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是什么地方沙湾沙田宗族巨镇?谁知道桐城地区汪氏辈分_我前面的5个是宏 模 少 益 传 字可能不对_但就肯定是同音_有知道的说下 谢谢_沙湾_活字_民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诒燕堂 什么 沙湾 活字 民国

本文目录

  • 请问这是什么地方沙湾沙田宗族巨镇
  • 谁知道桐城地区汪氏辈分,我前面的5个是宏 模 少 益 传 字可能不对,但就肯定是同音,有知道的说下 谢谢
  • 祠堂对联
  • 漳州赵家堡的历史文化
  • 徐氏昆山堂
  • 谈姓来源介绍
  • 月台的遗址
  • 王姓射潮堂家谱
  • 东莞市,石龙镇,忠围村叶氏族是从那里过来的

请问这是什么地方沙湾沙田宗族巨镇

  沙湾――沙田宗族巨镇
  沙湾,是个闻名于穗、港、澳的珠三角文明古镇。由于建在古海湾半月形沙滩畔的“猪腰岗”上,故名“沙湾”。又因选址在青萝嶂旁而一度被称为“青箩乡”。古镇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孕育出名震四方的四大文化品牌: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坑醒狮和沙湾兰花。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是岭南建筑代表;姜埋奶、鱼皮角等传统小吃,更是远近闻名。这些构成了沙湾的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创造了岭南宝贵的人文景观。沙湾古镇已成为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民间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地理
  位于番禺区中部,在珠江三角洲番禺沙湾水道北岸,青箩嶂以东,市桥河以南,与番禺中心城区的市桥仅一水之隔,是广州通往顺德、中山、珠海的门户,也是穗港澳交通的重要枢纽。
  历史
  始建村于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先有张、劳二姓于宋代定居在今天的沙湾镇中心街区;至南宋,何、李、王、黎等四大姓先后南迁至此,人口渐次激增。
  ■历史名人
  沙湾镇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也不乏文化名人。如南宋李昴英的《文溪存稿》,明代王渐逵更著诗书文集,成为继陈白沙之后一代理学大家,不少作品收入四库全书,还有自称“红豆词人”的何文涵。
  民俗与文化
  沙湾飘色 汇合了戏剧、杂技和装饰,集力学、美术、冶炼术于一体,是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它以“板”为单位,每板由两三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
  沙坑醒狮 自元、明朝以来,沙坑村几百年来舞龙舞狮绵延不断。从学生到上年纪的村民,轻易就能拿起狮子头舞上一回。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沙坑村都会举行“沙坑醒狮生菜会”。
  气候与游季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全年雨水集中于夏季。夏季长,并不酷热;冬季短,并不严寒;春季升温早三四月已可穿单衣;秋季降温迟,中秋后才渐有凉意。
  交通
  在广州省、市汽车站及市桥大北路都有各路汽车到达、途经沙湾或宝墨园,非常方便。
  广州—沙湾(自驾车) 从广州到市桥后,经市桥三桥或市桥大街都可以到达沙湾,从市桥驱车约10分钟车程。在市桥,也可坐6路车,直接到达沙湾。
