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的水墨画历史?谁知道浙江台州画家王明_画家_山水_山水画

本文目录

  • 水墨山水画的水墨画历史
  • 谁知道浙江台州画家王明
  • 我国古代优秀画作有哪些有名的要名字
  • 高士图能看到宋代建筑吗
  • 桂林有哪些画家
  • 俯看流泉仰听风——张洪写意人物画摭谈
  • 有哪些画家是死后才成名的

水墨山水画的水墨画历史

当水墨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李唐政权在天祐四年(907)消亡,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这在客观上使唐人未尽的水墨山水画事业,在五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封建统治政权的武装割据强化了水墨山水画的地区性特点,并带有地质构造上的不同特性。
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一千余年前,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王朝,拥有大片的御用茶场和园林,掌管园场的竟是一位饮誉当时的画家——董源。他官至北苑副使,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世称“董北苑”,他生于唐朝末年。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此后,有关史籍皆没有载录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动,极可能逝于南唐末年,享年约七十岁左右。
不知是江南层层丘陵上碧绿茂盛的茶树和水气迷蒙的烟云滋养了这位山水画家,还是他发现了这独秀于江南的质朴之美。但可以确信,用水墨专写江南真山的董源开创了被今人称之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北宋米芾呼之为“江南画”)。可见在董源擅长的诸多画科中,山水画是他最富成就的画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至南朝宋时,宗炳的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也促成了他的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政权更迭频繁的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会政治环境要稳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础在南唐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保大年间(943—947)初,李璟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简称画院,直接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画。董源常奉旨与画院画家们合作。当时享有盛名的画院画家有王齐翰、卫贤、周文矩、顾闳中、赵干等,他们都长于或兼擅山水画。如王齐翰的《勘书图》轴(一作《挑耳图》,南京大学历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轴(宋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人物画中绘有山水。卫贤的《高士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赵朴的《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是两帧有人物活动的山水画。他们的山水画风虽各有小异,但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皆以细笔为工,用墨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征,尚未表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风貌。只有画院外的董源不拘陈格,自成一体。遗憾的是,他的画风未能主宰画院内的山水画坛,却在院外的道释画家中赢得了追崇者,如释巨然和刘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苏轼等文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真率潇洒的笔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散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董源一生作画极其勤奋,仅北宋的《宣和画谱》就著录了内府度藏的他的七十八件名作,今鲜有存世者。观其图名,可知董源喜画夏山和雪景寒林,人物活动如渔舟、隐士、牧牛、渔归、荡桨等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五代画家作画,和前人一样,一般不落名款,董源也不例外。今作为董源的山水画有十幅左右,其依据主要是后世可靠的题跋论证和收藏印、画史著录等,虽不能都确定为是董源的真迹,有些可能是后人仿作,但可以确信,这些都属于富有董源画风特色的山水佳作,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谁知道浙江台州画家王明

王明,别署王红岩、三味斋、九峰山人等。1974年生,浙江台州人。当代著名实力派青年国画家。 
自学历程 
王红岩少年时代便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早年因家境贫寒,无力深造,后受元代王冕事迹的启发自学成才,擅长山水,兼作花鸟。先生从清代四王入手,并上溯到宋元明清各流派大家,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功底与理论基础,2000年后 王明意识到笔墨与时代的变迁问题,将精力投入到清代石涛和近代黄宾虹两位大师的作品上,使其在笔墨意境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艺术成就 
1999年、2008年先后在东南亚各国举办个人画展,作品《秋山高士图》被新加坡华谊书画院收藏,《溪岸访友图》被欧洲马菲克博物馆收藏。 
艺术风格 
 王红岩先生作为当今富有独到见解和创新精神的青年艺术家,在书、画、印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他的传统山水小品一如其人,清新、古朴,尤其受黄宾虹宿墨法和积墨法的影响,一些水墨、重彩山水巨制,更是透脱着一种苍茫与浑厚的大扑境界,成为当代青年书画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有《秋风动远山》、《富春小景》、《桃源图》等。

