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故宫博物馆主要内容
- 有故事的先农坛(三)古代建筑博物馆
- 故宫博物院简介
- 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介绍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介绍
- 故宫博物院的资料,要短一点的(300字左右)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如何
-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介绍
- 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资料30字左右
-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
故宫博物馆主要内容
故宫博物馆主要内容:文章《故宫博物院》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故宫博物馆介绍
故宫博物馆,又称盛京皇宫,在清代则称盛京宫殿、陪都宫殿或留都宫殿等。其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
沈阳故宫博物馆最早是清初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在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中心。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多间。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中路、西路3个部分,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
有故事的先农坛(三)古代建筑博物馆
在先农坛里面游览,除了有五百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外,还有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这也是世界上展示内容最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专题展,现有的陈列分别位于太岁殿、拜殿、东配殿、西配殿等展区。穿梭在各个展厅,如同游走于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华夏民族七千年建筑文明史一一浮现眼前,而自身也仿佛化作那画卷中的主体——“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正亲身体验着华夏建筑史上的无限神奇与魅力。可以说,参观这个展览也是我游览先农坛的意外收获,对于喜欢中国古代建筑的我而言,这个展览让我受益匪浅。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的太岁殿院落内,,这里远离喧闹的街市,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阴,别有一番韵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先农坛太岁殿院落是先农坛古建筑群中最大的一个院落,面积达7628.5平方米,包括拜殿、太岁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各个展厅就分别布置在这些建筑中。院落入口处的这面照壁镶嵌着“中国古代建筑展”七个大字,系由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题写。
这个《中国古代建筑展》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第三部分介绍的是“祭祀太岁——太岁坛复原陈列”;第四部分介绍的是“匠人营国——中国古代城市”;第五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类型欣赏”。
展览系统完整地介绍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这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干阑式建筑复原模型,是中国已知的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秦朝揭开了我国古建筑的辉煌一页,对中国古建筑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秦砖汉瓦是我国古代建筑一个高峰的象征,西汉时形成了以“秦砖汉瓦”和木结构的完整的建筑结构体系,史称为“土木之功”。
我国历代王朝都设有专司建筑工程管理的部门和官员,这是历代工官设置表
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件出土文物——汉代陶楼,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汉代建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中国古建筑展”中,十分难得的是你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一些国宝级中国古建筑臧品,比如被称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隆福寺藻井原物。它原置于北京隆福寺正觉殿的顶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隆福寺受到严重破坏,文物工作者认为这个藻井的价值非常高,必须把它保护下来,于是就将藻井拆除下来放在北京的西黄寺,1991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时,这个藻井也就移置到了这里珍藏展出。
这就是被誉为“稀世国宝”的北京隆福寺藻井原件,为中国藻井艺术孤品,现珍藏于气势恢弘的先农坛太岁殿内, 是国家一级文物。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顶棚上的一种装饰处理,是小木作装修技术施展的高峰。这个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据传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在藻井外围,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而此间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层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整座藻井美轮美奂、精巧别致。
隆福寺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那间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即第四层与第二层壁板、天花),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令我叹为观止!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我觉得这种美轮美奂的藻井则可被看做是一曲乐章中十分巧妙而又韵味无穷的一组装饰音。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有四种基本结构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井干式。抬梁式结构建筑普遍应用于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更为皇家建筑的首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这是展馆中关于抬梁式木构架的介绍。
先农坛太岁殿就是典型的抬梁式建筑,在观看展览介绍的同时,抬头就可以欣赏着500多年历史的事物,真正是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穿斗式结构建筑多见于民居,这是穿斗式木构架建筑的介绍。
干栏式结构建筑多在南方气候潮湿地区,这是干栏式木构架建筑的介绍。
井干式结构建筑则多在木材丰厚之地,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及北疆地区等。这是井干式木构架建筑的介绍。