  住宿
  在当地及不远的番禺城区(市桥)都有各式旅店,住宿相当方便。
  餐饮
  在饮食文化中,沙湾制作的姜埋奶、鱼皮角、牛乳饼、鸭腿面、薄饼等驰名远近的美食,是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姜埋奶 是奶类制品中的极品,地道的沙湾姜埋奶,是用沙湾水牛奶和本地姜一起煮,姜味奶味都重许多。这种既像豆腐花又像蒸水蛋的食品,远比豆腐花、蒸水蛋香滑甜爽。
  ■沁芳园的姜埋奶
  位于沙湾中华大道的沁芳园,那里的姜埋奶最出名。3元/碗。 这里所有的菜及甜品都是现点现做。
  鱼皮角 鱼皮角很小,是用鲮鱼肉捣烂,加入少许面粉搓匀压成薄片,再包入猪馅料制成。吃来口感甚佳。
  牛乳蒸肉饼 牛乳是几个圆饼似的白片,咸咸的像层奶皮,倒是肉饼十分特别,口感爽韧,像喝茶时的茶点“猪肉丸”。
  清蒸鲩鱼 本是普通菜,但加上“瑞园”两个字就不一样了。鲩鱼来自瑞园养的鲩鱼,肉质甚佳。加上厨师的精心炮制,蒸出来的鲩鱼味道鲜美、嫩滑可口。
  娱乐
  广东音乐 在沙湾广东音乐与飘色、醒狮齐名,使沙湾誉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清末民初,沙湾培养了不少粤剧名伶。在宝墨园的紫洞舫,每天都有港澳等地的粤剧爱好者来此唱戏、学广音乐。
  推荐游程
  沙湾古村一日游
  沙湾古街—宗祠(留耕堂)—宝墨园(观美景,品美食)—沙湾大厅。如还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鳌山古庙
  特色看点
  ●白石板街道
  都是用白石板铺成的,巷有门,街有闸,坊里之间更有门楼闸口,以及“社稷之神”。所有门楼,都刻有名人题字。如陈白沙的“三槐里”。
  ●宗祠
  整个古沙湾乡差不多有街必有祠堂,其中以留耕堂著称何氏大宗祠,及以下第二层孔安堂、诒燕堂、光裕堂及李氏忠简祠、王家大祠堂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
  ●鳌山古庙
  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恩祠、观音庙等组成,属清代建筑。其中的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有许多鲁班塑像。其它建筑亦各具特色,建筑布局极有岭南地方特色。
  主要景点
  ●留耕堂
  在沙湾镇内,建于元朝,为大族何姓人氏的大宗祠,被誉为“岭南综合艺术之宫”。堂名得名于该祠堂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
  ■留耕堂
  门票:5元/人
  ●沙湾大厅(三稔厅)
  位于安宁西街的东端,建于清代中业以后。原是沙湾何氏宗祠的家祠,俗称“私伙厅”,沙湾人叫它“大厅”。现为沙湾广东音乐的作曲家、演奏家和乡中业余爱好者聚会、交流、切磋的集中地。
  周边景点
  番禺博物馆
  位于市桥镇的西北边,建在东汉古墓群遗址上,博物馆内分为陈列区、东汉墓葬群景区、番禺名人雕塑公园区和珠江三角洲民俗风情区。
  ■番禺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00,逢星期一闭馆。
  ●宝墨园
  位于紫坭村,建于清末明初,集清宫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色和古今艺术精品于一体。
  宝墨园
  ●余荫山房
  位于番禺南村镇北大街,又名余荫园。清代同治六年兴建,以“小巧玲珑”、“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造成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谁知道桐城地区汪氏辈分,我前面的5个是宏 模 少 益 传 字可能不对,但就肯定是同音,有知道的说下 谢谢

