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郢爰金币图片(在战国时代之后,“一掷千金”中的“金”不再是“铜”了吗)_楚国_货币_刀币

本文目录

  • 在战国时代之后,“一掷千金”中的“金”不再是“铜”了吗
  • 芜湖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的货币叫什么
  • 最早的铸币什么样,出现在城市的哪里
  • 中国最古老的古代金币是哪一枚
  • 最古老黄金古币
  • 战国七雄的钱币是什么样子的都是什么名字
  • 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货币不同,秦国为半两钱,齐国为刀币,赵国为布币,楚国为什么

在战国时代之后,“一掷千金”中的“金”不再是“铜”了吗

对于“一掷千金”,乃至于战国时代纵横家口中动辄的“千金之赏”,以及《史记》中的“千金”记载,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等于“青铜”或“黄铜”。

然而,早在1985年杨育坤、李泽生撰写的论文《“恶金”非铁辨》(刊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中,早已通过考古发现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在管仲所处的春秋中前期,铜制农具并不少见,反倒是铁制农具难得一见。

在白云翔发表于2004年01期《文史哲》杂志上的论文《“美金”与“恶金”的考古学阐释》中,列举了一系列考古发现。

玉柄铁剑

这种发现,其实已经完全破除了上文中郭沫若的“断定”,而其他一系列的铁制品的出土。那么,“金”是否曾经在一定时期内等于“铜”呢?

答案是肯定的。

金罚,即罚金,货罚,即罚物,也有注释者解释为“贝币”,三解结合秦律的规定(应或为实物),不太认可,且置之不论。

这个锾,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指出,通“锊”,锊为重量单位,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三锊为二十两,也就是6.66两,另一种说法是一锊为6两。

朕匜

300锾,按照上面的换算比例也就是2000两,或1800两,如果是“黄金”的话,这个数量级就有点太大了,可见,这件青铜器断代在西周,可见,自西周至管仲所在的春秋中前期应该所谓的“罚金”,都是罚铜。

为什么说如果是黄金的话,“数量级”太大呢?

这是非常清晰的“衡制”换算的标准。

秦权,即秦朝的标准砝码

注意,这里的“赎死”,就是赎“死刑”,相当于《尚书·吕刑》中的“大辟”,需要秦半两钱23040枚,相当于“金”960铢,24铢为1两,也就是40两“金”可以赎死,而《尚书》中却是“罚千锾”,也就是6000两或6666两。

两者数量级差距过大, 完全可以确定是两种东西的衡量了,而且,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大量的“赀一甲”、“赀一盾”(作者认为,这才是“货罚”,即实物上缴)的律文规定,《岳麓书院藏秦简》和《里耶秦简》中也多有相关的换算记录。

也就是说,1甲值钱1344,黄金2.33两(二两一垂,一垂为0.33两);1盾值钱384,黄金0.66两(二垂),1马甲值钱1920,黄金3.33两(三两一垂)。

赎耐刑,也就是剃光胡须、鬓发,但是保留头发的刑罚,需要钱7680,也就是13.33两黄金,这个相比管仲时代的轻罪罚铜30斤,也就是480两,可是差着不少数量级呢,这些都说明,战国末年的秦国和秦朝,早就不再用“罚铜”作为手段,而是代之以“罚金”,也就是真正的“黄金”。

那么,对于商品经济更加发达的关东六国而言,“千金之赏”,就更不可能是“铜”了,1000斤铜,不够寒碜人的呢……

回到主问题,秦、汉时代既然“金”已经指代为“黄金”,那么,“千金”到底是1000个什么单位的“黄金”?

说到这儿,就要先纠正一些说法,就是黄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早已是法定货币,很多人都因为教科书知道“郢爰”是金币,但是不知道,在秦国、秦朝和汉朝,都以黄金为法定货币,铜质半两钱则是“下币”。

郢爰

距今2000余年前,楚国已使用了图中的金钣,由于钤有方形或者圆形的小印,习惯上被称为“印子金”。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尤其以“郢爰”为多,因此也被称为“爰金”。“郢”为楚国都城名,“爰”为当时楚国的货币重量单位。

也就是说,黄金的“一金”,在秦朝为“一镒”黄金,所谓“千金”,其实就是“千镒”黄金,不过对于“镒”这个重量单位究竟多重,至今学术界莫衷一是,为啥呢?

