死后换回本姓等,都可能是产生“生时一个姓,死后一个姓”这种姓氏传统的原因,这也反映了后人对先人的尊崇,体现不忘祖宗根本的心理。关于邹丁氏起源的新发现,这个来历不一般!

湖北黄梅县邹氏东鲁世家邹家碾

  • 我觉得湖北黄梅县邹氏东鲁世家邹家碾

  • 这是什么概念呢?你是想找他还是想认识他还是亲戚呀?

邹氏的满族是叫什么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邹氏与周氏原是一家族吗

不是。
1、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驺氏之后所改。据《史记·东越传》所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据有关学者考证,驺亦作邹。   
2、出自子姓,为商纣王微子启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记》及《元和姓纂》所载,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为邹氏。所以称此支为山东邹氏。   
3、出自曹姓,为颛顼帝后裔挟(曹姓)之后,以国名为氏。据《说文解字》及《姓氏考略》所载,上古时有邾娄国为颛顼帝后裔曹挟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今山东省邹平县)。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称之为山东邹氏。   
4、出自蚩尤之后,以地名为氏。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遗民至邹屠,其子民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后简为邹氏。   
5、出自其他民族有邹姓。今满、回、土家、苗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微子启。乃商王纣的庶兄,本应承继帝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子于宋地立国,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汤的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又传至其曾孙愍公,愍公有孙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时,以邑名邹为氏,是为邹姓,他们尊微子启为邹姓的得姓始祖。
周姓,源出于姬姓。周人的始祖农神姬后稷本来居住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诞生和开创农业建立家业的历史。后来到了古公姬亶父时代,因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古公率族人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建立了国家,因地处周原,故称周国,古公称周太王。周姓的主要来源为周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周赧王姬延的后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后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祜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周姓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父系来源)目前已测出五支:O3a2c1a-M117+型,03a1c-IMS JST002611+型,O2a1-M95+型,O1a1-P203.1+型,D-YAP型。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0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
折叠源流一
源出于嬴姓,出自远古黄帝大将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后,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
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朝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候的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折叠源流二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属于以居邑名为氏。这是汉族周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农神后稷的裔孙古公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攻扰,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地区,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43任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周朝皇族,迁为家人,举族迁往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称赧王为周家,其后代以周为姓,称周氏。又有春秋时期,周公姬旦的后裔周公姬黑肩,他的后代也称周氏。
2.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西周灭亡。西周灭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到了大汉王朝建立,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复了周氏的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周邕的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从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3.出自周公旦的后裔,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周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
4.源于姬姓,出自唐朝唐玄宗执政时期姬姓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年),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于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讳,即“姬”与“基”音同,均改为周氏。
以后,有部分该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称周氏至今。
折叠源流三
外族改周姓:
1.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 周的迁徙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
2.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帝拓跋·邻的第二个兄长原名叫拓拔·普,其率领之族称普氏,汉译就是“普乃氏”。这在史籍《魏书》中有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当时,北魏献帝把北魏王朝的核心 周姓迁徙拓跋部中王族氏族分为七个部落群体,以自己的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后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赐改汉姓为周氏,后成为北魏王朝中兴旺的七族之一,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在北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周摇。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他就是北魏献帝次兄拓拔·普的后代。
3.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项猛奴,公元509~559年,新安寿昌人(今河南境内),少孤贫。他擅长游泳,十一岁便“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来在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被陈武帝敕封为镇南将军、寿昌县公。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周文育病逝,他逝世后,陈武帝非常悲痛,亲自素服戴孝,痛哭于周文育的灵堂。
在周文育的后裔中,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唐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百濮族中有暨佐时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已姓,出自元朝时期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在唐朝时期,有个名人叫苏益,字世进,曾任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苏益为辅佐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泉州押卫都统使,居于泉郡同安永丰里。娶陈、罗、张氏;子三:光谊,光谓,光诲。光诲任过漳州刺史,与父苏益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取名芦山堂,灯号芦山,为入闽苏氏及芦山衍派始祖,后来苏益的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其第六世孙苏颂,字子容,为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的进士,官至左丞相,他发明了著名的水运天像仪,今被世界钟表联合会尊奉为“钟表之父”。
到了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近代新化名人邹代钧

邹代钧(1854~1908) 字甄伯,号沅帆。湖南新化(今隆回)罗洪村人。邹氏舆图世家第四代传人,清末地理学家,曾创办第一个地理学会:地图公会。并与徐松、李光庭、洪钧合称中国近代西域地理四大家。邹代钧精研史地,通测绘学。1879年补县博士弟子员。遵父命荟集其祖父汉勋遗著,远道谒左宗棠于甘肃酒泉军次,求其校订。宗棠俾以剞劂之资,并为之作序。1885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随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随刘出使期间,在公余之暇,遍购欧美诸国地理、地图书籍,发现中国地图的经纬度与地球上的实际里数不相符合(即“度里相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地图测绘上所用的尺不准确,从而确定以法国的米突尺为标准制造出在中国专门用于测绘地图的尺——中国舆图尺。从此,统一了中国测绘地图的标准尺寸。1889年回国,任会典馆纂修。1891年调到湖北兼任湖北省全省地图测绘事宜,作《湖北测绘地图章程》,三年编绘出《湖北全省分图》(又称《湖北会典馆图》),提出武昌江汉并控,更重于荆襄的看法,深受张之洞赞赏。1894年张之洞开设湖北译书局,留代钧任海国地理员,1895年,拥护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并为强学会上海分会发起人之一。在此期间曾在上海创办中国“地图公会”,制订公会章程,在上海时务报公开招股,集资译印西文地图,开创中国用铜版雕刻彩印出版小比例尺地图之先例。代钧创办的“地图公会”,先在上海,未几即迁至武昌,并改名“舆地学会”,他编绘中外总图分图千余幅。1898年帮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法,主持《湘学报》所属地理舆地部工作,并同时在长沙时务学堂和两湖书院主讲中国地理,培养地学人才。1901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奏以代钧任京师大学堂附设编译局舆地编纂处总纂兼学务处提调官。次年任《钦定书经图说》纂修兼校对官,书成,弁任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补员外郎,迁参事厅行走,后又任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1908年,主持编绘《江苏全省舆图》,甫脱稿,即病逝于武昌。邹代钧的论著有:《上会典馆书》、《湖北地图测绘章程》、《光绪湖北地纪》、《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直隶水道记》、《中国海岸记》、《会城道里记》、《中俄界记》、《蒙古地记》、《日本地记》、《西域沿革考》、《西图译略》、《英国大地志》、《西征纪程》、《中外舆图》、《湖北全省分图》、《湖南全省分图》、《江苏全省分图》、《西藏全图》等传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