我国古代优秀画作有哪些有名的要名字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啊,
《竹林七贤图》 孙 位 唐代
《潇湘图》 董 源 五代南唐
《洛神赋图》
《江行初雪图》 赵斡 五代南唐
《游春图》 展子虔 北周末隋初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 源 五代南唐
《匡庐图》 荆 浩 五代后梁
《笼袖骄民图》 董 源 五代南唐
《雪竹文禽图》 黄 筌 五代后蜀
《笼袖骄民图》 董 源 五代南唐
《高士图》 卫 贤 五代南唐
《临流独坐图》 范 宽 宋初
《明皇避暑宫图》 郭忠恕 北宋
《秋山问道图》 巨 然 五代宋初
《寒鸦图》 (部分) 佚 名 南宋
《双喜图》 崔 白 北宋
《早春图》 郭 熙 北宋
《溪山行旅图》 范 宽 宋初
关山郑板桥《竹石图》
八大山人《山青水碧鸟语花香》
董源《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关仝《关山行旅图》
荆浩《匡庐图》
刘松年《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文征明《兰竹图》
唐寅《看泉听风图》
沈周《烟江叠嶂图》
《密雪图》 许道宁 北宋

高士图能看到宋代建筑吗

可以。
高士图虽为立幅,但裱成了手卷形式,是北宋内府的“宣和装”,是一件递藏有序、公认的卫贤真迹,此图虽为主题人物画,却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体。
《高士图》是五代画家卫贤创作的一幅绢本淡设色中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桂林有哪些画家

吕玉林
吕玉林个人简历 吕玉林:太和瓷艺艺术总监、新西兰商学院艺术顾问,桂林八桂画院院长,桂林工艺美术协会高级顾问,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
师从中国著名画家黄格胜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多种类型画展,在报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在敦煌、山西大同、广东东莞,举办个展以及参加个展,作品深受专业人事赞美和收藏。 吕玉林作品集 《江南春》以江南断桥为主题,讲述着现代青年的生活故事。《彩墨》用群青、朱砂、浓墨组成的一幅山水构成《赏春图》山花弥漫,一幅充满香馨的生活画面 《山村》以写意的手法描绘拉一幅农村的画面 《阳关无故人》取自唐代大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边塞诗人悲寂、苍凉之感。《玉门关日夜图》取自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残月当空、心月在胸,唯有古城废墟叙述着时代的变迁,一种感慨、几分悲凉。 《古意》以兼工写的方法,表达古人飘逸的恬静生活《山色》用艳丽的朱红表达出山峦苍茫、白云在重重的山色中穿插,构成一曲山的恋曲。《怀古》结合泼彩的写意,利用右上角小亭及亭外的月亮,点缀出一幅怀古的诗意。《登高图》表示出古人高士的心静,水天一色、白云穿间而过一种登高怀友之感慨。《山色秀丽图》用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一幅秀丽的山水图,画部中央的小江亭贯穿整个画面,“云在画中过,水在山涧流”。《悠悠白云山间述》用夸张的手法,将穿过山水间,白云翻动一种动的云感在静静的大山面前产生一种生动的活力。 《古意》山涧小亭,两位高人逸士,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听山涧潺潺溪声,一幅令人羡慕的图画展现在眼前。《山水》山间水潺潺,亭在山里,心在画外,山下一个静静的湖,代表一种心境。《云水一色》亭在水上、云在亭上、云起水流,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太阳绿》太阳升在当空,浴女们在阳光照耀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古诗意》取自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大江东去》画面开阔,气势磅礴,江中江亭,在大江上另有一番特色。 《山水》用笔细腻,构思精巧,恬淡中见平和。《暮色图》天已近晚,山色迟暮,蒙蒙中空寂的小绿亭,透着谈谈的诗意。《春山图》春日初晴,山峦蒙蒙,细雨刚过润物无声,一派春意将至景象。 《歌声》山涧小溪旁,一对情侣水边戏语,画面充满生活的气息未完成《江南好》江南印象,严冬中太阳初升,给冷冷的画面透着一丝暖洋洋的温馨。 《山中情深》一叶小舟、一群好友,亭下小憩,在山水间放松。《登高赏春》逸笔草草,与友相携游于山峦之中,看春花红叶,不知是春还是秋。《山涧听语》涧水环绕,空亭无人,但听语声,与水共鸣。《山水》用较夸张的写意,墨色中勾勒着几丝白云、农舍在水墨中透着一点光亮。《山水》几块大墨,将山水间的空间溶合在一起,夸张随意的表现手法,将山水之间溶在一起,透着淋漓的江水情。《山水》长短的墨块组合,精细的枝杆亭子的勾勒,将山水中的淋漓表现出来。 《山水》月如钩,在半空。这幅淡墨为主的山水非常轻松的将主题表达出来。《山岭春早》大山岭的早晨,雾锁大山,梯田在云雾中透着清亮。《古镇风光》大圩古镇,较工整的表现手法,将古镇的风情表现出来。
《龙脊晨曦》大块墨色,与梯田精勾相对比,表现出山寨里的风光。《江暖》泼彩的写意手法,将漓江边小村表现出来。《山水》亭隐于水墨之中,远远的小树点缀着整幅画面,于墨色中衬着精细。 《江南风情》带着装饰性的描绘,将小乡景色勾画出来。《暮色》山石叠翠、溪水环绕、古人已逝、今人何在。《高士图》月儿当空、古树苍苍,自古高士多飘逸,却把酒樽对明月。《对奕图》月下对奕,树下相邀,古意中透着闲情。《山道》大山岭中,一条小道。远远的村寨、炊烟满满,在月色中云雾环绕,生活气息浓浓的透着乡情。《小村情趣田园情趣,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恬静的生活画卷。》 《山村》古老的小桥,伴着古老的村舍,在青山秀水间讲述着一个个的故事 相关新闻: 访资江畔“冷香书屋”主人--中国著名画家林之源 知名画家送来墨宝“走漓江”惊动“紫禁城”

