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特征(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_汉代_玉器_纹饰

本文目录

  • 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
  • 汉代玉雕刀法有什么特点
  • 汉代玉璧都有哪些特征
  • 有谁知道汉代玉器的特征有哪些
  • 汉朝古玉的特点
  • 汉代玉器的主要特点
  • 古典时期的玉器,春秋至汉朝各有什么特点
  • 汉代古玉在纹饰上有什么特点
  • 秦汉时期的玉器有哪些特点

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

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汉代玉器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材质上: 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2:器型上: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3:线条及雕工上:
a:千古卓绝的“汉八刀”。“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平顺光滑,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b:叹为观止的“游丝描”。“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游丝毛雕起源于春秋,流行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汉代的比战国的更纤细、匀称、浅显。及至明清,则是用砣具拉出的, 线条深、粗、呆滞。c:拍案叫绝的“琢磨工艺”。好的古玉器通常琢工精湛,转折有序、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地子平滑。具有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绝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例如汉代圆雕玉器中动物的眼睛通常圆而突起(那一突起要剔除很多玉料,且工艺要求极高、费时费力),几与真实的无异,因而炯炯有神,而赝品通常是寥寥几笔阴线草草而为,不突起圆鼓。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的绝技,例如整齐划一、平滑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代以前没有发现,汉代以后也难得一见。汉代玉剑首的中心部位多有这种工艺。d:出神入化的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汉代玉器中经常运用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来装饰或表现动物肢体的动作力度和羽翼毛发的油光闪亮。如神马的飞翅纹,辟邪的飞毛纹、螭龙的肌肉纹,熊的密毛纹,凤、鹰的翼、尾羽纹等。这些线条有阴刻、阳凸、有宽一面坡、也有减地起凸等…因而充满活力与动感;充满艺术的美感。而赝品,线条通常多用粗糙的阴线,呆滞刻板、毫无神韵。e:巧夺天工的高浮雕、浅浮雕、镂雕。汉代的陈设性玉器,大多为高浮雕、镂雕作品。也在佩饰玉上大量应用。4:纹饰上:在春秋战国螭纹上发展为汉螭五式,成为汉代的特征纹饰之一。在儒、道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创新出四灵纹,所谓四灵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玉器通常纹饰较多,如很多的玉璧出廓,在谷纹璧、蒲纹璧的外边添加螭龙、螭凤、龙、凤、神纹等装饰,且优美异常、神秘莫测。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长宜子孙”、“延年宜寿”、“长乐”、“益寿”等,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在东汉顶级玉器中较为多见。另有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如卷云新纹,又称为“括弧云”,不同于春秋的内卷和战国的隆卷。

汉代玉雕刀法有什么特点

汉代刀工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丝刻”和“硬刀刻”技法,使其更臻完美而成为千古卓绝的“游丝描”和“汉八刀”。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汉代主流纹饰
一、汉螭五式:汉代玉器上的螭纹流星。
据说螭是龙生九子之一,明代陈仁锡所著《潜确类书》记载:“龙生九子。”九子之中无角龙就是螭。《广雅.释螭》:“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五角曰螭龙。”
汉代螭纹无角、有角、方圆耳、耸耳、打洼耳等五种样式。
汉螭方首与猫头相似,就汉代玉器独有的特征。
汉螭尾大多饰粗绳纹,是汉代玉器特有的特征。
二、首创“四灵纹”:所谓“四灵”,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我国在殷代前后,把春天黄昏的天空上出现的星星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南方的星群像一只鸟,称之为“朱雀”;东方的群星像一条龙,称之为“青龙”;西方的星群像一只虎,称之为“白虎”;北方的星群像龟又象蛇,称之为“玄武”。
《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又白虎。”孔颍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凡饰有四灵纹的,几乎全是汉代玉件(除后仿)。
三、卷云新纹:
春秋卷云纹多数为内卷。
战国卷云纹多数为隆卷。
汉代卷云纹多数是弧卷,俗称“括弧云”。弧卷云纹奠定了后来出现的“四蒂纹云”和“流云”的基础。
四、汉代玉器中仍有沿袭战国出芽谷的纹饰,但谷粒呈半球乳突状,手感也不如战国的硌扎。
五、剑饰采用高浮雕螭纹,是汉代玉器中最生动的特征。
六、同心圆玉璧起源于战国,但主要流行期却在汉代,汉以后绝少再有此种纹饰。
汉代玉璧极少浮雕螭纹,凡有浮雕螭纹的“汉璧”大多为后仿璧。
汉代主流线条
一、千古卓绝的“汉八刀”:
“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粗放。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一刀切削而成,琢面平顺光滑。其实,大刀阔斧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分严格。
汉八刀
二、叹为观止的“游丝描”:
“游丝描”又称“细线纹”,细纹刻画精细入微,线条走势婉转逶迤。
古籍曾有记载:“汉人琢磨,妙哉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集束弧线是典型的“游丝描”刀工,宽坡线、硬刀刻等都是汉代常用的技法。
这种汉代特有的刀法,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游丝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游丝宽坡线”是汉代又一新创的线形。
汉代游丝描
三、盛行高浮雕、镂雕。
汉代的陈设性玉件,大多为高浮雕或镂雕作品。
四、拍案叫绝的“阳纹地平”:
除了“汉八刀”、“游丝描”、高浮雕、镂雕之外,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技,精美划一、平整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以前没有发现,汉以后也难得一见。
五、弧线与直线组合:
汉代玉器中经常运用弧线和直线的组合弦纹来装饰动物,如马的飞翅纹、辟邪的飞毛纹、羊的肌肉纹、熊的密毛纹和鹰的尾鱼纹等。
六、龙唇形:
汉代玉器中的龙纹与战国玉器中的龙纹没有太多的区别,区别主要集中在龙唇的形状上。
汉代龙纹多长唇无齿龙(极少部分长唇龙有齿),短唇龙有方形唇和刃边唇两种。