双港镇(老白果乡,有后裔迁怀宁)郑圩村汪湾村民组竹林汪诒燕堂:士德高慈植,宏谋肇翼传,修行师孔孟,及学配曾颜。

祠堂对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希望对你有帮助。

漳州赵家堡的历史文化

,又称赵家城,为赵宋皇族赵范及其族人的后裔世代聚族而居之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始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扩建外城,崇祯七年(1634)增建,平面略呈方形,占地面积9.13公顷,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明代遗存,分内外城布局,周以石砌的基础和三合土砌筑的围墙,开有垛口。内城周长220米,开入口三处,主体建筑完璧楼,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冬建,高13.6米,石砌基础,三合土墙体,木楼板,瓦屋面,三层,方形,中为天井,凿水井1口,边有地道通往城外;门额嵌青石匾,镌刻“完璧楼”3字,寓完璧归赵之意;楼前有一列两层阁楼,周围加筑护墙防卫。外城周长1082米,高6米,墙基宽4.3米,建有城门四座,瓮城两座,除北门外,各城门皆有城楼,门额皆嵌横书石匾,东门为“东方钜障”,西门设有瓮城上题“硕高居胜”,南门刻“丹鼎钟祥”。城内有并列四座深为五进(67.4米)的同式府第和忠、志、惠、孝、守、史六座深为三进的同式堂屋,辅以小院、花园、荷花池及武庙、佛庙、禹庙、父子大夫牌坊、汴派桥、水阁、聚佛宝塔等建筑,此外还有“墨池”、“读书处”、“悟石”、“云巢”、“岣嵝碑”等石刻以及赵义的题诗、《硕高筑堡记》、《筑堡碑记》等碑刻。
诒安堡,又称诒安城,俗称湖西堡,距赵家堡仅1公理。为赵家先祖的侍臣黄材的后裔世代聚族而居之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黄材的第十四代孙黄性震献资兴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城堡平面略呈长方形,周以1200多米、高6.7米的条石砌就的城墙,城上马道宽3.3米,外侧加筑2米高的夯土女墙,开有365个垛口,紧贴着城墙内壁设24道登城石阶。开有四个城门,门额皆嵌横书石匾,东刻“迎曦”,西题“毓秀”,南为“诒安”,北刻“承庆”,除北门封闭外,东西南三门各建有城楼,并在城墙转角处还建有敌楼突出墙外,以加强防卫。堡内纵横八条石铺巷道,井然有序;95座红砖瓦木构民居和大小宗祠、诒燕堂、诒安楼、广平王庙等公共建筑,一律坐北朝南,布局严谨,疏密相间。由于受家族严规的制约等种种原因,人为损坏甚少,可谓清代闽南城堡式民居建筑的范例。

徐氏昆山堂

徐氏家谱文献目录(地区不明)

(清)徐攀桂等编 清嘉庆十八年(1813)立本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书城增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稻香楼刻本八册 国图
徐氏族谱四卷首二卷
(清)徐万山等纂修 清乾隆间东海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注:书末领谱录记系乾隆二十六年壬辰月丁未日发
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徐新宇等撰 清道光七年(1827)东海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徐氏家谱一卷
(清)徐润立修 清咸丰二年(1852)稿本河北抚宁县城开镇白果树村棣雨
徐氏家乘十四卷
(清)徐金泰 清咸丰二年(1852)家刻本 二册 国图
注:书口题《徐氏家乘》
徐氏重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徐兴骏等 清光绪四年(1878)东海郡徐氏活字本 四册 国图
瀚渎徐氏宗谱八卷
(清)徐高林等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敬宗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注:初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瀚渎徐氏宗谱八卷 (民国)徐纪青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敬宗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注:初于明万历三十二年
圆塘徐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清)徐薇堂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继志堂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卢庄徐氏八修宗谱十二卷
(清)徐福洪纂 徐 清源增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固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卢庄徐氏家谱十六卷
(清)徐仕铭等九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固本堂活字本 十六册 国图
注:正德元年创修
徐氏续修家乘不分卷
(清)徐树楠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本堂活字本一册 国图
注:书口题《徐氏宗谱》
徐氏宗谱不分卷
(清)徐氏族人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徐敦瀚陕西省寓重刻本 国图
徐氏·自己新簿 清光绪十九年(1893)抄本 一册 台湾
东海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楚材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雪山堂活字本 三册 国图
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八龙堂木活字本 四川图(存一册)
八龙堂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八龙堂木活字本四川图(存一册)
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四川图(存一册)
徐氏家乘不分卷
(清)徐美虔 徐钟浩等纂修 清抄本六册 四川图
徐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徐景星等纂 民国三年(1914)昆山堂刻本 五册 国图
徐氏宗谱八卷 (民国)徐淼宝主修 民国四年(1915)世德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徐巷徐氏信谱十六卷首一卷 徐耀廷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名正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二部)
徐氏统宗世谱不分卷 (民国)徐呈洛纂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册 国图
东海徐氏宗谱四卷 (民国)徐瑞瑜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诒燕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谭庄徐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徐仁茂 徐仁传修 民国十三年(1924)角杰堂活字本二十册 国图
徐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锡顺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风月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徐氏三修支谱四卷首二卷
(民国)徐煦春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东海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双锦徐氏宗谱十卷 (民国)徐尚印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册 国图
东海徐氏老谱不分卷 (民国)宁陵徐氏辑校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河南图
东海家谱不分卷
(清)徐炳烈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本馆朱墨笔影钞徐氏家藏 清 同治十三年(1874)写本 二册 国图
徐氏宗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辽宁海城县计委 注:谱前有杨佩文、白永颍序
鉴汀徐氏家乘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培柄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滋德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徐氏宗谱十卷 (民国)徐承庄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忠亮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双港徐氏宗谱四卷 (民国)祥瑞成等撰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诒燕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注:书口题《东海徐氏宗谱》
徐氏家乘八卷 (民国)徐正德等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思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徐氏宗谱不分卷 敦本堂活字本 三册 国图
注:卷端题《萧(石乔)分池江庄世系》书签题《南州宗谱》。谱内附补钞叶子
梧塍徐氏宗谱□□卷写本 国图
(存卷首、1、29—34)徐氏家乘□□卷江苏档(存一卷)

