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网站列出了中国所有的姓氏?东郭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_郭氏_姓氏_民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郭姓图腾 郭氏 姓氏 民国

本文目录

  • 哪个网站列出了中国所有的姓氏
  • 东郭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
  • 段氏、阎氏、郭氏的由来由来
  • 历史上有没有东郭姓氏
  • 正确的郭氏族徽——阳燧之虎
  • 郭的姓氏图腾含义是什么
  • 郭姓氏的来历
  • 郭的姓氏来历
  • 东郭和南郭都是复姓吗
  • 三十五年工龄缴养老保险小颔十七年大颌六年休退后开多少钱

哪个网站列出了中国所有的姓氏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
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著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
据袁义达先生介绍,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汉译多字姓。比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最初来自北宋时期金国女真人姓徒单氏,到清朝初期,这一族人几乎都改姓杜姓,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於徒单氏和图克坦氏则已经没人使用了。
袁义达先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袁义达先生研究发现,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在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袁义达先生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於姓。
袁义达先生说:『随著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先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姓氏文化历经数千年演绎、发展,内涵丰富,异彩纷呈。随着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不少姓氏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新的姓氏则在时代的进程中产生,在从古到今的数千个姓氏中,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奇僻姓氏,若稍加收集,分门别类,则情趣盎然,回味无穷。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表示数字的姓氏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百、千、万等。
  (2)表示时令、节气、气象的姓氏有:
  春、夏、秋、冬、阴、阳、日、月、年、岁、季、时、分、秒、风、云、雷、电、雨、雪、冰等。
  (3)表示方向、方位的姓氏有: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东方、西门、北宫、南郭等。
  (4)表示各个历史朝代的姓氏有:
  夏、商、周、秦、汉、晋、魏、蜀、吴、梁、齐、陈、隋、唐、宋、元、明、金、清等。
  (5)表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名简称的姓氏有:
  京、津、沪、冀、鲁、豫、苏、皖、晋、桂、湘、鄂、闽、川、浙、甘、宁、陕、吉、辽、黑、台等。
  (6)表示中国各民族称谓的姓氏有:
  汉、满、蒙、回、藏、苗、彝、侗、瑶、白、黎、土、羌、怒、壮等。
  (7)表示各行业的姓氏有:
  工、农、商、学、兵、艺、师、陶、铁、医、干、战、药、屠等。
  (8)表示各种颜色的姓氏有:
  赤、橙、黄、绿、青、蓝、紫、红、黑、白、灰、乌、丹、朱等。
  (9)表示天干地支的姓氏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
  (I0)表示五行、五常的姓氏有:
  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等。
  (11)表示五音、五金的姓氏有:
  宫、商、角、徵、羽、金、银、铜、铁、铝等。
  (12)表示六畜、四兽的姓氏有:
  牛、马、猪、羊、狗、鸡、龙、凤、鹤、麟等。
  (13)表示五岳、江河的姓氏有:
  泰、华、恒、衡、嵩、江、河、湖、海等。
  (14)表示五谷、百果的姓氏有:
  麻、黍、稷、麦、豆、桃、李、杏、梨、果等。
  (15)表示“岁寒三友”及花草四君子的姓氏有:
  松、竹、梅、兰、菊等。
  (16)表示人伦、亲属的姓氏有:
  祖、宗、父、子、公、孙、叔、伯、姥、娘、姑、姐等。
  (17)表示人体部位的姓氏有:
  头、骨、耳、目、口、舌、齿、胆、足、皮、毛等。
  (18)表示动物属类称谓的姓氏有:
  熊、狼、虎、蛇、虫、鱼、鸡、鸭、鹅、牛、马、驴、猫、鹿等。
  (19)表示以官职为姓的有:
  王、公、侯、伯、尉、司马、司徒、督、尹、卿、相等。
  (20)表示因罪受贬或地位卑微的姓氏有:
  杀、死、丑、打、骂、不、黥、虺、蟒等。
  除上述各种字意奇异古怪的姓氏外,有相当一部分姓氏文字生僻,笔画繁杂,难写,难读,甚至连字典上都难以查找。
  此外,还有姓氏为多字姓(三以上)的,如刹利耶加氏、唐兀鸟密氏、矢黎婆罗氏、胡右口引氏、自死独膊氏、秃鲁八歹氏、拙儿察歹氏、乞失迷儿氏、主儿赤台乌祜氏、卜颜勒多伯台氏等,这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姓氏。
  也有的姓氏出自偶然,颇有奇趣。如有的给最后出生的儿子命氏为“尾生氏”;周穆王因宠姬早卒,哀痛不已,改称其族为“痛氏”;春秋时晋大夫赵襄待人热诚,如冬日之温暖,遂被称为“冬日氏”;汉代有个人因不知自己的姓氏,干脆以姓为姓,称为“姓氏”……
  由于中国姓氏形色繁杂,异彩纷呈,稀奇怪僻的姓氏很多,明代以来,就出现了专收此类姓氏的专著,如明代的《希姓录》、《奇姓通》,清代的《希姓补》等。另外《清稗类钞》一书中,也集有清代稀有姓氏1848个。
1。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城池、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2.中国古代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北野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叱干 叱利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 单于 常夏 陈梁 陈林
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邓李 第二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尔朱
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范姜
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孟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郭罗
h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胡杨 黄方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夹谷 吉胡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刘傅 刘谭 陆费 陆叶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角里 闾丘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万俟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女娲 纳兰
o欧侯 欧阳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亓官 钱王 钱赖
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上官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太公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跋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巫许 吴刘 吴沈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羊舌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钟任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 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夹谷 揭阳 张包 张简

