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四僧是指哪四个
- 清初“四高僧”指的是哪四位高僧画家
- “清初四僧”名字注上拼音怎么写
- 清四僧是哪四个人 清四僧的简介
- 清初画坛“四僧”是
- 清末民初4大名僧分别是谁
- 、清初“四僧”是指
- 清朝初期,活跃于画坛的四王、四僧分别指哪些画家
四僧是指哪四个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清初“四高僧”指的是哪四位高僧画家
所谓“四高僧”,是指清初的四位高僧画家。他们是弘仁、髡残、朱耷和石涛,都是明末的遗民,入清以后满怀家国破亡的悲愤和回天无力的绝望,不愿与统治者合作,而遁身空门,以诗文书画作为人生的寄托。他们均擅长山水,朱耷和石涛则于山水之外,花鸟也画得非常之好。他们的绘画,以强烈的个性情绪变化、深厚的传统基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初四僧”名字注上拼音怎么写
清初四增:
1、原济(石涛)yuán jì (shí tāo) :
原济(1642一约1718),清初画家。僧人,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父亲在明末被追杀,时若极五岁,削发为僧得以存活。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后人传为道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粤山人、湘原济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善山水花果兰竹,尤以山水一反时人仿古之风,布局新奇,笔墨雄健纵恣,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四僧”。在绘画理论上贡献卓著。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和“借古以开今”,强调对大自然要有真切的艺术感受,在艺术创作时要“我自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对后来扬州画派和近代画风,影响极大。
2、朱耷(八大山人)zhū dā (bā dà shān rén):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
3、髡残(石溪)kūn cán (shí xī) :
髡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等。
4、渐江(弘仁)jiàn jiāng (hóng rén):
渐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舫,字六奇、鸥盟,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是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
清四僧是哪四个人 清四僧的简介
1、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
2、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裁。
3、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意识流变使四僧的艺术品格同样光辉夺目。四僧所面对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画传统的高峰。文人画发展到明末,开始兀显出程式化,“摹古”、“泥古”的画风盛行。四僧师传统而不为所缚、学古人仍自有见解,大胆革新,各树一帜,开画坛新风,为文人画的发展拓展了广深的空间,后来的文人画作者如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等均受影响。
清初画坛“四僧”是
是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1、朱耷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号,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
2、石涛
石涛(1642年-1707年),清初著名画家,广西全州人,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清初,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
3、弘仁
弘仁(1610年-1664年),清初画僧、诗僧。俗姓江,名韬,一名舫,字六奇,号鸥盟,歙县(今属安徽)人。剃度后字无智、无执,号渐江,别号梅花老衲等。
4、髡残
髡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者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二十岁出家为僧,住金陵牛首祖堂山幽楼寺。擅画山水,初学谢时臣,后学元四家及董其昌,尤推重北宋巨然。与石涛合称“二石”,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山水“奥境奇辟,面邈幽深,引人入胜。
扩展资料:
四人都是明朝后裔,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都擅长山水画,却各有风格。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代表作品:
1、朱耷
传世画迹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等。
2、石涛
传世绘画作品有《诗画册》、《黄山人胜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双清图》、《墨荷图》、《蕉菊竹石图轴》等。
3、弘仁
绘有《黄山真景册》、《石淙舟集图》、《三叠泉图》、《春暮林泉图》等。书法宗于米芾,遒逸健放,有《云谷奇公塔铭》等。
4、髡残
所作《溪山幽居图》,用笔精练,极清幽之致。作品尚有《苍山结茅图》、《秋山红树图》、《苍翠凌天图》、《层岩叠壑图》、《茂林秋树图卷》、《水墨山水》等。
清末民初4大名僧分别是谁
虚云禅师(1840~1959),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弘一大师(1880——1942)为民国中兴南山律学之高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出家前,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等,无一不精。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专弘南山律宗,世人称为弘一律师。