谈姓来源介绍

谈姓来源介绍

  谈姓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谈姓来源介绍,欢迎大家查看!

  

  梁郡,今河南商丘县南;《百家姓》注居广平郡,今河北鸡泽县东三十里。

  

  谈姓来源有三:① 据《姓苑》记载: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 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后来微子启有后代被封于谈邑,后称为谈国,宗主被称为谈君,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 望出梁国、广平(汉置广平郡,现在河北省鸡泽县。) ② 郯子后裔,郯子之后,有一部分称谈姓。③ 周朝有大夫籍谈,其后亦有谈氏。历史有谈氏避仇改为谭氏一说。

  

  历代的谈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孝子谈英、枢密院编修谈钥,唐代诗人谈戭,元代诗人谈文理,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清代天文历算学家谈泰、画家谈友仁。

  

  江苏宜兴谈氏楹联:白沙家声 丹桂世泽 上联说明宗祖来源,唐僖宗年谏议大夫谈希文,字世显,赐籍九江,宦居宁国府宣城白沙,后又分迁至宜兴;下联表达了家族的兴旺和世代所重,本宗支历代获取功名者甚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原源自于该宗支的分支中部省级干部有多人,核物理学家谈镐生所属的诒燕堂亦为该宗分支。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梁郡,源自商周:全联说明谈氏的渊源。

  2.五言通用联:

  一凤多惠政,二飘富清诗:上联说明朝知县谈一凤,字文瑞,无锡人。弘治中应天举人,曾任桂林府学训导。时建宣成书院,推谈一凤经理其事。后任应山县知县,多有惠政。下联说清朝诗画家谈炎衡,字履元,号二飘,又号礼园,长洲人。工诗,善画山水,有《礼园诗钞》。

  芝园工山水,文圃擅翎毛:上联说清朝画家谈中行,字祉元,号芝园,长洲人。少喜泼墨,写兰竹。后随其父怀莪先生宦游,遂工山水。见《墨香居画识》。下联说清朝画家谈有仁,字尚米,号文圃,长洲人。少在家塾时,吴补斋时来为其父芝园先生写生,有仁即在其旁窃视,学其笔法。继又从徐雪樵学山水。说者谓其既长问业于同郡陆铁萧,论究古人笔法,所绘翎毛、草虫、花木、松石,率皆信手而成,备极能事。苍健古拙,无少纤媚之态。见《墨林今话》等。