东郭姓的来源 怎么取名好听

东郭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2、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东郭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国,公爵,史称西虢,又名城国,位置在今陜西省宝鸡市东部,国君称虢公;由于古代虢、郭二字同音通用,因此又俗称郭公,其国亦名西郭国。在虢公的后裔子孙以及国人中,多有因以为姓氏者,称西虢氏、虢氏、西郭氏、郭氏。周惠王姬阆二十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西郭国被晋国所灭。

又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除了周文王季弟虢叔的西郭国,周文王还封另一弟虢仲于东虢,亦称东虢国,或曰东郭国。东郭国当年的位置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蒙阳县一带。周平王姬宜臼四年(郑武公姬滑突四年,公元前767年),东郭国被急于为新迁中原腹地的郑国扩充地盘的郑武公所灭。东郭国灭亡之后,在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多有因以为姓氏者,称东虢氏、虢氏、东郭氏、郭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东郭氏复姓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没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八位门阀,望族出济南郡、东郡。东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候的齐国,有一支公族住在城四方。那时的城墙叫廓,于是这位于公族的后代就以居住的方位,分别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而齐国公族又是炎帝,的后代,炎帝族人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是农耕民族的信仰。而到了东郭姓产生的时候,这些炎帝的传人大都还是擅长于耕作,所以居住在城廓边,因为耕地都在城外的原野上。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济南郡 :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郡: 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堂号