汉代玉璧都有哪些特征

汉代玉璧品种丰富,主要有蒲纹璧、谷纹璧、螭纹璧、廓外带有装饰的璧、镂雕玉璧等类型。
◆蒲纹璧
汉代玉壁是丧葬的重要器物,因此墓葬中出现大量的玉壁就不足为奇了。这类玉璧有下列特征:第一,玉质多为水苍玉,似青玉而深碧,中似有白斑,少数为青玉。第二,玉璧表面亮而有光,似玻璃光但色暗,有些因入葬而失去光泽,但带有水沁或土沁。第三,玉璧上的粗阴线为极细的线条密集而成,细线条则若断若续。
◆谷纹壁
战国玉器上的谷纹,谷粒似旋涡,抚摸时留有尖硬扎手的感觉,而且排列紧密。汉代的谷纹璧则不同,谷粒小而圆、为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这类谷纹璧,最初出现于战国长沙地区的楚文化,由于楚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巨大影响,致使汉代玉器中出现了这种谷纹壁。
◆蝻纹璧
螭纹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器物上已出现,又影响到汉代,大量使用于玉酒器、玉剑饰、玉佩饰上。螭纹玉璧大量出现于汉代,大致有三种类型一、出廓玉璧,廓外部位装饰螭纹,二、镂雕玉璧,中心部位饰螭纹,三、双螭玉璧,即在璧的表面凸雕双螭,目前考古发现中尚未见汉代双螭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双螭纹玉璧,沁色、工艺及螭纹结构皆为汉代王器特征,可定为汉代。
◆廓外带有装饰的璧
这类玉璧产生于战国时期,壁的圆廓之外,带有两处以上装饰,汉代的装饰璧一般是有一处,但廓外部分面积较大,有的高度超过壁的直径。皆为镂雕, 一般来看,装饰部分镂雕多为勾连纹,井饰有螭、龙或双螭、龙、凤。
◆镂雕玉壁
在甓的表面带有镂雕图案。汉代镂雕璧大致分为三类:一、廓外带有镂雕的璧,即前述的四类;二_、镂雕圆形璧。即圆形玉璧带有镂雕图案,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尤为奇特,璧中心为一长形鸡心佩,两侧月牙形空白处分别镂雕螭龙、朱雀,似璧与鸡心佩两件玉器相合而成,三、全镂雕廓外带有装饰的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这娄玉璧,圆形部分为镂雕,廓外部分亦为镂雕。

有谁知道汉代玉器的特征有哪些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和田玉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为和田籽料,其时山料因条件不具备尚未开采。

汉代玉器造型丰富多样,总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造型,同时也开创了属于两汉时期特有的器型。