  指涂清溪里,听鸟时幽音:唐朝曲阿人谈戭,官至长洲尉,以诗出名。他与包融等十八人的诗被编为《丹阳集》。《全唐诗》录其诗一首。

  3.七言通用联:

  广开贤路财源茂;平步青云家道兴:谈姓名门望族居住地之一“广平”嵌字联。

  湖州爱知府之政,丹阳传贤尉之诗:明朝上海人谈伦,字敬仲,弘治年间进士,正德年间官湖州知府,体恤百姓,蠲免苛赋,深受人民爱戴。

  4.八言以上通用联:

  宴与洛滨,不减兰亭修禊;名垂诗集,何异草堂流芳:唐朝名人谈弘谟的事典。郡—— 源自商周。

  

  谈希文---唐昭宗光化年间任柱国太师!

  赞曰:堂堂其貌荡荡其情燮理乎一代之阴阳调和乎一代之鼎鼐洵足为有唐柱国信堪为万世民瞻

  谈恺 ——字守教。明朝无锡人。官至都御史,降仇赣贼李文彪和海寇徐壁溪,平壁溪贼寇、峒寇,擒剿大罗山贼。

  谈迁 ——字孺木。清朝海宁人,明季诸生,入清隐居不出,好审古今治乱,尤熟于历代典故。有《国榷》、《枣林集》、《北游录》、《西游录》、《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海昌外志》等书。

  谈寿龄 ——【创办谈氏东文学馆】清末无锡人谈寿龄,曾在淮安作幕僚,后官至四川夔州知府,卸任后定居淮安。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嘱子孙学习实业,不得科举进入仕途。1891年捐资创办【谈氏东文学馆】,专程赴沪延聘日籍教员两名来淮安教授日文和新学。学员除谈氏子弟外,兼收外姓青年,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银行界名人 谈荔孙 、周作民即从该校毕业。

  谈荔孙 ——字丹崖。祖籍江苏无锡,寄籍山阳(今淮安)。曾赴日本留学,攻读银行经济专科,毕业后在日本银行实习。回国后应张謇之聘,回国任江南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银行科主任教习;获商科举人,调任大清银行稽核。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应聘赴南京财政部任职;同年大清银行清理结束,另组中国银行。民国7年调任北京中国银行行长。次年3月,大陆银行成立,设总行于天津,设分行于北京,任董事长。民国9年4月,辞去中国银行职务,专任大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职。民国20年大陆与金城、中南、交通、国华四银行合营太平保险公司,任公司董事。民国21年春,应傅作义之请,以财力支持傅在绥筹建毛纺织厂。民国22年(1933年)2月在北平病逝。终年53岁。

  谈智隽 ——美籍华人谈智隽先生出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以及对中学时代母校的’深厚情意,决定在1994年设立的溧阳市光华中学“谈氏奖学金”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谈氏助学金”,以鼓励优秀学生进入高校后继续勤奋学习成为国家建设的尖端人才。


月台的遗址

杏林“月台”之名多,如月台路、月台园、月台楼、月台楼酒家、月台百货商店等等。据考究,这些名称的由来俱源于清朝时期的“月台”遗址。遗址位于今月台路末端东侧,包括“旧街”——宫廷式建筑,五落双护厝108间;“新街”——即诒燕堂,三落双护厝108门;“华表”及“芝圃别墅”等多处。据《同安县志》(历史上杏林为同安县辖)记载,“月台”在安仁里登瀛乡,清嘉庆年间(1796——1820)陈蓉光建,是当时同安一处著名的胜迹。登瀛即今曾营居委会,原为海边之意,后因闽南语谐音而衍化。“月台”遗址总占地为四十余亩,耗资之巨、用料之考究为当世民居之罕见。“芝圃别墅”筑有亭台楼谢、水池假山,栽种许多奇花佳果,并搜罗有一块回音巨石,其趣无穷。东南临海,涌海入怀,兴之所至可直接乘小船出海。右筑有观景高台,上矗“月台”石刻,乃摹泉州承天寺匾额字体。若登台远眺,则万顷碧波,海天一色,飞鸟帆影尽收眼底。清代同安人王步蟾曾赋《游月台》一诗云:鸟过依群从江来,暇日登临上月台。大海茫茫天漠漠,玉云何处望蓬莱。非常形象的描写了“月台”的怡人景色。

