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是哪里人(王惟一时随你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_针灸_铜人_日本

本文目录

  • 王惟一时随你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
  • 王惟一的人物简介
  • 针灸铜人的谜踪
  • 北宋针灸铜人为何流落日本
  • 中医针灸的创始人是哪个啊`
  • 古代医学家有哪些姓氏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王的名人
  • 第一个针灸钢人铸造于哪个朝代

王惟一时随你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

王惟一(约987~1067),又名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医学研究机构翰林医官院医官、为王室服务的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医药要职,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奉宋仁宗诏书之后,又进一步对人体解剖、腧穴位置、经络走行、针灸主治等,竭心精意地进行了更深入的考察,系统总结了历代医学家对针灸穴位、主治等反复实践的丰富经验,删节迷信之说,增加古今治验,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

王惟一的人物简介

王惟一(987—1067),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针灸铜人的谜踪

1925年在日本发现针灸铜人
一位中国的老中医在参加日本的医学博览会时看到了一座针灸铜人。据这位老中医描述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的文字说明上写着它是由中国传入的。那么这座针灸铜人会不会是宋代的针灸铜人呢,由于当时国内战事频繁,老中医的发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十多年后一位叫陈存仁的中医专家再次在日本东京博物馆看到了这座针灸铜人,并对这座针灸铜人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陈存仁在他的考察文章里认为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至于针灸铜人是如何传入日本的,陈存仁并没有说明。陈存仁的文章在中医界引起的巨大的轰动,流失近千年的针灸铜人似乎就这样重现在世人的面前,一时间能够亲眼看到这座宋代的国宝成为众多医学专家的梦想。 1979年考证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组成的考察团去日本考察针灸医学,他们此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考证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
当专家们第一眼看到这座针灸铜人时,就感觉到它与国内的针灸铜人有所不同。从外观上看这座针灸铜人用青铜制成,身高一米六二,铜人的外表有用黑漆涂成的经脉连线,经脉线上分布着穴位,而每个穴位是用凿穿的小孔表示的。
据东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铜人的体内原先有木制的腑脏,但因年久失修已经毁坏,那么它的这些特征是否和宋代的针灸铜人的特征相同呢?
南宋时期周密在《齐东野语》一书中比较较详细记述了宋天圣针灸铜人的体貌特征。《齐东野语》一书也是迄今为止对宋天圣针灸铜人描述的最为细致的书籍。
《齐东野语》书中这样写到: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这段意思是说针灸铜人是由青铜铸造,铜人身体内有腑脏器官。
据考证我国古代自宋天圣年以后,许多朝代都在铸造不同的针灸铜人。但在造型设计上铜人可以自由开启,并且体内有腑脏的只有宋代的天圣针灸铜人。
王惟一在铸造两座针灸铜人之前,曾经编写了《铜人图经》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的354个穴位,以及穴位的位置,《针灸图经》也是宋天圣铜人的说明书。
当专家们将《针灸图经》的经穴与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对照时,发现书中354个穴位全部都能对应,不仅如此,书中所记载的定穴方法和发现的这座针灸铜人大部分都相同。
一些专家提出,东京博物馆收藏的这座针灸铜人可以断定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如果专家们的判断正确,那么它是两座针灸铜人中的哪一个,又是怎样留置到了日本呢? 著名医史专家马继兴先生根据多年的研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后,第一座针灸铜人被金兵抢走,后来由于战乱不断,16世纪时被辗转流入到朝鲜,几十年后,这座针灸铜人被日本人发现,掠至到了日本。
与此同时,日本的医学界也发表了相似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座针灸铜人最初是由中国传入朝鲜的。
16世纪末期,日本的丰臣秀吉将针灸铜人带回了日本。
丰臣秀吉是16世纪末期日本最高的执政者,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
两年后,丰臣秀吉发动了入侵朝鲜的战争。针灸铜人很可能就在那时被带回了日本。
日本医学界最初一直谨慎的推测着这座针灸铜人的来历,但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已明确推断东京博物馆里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宋天圣铜人。日本医学界随后愉快的接受了这一观点。
然而就在人们为找到宋天圣针灸铜人感到欣慰时,一些专家在进一步考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专家们首先对这座针灸铜人的外部特征产生了疑惑。
中国古代在对人物进行塑像时,大都加以神化,尤其是佛教的传入,人物塑像大多集中于佛像的雕塑上。
到了宋代雕塑艺术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专业雕塑家,他们的艺术品具有高度的写实技巧,创造出的艺术品自然姿态丰满,很少出现肌肉骨骼的雕塑作品。
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东京博物馆里的这座铜人为裸体造型,这与针灸图经所绘制的针灸铜人有所不同。
在《针灸图经》当中,针灸铜人上半身裸露,下半身又穿着服饰。那么王惟一在当时设计时为什么不把针灸铜人设计成裸体造型呢?专家推测王惟一在设计铜人时可能考虑到了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果把裸体铜人放置在古建筑里有伤礼仪大雅,而且皇帝也会时常观看针灸铜人,让铜人穿着服饰即表示严肃又避免失礼。