俯看流泉仰听风——张洪写意人物画摭谈

     

      自“徐蒋体系”建立以来,中国画的人物画创作发生了现代转型,以素描训练、具象造型为基础的写实水墨人物,取代了传统写意人物,一度成为人物画的主流。与此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纠葛从未厘清:素描训练与笔墨功夫孰高孰低?具象造型与意象造型孰轻孰重?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孰优孰劣?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光阴也没有给出确切答案,总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意思的是,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方增先、周思聪、卢沉等,都画过一些写实水墨人物的成功范例,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们几位竟然不约而同地中止了成熟画风,先后转而讲究书法用笔,回归传统写意。恰恰在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上,张洪步入了画坛,而且主攻人物画。
     

      其实,张洪经历了“徐蒋体系”作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经过了严格的素描训练,对写实水墨人物的画法并不陌生,只要稍稍关注《素日》《幺妹》《清歌流云》等作品,就能看出他已经具备了驾驭这种人物造型方法的能力。然而,张洪出道以后,没有按照“徐蒋体系”指示的轨迹前行,先是画了几年现代水墨,留下《子曰》系列、《形骸之外》系列等过渡性画作,其后便一头扎进中国画的传统审美格局中,朝着大开大合、放飞自由的写意人物画的方向一路狂奔。张洪这样画,与他权衡再三后所推崇的造型观念有关。“徐蒋体系”倡导写实水墨人物画,引进以生理解剖为依据的西画造型原则,要求人物造型贴近客观真实,符合科学比例,改变所谓“大头小身子、短腿长胳膊”等有违现实人物写照的现象。殊不知,传统的写意人物画立足于画家的心象而不是客观物象,强调主观意念和精神寄托,从不顾及人物造型是否切合解剖原理和科学比例,有着区别于西画的造型立场。用张洪的表述来说,画家的心象就是画家“心里的天”:“画,是心里的天,努力使这片天宽广,清澈,朗润,甚至能发出光亮,这应该是画家画画的意义所在。”经过西画与中国画的不同造型立场的比较,张洪选择了文化背景更加熟悉、更加亲切的后者,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活色生香、放浪形骸的人物长卷。
   

      在张洪看来,造型立场的不同,直接制约着表现对象的截然不同。不像写实水墨画那样,传统的写意人物画向来不去描摹现实中的具体的、个别的人,排斥现实人物造像,缺少现实人物特征。写意人物的身份带有虚拟的性质,所要注重的是反映画中人物的伦常价值,展现画中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在他们身上链接画家的情感倾向,所以出现高士图、仕女图的分类。尤其是南宋以还,以梁楷《泼墨仙人图》为代表的大写意人物画重视神态,轻视形态,距离现实人物愈行愈远,把主观感受和笔墨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异曲同工,虽然画题显示真有其人,画法上却没有拘泥于所画人物的五官形态、身材比例,只有寥寥数笔,表现出这位诗仙侧身仰面于苍天的风度神韵,可见才华横溢,狂放不羁,傲骨凛然,尽脱俗相,切合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人生情趣。张洪笔下的高士图,很多作品画了一个人物,也有作品画了几个人物,但绝大多数人物的面貌、装束、服饰、身段、气质都很相似,即便像《怀素书蕉图》《司马迁造像》《庄周梦蝶图》这样有名有姓的真实历史人物,容颜和风度也是极为类似,与梁楷画出的李太白可谓一脉相承。这些高士或读书,或品茗,或听松,或抚琴,或踏歌,或行吟,一派心远地偏、共沐清风的悠暇景象,蕴含了文人骚客们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追求。再看张洪的仕女图,形象上多是樱桃小口、乌云高髻,姿态上多是与花相伴、顾影自怜,或赏梅,或寻笛,或扑扇,或怀春,似乎闲着无聊,心底却潜藏着挥之不去的对美的憧憬,就像那幅《玉楼灯影》的题记所说:你承担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张洪所描绘的高士与仕女,虽然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但流露了如出一辙的内在气质;虽然都是闲逸的生活状态,但能看到丰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并不指向现实中具体的人,完全是张洪心象的投影,有如闲云野鹤般的往来于天地之间,那份从容淡定、我心笃持的浅斟低吟,正混合着千里白云和万壑松风而轰然回响。
     