王姓射潮堂家谱

东莞市,石龙镇,忠围村叶氏族是从那里过来的

是东莞一位叶氏宗亲写的文章,园洲的叶氏宗亲看看能不能找点资料。
叶公好龙千年谜团有待破解
正简隐南海贻后代派衍莞邑
摘要: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安徽、湖北、江苏、广西、河南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
源志
东莞叶氏源自河南叶县
叶姓源出主要有三:一是以邑(国)为氏。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受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人们称叶公子高,子孙遂以邑为姓,称叶氏,叶公被尊奉为叶氏得姓受氏始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叶,原本音摄(shè),后来演变成树叶的叶(yè)音。
对于沈诸梁先世渊源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1、沈诸梁为楚庄王玄孙,是出自芈姓,为帝颛顼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生二子:诸梁和后藏。后代有人以沈为姓。《世系源流考》有云:“沈尹戌者......诸梁之父也。楚昭王十年死于雍噬之役,昭王哀其忠壮,诏封其子诸梁于叶,是曰叶公。”
2、沈诸梁为周文王第十子聃之后,出自姬姓。代表性典籍有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均称: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子字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近来发现收藏于民间的宋元《叶氏家谱书画卷》的《叶氏统宗世谱》前有一段跋:“按叶氏系出姬姓周武王弟曰聃季食采于沈春秋时讳尹戌者为楚司马子讳诸梁字子高楚为叶县尹号曰叶公卒葬县之城南三十里子孙遂改沈为叶氏云。”传世叶氏族谱中大部份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沈尹即沈邑的长官,是一种官职,由朝庭任命,不是世袭。因此沈尹茎、沈尹寿、沈尹射、沈尹赤、沈尹戌、沈尹朱之“沈尹”,并非都姓“沈”。楚国的“沈尹”初见于公元前597年,比沈国灭亡早90年,也就是说,在姬姓沈国没有灭亡之前,就有沈尹。
二是外族改叶姓。东汉时期有一古国,名叶调,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131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被赐以“金印紫绶”,其中留居中国者,多以叶为姓。另,南北朝时期,有个鲜卑王名叶廷,其后有人以叶为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中也有叶氏。清代满州八旗中的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都有改为叶氏的。
三是外姓改叶姓。1、湖北江夏、黄冈一带有一支叶姓是由李姓改叶姓而来。东晋末年(421年),西域西凉国被北凉王蒙逊灭掉,西凉国尹太后携后人李筠一起过着**生活,一次在被敌人追杀的过程中,她们跑入深山密林中,吃的是树叶,后来李筠逃到南阳,隐姓埋名过上安稳的日子,为报叶恩,李筠后人改叶姓;2、在闽、粤一带流传,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氏**被南唐吞灭后,王氏子孙为避祸,有的改为叶氏,取意“枝叶漂零之义”;3、在潮汕和台湾一带萧、叶、钟三姓不通婚的习俗流传至今,据萧氏族谱记载,南宋庆元元年(1195),漳州人萧洵,字仲川,号启祥,出任潮阳县令,遂定居于潮阳县治之南桥(今城南涂库),洵公儿子昭元公只身回漳州侍祖,途经闽、粤交界之诏安汾水关,不幸生病,幸得店主人叶姓(入赘于钟氏)父女相助。昭元公感念叶公之女无限关心而日久生情,数年后,生三子。洵公途经汾水关寻访儿子下落时得知儿子已去世,洵公虑及叶、钟二家无后,便将三孙儿嗣三姓,携长孙规返潮,衍嗣萧氏。留仲孙真嗣叶氏,季孙植嗣钟氏。经数百年蕃衍,三氏皆成茂族。另外,陕西省榆林市叶家砧叶氏有一支是李自成后裔为逃清兵追杀,改叶姓,如果祠堂神主牌或碑志前面写叶,阴面写李,则是李自成后裔改叶姓这一支。