最为主要的是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与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的描述有着较大的出入。
《齐东野语》中记载天圣针灸铜人的身上的穴名用的是错经的方法,也就是将穴名刻凿在铜人身上后,再涂上(经字),而东京博物馆的这座铜人身上的穴名则是用涂料书写上去的。
自从宋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各朝代都铸造了各种各样的针灸铜人的模型,并绘制了图谱,从这些绘制的图谱中我们可以发现,铜人手的造型大多为五指平伸的姿势。
但是日本博物馆里的这座铜人左手姿势是掌心向后,拇指、中指扣成环型。
它主要表示的是中医里的中指同身寸,然而中指“同身寸”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明代的徐凤提出的。
那么宋代的王惟一在铸造针灸铜人时,怎么会选用几百年后明代的说法呢?很显然日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并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为什么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的特征与《齐东野语》中的记载有如此大的出入呢?
一些医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齐东野语》并不是正式书籍,书中的描述的并不十分准确,至于多出的11个穴位,他们认为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他们坚信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流失千年的宋代针灸铜人。
宋天圣针灸铜人被正式收存于日本后,或许这一事实让中国医学界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于是从70年代开始,在中国相继出现了“仿宋铜人”工程,而所有的这些工程都是建立在“日本铜人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的基础上完成的。 就在人们沉醉于仿宋工程的同时,一座针灸铜人的出现在医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座铜人也叫光绪铜人,光绪铜人又称复制明正统铜人。那么它又是从何而来呢?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太医院也遭到了洗劫,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抢走。
清朝御医陈守忠费尽周折,试图从八国联军手中要回明正统铜人,但是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视为奇物,一直不肯交会回。 清太医院为弥补这一损失,于光绪30年又仿明正统铜人重新铸造了一座铜人,这就是光绪铜人,光绪铜人铸成后被放置在太医院的铜神殿内。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黄龙祥在对光绪铜人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那就是光绪铜人的外部特征与日本的针灸铜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令人疑惑的是光绪铜人的身高为2.13米,如果光绪铜人完全依照明正统铜人铸造,那么日本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的身高应该是2.13米,而不是现在的一米六二。两座针灸铜人为什么在身高上相差如此悬殊?
也就是说这两座针灸铜人中至少有一座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是多少呢,这也成为解谜的关键所在。
据史书记载宋天圣年间针灸铜人铸造完成后,被放置在大相国寺的仁济殿。
北京文物研究所的于柯、吴元贞两位学者,根据宋代大相国寺仁济殿的建筑高度,以及出土的《针灸图经》石碑测出了针灸铜人的身高。
在中国针灸医学中把人长七尺九寸作为一般人的高度。王惟一在铸造针灸铜人时就参考了这个高度,那么七尺五寸究竟是多高呢?
宋代所用的度量单位是宋太府尺,一尺等于现在的30.72厘米,那么七尺五寸就相当于230.4厘米。铜人铸成这样的高度,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学医者在试针时很难在这样一个高度进行试针考试。
而普通百姓也很难在这样的高度了解针灸的有关知识。
西汉的医学史书中也有七尺五寸的记载,那么王惟一会不会用汉代的度量单位呢? 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河北省满城县施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座西汉的陵墓,从墓中出土了一把西汉的尺子,经考古专家测量它的长度单位是23.5厘米。如果按照汉尺来计算,七尺五寸就相当于现在的176厘米。
显然王惟一用的是汉尺的计算方法来设计针灸铜人的身高。专家们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天圣针灸铜人的身高应该在173至176厘米之间。
经过专家们的多方考证,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无论在外形,还是在身高上都于宋天圣针灸铜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它究竟是谁铸造的呢?
黄龙祥:“日本一个(江户医学馆)一个医官的一个墓碑上面,具体的提到了这个医官,这个医官的名字叫(山崎子次善),他曾经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是奉了医学馆这个之命,就曾经做过这个铜人,那么在墓铭志上具体的记录了他这一段经历。而且为了制作这个铜人,医官还写了专门的一个十卷的铜人会考,那么这段史料发现以后,日本学者就提出现在在东京博物馆的针灸铜人就不应该是中国传来的,应该是日本一个自己制作的铜人。”
那么山其崎次善又是在哪一年奉命铸造的这座针灸铜人呢?
黄龙祥:关于这个铸造时间,他们根据这个史料推测,应当是在这个针灸衣冠他任职的期间,也就是1792年到1800年,这一段区间制作。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网站已经将这座铜人的文字说明做了如下修改:18世纪,江户时代。
医史专家在考证光绪铜人时,存在一个很大的疑惑,既然清太医院珍藏的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抢走,那么清代医官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原物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复制铜人呢?
黄龙祥发现当时清太医院里藏有一套清康熙年间重制的明代的铜人图,经过对照结果表明光绪铜人与铜人图完全相同,光绪铜人就是清朝的太医官根据太医院珍藏的这幅铜人图制作而成 。

