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简短(简单概述 贝尔发明电话的事例的过程)_贝尔_电话_发明

本文目录

  • 简单概述 贝尔发明电话的事例的过程
  • 电话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 电话是怎么发明的
  •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要简洁
  • 贝尔发明电话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 贝尔是如何发明电话的
  •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 爱迪生和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简单概述 贝尔发明电话的事例的过程

贝尔,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电话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初三《历史与社会》第75页关于“19世纪的科技与文化”中提到:“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关于电话的发明人,教材由于编写时间的关系,仍采用传统的说法,把电话的发明权归结于贝尔。然而历史上关于电话的真正发明者是存在争议的,它涉及到三个相关人物:贝尔、格雷还有梅乌奇。下面给同学们提供的这段材料,并不是说要颠覆我们的教材,而只是希望大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对此有一个更全面和细致的了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当提到电话的发明,一定会联想到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贝尔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语音的组成,并在精密仪器上分析声音的振动。在实验仪器上,振动膜上的振动被传送到用炭涂黑的玻璃片上,振动就可以被“看见”了。接下来,贝尔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将声音振动转化成电子振动。这样就可以通过线路传递声音了。几年下来,贝尔尝试着发明了几套电报系统。渐渐地,贝尔萌生了一个想法,发明一套能通过一根线路同时传送几条信息的机器。他设想通过几片衔铁协调不同频率。在发送端,这些衔铁会在某一频率截断电流,并以特定频率发送一系列脉冲。在接收端,只有与该脉冲频率相匹配的衔铁才能被激活。实验中,贝尔偶然发现沿线路传送电磁波可以传输声音信号。经过几次实验,声音可以稳定地通过线路传输了,只是仍然不清晰。由于贝尔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长时间里他的研究都没有进展。1876年,在贝尔30岁生日前夕,通过电线传输声音的设想意外地得到了专利认证。贝尔重新燃起了研究的热情。1876年3月10日,贝尔的电话宣告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的到来。
然而贝尔并不是惟一致力于发明电话的人。一个叫伊莱沙·格雷的人就曾与贝尔展开过关于电话专利权的法律诉讼。格雷与贝尔在同一天申报了专利,但由于在具体时间上比贝尔晚一点(只晚了2个小时左右),最终败诉。
其实,关于电话的发明我们还应该想到另一个默默无闻的意大利人,1845年移居美国的安东尼奥·梅乌奇。梅乌奇痴迷于电生理学研究,他在用电疗给患者治疗时发现电波可以传输声音。1850年至1862年,梅乌奇制作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声音传送仪器,称作“远距离传话筒”。可惜的是,梅乌奇生活潦倒,无力保护他的发明。当时申报专利需要交纳250美元的申报费用,而长时间的研究工作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梅乌奇的英语水平不高,这也使他无法了解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发明。随后,命运又给了梅乌奇一个更大的打击。1870年,梅乌奇患上了重病,不得不以区区6美元的低价卖掉了自己发明的通话设备。为了保护自己的发明,梅乌奇试图获取一份被称作“保护发明特许权请求书”的文件。为此他每年需要交纳10美元的费用,并且每年需要更新一次。3年之后,梅乌奇沦落到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度日,付不起手续费,请求书也随之失效。

电话是怎么发明的

电话是安东尼奥·梅乌奇发明的。同时他是意大利人。2002年6月15日,美国议会议定议案,认定安东尼奥·梅乌奇为电话的发明者,梅乌奇因而被称为“电话之父”。

安东尼奥梅乌奇是美籍意大利人,他与电话结缘是从1849年开始,在给一个生病的朋友治疗时,他发现了振动变为电流可以传递声音的物理现象。从而开始了“会说话的电报机”的研究,此后他把自己发明的第一个电话接在工作室与卧病在床的妻子间。

扩展资料

梅乌奇向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寄去了模型和技术细节,但是没能和该公司的主管人员见上一面。当他于1874年向西部联合电报公司要求拿回这些材料时,却被告知这些东西已经不见了。