济南堂:以望立堂。

东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武阳堂。

段氏、阎氏、郭氏的由来由来

▲一;姓氏源流
1 。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 。战国时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 。西晋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 。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
▲二 迁徙分布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其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
▲三;郡望堂号
【郡望】:1;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三国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段氏还有以武威、京兆为堂号的。
▲四;历史名人
;段思平:五代时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蛮大姓,原通海节度使,世为南昭贵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国。
;段志玄:唐朝齐州临淄人,少年为无赖,屡屡犯法,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赏识,随从李渊父子起兵。潼关之战中击退屈突通,后从李世民讨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国公,后改褒国公。
;段业:京兆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政权首领。曾出任后凉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三年后改为凉王。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段干木:战国初魏国人,姓段干,名木。求学于子夏,受魏成子推荐,受到过魏文侯的礼敬。魏文侯相当崇敬他。
;段规:先秦时期曾以崇高的声誉而被韩康子礼聘为相。
;段安节:唐齐州临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欢音乐,能唱歌,对音律也颇有研究。著有《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节目、演员等。
▲大理段氏简历:
段姓在云南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最早的时候就是汉代,以后他们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到云南以后,就发展起来了,后来发展到段思平这个时候,就在通海他当上了节度使,通海节度使,后来根据历史的发展,他后来就开创了大理国。就变成了大理国的国王。一直到段兴智结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时间。在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碑文用汉字书写,记载了大理国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权和滇东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败了几个部落头领之后,回到石城会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来云南征服大理以后,就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的这一家族就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就到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红河这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就到了剑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称道的是为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的段会宗。段会宗在西汉(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护,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段氏为云南大理、剑川世居白族,在云南白族中有许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许多传奇的故事,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段姓是大陆的第八十七大姓,但是在台湾,段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两支来源:一,春秋初期诸侯国郑国国君郑庄公的弟弟叫“段”,史称“共叔段”。段被封于“京”这个地方,后来与其母亲密谋推翻郑庄公,事败在共城自杀,他的子孙留在共城,以“段”为姓。因此,这支段姓起源于郑国王族之姓,姬姓。二,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李聃)有一个儿子叫宗,任魏国将领,因功被封于段干,此后其子孙便以封邑名“段干”为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西迁入关,把“段干”的“干”字去掉,改姓为段,因此,这支段姓起源于段干姓。汉魏时期,少数民族鲜卑族部落首领段务目尘,段匹殚归顺朝廷,被委以重任,世袭“辽西公”之职。史称这支段姓为“辽西段氏”。西晋时,这支段姓迁入中原,逐渐于汉族融合。此外,唐宋时期,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族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子孙统治大理长达三百十七年,直至被成吉思汗攻灭。因此,段姓成为白族的大姓之一。段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京兆,天水,武威,辽西四大郡望。
公叔段是远古的的皇帝的第三十三代子孙
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
宪宗宣仁皇帝“段誉”
大理总管“段功”

历史上有没有东郭姓氏

东郭
一、姓氏源流
东郭(Dōng guō 东郭)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得姓始祖:齐桓公。相传周朝齐国国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为姓的。齐桓公的子孙曾住在临淄外城的东门附近,而古称外城为郭,因此得东郭大夫一称,后来他们就以东郭为姓。据《姓谱》载,齐公侯大夫居东郭,以地为氏。故东郭氏后人尊齐桓公为东郭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东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候的齐国,有一支公族住在城四方。那时的城墙叫廓,于是这位于公族的后代就以居住的方位,分别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而齐国公族又是炎帝,的后代,炎帝族人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是农耕民族的信仰。而到了东郭姓产生的时候,这些炎帝的传人大都还是擅长于耕作,所以居住在城廓边,因为耕地都在城外的原野上。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东郭牙:春秋时齐国大臣,他为人正直,脾气犟,看到不对的事,不管君王高兴不高兴,就直言相劝,从来都是冒着杀头的风险。由于他敢说,为国家、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
东郭顺子:战国时魏国贤士。修道守真,清而容物,是田方子的老师。
东郭延年:东汉时道术家,晓“房中术”。《后汉书·甘始传》曾揭出曹操的好奇心理说:“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人名)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即左慈)、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东 郡:秦置,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辖境包括鲁西及豫东北。隋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
州由滑州改名,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
2、堂号(缺)

