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的介绍?人生的至好状态是松弛_画家_松弛_艺术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何多苓 画家 松弛 艺术

本文目录

  • 何多苓的介绍
  • 人生的至好状态是松弛
  • 杨飞云写实人物解读
  • 何多苓女儿是翟永明的吗
  • 何多苓:我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人
  • 无所求,便满载而归

何多苓的介绍

何多苓,男,1948年生于中国四川成都,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伤痕美术”代表人物。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居成都。20世纪80年代初,何多苓即以《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作品轰动一时。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第22届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大奖赛摩纳哥政府奖。作品曾入选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以及1986年在日本举办的亚洲美展。何多苓还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1994年参加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1996年参加上海美术双年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福冈美术馆等海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人生的至好状态是松弛

        松弛感就是一种让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清新自然又活泼灵动。松弛感的人都活得很通透,自信但不自负。所以松弛的人一定是一个智慧的人。
      松弛是相对紧张而言的,它的体现就是自然。《十三邀》许知远对话何多苓,何多苓提到多次“松弛”、“松”。钢琴家傅聪曾描述郎朗的手柔若无骨;何多苓和林丹握手感叹他的手很柔软。无论是艺术还是体育,似乎最完美的状态都是松弛。学打羽毛球的时候,教练经常对我说的也是“不要绷得太紧,要放松。”女儿的钢琴老师经常说的也是“放松”。

        松弛,不是慵懒、松懈。何多苓说“钢琴家一辈子都在和松弛做斗争”,松弛是钢琴技巧中的至高技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强奏时饱满、洪亮,快奏时清晰、均匀,慢奏时悠远、柔美。松弛的状态也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状态,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又让人很舒适、自在。

        那么如何呈现出这种状态呢?

      纵观那些给人松弛感觉的人,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命运的宠儿,天生家境优渥,从小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长大,在爱和自信的浸润中一种与生俱来的放松和自在;一种是历尽沧桑、经岁月的洗涤沉淀后把一切看开了,是看透了生活本质依旧热爱生活的达观与通透。鲍鲸鲸、谷爱凌等等都属于前者。前者我们不能苛求,我们可以成为后者。但要达到松弛的状态,急不得,it takes time,要慢慢来。

      那我们如何达到松弛的境界呢?

      第一,先紧后松。紧的时候做不好事情,但人不可能一直是放松的状态,得经过紧的过程后松下来。松弛感是一种游刃有余,如果没有任何技能和专长,怎么做到游刃有余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紧的阶段,只不过在紧的阶段,我们要专注过程,专注提高自己,而不要想太多,总想着结果。

      要做到先紧后松,就要合理规划好时间。我们打卡文章,如果老赶着最后一刻提交,就会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如果我们把五天的时间分成几段:第一天考虑选题,第二天搜集素材列大纲,第三天写文章,第四天修改,就会让自己处在一个张弛有度的状态。我不是一个很容易放松的人,所以我会再抽空将文章多写一篇,这样每次都相当于是在写下次的文章,心情不会一直紧张。

      心随境转,相由心生,相信经过这样的锻炼,慢慢那种自洽和谐的松弛感就会随之而来。猫每天都要进行前肢向前伸展,后腿向后拉伸的伸展动作,我们也学习猫放松动作用在瑜伽上,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大自然中的动物都很会放松,不捕猎的老虎、狮子也非常地安静和优雅。

        第二,要合理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虽然我们说经过紧的阶段后才会达到松的状态,但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对自己满意才会松弛,所以要接纳自己。我们要努力,但不要太苛求自己。越来越多年轻人猝死的报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次第花开》里说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太多了。放下执着,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毕淑敏说“惟有松弛才可达久远,惟有松弛才能更深地开放潜能”。

        第三,关注点在自身成长,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袁泉,因其在《我的前半生》、《中国机长》、《中国医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而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她不争流量,潜心打磨演技。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一个女演员最黄金的十年,她潜心拍话剧打磨演技。2013年,36岁的袁泉,凭借话剧《简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17年凭《我的前半生》唐晶一角获得关注,2019年主演《中国机长》,并凭该片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女配角,2021年主演《中国医生》,获得北京电影节金鹤奖最佳女主角。

