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论名词解释(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_本原_物质_哲学

本文目录

  •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 文化 名词解释
  • 唯物主义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 唯物主义名词解释
  • 马哲的一些名词解释
  • 商代帝祖一元论 名词解释
  •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什么是的本原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文化 名词解释

文化 wén huà:
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文化大致可以表述为:1.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2.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既着眼于人类与生命系统,又着眼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故又被称为大文化。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也在发生着根本改变。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合理性。

唯物主义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唯物主义【解释】唯物论有两大核心: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意识;两大规律: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 唯物主义
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等。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在部分国家的宣传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本身抽象出来的,因而它们既是客观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认识的普遍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是一种僵死的体系,它随人类的实践运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含义、新的范畴、规律产生出来。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过度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过度地夸大物质对意识的作用,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它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中才能够终极地检验真理.而无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主观唯心主义,它们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它们对真理的证明,总是妄图在意识内证明一切,反对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割裂,所以把二者同称为唯心主义.这个方法论才是二者最本质的共同。

唯物主义名词解释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解释】唯物论有两大核心: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意识;两大规律: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1.肉体意识的起源:它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表现;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形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投影,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它是多样性的统一。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原理。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原理,亦称主观能动原理。
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近义词】唯物论
【反义词】唯心主义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非物质的,它是在人的意识之中,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维决定存在的,即意识决定物质。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马哲的一些名词解释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7、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8、二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析中主义.
  9、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10、不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注: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
  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
  13、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
  14、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只不过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拼凑而已.
  1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6、第一次飞跃及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17、第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18、三次历史性巨变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处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次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定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江泽民)
  1

商代帝祖一元论 名词解释

商代是神权社会,“商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人们一切思想、行为都受此支配。商代宗教思想异于周代最著者为帝祖一元论。帝祖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是,上帝也是商人的祖先神。
此前,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是分离的,商人的帝祖一元论则将两者统一起来。这一统一有三点意义:其一,它标志着殷人认识的范围较前人有所扩大和深化。祖先崇拜把自己与祖先联系起来,自然崇拜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在这个崇拜体系中,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联系还未形成。帝祖一元论则通过帝祖合一的形式,建立了帝祖联系,建立起了一个将自己、祖先、自然神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体系。这种联系很肤浅,不真实,但毕竟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人、祖、自然联系的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商人之帝是天下最高神,且为商人之祖,后来的国家观念亦栽根于此。商代部落林立,帝祖一元论出现,形成了某一部落在宗教上高于其他部落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虽是政治统治权的反映,但它一旦形成,流行开来,便其有独立价值,后来的国家观念便是萌芽于此,栽根于斯。其三,帝祖一元论寓含有一种社会秩序,接受它,则接受了一种秩序。帝祖一元论这种思维模式暗含了一种彻底的决定论。即人做一切事情前,其结果就不以人的意志和行为为转移地存在着。这种决定论在今天看是愚昧、非科学,但在当时则是思想认识的巨大进步,因接受某种决定论,就意味着接受某种社会秩序、规范,而再坏的秩序都比没秩序好。从这里还可以看到社会秩序起源和宗教的关系。从人类学角度看,人接受帝祖一元论观念,就意味着人知道自我限制,这是人成为人,人类社会秩序形成的一大关键。但久而久之,帝祖一元论又窒息了人的创造性,人沦为了外界奴隶。从政治思想角度看,帝祖一元论使商代晚期的政治变得极为僵化,没有弹性,失去了调节各种矛盾的余地。如商末政权摇摇欲坠,许多人劝商纣王政治上要改弦更张,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纣王暴亡,及商王朝的覆灭与此有密切关系。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
先秦:
太初: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其含义与太一、太极相近。《庄子·天地》: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知北游》:“外不 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成玄英疏:“太初,道本也。”《白虎通义·天地》: “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又引《易纬·干凿度》: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成玄英认为: “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 太初。”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易:宇宙形成过程中“未见气之前”的阶段。与《易传》中的太极,《老子》 中的“浑成”含义相近。《列子·天瑞》篇:“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 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视 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尚书·洪范》五行说:《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人们所用 的五材,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作用,说明其和 农业生产有关,但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同:和,指不同东西和合和统一;同,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西 周末史伯首先把和与同作为有差异而又有联系的一对范畴提出。《国语·郑 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 同俾同,尽乃弃矣。”春秋时晏婴继承发挥之,认为五味相和,方能成为美羹, 进而提出君臣关系应该和而不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而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以和同推及人伦关系,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路》)

名词解释什么是的本原

本原

根本,汉语词汇。

    拼音:běn yuán

    释义:1、根源,根由。2、事物的最重要部分。3、推究,推本溯源。4、根底,基础。5、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它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也叫本源。

1、根源,根由。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宋 苏辙 《御试制策》:“臣请为陛下推其本原,而极言其故。”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说者谓 东汉 多名节之士,赖以久存。迹其本原,正在 子陵 钓竿上来。”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庞涓复问曰:‘然则兄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膑曰:‘人非草木,能忘本原?’先生于吾临行,亦言:‘功名终在故土。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今日诗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
《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戴望 校正引 王引之 曰:“本原、根荄、宗室,皆谓根本也。”
《汉书·董仲舒传》:“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宋 陆游 《自责》诗:“文章跌宕忘绳墨,学问荒唐失本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若夫 娄师德 都督 丰州 ,亲衣皮裤率士屯田,积谷百万,无转饷和籴之费,此又裕饷之本原在於平日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还在 汉昭帝 时,有所谓贤良文学的儒生,代表下层豪强,力争盐铁私营权,以为这是致太平的本原。” 

3、推究,推本溯源。
《墨子·兼爱下》:“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六圣之德泽,覆露生养,斯其所以盛也。本原事实,其所繇致此,有自也哉!” 

4、根底,基础。
宋 曾巩 《制诰拟词·相制二》:“某行无锱磷,学有本原。材諝智谋,淑问惟旧。”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清 顾炎武 《与周籀书书》:“为山覆篑,当加进往之功;祭海先河,尤务本原之学。”
象升 《序》:“君固卓有本原,非近日号为作新体诗者所敢重也。” 

5、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

哲学意义

它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这是希腊文为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

本原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而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而利用实践将哲学思辨与科学相连的才是科学的。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既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既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差别也是事物的本原,既形状,次序和位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哲学基本问题时,也使用本原这个概念,了不是在原来意义上的使用。恩格斯指出:“什么是本原的,这是精神,还是物质?”这是从“思维对存在的地位”来说的。其是指精神和物质二者关系中哪一个是本原的问题,即哪一个是第一性,哪一个是第二性的问题,不是讲构成万物的始初元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