北宋针灸铜人为何流落日本

在东方医学之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叫针灸,它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之中其实包含了两种,针指的是在中医理论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人体内。之后运用捻转等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指的则是用灸炷或灸草在一定穴位上烧灼、熏熨。

千百年来,针灸对于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即使到今天,它依然承担着这个任务,被广大群众所信赖。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针灸的作用也是一点一点被发现,技巧也是一点一点进步的。而王惟一正是促使针灸进步的人之一,他是宋朝时期的一名医学家,对针灸学很有研究。

可以说是集宋以前的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并奉旨造了两座针灸铜人。这针灸铜人跟真人差不多,浑身赤裸,体内还配上了五脏六腑。四肢是可以拆除的,外表刻了三百五十四个学位,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得。不光可以用作针灸学,还可以用于解剖医学,比西方的解剖医学早了近八百年。

从王惟一的这两尊针灸铜人之后,后世开始陆续仿制,它堪称是针灸铜人的鼻祖。且宋代的这两尊,十分精致,堪称是栩栩如生。不论从意义还是从文物的角度来看,宋针灸铜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收藏价值,堪称是稀世珍宝。然而它不幸在数百年的岁月中遗失了,一直没人知道它们的下落,直到1925年。

一个老中医去日本参加博览会,无意间看到一尊针灸铜人,他发现那尊铜人的文字说明是从中国传入的。不过宋代之后人们还铸了很多铜人,这尊是否为宋代那尊也不好说,而当时战乱频繁。老中医的发现没能引起重视,三十年后,一个叫陈存仁的中医专家在日本东京博物馆又看到了那尊针灸铜人。

这一次他对铜人做了比较详细的考证,他在文章中提出,这就是宋针灸铜人。文章一出中医学界迅速为之震动,要知道那两尊铜人已经丢失了近千年,但它到底是不是宋针灸铜人呢?1979年,中医研究院派出考察团,组团去日本。目的便是东京博物馆里的那尊铜人,他们仔细的研究这尊铜人的种种细节,首先它是用青铜制造的。

外表是用黑漆涂成的经脉,上面分布着穴位,每个穴位由凿穿的小孔表示。通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知道,里面原先有木制的肺腑,但年久失修已经损坏。亲眼见过之后,专家们又开始翻《齐东野语》,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对宋针灸铜人描述最详细的书籍。从材料到外观再到每个学位,专家们都一一对照了,全都能对得上。