今志
东莞叶姓户籍人口有9.1687万人,是全国叶氏聚居最多的市(不包括直辖市)。
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1169004)、浙江(908212)、福建(554304)、江西(416618)、四川(388273)、安徽(371009)、湖北(355056)、江苏(255041)、广西(234483)、河南(188774)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另外有一支是从福建迁潮州揭阳县的叶氏,在明末清初时期转迁东莞黄江长山口,潮汕口音,现有200多人。
姓氏之旅
东莞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叶氏宗祠
东莞现存叶氏宗祠有20多座,1993年6月22日,金桔岭叶氏宗祠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叶氏宗祠在大岭山镇金桔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五月二十九日,取名“诒燕堂”,宗祠门口对联“金枝挺秀,玉叶流芳”。宗祠采用三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由牌坊、头门、正殿、厢房、后殿等建筑组成,长62.8米、宽21米、高6米,面积1318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梁架上有木雕、浮雕。祠堂大门两侧有举人和进士石碑7块(旗杆)。
值得关注的是,宗祠内二进立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红砂岩牌坊,牌坊正面刻有“枢密流芳”四字苍劲有力,左方刻有“同治四年(1865)乙丑季秋立,右方刻有“草露封蔚礽书”,牌坊背面刻有“光前裕后”。据说是叶氏后人纪念南宋丞相叶颙而立的,希望后人承前启后,将叶颙的事迹发扬光大。
叶颙(1100--1167),字子昂,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古濑村)人,登宋绍兴二年(1132年)张九成榜进士第,初任广东南海县主簿、摄尉,历官至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封南阳郡开国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特赠“少师”,谥“正简”。
入粤始祖叶正简和叶大经
广东叶氏始祖通常认为有两个,一是南海叶正简;二是梅州叶大经。
唐清泰年间(934—936年)江西信丰县叶一琅为朝奉大夫,世居缙云。其六世孙正简公(1107--1195),字子昂,号诚美,为广东南海大圃颜峰村叶氏始祖。妣梁氏、朱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七子:长子芾(元泳,又字元章)、次子蕡(元实)、三子蓁(元成)、四子荂(元荣)、五子藻(元明)、六子葵(元洙)、七子萍(元泗)。衍派东莞、南海、新会台山、鹤山、新宁、花县、恩平、开平、三水、番禺、顺德、增城、从化、龙门、惠州、新安、中山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叶大经,字伯常,号封川,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进士,历官廿余年,廉明清正,宋咸淳度宗赵孟启皇帝时,调升八闽制置使,代钦命行事,德祐二年(1276)丙子,时蒙古之元兵大举侵入江南,文天祥因受元军主帅伯颜扣押,受其耻辱,逃回宋营后心中愤懑,将军队分境内四镇固守抵抗元军,以精锐兵士驻福建益江东,而轻广域,疏入不报制置,大经公愤而成疾,以病上书朝廷自求免官,时兵灾战火遍地,造成大量难民潮逃亡,南北道路阻梗,奏书无法呈上,遂流寓于梅州曾井,一言及国事,便感疼心流涕,表明心志,愿以身殉宋室,宋亡不仕元,自称宋之遗臣,郁郁寡欢而终。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明伦、明道、明理、明德。自大经公定居梅州后,梅州叶氏就迅速繁衍壮大起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现后裔遍布广东、广西、江西、四川、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