两年之后,也就是1876年2月14日,和梅乌奇共用一个实验室的贝尔向美国专利局提出申请电话专利权。巧合的是,就在贝尔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进专利局,也申请电话专利权。从而引起了电话专利权之争。不过贝尔和格雷的发明原理略有差异。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并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在此之前,梅乌奇愤而提起上诉,为此,梅乌奇准备了一纸上诉状,但为时已晚,他已经将近80岁,而且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当时最高法院同意以欺诈罪指控贝尔,但就在胜利的曙光就要显现时,他却于1889年10月18日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要简洁

在莫尔斯电报发明后的20多年中无数科学家试图直接用电流传递语音,贝尔也把发明电话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电话是传递连续的信号而不是电报那样不连续的通断信号,在当时的难度好比登天。他曾试图用连续振动的曲线来使聋哑人看出“话”来,没有成功。

但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每次电流通断时线圈发出类似于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这引起贝尔大胆的设想:如果能用电流强度模拟出声音的变化,不就可以用电流传递语音了吗?

随后的两年内贝尔刻苦用功掌握了电学,再加上他扎实的语言学知识,使他如同插上了翅膀。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发明电话的试验中。

在万事俱备只缺合作者时,他偶然遇到了18岁的电气工程师沃特森。

两年后,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制成了两台粗糙的样机:圆筒底部的薄膜中央连接着插入硫酸的碳棒,人说话时薄膜振动改变电阻使电流变化,在接收处再利用电磁原理将电信号变回语音。但不幸的是试验失败了,两人的声音是通过公寓的天花板而不是通过机器互相传递的。

正在他们冥思苦想之时,窗外吉他的丁冬声提醒了他们: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太低了!他们连续两天两夜自制了音箱、改进了机器。然后开始实验,刚开始沃特森只从受话器里听到嘶嘶的电流声,终于他听到了贝尔清晰的声音“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1875年6月2日傍晚,当时贝尔28岁,沃特森21岁。他们趁热打铁,几经半年的改进,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

扩展资料

1877年,由贝尔、华生、桑德士、哈勃特四人,组成的贝尔电话公司,以出租电话机和电话线,收取使用费的方式,开始为一些最早接受电话的家庭装设电话。

慢慢地,大家逐渐认识了电话的价值,装设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而它的功能也越能显现出来。因此,电话机就有如雨後春笋一般,一支接著一支的装设,最後,终於设立了总机。

电话就以这种惊人的气势发展下去,贝尔电话就以这种惊人的气势发展下去,贝尔电话公司的业务日趋发达,最后改名为美国电话电讯公司,成为独占全美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庞大组织。

说起来,把人的声音用电线传送到远处,并非是贝尔最早想出来的。自从摩尔斯的电讯成功以後,很多人都想实现这个构想,并且做了各种的努力。其中最成功的是德国的年轻天才约航‧菲立浦‧莱斯(1834~1874年)。

他在1860年制造怪形状的电话机。他的送话机是以木头刻成人耳形状,用猪肠膜代替鼓膜,受话机是用小提琴的弦装上缝衣针。

莱斯后来继续改良电话,但都没有广为社会所认识、接受,而不幸在贝尔的电话完成前,因病去世了。

贝尔发明电话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1876年。

电话机是美国人A. G. 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他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但通话距离短、效率低。1878年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送话器效率大大提高。

受话器结构也有改进。最早的电话机是磁石电话机,靠自备电池供电,用手摇发电机发送呼叫信号。1880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

1891年出现了旋转拨号盘式自动电话机,它可以发出直流拨号脉冲,控制自动交换机动作,选择被叫用户,自动完成交换功能。从而把电话通信推向一个新阶段。

电话发明故事:

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发明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励。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伟大发明的设想,干吧!”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知识时,亨利说:“学吧”。

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始了实验,一次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