原因很简单,正如上文中展示的秦朝“衡制”标准换算里,根本没有“镒”,有它的位置的是东方六国。

在秦国和秦代出土的文物,有“镒”这个重量单位铭文的,只有陕西临潼武家屯出土的秦代金饼一件,上书“益两半”,问题是,该金饼重量250克,与秦1斤(16两)吻合,与汉代文献所见的1镒为20两或24两的说法都不吻合。

战国时代已见考古成果的,有齐、楚、卫、三晋用“镒”。

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只能推测,是秦并天下之后,将原本东方六国常用的“镒”这个通用“衡制”概念,变成了专属的货币“衡制”概念,而其基本重量应该约等于秦制的1斤,也就是16两。

到了刘邦建国,干脆把一金黄金定为1斤(248克左右),不再用过去的“镒”说事儿了。最近在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金饼,其中几块上有日期和铭文,指明为“酎金”,重量均在250克左右,可以为上述文献记载的实物佐证。

所以,到了西汉,“一金”就是黄金“一斤”,“千金”也就是1000斤“黄金”,而不是什么“黄铜”,这个东西,在《二年律令·金布律》里明确有规定什么成色的不能进入市场流通,成为“行金”,不接受“行钱和行金交易,要罚金四两”,也就是说,在西汉王朝,“黄金”和秦朝一样,都是流通货币。

芜湖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芜湖博物馆的展品有繁昌人字洞的动物化石,繁昌和南陵出土的鱼龙纹盘、龙耳尊、吴王光剑,芜湖出土的楚国金币“郢爰(影元)”,寿县楚王墓出土的青铜大鼎,芜湖贺家园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铜器、玉器,繁昌窑出土的瓷器,还有元代的青花大罐和祭蓝瓷器等等。
根据萧云从“太平山水图”创作大型锻铜壁画、根据文献史料和老照片复原的十里长街、根据实际场景复原的繁昌人字洞等。
芜湖的十里长街和芜湖米市真实地再现了芜湖当年的繁华,繁昌人字洞真实地再现了220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南陵大工山真实地再现了铜矿的开采和青铜的冶炼,长岸之战真实地再现了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的作战,繁昌窑真实地再现了青白瓷的烧制技术和烧制过程,芜湖铁画真实地再现了铁与火的艺术创造过程,渡江战役真实地再现了渡江第一船在繁昌夏家湖的登陆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的货币叫什么

楚国重要通用货币有蚁鼻钱、郢爰(yǐngyuán)和布币。

1、蚁鼻钱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

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

楚贝重量轻者0.4克,重者5.6克,多数2.5克-3.5克。有文铜贝始铸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者为商周时期,但均为素面,从出土有文铜贝的情况看,楚国铜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钱币学家所重视,宋代已把有文铜贝收录到钱谱之中。

楚国铜贝多系出土文物,过去民间传世品甚少。因其长期埋入地下,通体锈绿,深入骨胎,后人难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2、郢爰

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我国古代的黄金主要产于楚国。

楚国有一种有铭文的金钣(版),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完整的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

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这些带“爰”字的金钣,习惯上被称为“爰金”或“印子金”。

“爰金”有形制、铭文、重量,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发现,尤其以“郢爰”为多。“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

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郢爰金币在古代货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专家认为,“郢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出现,表明了湖北省荆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

3、布币

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

布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时洪遵 《泉志》 已著录有平首布,而确定空首布为钱币的始于清人。从嘉庆、道光时开始,有的古钱学家已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的列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些人以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扩展资料:

1、蚁鼻钱由来

蚁鼻钱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天然贝币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装饰性,蚁鼻钱的铜色具有仿贝币的那种美丽、坚韧的光泽、分离性,贝币具有天然单位的优越性,既可一个个分离可数,衡量商品差别,又可以朋(贝币计量单位)串起来。

而蚁鼻钱正继承了贝币的优势。特作比较:贝币一般通长约1.5厘米至3厘米,最宽1.5厘米至1.7厘米;蚁鼻钱(贝)字一般长1.2厘米至1.85厘米,宽0.7厘米至1.2厘米。

贝币还具有储藏性,贝币坚固耐用、灵便,便于携带、转让、储藏。蚁鼻钱的小巧灵便沿袭了贝币固有的货币特性。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由仿制贝转化而来。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蚁鼻币又称蚁鼻钱、鬼脸钱,是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楚国铸造的一种铜币。稍具贝形而偏小,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2克。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

2、郢爰(yǐngyuán)

“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首都郢始建于公元前689年,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后几经迁移,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楚王迁至陈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寿春即今寿县建都,仍名为郢。

“爰”,有人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约250克。从出土实物来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印记多少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蚁鼻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郢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币

最早的铸币什么样,出现在城市的哪里

世界上最早的铸币是我国西周和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0年)铸造的布币和刀币。

铸币是指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世界上最早的铸币是中国西周及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0年)铸造的布币和刀币。