正确的郭氏族徽——阳燧之虎

全国各地的姓氏均有自己的族徽,这些族徽都是各氏族后人根据本姓氏的历史意义进行创作 ,表达一定象征,也叫图腾符号,属于先代创意,没有深厚的义理源头。全国有一百个姓氏的族徽出自美术家王大良的创作,这也无可厚非。但把郭氏的族徽设计为十字型的房子,显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郭氏的历史与文化,也体现不了郭氏一族的忠勇卫国的战虎家风。是一个失败的创作,与我族虢国的历史传承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的郭氏族徽,应以1957年河南出土“取天之火”——阳燧的图腾为标准。何以故?因为距今3000年的虢国阳燧,即郭氏图腾,是我们郭氏真正的图腾,来源于周文王赐虢仲、虢叔 “虢”这个图腾。“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寽声,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虢国尚武,一个“虢”字诠释了虢国尚武之精神。虢国人以虎为族徽,以虢为国名,正是对虢国的真实标榜,也再现了虢国人英勇无畏、顽强拼搏之精神。
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一书中说: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边一只虎,左边为一兵器“戈”。并进一步解释说:“综合分析其初文,从手从戈,从虎,概原象以戈猎虎之状。戈亦声。后渐讹做双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
清代文人段玉裁对此解释为:“攫者,叉所执也,画者叉所画,故有明文也。”以上诸说均寓意此人勇猛无畏,有擒猎猛虎之勇气。
在历史的长河中,郭氏从周代王室贵胄到虢国遗族,从虢转郭形成唐初显赫的山东八大望族--太原郭氏,郭氏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公元907年大唐灭亡,中原地区进入战乱频繁的五代时期,郭氏族人纷纷南迁。从此郭氏子孙更加开枝散叶,郭氏遍及天下,人才辈出,延续了郭氏家族的荣耀。当郭氏族人回忆起自己的祖根之地,都会说到太原堂,“其先太原人也“。虎旗猎猎,戟戈闪闪,兵车辚辚,战马啸啸。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周代,虎贲指的是守卫周王的虢国精锐武士。“虎贲“就是郭氏的勇士,从虢仲虢叔到郭子仪,一条崇虎尚武基因的血脉在流淌,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传承。
“虢“作为一个古文字,它已存在三千余年。它曾以徽标的力量,鼓励军队奋勇向前。又以图腾的形式,催发了虢人的心灵和勇气。如今,它又成为勇敢与智慧,勤奋与拼搏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郭氏子弟。

所以,虢字旗和“保龙之虎”图案才是郭氏正确的、真正的、可以永传后代的族徽。潮阳桃园郭族,也必会采用正确的虢字及保龙之虎为族徽,以正根源、正传承。

郭的姓氏图腾含义是什么

郭姓图腾,一是“郭”象四方的城楼的整体形状,以此为图腾标志。居住在东城的称东郭,居住在西城的称西郭,居住在南城的称南郭,居住在北城的称北郭。二是“郭”,今以为城郭字。按“郭”,篆文左边作两“亭”(省文)上下相对,左边为“邑”(阝)。甲古文原作上下左右四“亭”(省文)相对,中间为囗,象内城。故郭本义似为围墙上之望亭,或会“自内城向外扩展,即外城”之意。“虢”与“郭”音相似。

郭姓氏的来历

大众说法
1、“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大禹有两个护卫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法
郭姓起源有二 后世源远流长
这个十分有名的姓氏,是从三千年前的周朝王室分支出来的,追本溯源,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关于郭姓的来源,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很明白地记载说:“周文王季弟虢叔,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望出太原、华阴、冯翊。”另外,《公羊传》也指出:“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郭隗 史上放光芒
然而,《姓氏考略》一书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郭氏的历史还要更早,同时指出他们是以郭字的字义为氏。该书是这样说的:“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风俗通,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这么说来,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而他们的得姓,是由于“氏天居者”,因为郭字原本是代表外城或四周及外部的意思,换言之,郭姓的始祖是由于居住于外城才会以郭为姓的。
以上两种对于郭姓姓源的考证,都是言之成理,所以都被历代的学者所同时采认,也就是说,大家一向认为郭姓至少有两种源流,较早的一支由于“氏于居者”而得姓,出现于周初的一支,则分自姬姓后裔太原郡的虢叔西虢,改号为郭,支子以郭为氏的郭。后世的郭姓人,不管是系出那一支,都可以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头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是郭隗,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郭子仪 忠义好榜样
郭子仪三个字,多年来在民间更是童叟皆知,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丰功传绩和八子七婿的显赫故事。
这位深受人们敬仰的盖世英雄,是唐代的华州郑人,崭露头角于唐玄宗之时,然后一手平定几乎倾覆唐室的安史之乱,又在唐代时奇迹般地以数十骑说退来犯的回纥数十万兵,身系唐室的安危20年,凭着他手里的兵权,大可“取而代之”,而他却始终忠心耿耿,为后世塑造了忠义大臣的好榜样。难怪人们一谈到“郭令公”或“郭汾阳”,都会如此必恭必敬了。