想不到,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

贝尔是如何发明电话的

亚历山大·贝尔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GrahamBell,1847-1942)
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被誉为“电话之父”。
【简介】
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并在那里接受初等教育。贝尔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电话。此外,他还制造了助听器;改进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他对聋哑语的发明贡献甚大;他写的文章和小册子超过100篇。从1875年到1922年间,他从美国政府那里就取得了三十项专利权。由于这许多发明创造,贝尔在1876年接受了费城万国博览会百年纪念奖证书,同年他还获得波士顿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次年,他又获得五万法郎的伏尔泰奖金,并成为法国荣誉军团的成员。为了纪念贝尔的功绩,将电学和声学中计量功率或功率密度比值的一种单位命名为“贝尔”。
【生平】
“我知道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我知道巨大的成功马上就要到来。”贝尔曾自信地向世界这样宣告。
1847年3月3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父亲是一位嗓音生理学家,并且是矫正说话、教授聋人的专家。
1862年贝尔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选择语音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贝尔通过总结父辈们的经验进步很快。
1867年毕业后又进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学。就在此时,英国发生大规模肺病,贝尔先后失去了两个兄弟,其父带着全家迁居加拿大以躲避瘟疫。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学教授,担任声学讲座的主讲。在莫尔斯电报发明后的20多年中无数科学家试图直接用电流传递语音,贝尔也把发明电话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电话是传递连续的信号而不是电报那样不连续的通断信号,在当时的难度好比登天。他曾试图用连续振动的曲线来使聋哑人看出“话”来,没有成功。但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每次电流通断时线圈发出类似于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这引起贝尔大胆的设想:如果能用电流强度模拟出声音的变化不就可以用电流传递语音了吗?随后的两年内贝尔刻苦用功掌握了电学,再加上他扎实的语言学知识,使他如同插上了翅膀。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发明电话的试验中。在万事俱备只缺合作者时他偶然遇到了18岁的电气工程师沃特森。两年后,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制成了两台粗糙的样机:圆筒底部的薄膜中央连接着插入硫酸的碳棒,人说话时薄膜振动改变电阻使电流变化,在接收处再利用电磁原理将电信号变回语音。但不幸的是试验失败了,两人的声音是通过公寓的天花板而不是通过机器互相传递的。
正在他们冥思苦想之时,窗外吉他的丁冬声提醒了他们: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太低了!他们连续两天两夜自制了音箱、改进了机器。然后开始实验,刚开始沃特森只从受话器里听到嘶嘶的电流声,终于他听到了贝尔清晰的声音“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1875年6月2日傍晚,当时贝尔28岁,沃特森21岁。他们趁热打铁,几经半年的改进,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1876年3月3日(贝尔的29岁生日),贝尔的专利申请被批准,专利号为美国174465。其实,在贝尔申请电话专利的同一天几小时后,另一位杰出的发明家艾利沙·格雷也为他的电话申请专利。由于这几个小时之差,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贝尔为电话的发明者。
回到波士顿后两人继续对它进行改进,同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宣传。两年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沃特森在相距300多公里的纽约之间首次进行了长途电话实验。与34年前莫尔斯一样取得了成功。所不同的是他们举行的是科普宣传会,双方的现场听众可以互相交谈。中途出了个小小的问题:表演最后节目的黑人民歌手听到远方贝尔的声音后紧张得出不了声,急中生智的贝尔让沃特森代替,沃特森鼓足勇气的歌声使双方的听众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欢笑声,试验圆满成功。
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这沟通了查尔期·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厂和他在萨默维尔私人住宅之间的联系。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
1942年,贝尔逝世于加拿大巴德克,享年95岁。
【故事】
故事一
电报的发明,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息史 上划时代的创举。但久而久之,人们又有点不满足了。因为发一份电报,需要先拟好电报稿,然后再译成电码,交报务员发送出去;对方报务员收到报文后,得先把电码译成文字,然后投送给收报人。这不仅手续繁多,而且不能及时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要得到对方的回电,还需要等较长的时间。
人们对电报的不满,促使科学家们开始新的探索。
最早提出远距离传送话筒接力传送信息的建议。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休斯为这种通话方式所取的名字——“电话”,却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纪3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探索用电磁现象来传送音乐和话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贝尔和格雷了。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苏格兰,他的祖父亲毕生都从事聋哑人的教育事业,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声学和语言学有浓厚的兴趣。开始,他的兴趣是在研究电报上。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发明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励。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伟大发明的设想,干吧!”