1、器形上:出现罕见新型器物。如葬玉、玉印、辟邪、刚卯、翁仲、玉舞人、铺首、玉剑具、高足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 丧葬玉是汉代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即一对眼盖、一对鼻塞、一对耳塞、一片口含、一件肛门塞和一件生殖器盖)、玉衣、玉璧、玉握猪等,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

另外,尤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的是各种陈设玉,其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设计新颖活泼,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雄浑豪放的时代风貌。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当时的典型器物。这些发现,对汉代礼义制度和封建集权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此不一一赘述。

2.材料上:和田白玉被大量使用。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玉、岫岩玉和部分蓝田玉。汉代的佩饰及部分剑饰,用料大都为新疆的白玉,玉色浑噩苍旧,古气十足。和田玉也被大量用于玉衣制作上。1995年年底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让世人赞叹不已,报载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金缕玉衣”,由4000多块玉片连缀而成,且均系和田玉,玉片晶莹剔透,堪称绝品。汉代贵族生活的奢侈,用玉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3.雕工上:雕刻手法多样,不乏精雕细琢之作。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玉器出现了许多反映平常生活的题材,以玉雕牛、羊、鸟、龟、熊等为最常见,开始走向写实,并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典型的如卧牛,丝丝入扣地刻画出牛儿辛勤劳作后疲倦慵懒的神态。这种自然主义的写实表现手法,特征化的传神刻画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技法上:简练的雕刻技术。汉代玉器的品种、数量达到玉器史上第一次顶峰,它的雕琢技术当然也有所改进,最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明代谢堃《金玉琐碎》提及“只用八刀便刻成一个翁仲”,属于象征性刻画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常被人们称之为“汉八刀”,特别是以玉蝉、玉翁仲、玉猪为代表,这是汉代玉器雕刻技法的一大特色,反映汉代雕饰的简洁明快。高濂《燕闲清赏笺》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是赞赏汉代玉雕刀法精纯流畅,在双沟线纹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双沟线纹饰并非汉代创造,战国时期已有。“汉八刀”“双沟碾法”只是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两汉玉器纹饰的厚实、简洁与流畅。

5.纹饰上:出现了异兽灵物图纹。玉辟邪的制作首次出现在汉代。玉辟邪的出现一方面是受我国原有异兽神话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时西域有许多关于异兽的传说流入东方,西域一些动物也被带到中原。另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辟邪灵神)也经常在玉璧上出现。单独的龙、凤纹装饰也常用在玉璧上。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 ,而且比较成功。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另有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战国时期,如卷云纹、谷纹、蒲纹,都是战国较流行的,或单独出现,或几种纹饰混合出现。