《太平寰宇记》记载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是相当清楚了,但《文史研究》一九九四年第四期,引用《太平寰宇记》的一段话片面得出了今汾阳是郭氏的根之所在。《太平寰宇记》是这样写的“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这段记载本身准确性不大,所以作者也强调是“相传“,迁到此处的人姓了郭没有,文中没说姓郭,没有郭那有郭之根,始祖是谁也没有讲,没郭之始祖,那有郭氏的后代繁衍。《新唐书》记载比《太平寰宇记》准确,有来源有始祖有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郭氏是如何得来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是:“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从颍川。“
新唐书的这段记载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声转为郭。二是阳曲是郭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数代人。四是阳曲是郭氏祖籍地,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他地。五是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分,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
在台湾编例印的《山西文献》其社长兼总编是郭荣生,山西文献第四十三期上发表的“太原郭氏源流“一文开头就说:“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叔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枝繁叶茂、族远宗大。
郭氏授姓始祖所在地:山西省阳曲县。
中华人网说法
一:据《潜夫论》及《风俗通义》所载:氏於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是古代都城外面的护卫墙。
二: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於虢国。或曰「郭公」(古代虢,郭二字同音)因以为氏。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文王封文王之弟虢叔於西虢,封虢仲於东虢。「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虢国,即郭国。东郭国在今河南省蒙阳县一带,公元前765年被郑国所灭,西国又名「城国」,在今陜西省宝鸡市东部,西周灭亡后,支族乃留原地称为「小郭」, 公元前687年被秦国兼并。北郭建都於上阳(在今河南省陜省东南部)占据今河南省三门峡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几处之后子孙,皆为郭氏。
三:唐代回纥定居中原后,改姓「郭」,以从「郭子仪」之姓。

郭的姓氏来历

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陕西宝鸡,称西虢国(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

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扩展资料

郭姓名人

1、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2、后周太祖郭威(904-954年),字文仲, 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3、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姓

东郭和南郭都是复姓吗

东郭和南郭都是复姓。

东郭:

东郭源出于姜姓,为中国汉族复姓。中国古代称城市为城郭,内城外郭,所以城外为郭。东周列国时代,诸侯争霸。霸主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齐国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后来便以东郭为姓。

南郭:

南郭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出自姜姓,以居住地方位名称为氏。相传周朝齐国国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为姓的。

扩展资料:

郭氏复姓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没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八位门阀,望族出济南郡、东郡。

东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候的齐国,有一支公族住在城四方。那时的城墙叫廓,于是这位于公族的后代就以居住的方位,分别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

而齐国公族又是炎帝,的后代,炎帝族人崇拜牛图腾和凤图腾,是农耕民族的信仰。而到了东郭姓产生的时候,这些炎帝的传人大都还是擅长于耕作,所以居住在城廓边。

因为耕地都在城外的原野上。东郭氏望出济南郡。西汉时在齐郡之地分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三十五年工龄缴养老保险小颔十七年大颌六年休退后开多少钱