      造型立场的不同,不仅制约了表现对象的迥然有别,还制约了表现语言的大相径庭。写意人物画具有非现实特征,在表现语言的选择上注重“写”而不是“画”:前者意味着展现表现对象的气质和神髓,其中又浓郁地渗透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后者意味着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所要表现的对象。所以,传统文人画家们总是痴迷于“笔墨”,把这种不曾主要服务于客观描摹自然物象,而紧密联系着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人格境界的主观性、精神性绘画语言,当做写意人物的利器。至于现代写实水墨人物,试图借鉴西画的素描造型方法,同时保留传统的笔墨功夫,使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实践过程中却总是很难如愿以偿。如果只是用于客观描摹,如果只是突出材料特性,如果失去了随着画家心象而神遇迹化的生机趣味,传统意义上的写意笔墨便不复存在。比如前文提及的《泼墨仙人图》和《太白行吟图》,画面上的那些笔墨运行痕迹不能说与人物造型无关,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在表现画家笔下人物的精神风范,是在抒发画家的胸臆。到了张洪这里,所画人物不仅是非现实性的,而且极为概括和夸张,只有头部的简略描写和身体的率意涂抹,所以,用笔和用墨游离于客观描摹,超越于材料特性,得以自成形态。在用笔方面,张洪用于表现五官的笔线疏细灵动、方圆自如。各位高士的眼睛眯成一条短线或一个墨点,仿佛“冷眼看世界”,上嘴唇的胡须用稍重的点线画出,使得嘴部趋于横向延伸,仿佛“咧嘴对人生”,连同勾勒体态轮廓时放荡不羁的转折顿挫,成就了一副天马行空、遗世独立的清高做派。各位仕女眼鼻处的线条更为纤细,更为轻描淡写,眼睛虽然睁开一些,嘴也嘟起来了,依旧是云淡风轻、孤芳自赏的悠闲神情。在用墨方面,张洪特别擅长于墨韵的渲染和挥洒,往往横涂竖泼,激情奔放,如入无人之境,好似打翻了墨汁,而又浓淡变化有致,枯润浑然天成。在他的作品里,总有大片粗放、激扬的墨色,可以理解为人物活动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物性格的解说,还可以理解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像是情感的宣泄,像是心灵的流淌,又像是无意识的涌动。不管怎样理解,这些墨色与画中的人物掩映成趣,融为一体,令人感到意味盎然。
     

      面对张洪画作中的笔墨痕迹,我们看到了洒脱和狂放,领悟了逸笔草草、笔简意足的趣味,享受了痛快淋漓、去粘解缚的快感,感受到了写意笔墨的诱人魅力。然而,说到这里,或许还不能尽意,特别是在试图解读他的大片墨色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可能会感到有些扑朔迷离和难以捉摸,也就是说,这些墨色能够给出多种指向的解读,以致可以说什么都不是,还可以说什么都是,即如《问道图》题跋中引用的清人恽向作画心得所言:“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进而逼近了有无相生的禅意笔墨境界。从写意进入禅意,便是把笔简意足做到了极致,便是把传统笔墨语言推向了极端:既无拘无束,也自成方圆;既随心所欲,也直指本心。且看《梦里不知身是客》《林岳吟游》《淡月云去来》《沽酒一篱花》《山中甲子自春秋》《闲逢白云》《悠然得佳趣》《叶落秋景宽》等作品,张洪泼洒的一片片墨色变化无端,似乎毫无章法,读来兴味无穷。潘耀昌先生在《悠哉南园子》一文中分解过张洪的笔墨生成过程:说他先是敢于造险,那些随意的涂抹点染,让人感到画面上险象环生;随后善于脱险,能够通过不动声色的随机应对而化解险情,终于在古怪离奇中自出机杼,迭出新意。我总在琢磨,禅意笔墨的来无影,去无踪,不知说的是不是这种情形。张洪还有一幅题为《俯看流泉仰听风》的作品,构图特别安稳,画面正中的高士,端坐在高枝与青山流水之间,有如正在修行,有如入了禅定,有如舍去了所有的教条束缚,与自然造化进行无言的心灵交流,堪称禅意笔墨的最好注脚。
     