        看网上有人评价“袁泉身上有一种罕见的高级美”。其实这种高级美就是一种紧中有松的状态。而这种松弛感的状态是在日积月累的沉淀里修炼出来的。

      相由心生,心随境转。对着镜子中紧绷的脸,微笑一下,不着急,慢慢来,假以时日,我们也会获得令人舒适的松弛感。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懂得细水长流,也愿意厚积薄发,将生活过得实在、有趣,慢慢就会登上松弛的至高境界。

杨飞云写实人物解读

杨飞云写实人物解读
评论

齐凤池

著名油画家何多苓的代表作《小翟》,人物原型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翟永明。有人说翟永明是当代中国最漂亮的女诗人之一,这点谁也不能否认。因为翟永明长得确实漂亮。我见过她的几张照片,在电视里也见过她的容貌。她的容貌和画家笔下的完全相向。尤其是翟永明那双像葡萄粒一样水灵灵的大眼睛,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有人说她那双大眼睛最漂亮,象总汪着一潭碧水,这话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她那双闪烁诗人睿智光芒的大眼睛不仅使很多写诗的人喜欢和痴迷,而且也激发和倾倒了画家的情感抑或冲动。何多苓笔下的《小翟》,就他曾经钟情的女人,画家用温情的笔勾画出她的美和魅力。作为油画家,何多苓的造型功力是坚实而全面的,人物、景象在他的笔下显得很有生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形式语言上所达到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相通之处。

就《小翟》画面整体的单纯感而言,它表现出一种较为超越的精神境界和艺术理想。还有,他在单纯中求细致和复杂的手法,确实给人以想象空间。何多苓说:“对外轮廓的**很严,轮廓里的东西画得很充实、微妙也是得之于中国传统艺术之启发。”《小翟》就是用诗人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来表现画家娴熟细腻的绘画语言和功底的。油画家艾轩的《风声凄美》和《野草在风中摇曳》中的藏族小姑娘,也是通过一双天真、稚气、期盼、向往的眼神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所以说,一个大师级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能彰显出绘画的灵魂和他的惊人之笔,选择眼睛应该说是绝妙之笔,大师之笔。拉斐尔说:“我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不得不观察许多美丽的妇女,然后选出那最美的一个做为我的模特。”油画家何多苓的《小翟》也是画家生活中最理想的模特。有人说他们曾经在一起生活过几年,这些话我不感兴趣。我关注的是画家的作品和他的文本。

那么油画家杨飞云作品中的众多女人原形又是谁呢?有媒体说,杨飞云的绘画模特就他的妻子佟芃芃。我读过杨飞云许多作品如:《思古》、《蓦然》、《北方姑娘》、《黄猫》、《动与静》、《盛装》和《黑色金丝绒》等等等等。这些作品,每一个都独具特色和个性。通过这些作品,我感到画家不仅有他独特的绘画语言,而且表现出画家对色彩的悟性连同对颜色光线的敏感度,以及驾驭色彩的绘画深度和向度。在他画的这些女人中究竟哪个是他的妻子佟芃芃,我猜想一定是其中最漂亮的那个。

对于画家杨飞云的绘画技巧、用色彩的绝妙之处,以及画家使用的是西方或者是俄罗斯的绘画语言等等,这些关于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不是我所研究的范畴。再说,我也不感兴趣。我关注的是他作品中人物,以及那些人物所表现出的是画家怎样的思绪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我不敢从理论的角度去评论这位大师级的画家,我只想对画家笔下的人物做一下肤浅的解读。