百家姓之“郭姓”
新百家姓排名:16
【郭氏简介】
郭是以所居住的地域在城里命名族称的。
根椐古籍《尚书·尧典·禹贡》记载,大禹的父亲鲧首次创造了“城郭”,据此推论郭姓可能是崇拜鲧的。
郭像四方的城楼的整体形状,以此为图腾标志。居住在东城的称东郭,居住在西城的称西郭,居住在南城的称南郭,居住在北城的称北郭。
郭姓之郭,特指齐国首都。郭姓始祖禺虢,周文王弟虢仲虢叔,以虢为郭,姬姓别支。
郭姓得姓始祖:城郭得姓始祖虢公
参见:郭
【家规祖训】尊祖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培其根,枝叶盛茂。水养其源,河海纳吐。比人禽兽,谁不震怒。
惟豺与獭,生知报哺。亦有狐狸,死首邱顾。何以为人,不念尔祖。时祀匪懈,受天之佑。
敬宗
惟祖有功,惟宗有德。亦有积德,以衍今日。宗之有祖,惟尔之食。宗之有类,惟尔之锡。
胎孙其谋,子以燕翼。敷时绎思,寝成斯变。雨露时降,凄惨怵惕。人不敬宗,是谓伐德。
事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不离于里,不属于毛。饥寒衣哺,疾痛抑搔。子路负米,虽贫亦多。
温裾一绝,痛恨如何。亦有慈鸟,守林夜号。报德罔极,棘人伊蒿。哀我人斯,三复蓼莪。
睦族
惟吾氏族,人百其身。惟吾氏族,其初一人。一木而分,一气而陈。陈陈相因,是以百身。
身有其分,亦一其心。大小相恤,礼义相成。患难相扶,疾病相临,尔族既睦,受天之庆。
【郭氏家谱】家乘铺谍
郭氏家族所修族谱现保存在世的大约有上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修的族谱现存有两种:一是《凫溪郭氏宗谱》,明代人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83年)家刻本,现收藏在我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明代人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
家谱名称列表
【天津】郭氏家谱四卷首一卷(清)郭采轩等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四册美国
【山西太谷】郭氏家谱不分卷(清)郭在朝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序写本五册日本美国
【黑龙江】黑水郭氏家乘八卷(民国)郭克兴辑民国十四年(1925)-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北图(又一部三卷)首都图(世系录二集)历博(存世德录)考古所(存世系录)人民大学(存世系录)中央民院(六卷)南京大学(存世德录初集)日本(存乡土录)美国(四卷)注:为旗籍郭博勒氏的简称。
【江苏泰县】泰邑郭氏七修族谱四卷(民国)凌德玺纂辑郭明成主修民国十七年(1928)凌庆斋七凤堂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清道光十五年郭之兴始修。
【江苏】如皋郭氏宗谱十卷卷首二卷(民国)郭全富主修郭雍男纂辑民国九年(1920)懿德堂活字本十六册北图
【江苏镇江】润东郭氏家乘八卷(清)郭正台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诒政堂活字本八册历史所注:明崇祯三年郭汉始修,此为六修。
【江苏镇江】京江郭氏家乘八卷(清)郭开溎修清宣统三年(1911)续古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宁图吉林大学江苏镇江市博日本美国
【江苏丹阳】郭氏宗谱□□卷木刻本江苏丹阳县珥陵乡志办(存一卷)
【江苏扬中】郭氏家谱□□卷民国间木刻本七册江苏扬中市(0523-5109836想了解此家谱,谢谢!)
【江苏】江阴明威郭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郭洪祥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仁德堂刊本四册美国
【浙江杭州】郭氏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钞本二册湖北图注:书名本拟定,记事至清光绪七年。
【浙江】萧山郭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郭元鉴郭熊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敬爱堂活字本十二册河北大学浙江图杭州大学
【浙江桐庐】汾阳郭氏宗谱□□卷民国间木活字本浙江桐庐县档(存卷2-5、7)
【浙江】宁波县郭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庆湘郭谦益纂楫清宣统二年(1910)木刻本六册河北大学
【浙江鄞县】鄞东韩岭郭氏宗谱二卷(民国)王怀忠郭士篑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一册天一阁
【浙江兰溪】汾阳郡郭氏宗谱九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刻本浙江兰溪县高潮乡会桥
【浙江兰溪】灵湖郭氏宗谱二十五卷(民国)郭光卿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浙江金华市文管浙江兰溪县灵洞乡不源
【浙江兰溪】汾阳叶院郭氏宗谱十三卷木刻本浙江兰溪县汪高乡
【浙江兰溪】郭氏宗谱二十四卷木刻本浙江兰溪县板桥乡下郭村
【浙江东阳】汾阳郭氏家谱二卷(民国)郭小弟纂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浙江东阳六石乡方回村注:谱始修於宋庆元年间。
【浙江常山】郭氏宗谱二卷(清)韩旭思重修清道光十年(1830)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沙帽山村注:始修於清康熙十七年(1638)黄世南。
【浙江临海】更楼郭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7-10)
【浙江临海】台临康谷郭氏宗谱□□卷(清)李廷铨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康谷乡西岙材(存二卷)注:谱首修於宋淳熙六年郭葵。
【浙江临海】更楼郭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郭晓峰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卷1、4、5、7-9)注:明万历九年郭达泉首修。
【淅江临海】台临康谷郭氏宗谱五卷(民国)陈韵裳吕调纂民国四年(1915)天台阵孟焚梓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康谷乡西忝村(存卷1-3)注:谱首修於宋淳熙六年郭葵。
【浙江仙居】乐安郭氏宗谱□□卷(清)郭帘青纂清光绪十四年(1888)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7、10、12、17、22、27、28)