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知识时,亨利说:“学吧”。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始了实验,一次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想不到,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贝尔在得知自己试验的电话已经能够传送声音时,热泪盈眶。当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预言:“朋友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也能互相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这沟通了查尔期·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厂和他在萨默维尔私人住宅之间的联系。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
说到电话的发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由于贝尔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这部电话机的送话器,在原理上与另一位电话发明家格雷的发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诉。一场争夺电话发明权的诉讼案便由此展开,并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最后,法院根据贝尔的磁石电话与格雷的液体电话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几个小时提交了专利申请等这些因素,作出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结果的判决,电话发明权案至此画上句号。
尽管如此,电话仍然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凝聚着包括贝尔在内的许多电话发明家的智慧和汗水。
故事二
他的父亲全神贯注、满怀激情地全神贯注于研究人的声音的发生和作用过程,特别是教耳聋的人如何运用声音。因为那个时候,耳聋的人生活在永恒的孤寂之中。他们不仅听不见,而且也不会说话。毕竟,他们听不见说的话,又怎么能发得出声来呢?也许,老贝尔的这一执着爱好是促使他日后同成为自己妻子的人结婚的原因之一。因为后来生下电话的发明者的那位妇女……是个聋人!
年轻的贝尔。贝尔带着自己父亲的执着爱好长本。1870年,他由于健康不佳移居加拿大。不久之后,他就以成功地教会耳聋者说话而引起波士顿一位富商的注意。这位商人有个耳聋的女儿梅布尔。可否请贝尔先生教梅布尔说话呢?可以。他愿意教。他教了梅布尔。他们相爱了。是梅布尔鼓舞他进行了所有那些使人精疲力竭的实验,也是梅布尔使他克服了不时产生的沮丧情绪——那种常常困扰着紧张工作去夺取成功的人们的沮丧情绪——使他得以研制出当时很了不起的一种工具。它能把人说的话转变为电脉冲,之后又在金属丝的末端使之还原成人说的话。这样他就打破了又一种孤寂,那种在此之前一直使相距遥远的人无法通话的孤寂。一年之后,1877年,他同梅布尔结为夫妻,他后来成为美国公民。
所以,当法国政府因为他发明了电话而授与他沃尔塔奖金时,他用这笔奖金再加上他通过出售另一项发明所得到的钱,在华盛顿建立起沃尔塔办事处,其目的就是为医治耳聋提供资金。今天这—机构称作“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协会”,它的作用已改为,向全世界的聋人提供如何最有效地对付耳聋的最新资料。
贝尔死于1922年,梅布尔在他去世5个月后也死了,因为她太爱贝尔了。贝尔的名字很可能。会像人类记忆历史那样永世长存。毕竟有了这样一件物品,它经常提醒人们,是贝尔使人类大家庭彼此得以保持更密切的联系。
通过电线传送的第一个声音,甚至使它的发明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都感到惊讶。一天深夜,贝尔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向在隔壁房间里的助手偶然传递的一个口信获得了成功。贝尔先生当时无法知道的是,1876年的那个夜晚将标志着通信革命的开始。
最初,每一对电话是用两根铁丝连接起来的。然后,交换台使电话线集中到一个地点、其他的发明——如放大声音的真空管和在陆上及海底连接长距离的同轴电缆一一极大地扩展了电话服务。晶体管取代了真空管。到了60年代,通信卫星又消除了对地面线路的需要。今天,一束束的玻璃纤维用激光传递人们彼此间的通话。
这些发明当中有许多项发明——包括有声电影和立体声录音,随同23000项其他专利——来自1925年建立的AT&T贝尔实验室。约翰·戴维斯是贝尔实验室消费产品部执行主任。他说,当我们进入90年代的时候,可以预期电信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年表】
1847年3月3日,贝尔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出生。
1858年10月,贝尔进了爱丁堡皇家高等学校。
1863年8月,16岁的贝尔开始在苏格兰埃尔金的韦斯顿寄宿学校教书。
1866年9月,贝尔19岁时在巴斯担任萨默塞特郡学院的教师。
1867年7月,贝尔搬至伦敦,与父母住在一起。老贝尔关于可见语言的著作出版面世。
1868年5月,贝尔在伦敦的一所私立学校任职。
1868年8月,贝尔去美国宣传他的可见语言。
1868年10月,贝尔开始在伦敦大学学习。
1870年5月18日贝尔的哥哥梅尔维尔去世,时年23岁。
1870年7月21日,贝尔与父母一起前往加拿大。
1871年4月5日,贝尔开始在波士顿聋哑人学校供职。
1872年4月8日,贝尔与加德纳·格林·哈伯德第一次会面。
1873年,贝尔26岁时任命为波士顿大学演说术教授。
梅布尔作为贝尔的私人学生开始接受他的授课。
贝尔开始谐波电报的实验。
1874年,伊莱沙·格雷开始研究谐波电报。
1875年1月,在加德纳·格林·哈伯德和托马斯·桑德斯的资助下,贝尔雇佣托马斯·沃生作他的助手。
1875年2月,贝尔提出谐波电报专利申请,并与哈伯德和桑德斯签订了合作协议。
1875年6月2日,贝尔的仪器中那根“卡住的簧片”导致他对电话的研究。
1876年2月,贝尔呈交电话专利申请,该申请于3月3日批准。
1876年3月10日,贝尔发出世界上第一条电话信息。
1876年6月25日,贝尔在费城的世纪博览会上演示他的电话。
1877年2月12日,贝尔在塞勒姆作的演讲吸引了新闻界的注意。
1877年7月9日,贝尔电话公司成立。
1877年7月11日,贝尔与梅布尔·哈伯德喜结良缘。
1878年5月8日,贝尔与梅布尔的第一个女儿出世,取名埃尔西。
1879年,贝尔退出贝尔电话公司,在苏格兰的格里诺克建立了一所聋人学校。
1880年2月15日,贝尔与梅布尔的第二个女儿玛丽安出世。
1880年9月,法国因贝尔在电学上的科学成就授予伏特奖和法国荣誉勋位勋章。他以此奖金在华盛顿建立了伏特实验室。
1881年8月15日,贝尔和梅布尔的儿子爱德华降临人世,但很快夭折。
1883年,贝尔在华盛顿开设他自己的聋人学校。
1883年11月17日,贝尔夫妇的儿子罗伯特出世,但也夭折了。
1885年11月,华盛顿聋人学校由于师资问题被迫关闭。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下面由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1847年3月3日,亚历山大·贝尔出生在英国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颇有名气的语言学家。