学术界已经这样给杨飞云定位:“他是中国现代油画界的一位扛鼎人物,他的绘画以其纯净的古典主义美质而享誉中国画坛,在他承续西方古典艺术传统的人物画中,流溢着一个当代中国画者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因感领一种伟大的精神而生发出来的荣光之美。这种美,纯粹、宁静,吐露着的一种生命的真,正像本世纪杰出的神学思想家巴尔塔萨所说的:“真是在的无蔽。一切在作为在真中敞明自身,意味着在从无的遮蔽和神性意旨的奥秘中出场,进入此在,并在此在中作为开显的本质奉献给认识的目光。”
美学理论说,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在于它特有的一些形式、技艺和方法,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艺术精神,这种源于生命感动的内在精神构成了希腊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一来西方古典艺术的精髓之所在。生命本身便是宇宙中最奇妙的结晶,艺术家们便是有感于上帝的创造而通过另外一双神奇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和人自身的荣光之美,并通过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将其赋形。这样,在我们的文化中便出现了真正的艺术传统,所谓的光、形、结构、色彩、图式,乃至秩序、平衡、虚实、厚薄等等,这些构成绘画艺术形态的基本语言,其实最终都渊源于古典精神中的超验之维。美术理论家们认为:杨飞云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对那种纯正的古典艺术开始有所领受,他与当时的绝大多数青年画家不同,并没有盲目地追逐热闹纷繁的现代艺术大潮,而是短暂地经历了一段心灵的现代艺术创作冲动,穿越苏联现实主义绘画和早期印象派的领地,并在取得了扎实的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训练之后,很快地就对古典主义的绘画一往情深起来。有人曾说他的艺术风格得益于中国的学院派教育,在我看来,对此应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看待。杨飞云说:“每当我真诚地深入里面,用我的心灵与有限的智力去触碰那无限宽广的大智慧时,那让我着迷的恩赐就赐给了我,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一种解读绘画奥秘的幸福油然而生,研习的兴致倍增。那不是技巧样式的探访,而是对绘画本质规律的理解与触摸,对于大师高贵品质的体验与经历,我非常地感恩于此。”

他一九九四年创作的《思古》145x97cm从画面看,是一位面色清瘦,手持丝绣古典圆扇, **在一把古香古色的木椅上,一双大大的眼睛在仰视前方。我读了这画后一直在考虑,画家杨飞云在为画取名时为什么叫《思古》,画家在作品中要表现的思想内涵,也许多少是受西方古典美术和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影响有关吧。我认为,画家在选材时就怀着一种思念亘古和本质文化的想法和思考去绘制自己理想的画卷,这就是画家的追求。杨飞云说:“我曾经长时间地痴迷于古典大师画面的精妙效果,模仿着去接近他。”因此,画家在选材和为作品取名上就流露出画家的初衷和心灵深处的痴迷与追求。从这点看,他完全是受西方大师的影响所致。《思古》的画面色彩完全是呈现暗淡的冷色调子,黑色的背景,黑赫色的坐椅,非常鲜明地衬托出黄皮肤的中国女人。画面中的女人身穿的服饰,显出了既古典又高贵女人的气质。从她那凝视前方的眼神看,我猜想画家心中的《思古》女人,也许就是画家理想中的中国大家闺秀式的女人。

手持丝扇的秀女

静静地坐在古色的椅子上

古典而高贵的服饰

清癯而苍白的面庞

一双大大眼睛

神情地凝视着远方

远方究竟有多远

思古

是人类诞生的地方

思古是人类最本质群居的地方。。。。。。

杨飞云的另一幅《盛装》162x130cm2004年,这幅画的构思和创意和《思古》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盛装》画面中的女人显得比《思古》中的女人似乎更有内涵。人物的表情也比《思古》显得亲切些,画面的感染力也要强些。再有,从女人的穿戴上看更能表现《盛装》的本质和内涵。《盛装》中的女人身穿大绒的衣裙身披红色的披肩,一双洁白细腻纤细的手
坦露在裙子上,从画面的颜色搭配上显得更加对比,过度也非常协调。女人沉稳的表情,就像在对人们说着什么。古典的穿戴,古香古色的居室,衬托出现代女性的大气和高雅。我想这也是杨飞云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吧。