同时根据历史发展和资料,专家猜测,如果它真是宋针灸铜人。应该是在东京被破后,随着金兵被抢走,辗转到了朝鲜。几十年之后也就是16世纪末,丰臣秀吉的人将它带回了日本,日本医学界也发表了相似看法。

但随后他们又发现了疑点,首先是穴名,《齐东野语》记载的是先刻穴名再涂上黑漆。可这尊的穴名是用涂料书写的,第二点是宋朝之后各朝代都有铸造铜人,那些铜人的手皆是五指平伸。这尊却是掌心向后,拇指、中指扣成环型,这表示中指同身寸,然而中指同身寸于明朝提出。再有东京的这尊为裸体,《针灸图经》所绘的却只是上半身裸露,应该是王惟一认为有伤大雅。

种种疑点,都让人认为它或许并不是宋针灸铜人,不过也有认为就是宋针灸铜人。问题又来了,因为明正统铜人和光绪铜人的发现,明正统铜人为仿制宋针灸铜人所制。光绪铜人又是仿制明正统铜人所制,关键在于光绪铜人身高达2.13米,日本那尊只有1.62米。身高是一个突破点,种种查证之后,终于得知了真相。

日本那尊不是宋针灸铜人,因为宋针灸铜人的身高,应该在173至176厘米之间。日本那尊制造者也考证出来了,是一个叫山崎子次善的日本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仿制中国针灸铜人制作出来的。东京博物馆随后也修改了铜人的文字说明,所以至今为止,明正统针灸铜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而宋针灸铜人依然下落不明,算是白高兴一场了,不过好歹是将真相查了出来。

中医针灸的创始人是哪个啊`

怎么会想到问这个问题呢?严格的说针灸创始人是我们的祖先--猿人。上古时代针与灸是分开的。针:古代称为砭,为尖细的石头。灸:是在火的发现与使用后形成的,最早就是用火烘烤。随着人类进步与发展才形成了今天的针灸。

古代医学家有哪些姓氏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 :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 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 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平素钻 研医学,曾郃时十二年,注释九卷本《黄帝内经素问》。所著又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一说为后人
王惟一: 北宋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有重要影响。
唐慎微: 北宋医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曾著《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并搜辑经史诸子文献内所载方药。重视民间医药经验,曾赴各地采访单方、草药,编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了宋以前药物学成就。
许叔微: 南宋医学家。字知可,绍兴二年(1132年)进 士,所著《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等,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另著有《普济本事方》,记录医案及经验诸方。
王好古: 元代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学医于张洁 古、李东垣,并任赵州医学教授。所著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多所阐发。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医学,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家世业医, 曾任太医院院使。其医论重视脾肾,治法善用补益。自著及注释医书十六种,多附治验病例。?人汇集其著作为《薛氏医案》七十八卷,其《口齿类要》等,为现存较早的口腔、喉科专著。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 春)人。家世业医,注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曾长期上山采药,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铃医请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馀种,对各种药物亲自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多种药物,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其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著又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
张景岳(1562--1639):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惠)卿,会稽(今浙江绍 兴)人。曾学医于金英(梦石)。精研《内经》,历时三十年为之整理注释,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于医学理论颇多阐发。
张石顽(1617--1701?): 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又著《医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少习文史, 兼擅诗画,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曾选辑《内经》原文,按阴阳、藏象、论治、疾病等分为十四类,约取诸家注释,并加入个人体会,编为《医经原旨》。又著《湿热篇》,为论湿热病之专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以为“业医诊病, 当先明脏腑”。为明解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非难,亲至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至刑场检视尸体脏器结构。所著《医林改错》,纠正古代医书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之错误(也有误改之处)。其医论和诊治重视气血、擅长活血化瘀。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王的名人

1、王诩  

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其著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

2、王翦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 。

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3、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4、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5、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第一个针灸钢人铸造于哪个朝代

北宋针灸铜人为北宋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造,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如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