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俗姓张,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圆寂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长安镇,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虚大师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取法号太虚。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印光大师(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合阳县赤城东村人,幼承庭训,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系因染病,得阅佛经,始悟前非。渐研内典,方知佛法之广博精深。遂于光绪七年春,时年二十一,毅然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勤学功课,读发愿文及净土文,知禅净工夫成就之难易,便决心专修净土,后于湖北竹溪莲华寺偶读《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弘扬净土为己志。翌年往陕西兴安双溪寺,在印海定公律师受具足戒。光绪十二年,在红螺山资福寺任职,得阅大藏,故有缘增修《净土十要》等要籍。此后,乃往返北京龙泉寺、圆广寺,普陀山法雨寺,温州头陀寺之间,尝自号‘常惭愧僧’以自励。并闭关两期六载。
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法师毕生辛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一生著述宏丰,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昧疏》等。
、清初“四僧”是指
清四僧
弘仁
弘仁(1610——1664)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僧。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曾有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说明他不甘囿于先人藩篱,勇于常变。此种艺术境界,除石涛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后世有独创性的大艺术家对他都倍为尊重
从杭州学童到武夷山僧人
弘仁本姓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生于徽歙县东关桃源坞。 弘仁本名一鸿,上学时改名江韬,字六奇。
顺治二年(1653)十月之后,一部分抗清志士便相率入闽,投奔在福州建立的南明唐王政权,继续抗清。弘仁准备了一番之后,“自负累累卷轴”,也就偕其师汪无涯奔赴福建。王泰徵《渐江和尚传》记其“文章气节,又君家之古心、古崖间矣。”古心、古崖是南宋末江万里、江万顷兄弟。宋亡,元兵至,古心投水死,古崖骂敌死,二人皆为宋尽忠尽节。这里用来赞颂弘仁的文章气节在江家伯仲间。
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兵又长驱直入,攻下了福州。南明政权虽然苟延残喘,到康熙二年(1663)就彻底灭亡了。 弘仁等人就在武夷山皈依了佛门,从古航道舟禅师,也算为亡明尽了臣节。
游踪和画迹
古航道舟禅师原为泉州晋江郑氏子,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曾随博山于天界寺开堂,博山圆寂后,人闽,至武夷山主法回龙。和弘仁同时去闽参加抗清的歙县人士汪沐日、汪蛟、吴霖等,都皈依了这位古航禅师。古航禅师给汪沐日取法名曰弘济,给江韬取法名曰弘仁。弘仁又自取字无智,号渐江。从此,他就不再用俗姓名了。
目前能见到的弘仁最早的画是一个扇面,其上自题:“甲戌秋后写为灵运词坛,江韬。”画的内容不外乎山石、树木、村庄,都是常见的“山居图”之类。
弘仁早年学过黄公望的画是可以确定的,在他后期个人独特风格形成后,还时时有此类画风出现。 弘仁虽醉心于画,但他仍是佛门弟子,一生未变。回到歙县后,仍居佛寺中。
顺治十七年(庚子),是弘仁作画多而精的一年。这一年,他都在歙县,或登黄山,或居五明寺澄观轩。庚子春寒,他到了歙县桃源坞,住在族弟江注之家,读唐诗,画了《唐人诗意图册》。尔后,他又到了丰溪吴氏介石书屋,画了《丰溪山水册》,八月,弘仁在他的澄观轩中,画了《溪畔清音图》。此图原为黄宾虹所藏,曾有摹本。冬初,弘仁又到了休宁,驻锡建初寺。画《秋日山居图》,上题:“老年意孤成缩涩,乍见停云有会心;笔墨于斯需一转,纵横无碍可全神。……余此写秋日山居,略存倪迂遗意。学人弘仁。”庚子年腊月,弘仁又从休宁回到了歙县,依旧住在他的澄观轩中。他在轩中画了不少画,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林泉出山图》,还有《林泉图》、《黄海松石图》,皆是弘仁的名作,都作于庚子年。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又是弘仁创作丰盛且又达到又一个高峰的一年。辛丑春,他仍在歙县,为昭素居士画了一套《山水册),上题:“学人为昭素居士染册十数番,悉是雨中课也。阁笔复为简点,殊见荒涩,颇不耐观,直负主人存恤之意,且又得纵赏所藏墨迹,所谓虚来实归,惭感深至。辛丑二月,弘仁谨识。” 弘仁的名作《晓江风便图》也作于此时。上题:“辛丑十一月,伯炎居士将做广陵之装,学人写晓江风便图以送。揆有数月之间,蹊桃忉绽,瞻望旋旌。弘仁。”此图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后有石涛、吴羲、程守、许楚等四家长跋。
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弘仁在歙县五明寺去世,其时为清康熙二年,公元1664年1月19日。 弘仁的墓至今(1993)完好,仍在歙县西郊披云峰下,太白楼之左。艺术风格 弘仁的画,现存于南京博物院的有庚子(1660)款的《黄山天都峰图》,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右上弘仁自题:“历尽□□霞满衣,归筇心与意俱违。披图瞥尔松风激,犹似天都歌翠微。为去疑居士写图并题正。渐江学人弘仁。”钤印“弘仁”、”渐江”、“家在黄山白岳之间”。这幅画反映了弘仁山水画中最典型的面貌:其一,构图奇纵稳定,层峦陡壑,空旷幽深。主峰奇兀高耸:其二,几乎所有山石都用大大小小的方形几何体组成,有的大几何体(长矩形或横矩形)中套中几何体,中几何体中又套小几何体,大几何体和中小而繁多的几何体相间组成,疏密有致。往往于两块简单、迹近抽象的空白大石(几何体)当中画上一些碎石和小树。其三,石多树少,山下坡上或水旁画上几株大松树,或于山头上倒悬一松,或于峭壁悬瀑旁伸出一些虬枝。在笔墨处理上,其几何体的山石多用线空勾,没有大片的墨,没有粗倔跃动的线,除了少量坡脚及夹石外,山石上几乎没有繁复的皴笔和过多的点染。 弘仁画黄山和其他地方的景色,方法是不同的。他一画黄山,就显出其突出的风格和独到的本色。弘仁的名作《晓江风便图》也作于此时。上题:“辛丑十一月,伯炎居士将做广陵之装,学人写晓江风便图以送。揆有数月之间,蹊桃忉绽,瞻望旋旌。弘仁。”此图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后有石涛、吴羲、程守、许楚等四家长跋。