身着盛装的女人

**古朴典雅的殿堂

一双深情的大眼

充满猜测的向往

她在等待情人

深红色的衣裙

将要登上怎样的殿堂。。。。。。

《黑色的金丝绒》呈现的是一位皮肤细腻侧身在床边的**女人。女人的表情显得很平静,她用右手挡住自己的一只眼睛,她用另一只眼睛注视前方。她把女人的美完全呈现给了这个世界。从画面看,女人的内心是干净的纯洁的没有杂质的。但是画家为什么叫《黑色的金丝绒》呢?我想画家是通过黑色的金丝绒来衬托女人的纯洁和细腻的美。也许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吧。

洁白细腻的女人

斜侧在黑色的金丝绒上

她一只手遮住了男人

最想往的地方

一只手有挡住了人的目光

女人的身躯最纯洁地方

羊脂玉般的肌肤

奏出哗哗响的春光

同时灵动一双

仙女神圣的翅膀。。。。。。

然而《北方姑娘》则显得女人的纯洁和质朴。它没有《黄猫》中的姑娘那样灵动、悠闲,会享受生活的幸福和愉悦。就连画面里猫都显得是那样地幸福。

扶在椅背上的少女

内心的世界

比椅子上的花猫更悠畅

竹节海棠

静静地舒展着

不动声色的猫

象少女的心事

在等待着

一丝柔风

一缕恬淡月光。。。。。。

我感觉到《黄猫》的女人,是画家心中理想化或者是诗意般的美好向往。或许是他的孩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写照。这幅画给人的感觉太青纯太恬静了。我觉得象是画家在用画写诗。杨飞云一直认为,艺术毕竟是艺术,它不是观念,不是言谈,不是行为,而是一种必须通过特殊的工具才能企及的特殊的审美观照形态,画是画出来的,需要持久的训练和专门的技巧,
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不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不掌握专门的技艺,不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谈不上绘画艺术。艺术是需要基本功的,但再好的基本功也成就不了伟大的艺术。这话说得非常精辟。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之上,还有另外一种东西,那就是精神。其实象《思古》、《盛装》都是表现精神和追求的最好版本。我不敢评价他的艺术水准,更不敢给大师级的古典风格画家定位。对于杨飞云的艺术我只能从一个深层的古典精神的维度来考察,聆听杨飞云的绘画语言,每一幅作品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在他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技法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审美的快感,还有很空灵的诗意。但如果敞开我们的另外一双眼睛,就可以看到在他的作品中,流动着对于生命奥秘的去蔽、观照、呈亮,甚至感恩。杨飞云曾这样写道:“有一颗仰望的心,才能有一个高的起点。“步入中央美院之际,他的仰望之心就开始有所启动,他之所以钟情于古典时期的伟大作品,与其说是那些作品中所包含着令他折服的艺术技巧,不如说是穿透这些技巧所构建起来的经典范式中的永恒之精神。它不是单纯地依赖画家心灵的感觉和敏感而完成的。他是在控制敏感和心灵的冲动时,在对意志进行磨练。包括他的观察、体验、经验、节制、沉思等等等等。我记得曾经给雕塑家罗丹做过私人秘书的捷克诗人里尔克说过:“因为生活和伟大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其实,画家的作品本身来源于生活但它又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生活和作品本来就存在着古老的对立和矛盾。中国的现实主义写实画家如果单单就是一个现实主义写实画家,我觉得他的绘画道路将会越走越窄。我想还应该吸收、汲取、借鉴其他流派和风格的精华。诗人艾略特说过:“如果你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你将会毁灭;如果你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你也将会毁灭。”其实画家也是如此。我国的许多油画家在走现实主义或者古典主义写实道路上应该多汲取其他流派的优点也许会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当然,我国有许许多多象罗中立、陈逸飞、何多苓、艾轩、陈丹青和杨飞云这些大师级的画家,其实,他们早已走在了世界绘画领域的前列。但我始终认为,在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大师级画家,每个时代都有领军的代表人物比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靳尚谊、詹建俊、苏天赐、王式廓、莫朴、罗工柳等等。但我感觉我们似乎缺少的就是伦勃朗的《圣家族》坚实造型,纯正的色彩,流动洒脱的笔触;米勒的《拾穗》朴实农民形象,浑厚的描绘手法,沉稳而强烈的色彩语言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前进》准确的落笔和恰到好处的色彩以及生动严谨的表现人体结构和肌体……等等。