  受家庭的影响,贝尔小时候就对语言很感兴趣。他喜欢养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他觉得动物的叫声美妙动听。上小学时,他的书本里,除了装课本书外,还经常装有昆虫、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师正在讲《圣经》的故事,忽然他书包里的老鼠窜了出来,同学们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内大乱。老师怒不可遏,觉得这样的学生不可教。

  不久,贝尔的父亲就将贝尔送到伦敦祖父那儿。这位慈祥的老人虽然很疼爱孙子,但对孙子的管教十分严厉。祖父深谙少年的学习心理,他不采用填鸭式的方法,硬逼贝尔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培养贝尔的学习兴趣入手。渐渐地,贝尔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了优等生。贝尔后来回忆道:“祖父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普通功课,我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耻辱。他唤起我努力学习的愿望。”

  一年之后,贝尔又回到了故乡爱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贝尔觉得这种老式水磨太费劲了,要改进改进。于是,他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这图虽然画得不规范,但构想却十分巧妙。经过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变得十分灵活,比原来省力多了。从此,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发明家”。

  贝尔从这里看到了发明创造的意义。每一项的发明,都将使很大一部分人受益,都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块基石。

  1869年,22岁的贝尔受聘美国波土顿大学,成为这所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在教学之余,还研究教学器材。