布币的外形与古代锄草的农具尃极为相似。  “布”即“尃”的同音假借字,又因形状似铲,故又称“铲币”。布币分为原始布、空首布、尖足布、方足布和圆足布,以及布等若干类别。

刀币取形于古代渔猎用的一种工具削。刀形,形状似刀。主要分为大小两类。“大刀”是齐国的货印,“小刀”是燕、赵的货币。货币史上分别有齐刀、燕刀、赵刀之称。

布币、刀币都是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是金属铸币的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币制,各种各样的布币、刀币统统被废止,而代之以重为半两的方孔圆钱,即“秦半两”。后来王莽曾一度仿制使用布币、刀币。

世界上金银币的铸造,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末7世纪初位于西亚的亚述帝国。当时,亚述帝国是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属下的吕底亚王国首都萨德斯,地处欧亚交通和贸易的枢纽,商业繁荣。那里的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吕底亚王国利用丰富的金银矿藏,驱使奴隶大量开采金银,铸造和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银铸币。这种金银合金铸币呈椭园形,象颗蚕豆,币面上铸有印记、条纹及各种动物的头像。这种铸币发行后,很快就传播到波斯、希腊、意大利等国,影响极为深远。

在中国,最早的金银铸币制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银币形状和铜制铲币相同,金币则被称为郢爰。

中国最古老的古代金币是哪一枚

目前发现的(也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金币是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使用的金币。其形状为大多呈方形的金钣,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其上有铭文。金钣上的铭文有郢爰、陈爰、专爰、颖、覃金、隔爰及卢金等等。

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

最古老黄金古币

郢爰

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印子金是因金钣上铸有方形的戳子而言。1969、1970年,在安徽的阜南、寿县和霍邱等地的春秋战国楚墓中,均发现郢爰,现多存于寿县博物馆

郢爰,是楚国的金币。早在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和沈括《梦溪笔谈》中就都有记载,惟将两字释为“刘主”,清李兆洛《凤台县志》中所记与上述相同,仅改篆文为“主刘”,都认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清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和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才考证两字为“郢爰”。尽管至今对“爰”字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郢字,考定为楚国的货币,这已是确定无疑。

战国七雄的钱币是什么样子的都是什么名字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钱币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因其形象得名。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正面有阴文,常见“贝”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又称鬼脸钱,与蚁鼻钱均为宋以后的习称。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三孔布是战国晚期赵国最晚铸行的一种货币。其形制圆首、圆肩、圆足,而且在布首及双足各有一孔,故钱币学家称其为“三孔布”。赵国铸三孔布约在公元前244年至公元前222年之间。秦国在公元前236年,已攻战赵国西部半壁江山,而后又向其东部大举进攻,故三孔布铸造时间短而且铸量少,今存世极希。

燕国是刀、布并行的国家,但布币远不及明刀流行,仅是为适应与通行布币国家的商业交往,在部分地区少量流通。出土不多,往往与明字刀共出。已知燕国铸行的布币铭文有“襄平”、“平阴”、“陶阳”、“益昌”“广昌”)、“封化”(韩刀、市匕)、“右明司镪”(右明新货)“宜平”“阳平”等数种。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刀币使当时的货币至今发现的不多。

釿布梁二釿是战国·魏国布币之一种。 平首、圆肩、方足、圆裆、平背。面文“梁二釿”三字倒书。梁,战国·魏邑,地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至新绛县一带。“二釿”是两个货币单位,以一当“一釿”之二,比价而行。

韩国屯留布币

秦半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战国时期各国流通的货币不同,秦国为半两钱,齐国为刀币,赵国为布币,楚国为什么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的钱币由为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组成。是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

布币,铲形,由农耕经济的农具“钱”、“镈”演变发展而来,这也是把货币称之为“钱”的缘故。“布”为“镈”的假借字。 布币的流通范围,主要在黄河中游农耕经济地区如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等。

刀币,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主要流通在黄河流域的东部诸侯国如齐国、燕国、赵国。各国的刀币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其中以齐国的刀币最为古朴精美。

圜钱,圆形圆孔,又叫环钱。起源于手工业经济工具的纺轮或璧环,主要流通于秦国、魏国、韩国,战国中期以后,秦国首先采用方孔圆钱,后来齐国燕国也纷纷仿效铸造。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南方楚国的铸文铜币,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上面铸有阴刻铭文,有一种钱文好象蚂蚁爬在人的鼻梁上一样,故名蚁鼻钱;另一种好象丑陋的鬼面一样,故名鬼脸钱。以枚为单位计值,使用时较为便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