癸卯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弘仁在歙县五明寺去世,其时为清康熙二年,公元1664年1月19日。弘仁的墓至今(1993)完好,仍在歙县西郊披云峰下,太白楼之左。艺术风格 弘仁的画,现存于南京博物院的有庚子(1660)款的《黄山天都峰图》,乃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右上弘仁自题:“历尽□□霞满衣,归筇心与意俱违。披图瞥尔松风激,犹似天都歌翠微。为去疑居士写图并题正。渐江学人弘仁。”钤印“弘仁”、”渐江”、“家在黄山白岳之间”。这幅画反映了弘仁山水画中最典型的面貌:其一,构图奇纵稳定,层峦陡壑,空旷幽深。主峰奇兀高耸:其二,几乎所有山石都用大大小小的方形几何体组成,有的大几何体(长矩形或横矩形)中套中几何体,中几何体中又套小几何体,大几何体和中小而繁多的几何体相间组成,疏密有致。往往于两块简单、迹近抽象的空白大石(几何体)当中画上一些碎石和小树。其三,石多树少,山下坡上或水旁画上几株大松树,或于山头上倒悬一松,或于峭壁悬瀑旁伸出一些虬枝。在笔墨处理上,其几何体的山石多用线空勾,没有大片的墨,没有粗倔跃动的线,除了少量坡脚及夹石外,山石上几乎没有繁复的皴笔和过多的点染。弘仁画黄山和其他地方的景色,方法是不同的。他一画黄山,就显出其突出的风格和独到的本色。广州美术馆收藏的《始信峰图》是他上世这一年(五十四岁)中最精致之作。始信峰是黄山第一奇峰,从南坡登黄山,至此峰,始信黄山之奇,故名。此图画黄山实景,用大大小小的几何体构形,不皴不擦,纯用线空勾,却能见出其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较之前一阶段画黄山,小儿何体增多,用线更加清细秀稚,但刚劲已稍减。
弘仁的画创造了古今鲜见的奇特之美。但他仍思变化,或充实、或简洁,可惜到五十四岁便停止了画笔,他的画,清人杨翰总结得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
总之,弘仁早年的画凡署江韬款者,皆无显明特色。出家后,画则大变,查士标跋其《黄山图册》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益奇。昔人以天地云物为师,况山水能移情于绘事有神合哉。尝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足称画师,今观渐公黄山诸作,岂不洵然。”四十七岁,风格成熟;五十一岁,风格深化。其画既不同于所谓正统派“四王”之软靡而无生气;也不同于石□那样苍浑老辣;也不同于八大、石涛那样跃动奇纵;更不同于龚贤那样浓墨沉重;也不同于“金陵八家”之刚硬劲健。他的画神韵逸趣似元,风骨法度似宋;他的画又不似元,亦不似宋,而完全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冷、静、净。寒气逼人,悲凉苍怆;又如古井之水、玉湖春冰、藐姑射山的仙女,无纤毫尘俗气。“闲静简远”、“高流静士”、“胸无纤尘”是古代画家最向往的境界,也是古人认为最美最高的风格。弘仁画最足当之。
清朝初期,活跃于画坛的四王、四僧分别指哪些画家
四王 :王恽 、王鉴、王时敏、王原祁
四僧 :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清朝(公元 1644-- 公元 1911 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既是对今天有着关联和影响的时代,也是充满复杂矛盾的时代,在文化上经历了从排斥到融合的过程。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 、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 “ 四王 “ 。其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中国南方太仓人,王恽是常熟人,他们之间是老师和朋友的关系。在绘画风格与艺术思想上,他们都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王时敏为首的 “ 四王 “ ,以王原祁为首的 “ 娄东画派 “ ,在画坛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 “ 四王 “ 中,王原祁年领最小,但成就最高。王原祁曾经担任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时,他奉旨《佩文斋书画谱》,并任总裁。这个画谱共计百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部宝典,王原祁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所以学生很多,后来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画派。因为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太仓又叫娄东, “ 娄东画派 “ 因此得名。这个画派声势浩大,几乎左右了当时的艺术画坛。他们的山水画在清代初期占画坛主流地位,学习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艺术传统的继承上,有僵化的风气,作品创新意识不强,给人画面样式重复的感觉,这自然与清代皇族和封建的观念保守倾向合拍。
另外,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 “ 四王 “ 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创造出豪放、磊落、独具风采的画风,对振兴当时画坛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就是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他们都是明朝(公元 1368-- 公元 1644 年)后代,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表达真情感受。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自己的绘画空间,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的心灵。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色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朱耷以画花鸟画出名,继承陈淳、徐渭的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借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厌恶世俗生活和国亡家破的痛苦内心。他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很大。石 的山水学习黄公望、王蒙风格自有变化,以真实景色为对象,描绘山水,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