我认为:我们在欣赏杨飞云的作品时不能单一从古典细腻写实的角度来赏析,还应该从画里的人物内心世界去寻找诗意和美好的第三层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走进画家的绘画语境,才能和画家进行心灵的交谈。

何多苓女儿是翟永明的吗

是。何多苓是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翟永明是四川成都现代诗人,何多苓和翟永明是夫妻关系,而且两人之间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因此是翟永明的。

何多苓:我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人

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中,何多苓间或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带着他的作品——1月,北京、上海,《2005年何多苓新作展》;5月,北京,《何多苓油画展》;7月,南京,《何多苓个展》……展示了时间跨度将近30年他的创作成果。在作品中,我们发现何多苓呈现着一种特别的恒定感,不被时代潮流所改变的恒定感。
“我是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一个人了。”曾经,何多苓如此评价自己,“使我满意的是,从一开始我就是只身一人,潜心作画,未成为任何潮流的主将或附庸——在喧哗的潮流中是多么寂寞。”
1980年代,何多苓凭借油画《春风已苏醒》震动了整个中国油画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在时代的风口浪尖,被冠以“伤痕艺术”的代表,而他决然拒受这一称呼。如今,何多苓的画作不仅再次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更是受到诸多油画收藏者的高价热捧。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热潮中,何多苓依然和这涌动的潮流保持着距离。
何多苓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不是因为他多么先锋新锐,恰恰是因为他的古典和传统。
如今,何多苓一个人生活在“闲散”的成都,时常去另一座闲散的城市——南京,和朋友聊天、吃饭,有时画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自己的笔来画诗。
面对面
《新周刊》:1980年代《春风已苏醒》曾引起巨大的轰动,这幅画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何多苓:《春风已苏醒》是我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当时刚接触到美国现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画作,他在美国也是一个很边缘的画家,我一看到他的画就一见如故,马上模仿他的画法来画彝族。《春风已苏醒》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我最初的绘画风格,我秉承这种风格进行创作大概有10年时间,其间的作品都是以乡土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这种风格对中国新美术的发展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幅画直到现在还被认为是我的代表作之一。
《新周刊》:听说《春风已苏醒》在发表过程中有一些周折,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何多苓:当时在学校,首先是作品导师不通过,认为油画没有这种画法,甚至他没有给作品打分。然后画送到“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也被枪毙,说题材比较晦涩,有些颓废。一直到后来,栗宪庭发现这幅画,介绍给《美术》杂志,《美术》杂志把它作为封面发表才使得这幅画得到认可。
这个曲折的过程给我造成的后果就是导致我毕业后半年多也没找到工作。后来我被分配去一所学校教书,因为人事方面的原因,我在中学教书和回美术学院画画之间周折了很多来回。因为那所中学把分配去的我的档案给退回来了,说研究生教中学没有先例,然后美院又不接受,最后几经周折我才回到成都画院。