      如前所述,张洪当初选择了传统写意人物,是因为从中感到了更加熟悉、更加亲切的文化背景。而今,张洪痴心不改,坚定地执着于这种画法,持续地推进着这种画法,更是基于认识上的升华。在他看来,中国画家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视觉文化对话,能够拿出手的东西只有“得意忘形”的写意笔墨语言。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改造自己的母语,只能传承,只能完善,只能发扬光大,让高古情怀和千秋画意走进当代,走向未来。
                                      2021年春节

有哪些画家是死后才成名的

死后成名的画家:
01、约翰内斯·唯米尔(1632-1675):荷兰风俗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有《绘画艺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花边女工》《士兵与微笑的少女》等。他是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与哈尔斯、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1675年去世后维米尔在荷兰画坛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被一位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发现,并竭力寻求整理他的遗作公布于世,才使这位埋没了近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再度光照史册。
02、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文森特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他个人独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4幅覆盖在以前的练习画上,7幅在习作的背面,7幅在纸板上画的。
03、阿梅代奥·莫迪里亚尼(1884-1920):意大利著名画家,出生于托斯卡纳的小海港城市里窝那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英文教师。代表作品有《裸妇》《系黑领带的女子》《仰卧的裸女》《阿利斯肖像》《闭目的裸女》《让娜·埃比泰尔纳》等。
04、让·米歇尔·巴斯基亚(1961-1988):当代著名天才黑人画家。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拍卖市场上突破1亿美元大关的美国艺术家,1988年8月,年仅27岁的他因过量服用毒品而去世,短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已累积数千张的作品。自 2000 年以来,巴斯奇亚的市场价格稳步上升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支柱。2017年,他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突破1亿美元大关的出生于美国的当代艺术家,成功跻身“一亿美元俱乐部”。2018年最贵当代艺术Top10中,他的作品占据前三名,且6幅作品上榜。
05、王维(701-761):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王维开启了文人画传统。可惜的是王维并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下来,现仅存的《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均为后人摹本或伪托之作。同时他还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流世。由于董其昌的大力推崇,王维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南宗鼻祖”。
06、吴镇(1280-1353):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代表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吴镇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吴镇既不愿做官,也很少从俗卖画,生活困难时,他便经常到嘉兴、武林等地卖卜,以维持生计。
07、担当(1593-1673):明末禅师画家。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国变后,礼无住老人出家,遍参吴越诸名宿。出世弘法,住鸡足山石钟寺。曾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代表作品有《松石图》《高士图》《头陀图》《深山访友》等。
08、黄秋园(1914-1979):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自幼爱画,后到银行工作,其书画创作全在业余进行,他聪明好学又功底深厚,成就极大,1970年后将全部精力投入书画创作,达到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逝世五年,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叹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代表作品有《庐山梦游图卷》《秋山幽居图》等;编著《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
09、陈子庄(1913-1976):现代画家。陈子庄早期作画,时号兰园,中期号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陈疯子)、十二树梅花主人、石壶山民等,晚年号石壶。代表作有《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图》等。著有《石壶论画语要》。陈子庄出身平民,生前生活十分困苦,家有病妻,以至衣食难继,在社会下层的苦难生活中挣扎了许多年。青年时代,他怀着“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周旋于各党派之间。但他很快就感受到政治的残酷与社会的冷漠。中年以后,他屏绝一切杂念,潜心研究书画。
10、油画家沙耆(1914-2005):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沙孟海(1900-1992)之第。沙耆幼年羸弱多病,在私塾成绩平平,生性内向,唯爱画画,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沙耆是中国一位传奇式的画家。他不仅是一位不该被社会遗忘的艺术家,而且是中国现代油画史上的一颗灿烂的彗星,为油画艺坛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华。代表作品有《自画像》等。
11、李青萍(1911-2004):李青萍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过画集,与一流画家一起举办过画展。沉寂30多年后,这位画家终于再次崭露头角。徐悲鸿在她的画集上作序,齐白石在她的画展上题字,刘海粟在她的作品前流连忘返……终生未嫁,无子嗣,仅有一养女李美壁。代表作品有《青萍画集》《生的回声》等。
12、吴大羽(1903-1988):我国杰出的油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绘画艺术素养高远博大,他早年创作许多巨幅油画如等,解放后所作巨幅油画等以及大量中小作品,都毁于“文革”期间,晚年所作的等油画和部分草图,速写,素描及艺术心得、随笔、诗稿等得到保存。代表作品有《凯旋图》《演讲》《渔夫曲》等。
13、徐生翁(1875-1964):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书法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上溯晋魏汉秦,尤得力于北朝碑版,并主张用书外功夫充实书艺,所作古朴无华而有奇逸矫纵之气,时人号为“孩儿体”。能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他的画,寥寥数笔,便气韵盎然,意境无穷。最大的特点是以书法入画,画松梅如作篆隶,画荷菊如大草飞舞,画面中透着非凡的金石书法功力。
14、曾默躬(1880-1961):书画篆刻艺术家。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通诗文、会书法、精篆刻、善绘画、懂医术、高鉴赏。据传,著有医论医案数十卷,书画作品大多散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尚有近四百方印分三卷遗留存世。
附录:
死后成名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经过半个世纪反复品评、深入研究,狄金森作为对美国文学做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大诗人的地位已经确立。她给人间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诗篇。在她生前,她的诗只有10首公开发表过;其余的都是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
成名即死的画家:
01、拉斐尔·桑西(1483-1520):意大利著名画家,“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代表作品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等。
02、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后印象主义画派画家。他的作品和理念影响了20世纪许多艺术家和艺术运动,尤其是立体派。在他生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他的艺术不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通过他的坚持,最后对19世纪所有常规绘画价值提出了挑战。塞尚的最大成就是对色彩与明暗具有前所未有的精辟分析,颠覆了以往的视觉透视点,空间的构造被从混色彩的印象里抽掉了,使绘画领域正式出现纯粹的艺术,这是以往任何绘画流派都无法做到的。因此,他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19世纪末,保罗·塞尚被推崇为“新艺术旗手”,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绘画之父”。代表作品有《圣维克多山》、
《法黎耶肖像》、静物系列等。
03、埃贡·利奥·阿道夫·席勒(1890-1918):维也纳分离派鼻祖克里姆特的徒弟,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等。其父死于梅毒,1912年席勒因诱奸13岁少女的罪名被逮捕,并被控危害公共道德和传播“下流的”图画。
04、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美国“行动主义”绘画代表画家。1929年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把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其创作不做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大教堂》《蓝杆:第11号》等。
05、宋徽宗弟子王希孟(1096-1119?):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4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
06、明代著名书法家王宠(1494-1533):明代书画家。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声誉很高,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07、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也是书法家,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附录:
成名即死的诗人王勃(650-676):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聪敏好学,6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9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10卷,以纠正其错。16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上元三年(676)8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途径南昌,作千古名作《滕王阁序》,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27岁。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著有《王子安集》等。