【浙江仙居】乐安郭氏宗谱(民国)郭寿祺纂民国七年(1918)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16、24、28、32)注:宋嘉定三年郭磊卿首纂《郭氏家史》。
【浙江仙居】乐安郭氏宗谱四十卷(民国)郭华等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4、6、7、13、17-39)注:宋嘉定三年郭磊卿首纂《郭氏家史》。
【安徽合肥】郭氏宗谱八卷(民国)郭能盛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汾阳堂活字本十六册美国
【安徽】续溪县南开享叙堂宗谱十卷(清)许文源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活字本十册北图
【安徽】宿松郭氏宗谱十三卷卷首二卷(民国)郭氏族人修民国四年(1915)忠孝堂活字本十四册北图
【安徽】毫县郭氏宗谱十卷(民国)郭鸿诒郭文彻等纂民国十五年(1926)由义堂活字本八册北图历史所注:清光绪末郭玉珍始修。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郭柏苍等六修泯同治十三年(1874)序光绪三十一年(1905)刊本八册;日本美国
【福建福州】闽中郭氏支谱大略不分卷(清)郭柏苍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郭氏刊本《郭氏丛刻》第一册首都图北京师大福建图福建师大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卷(清)郭杰昌等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五册福建图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卷(清)郭兆昌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八册福建图(二部)
【福建】福州郭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民国)郭兆昌郭则寿重修民国九年(1920)第九次重修本福建师大注:谱首修於明隆庆六年郭大韶。
【福建甫田】魏塘郭氏族谱不分卷附世庆堂家志清末手写本五册历史所注:清初郭绍荣始修。
【福建莆田】郭氏世谱志不分卷清人编旧钞本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郭嗣蕃编民国九年(1920)修钞本福建师大
【福建】泉州郭氏族谱不分卷(明)郭萌等修(清)郭肇汾续修据泉州郭氏钞本传钞一册福建图福建师大注:郭萌始修於明正统元年。
【福建惠安】汾阳奇山二房郭氏族谱(清)郭天合纂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约民国元年(1912)重钞本一册台湾
【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家谱二卷(清)郭章等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二册台湾
【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家谱□□卷(民国)郭章等修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美国(存卷首、卷2上、卷5-7、9、12、16)
【福建南靖】郭氏族谱及地契清道光十五年(1835)钞本一册台湾
【福建漳州】澎湖郭氏流传派家谱(清)郭朝勋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一册台湾
【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一卷(明)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钞本一册日本美国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偌等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木活字本江西图(三部皆不全)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卷(清)郭士杰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7、10、11、14)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卷(清)郭士杰撰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0、11、20)
【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卷(民国)郭安澜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2、13、21)
【山东历城】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绍庭序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一册美国
【山东潍坊】郭氏族谱八卷(清)郭见龙等重修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辽宁图注:记事至清嘉庆十九年。郭一琪首修於康熙二十六年。
【山东潍坊】郭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阮容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辽宁图注:记事到清同治十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郭一琪首修。
【山东滩坊】郭氏族谱不分卷郭苗由修。刊本十册科图
【河南开封】大粱郭氏世谱□□卷民国石印本南开大学(存世系一册)
【河南】新乡郭氏族谱十二卷(民国)郭荃阶郭庆云续修民国四年(1915)刻本河南大学(不全)
【湖北新洲】郭氏宗谱首四卷(民国)郭子秀郭席珍等续修民国十六年(1927)刻本湖北新洲县辛冲镇四岗村注:清光绪十五年郭可第郭平衡等创修。
【湖北新洲】郭氏宗谱(民国)郭云汉续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湖北新洲县凤凰乡郑家围村
【湖北新洲】郭氏宗谱四十卷首十四卷(民国)郭启爱郭可裕等四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三店村注:清道光四年郭春亭创修。
【湖北新渊】郭氏宗谱四卷首二卷(民国)郭存瑜郭宗林等创修民国二十三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湖北浠水】汾阳郭氏宗谱□□卷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湖北浠水县博(存卷1、2)