无所求,便满载而归

  “轻盈的,是不是必定肤浅?
  不争取,是否就意味着逃避?
  安居一隅,是否就意味着封闭?
  一个人到底要怎么选择,才算忠于自己?。《十三邀》
  讲真的,我最近是越来越非结果论了,在做一些事情之后,不在紧紧盯着结果,我更希望在我热爱的事情上,给予自己挑战,一步一步的去积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在决定前,我也只会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做,如果喜欢,那就去做,如果自己觉得没有意义,便不会多加停驻,而这一份心境,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阅历,另一方面是看了这一集纪录片,许知远老师对话何多苓老师的那一期。
  2021年,是很受挫败的一年,可以说是诸事不顺,很多件事,满心欢喜的去准备,结果都是失败而归,那段时间,让我警醒,明白剩下的大学时光,我不想像之前那样过了,这不知不觉过去的两年,无形中拉开了一大部分人之间的差距,这个不仅仅只是在学习成绩上,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的,而我即使自认为,有所长的方面,在你没有获得实质性的一些证明,任由你说的天花乱坠,也说服不了别人,也就那一段时间的经历,我反思出了两点,第一,还是需要积累,自己现如今的能力太差,乌托邦精神胜利法,在真正现实竞争中,就好似五彩斑斓的泡沫,看似绚烂,殊不知是一戳就破;第二,我太浮躁了,很多时候有所得,是基于你努力之后,量变转为质变之后,顺其自然的获得结果,而不是总想着,走捷径,抄近路,虽然,人际、小聪明确实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些方面,但这个长远不了,我应该静下心来,为自己热爱的东西,付诸于最纯粹的努力,并静待瓜熟蒂落。
  从去年那次经历中,我沉下来了,不在太过于急功近利,而是踏踏实实的输入与输出,但说实话,这个过程确实是挺难熬的,想获得好成绩,就得兢兢业业的对待每一科目,发现基础不牢固,就每天慢慢的去积累,一步步的开始每天的复盘,但坚持了一个月、两个月,我还是觉得漫长,那些东西,一遍又一遍,常学常新,单词记了又忘,很多次被打击到,但还是慢慢的爬起来,经过反思,咬牙坚持下来,直至今日,近三个月,我才明白,要做好一件事,难的本来就是过程,柳暗花明,一瞬间感觉任督二脉打通的那瞬间,真是喜极而泣,那时候,才明白,自己的付出还是有作用的,回想一下,那一份对自我的认同感得到了质的提升,我很庆幸咬牙坚持过来的自己。
  而最近打开这个纪录片,何多苓老师,身上的那一份自洽感,一生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从他与许知远老师的对话中,我觉得他真的是“无所求,便满载而归”的典型代表了,何老师,从小到现在,没有担任过任何职位,随心,不争取、安居一隅,真正的做到了忠于自己,可以说,在绘画界,何老师本人本就天赋异禀,但他从不自侍,面对潮流,他从不盲从,一直按照自己对于热爱的节奏行动着,他说,他觉得自己虽不争,但还是很幸运的,不想高考,正好遇到青年下放时期,乡村辛劳的劳作,别人抱怨,他反而自得其乐,就因为喜欢乡村的环境,当可以返回城市的时候,别人挤破脑袋的去争取一个名额,而他一个不想回去的人,反而因为在绘画上的突出,被人举荐,之后,回来参加高考,顺利考取四川美院,后又转型(别人认为这是一种特别不明智的选择),何老师抗住压力,顺利转型,并小有所成,之后,便一直持续坚持,以内心的笃定以及对艺术的热爱,流连于艺术创作以及谱曲,现在在艺术界也扎据了独特的一角。
  何老师的这一份自洽,有一部分原因与当时时代背景有关,我对于现今时代,这一份自洽的可能性抱有极大的怀疑性,但我觉得这背后其实也是一份契机,只是与大部分人的选择逆行,得有那份承接一切后果的强大内心,最最重要的,是真的具备至少一项有所长,如果你啥也不会,就想着逆行,那就叫钻空子了,这一份能力是一切的基础,当下这个时代,看似足够包容,但规训的网也是编织的越来越大,完全可能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被规训。
  最后,都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有所求,就得有事以愿违的心理准备,那完全的不期待呢?我觉得没有百分百不期待的这一份可能性,而无所求,定满载而过?这些矛盾吗?我觉得不,对自己有标准与必须达到既定标准之间,是差了几个层次的,但唯一一点可以肯定,抱有过高期望后的失望,一定是及其痛苦的,而没那么高期待后的意外之喜,虽有一定的不真实感,但愉悦却是加倍的,所以,大家肯定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