  有一次,贝尔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送莫尔斯电码时发出的“嘀答”声一样。

  “电可以发出声音!思维敏捷的贝尔马上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贝尔越想越激动。他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有益的建议。然而,当这些电学专家听到这个奇怪的设想后,有的不以为然,有的付之一笑,甚至有一位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多读几本《电学常识》之类的书,就不会有这种幻想了。”

  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

  亨利听了贝尔的一五一十的介绍后,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想你会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学语音的,不懂电磁学。”贝尔怯怯地说,“恐怕很难变成现实。”“那你就学会它吧。”亨利斩钉截铁地说。

  得到亨利的肯定和鼓励,贝尔觉得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了,决心也更大了。他暗暗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发明电话。”

  此后,贝尔便一头扎进图书馆,从阅读《电学常识》开始,直至掌握了最新的电磁研究动态。

  有了坚实的电磁学理论知识,贝尔便开始筹备试验。他请来18岁的电器技师沃特森做试验助手。

  接着,贝尔和沃特森开始试验。他们终日关在试验室里,反复设计方案、加工制作,可一次次都失败了。“我想你会成功的”,亨利的话时时回荡在贝尔的耳边,激励着贝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研制工作中去。

  光阴如流水,两个春秋过去了。

  1875年5月,贝尔和沃特森研制出两台粗糙的样机。这两台样机是在一个圆筒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薄膜中央垂直连接一根炭杆,插在硫酸液里。这样,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炭杆与硫酸接触的地方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产生变化的声波。由此实现了声音的传送。

  可是,经过验证,这两台样机还是不能通话。试验再次失败。

  经反复研究、检查,贝尔确认样机设计、制作没有什么问题。“可为什么失败了呢?”贝尔苦苦思索着。

  一天夜晚,贝尔站在窗前,锁眉沉思。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悠扬的吉他声。那声音清脆而又深沉,美妙极了!

  “对了,沃特森,我们应该制作一个音箱,提高声音的灵敏度。”贝尔从吉他声中得到启迪。

  于是,两人马上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一时没有材料,他们把床板拆了。几个小时奋战之后,音箱制成了。

  1875年6月2日,他们又对带音箱的样机进行试验。贝尔在实验室里,沃特森在隔着几个房间的另一头。贝尔一面在调整机器,一面对着送话器呼唤起来。

  忽然,贝尔在操作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他情不自禁地喊道:“沃特森先生,快来呀,我需要你!”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沃特森高兴地从那一头冲过来。他顾不上看贝尔受伤的地方,把贝尔紧紧拥抱住。贝尔此时也忘了疼痛,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天夜里,贝尔怎么也睡不着。他半夜爬起来,给母亲写一封信。信中他写道: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重大的日子。我们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未来,电话将像自来水和煤气一样进入家庭。人们各自在家里,不用出门,也可以进行交谈了。”

  可是,人们对这新生事物的诞生反应冷漠,觉得它只能用来做做游戏,没什么实用价值。

  贝尔一方面对样机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价值。

  两年之后的1878年,贝尔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首次长途电话试验(两地相距300公里),结果也获得成功。在这以后,电话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来。

;

爱迪生和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

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电话的发展历史

电话机是美国人A. G. 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他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但通话距离短、效率低。1878年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送话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话器结构也有改进。

最早的电话机是磁石电话机,靠自备电池供电,用手摇发电机发送呼叫信号。1880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1891年出现了旋转拨号盘式自动电话机,它可以发出直流拨号脉冲,控制自动交换机动作,选择被叫用户,自动完成交换功能。

从而把电话通信推向一个新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按键式全电子电话机。除脉冲发号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音多频(DTMF)发号方式。随着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双音频按键电话机已逐步普及。电子电话机电路正在向集成化迈进,话机专用集成电路已广泛用于话机电路各组成部分。

各种多功能电话机和特种用途电话机也应运而生。到90年代初,已有了将拨号、通话、振铃三种功能集于一块集成电路上的电话机。随着话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直接用话音“拨号”的新型电话机也正在出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