生前成名、死后寂寞、重新成名的画家:
01、荷兰大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代表作品有《木匠家庭》《夜巡》《三棵树》《浪子回头》《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等。
02、北宋画家郭熙(1000?-1090?):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府温县(今属河南)人。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其山水画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绘画和艺术理论在中国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03、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1254-1322):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04、元代画家盛懋():元代画家。承家学,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早年并得画家陈琳指点,画山石多用批麻皴或解索皴,笔法精整,设色明丽。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沧江横笛图》轴(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和《松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

生前享尽尊崇死后寂寞的画家:
01、威廉-阿道尔夫·布格柔(1825-1905):法国学院派画家。1876年成为Academie des Beaux-Arts of the Institut de France的四十名成员之一,这是法国艺术家的最高荣誉,此后又成为比利时与西班牙的荣誉爵士、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院士。1883年他成为沙龙领导人。主要作品有《天使和美女》《兄弟之爱》《幸福的灵魂》《慈善家》等。

附录:
生前享尽尊崇死后寂寞的书法家:
01、蔡京(1047-1126):北宋著名奸相,先后4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黄、米”分别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至于“蔡”,有少数人认为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蔡京工书法,初与弟弟蔡卞学蔡襄书法,中进士官授钱塘县尉时因神宗喜爱徐浩书法,当时士大夫纷纷学之,蔡京也与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同学习徐浩书法,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
02、南宋书法家秦桧(1090-1155):南宋初年著名奸相、书法家。秦桧字体尚工,书写齐整工稳,擅长篆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