【湖北浠水】薪水郭公家乘摘录不分卷民国桐凤楼钞本一册湖北图
【湖南】郭氏族谱□□卷首三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印本湖南图(存卷首中)注:该族散居沅江、益阳、汉寿等地。
【湖南湘潭】中湘金霞山河头郭氏七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活字本湖南图(存七册)
【湖南湘潭】中湘金霞山沙头郭氏九修族谱〔汶祖房道支〕〔分兴仁、兴让两支〕点颔堂编印〔兴仁分下有共四卷,四至七卷,十八派至二十三派〕〔兴让分下有两卷,八至九卷,十一派至二十三派〕
【湖南湘潭】郭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民国)郭孝成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汾阳堂排印本广东中山图(缺卷15上)注:清乾隆三十四年郭速衢首撰。
【湖南湘潭】上湘石屋街郭氏三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郭葆鹤郭良礼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十一册河北大学
【湖南湘乡】郭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清)郭然卓纂(序)清道光四年(1824)文美堂刻本湖南图(存卷l)
【湖南】湘乡油榨铺郭氏读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再中郭春阐修郭德享郭年延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二
【湖南】湘阴郭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嵩焘编清咸丰七年(1857)刻本辽宁大连市图(存5卷)上海图美国(缺3卷)注:清道光三年郭世俘、郭谆世创修。
【湖南永兴】长乐郭氏六修族谱不分卷(清)郭大聪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世德堂活字本六册历史所
【湖南麻阳】郭氏族谱十三卷首二卷(民国)郭元勋郭昌明总纂民国五年(1916)刻本历史所
【湖南沅江】郭氏续修支谱十二卷清光绪三年(1877)张善哉活字本湖南图
【湖南沅江】沅邑汾阳郭氏四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郭达全郭端午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汾阳堂活字本湖南图
【广东番禺】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富谦重编清光绪五年(1879)钞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番禺】郭氏怀江房谱不分卷(民国)郭成辉郭全带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潮州】郭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十六年(1927)潮州梁永昌印本一册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中山】香山郭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郭凤辉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一册
北图上海图注:封面、书签题《中山良都竹秀园郭氏家谱》
【广东中山】郭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郭月朋郭梓南等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广东中山市档
【广东】中山郭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郭尚媛监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治本堂刊本十六册美国
【广东南海】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杖蒲编清宣统元年(1910)钞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大埔郭氏族谱二卷(民国)郭惠南等修民国十八年(1929)刊本一册美国
【四川】泸县丁市霸郭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郭锡文修民国十七年(1928)泸县郭氏石印本二册南京大学
【四川安岳】郭氏族谱三卷(民国)郭祖彤续修民国间木活字本二册四川图注:郭文锦首修於清乾隆年间。
【四川资阳】郭氏家谱三编四卷(民国)郭希振续纂民国二年(1913)修民国十一年(1922)资阳郭氏家祠石印本四册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隆昌】郭氏族谱不分卷(清)郭光壎等续修清宣统二年(1910)排印本四册南开大学四川图注:始修於康熙五十六年,此为四修。
【台湾澎湖郭氏流传派家谱】不分卷(清)郭朝勋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一册美国
【凫溪郭休宗谱】不分卷(明)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家刻本一册北图
【五谷溪郭氏族谱序】(清)郭文良郭文玺等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钞本一册台湾
【郭氏族谱】十卷首一册末三册(清)郭培由纂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十四册北图
【郭氏族谱】十卷首一册末三册(民国)郭励孚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十四册北图
【雉水郭氏宗谱】二十三卷(清)郭先培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汾阳堂活字本二十册北图
【郭氏族谱】一卷(清)郭通磐纂修稿本山东图
【汾阳郭氏八修宗谱】十二卷(民国)郭衷棠等主修郭衷儒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崇本堂刻本十册湖北图
【郭氏族谱】四卷(民国)郭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排印本四册四川图
【郭氏副使祠宗谱】不分卷(民国)郭彤纂修民国石印本一册四川图
【郭子仪家谱】不分卷石印本四册上海图
【郭氏宗谱】□□卷油印本江苏丰县博(存一卷)
【江苏扬中市新坝镇原郭家埭郭氏家谱】郭顺智纂修(2002年)铅印本一册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