汉朝古玉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王朝,至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历时400多年。汉代的历史经过西汉(前206~8)、新莽(9~25)与东汉(光武帝至献帝,25~220)三个阶段。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还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玉材和玉色: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造型: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
纹饰: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玉器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影响在汉玉中是根深蒂固的。汉早期的玉器同战国晚期的玉器如果不是出自墓葬玉之中,是很难判断其是战国还是汉,只有出自战国的墓葬才能明确其真实身份,即使是出自汉的墓葬,也有战国晚期器物的可能。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的玉雕动物多为圆雕动物,动物的造型一改抽象的图案为并非全貌的写实图案,非常生动优美,幻想与写实;绘画与文字;外来的影响与中土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是两个极端的调和,同时并进。用写实的方法刻划出动物充沛的生命力和动物生动的神态,用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体现出特征化的精神刻画,而并非是靠玉器本身品貌的逼真写实。战国时期的谷纹转化为汉时期的乳钉纹,玉璧出现了多层分区,浮雕螭纹更为挺拔,都是站立形态。牛的刻画只是以结实憨厚为特征;狗的刻画是表现其忠实俏皮的一面;龟的刻画则表现出其铠甲的坚实感。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丧葬玉则是汉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握豚、玉衣、棺璧,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表达当时的人们向往祥和、太平的美好愿望。汉玉的雕琢技法中,有的雕工是明显的“汉八刀”。“汉八刀”的刻法是起脚浅落脚深,线条简练明快,干净利索,棱角线分叉,表现方法对称,形似神往。汉代的玉蝉就是“汉八刀”的典型作品。西汉的蝉翼是伸展形的二边分开,顶端非常尖,扎手的;而东汉的蝉翼是并在一起不分的,顶端圆浑不扎手的。汉代的组佩由于儒家思想的流行,佩玉成为象征身份和品德的“德佩”,而多用腰带的玉印和玉刚卯,仅是佩戴的装饰品。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刚卯是汉代人佩带在身,用以驱逐疫鬼之物,是柱形的,中空穿孔,四面都刻有辟邪的四字句,字体多为篆或隶书,文字均为阴线刻划,草率不很规整,卯面也无纹饰,后仿的刚卯刻的都数是楷书。司南佩因为佩带者都是有身份的士大夫,所以一般都是用价值很高的和阗玉料雕制而成。司南佩的造型很奇怪,顶上像把钥匙,中间穿孔,上下两截,下面有钮。翁仲也是汉代佩玉之一,既有装饰性,也有辟邪的作用,翁仲的形象源于秦时的一位阮姓的勇士,身高1.3丈(秦量),神勇非常,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他为石将军。翁仲的纹饰很简单,几道线条表现出鼻、眼、耳,脸部很长,身着长袍,宽袖,两手插在宽袖之中,无手脚可见,有上下通天钻孔德,也有横腰穿孔的。在汉代的人物雕刻中,除了翁仲外,还有著名的东汉舞人。东汉舞人的造型一般是单面工,动态的舞人刻画其衣姿和舞姿都是顺一致方向的,如是相背的方向的话,那肯定是后仿的,舞人的衣饰上有很细的纹饰,舞人腰部显得很柔很美。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龙头是背对背的出廓较多,不是一头一尾相互追逐的,头尾相互追逐是后仿的。龙的尾部雕刻有很细的旋纹,像绳索纹。螭龙的头部是扁形的,龙身扭曲,尾巴是甩过来的。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高古玉的造型简单,拙朴,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市场交易利润偏高,就使得自清代以来,高古玉仿品极多,高古玉埋于地下,几千年受地气的浸浊,熏蒸,变色变质,自有其辨识的特点:首先,从沁色来辨识。高古玉受沁变化的颜色比较丰富,有地火沁、血沁、水银沁、土沁、寿衣沁等,有的跟陪葬物也有关,其如果长期接触金银器、铜器、铁器,就会受沁变色,形成红、黄、蓝、白、青、绿、紫、褐、黑等不同的杂色外表。如果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加工处理出来的沁色,易变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品高古玉沁色自然渗入纹理内部;伪品高古玉沁色呆板,无渗透性,入色较浅,颜色刺目,不柔和,有人为作伪的痕迹,因其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其次,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真高古玉的纹饰,不论是蒲纹、谷纹,它们的平地、勾线、碾轧、镂空都是生动而又规整、洒脱的整型,所呈现出的是装束美的效果,不是现代人按葫芦画瓢仿制出来的。固然有的仿品几可乱真,但不会没有一点破绽可寻,有的把玉器上本是加工留下的痕迹改为对称的纹饰,有的形似但无神似,有的加工技艺特点不对。

汉代玉器的主要特点

特点: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

相关介绍:

汉代玉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很多,科学价值大大超过了传世品。出土玉器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代玉器

古典时期的玉器,春秋至汉朝各有什么特点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汉代古玉在纹饰上有什么特点

汉代玉器的纹饰主要以涡纹、蒲纹、卷云纹和各种动物纹(包括各种龙纹、凤鸟和兽首等)为主。这些纹饰在两汉各个时期基本没有变化,如果仅就这些纹饰式样来判断具体时代是很困难的。当然,也有一些纹饰具有时代特征。西汉前期尚能见到较多的勾连纹,到西汉中期以后这种纹饰逐渐减少以至绝迹。东汉时期的一些玉器上(如Ⅱ型c式璧和刚卯)刻出吉祥语及辟邪词句。在玉座屏上还出现东王公、西王母这样的神话人物形象,不过,这类题材 的纹饰少见。从整个汉代玉器的发展过程来看,纹饰变化不大。

秦汉时期的玉器有哪些特点

秦汉玉器与精雕细做的周玉不同,风格趋向雄浑豪放。汉玉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这种汉玉技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汉玉大部分被用作葬玉,玉衣是汉代较有特色的玉制品,又称玉匣,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的殓服,由许多玉片组成,用纤细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加以编缀分等级使用。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墓中,我国首次发现了完整的金缕玉衣,刘胜的全套玉衣由2498片玉片组成,玉片的制作需经选料、锯片、钻孔、抛光等工序,再缀编成形。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不仅出土了金缕玉衣,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佩玉和玉饰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