参观时可多留意一下这座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模型。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现存的中国乃至于亚洲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五台县城西南李家庄。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1年),它是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位于山西五台山西北。据说当年有一位日本学者以嘲讽的口气说,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必须去日本的奈良、京都。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上发现了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那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于是就和夫人林徽因等四人一起去山西五台山找到了佛光寺大殿,经过认真的科学鉴定,认定它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从而有力的驳斥了那位日本学者的无耻谰言。
这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展品也很有说头,它是皇宫建筑中专用的金砖。这里陈列的这块金砖,是光绪十四年(1888)制造的。砖的侧面上的“光绪十四年成造细料见方金砖”十三个字清晰可见。金砖,是一种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高质量铺地方砖。金銮殿,之所谓之金銮殿,就是因为殿内金砖墁地的缘故。其实,这种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造的,但它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料到产品合格需要一年甚至二年的时间。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述了“金砖”的制作过程:选料要选可塑性适当,颗粒细、杂质少的优质易熔粘土,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炼成稠密的泥团。接着将泥团“填满木匡之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加压使泥土成形,使砖坯密实而均匀。砖坯阴干后,再装入窑中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经科学测定当时的烧成温度应该在950℃左右。就这样,质地坚硬、敲打有金石之声的“金砖”就烧成了。
关于金砖,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些太监将金砖作为勒索财物的工具,在金銮殿修筑用金砖墁地时,有心计的太监会指使工匠在大殿中的一些特殊地段将金砖下面架空,这样在有人向皇帝磕头时额头碰在这种位置的金砖上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借此,有些在大殿引道的太监会向官员们索贿,如果给了钱就会将磕头之人引到空心金砖处,而没有给钱的则会引到实心砖处,这样即使你额头磕出血也难以让皇帝听到磕头的响声。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一种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它们合称为斗拱。现在陈列的这件斗拱就是按照著名的唐朝佛光寺大殿斗拱原物复制的。佛光寺大殿上的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斗拱的翘楚。
脊兽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十分重要的外观装饰构件,特别是在宫殿和大型寺庙的屋脊上经常采用,而且建筑屋脊上脊兽数量的多寡也代表着建筑的等级,比如清朝皇帝上朝的故宫太和殿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屋脊上一共有11尊神兽(如此照片所示),有前到后分别是: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展览的第四部分是“北京四合院展”,以实物、图片和文字等方式详细地介绍了老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所有要素:广亮大门、影壁、垂花二门、正房、跨院、抄手游廊等,样样俱全。为喜欢北京胡同的游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了解机会。北京四合院的门就有很多种,这是其中的两种介绍。
这也是北京老四合院的一种大门
北京老四合院普通人家的常见大门形式。
这是典型的北京老四合院图解,还是很复杂的。
北京四合院门前的门墩实物
中国古建筑中对于风水宝地的图示描述,仔细揣摩,有点意思。
友情提示一下,参观完后,注意别忘记收集博物馆专为游客提供的九个印章。
故宫博物院简介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介绍
古代建筑博物馆全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古代建筑实体以先农坛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为展出内容,主要包括太岁殿、先农神坛、庆成宫、观耕台、神仓等多组建筑,其中太岁殿正殿、拜殿已辟为古代建筑艺术陈列室。博物馆位于宣武区先农坛内,始建于1990年3月,1991年9月正式开馆。展出面积约8 000平方米,内容包括古代建筑实体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陈列两部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介绍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这里远离喧闹的街市,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阴,别有一番韵味。它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犹如座座里程 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被视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
故宫博物院的资料,要短一点的(300字左右)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宫殿建筑9000多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左右辅以文华殿、武英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后寝以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为中心,左右辅以东西六宫,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及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明清两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多为历代艺术珍品。故宫展览有“宫廷史迹陈列”和“历代艺术陈列”两大体。前者主要是中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西路养心殿、储秀宫等宫廷原状陈列;后者分布在中路各宫殿的两庑和冬路殿宇,如陶瓷馆、青铜器馆、绘画馆等,展示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陶瓷馆为“陶瓷通史陈列”,展出了各时代陶瓷精品400多件。青铜器展出了商、周、春秋、战国各时代青铜代表器物,反映了我国青铜文化的基本面貌。绘画馆以专题展览为主,轮流展出馆藏绘画精品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如何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这里远离喧闹的街市,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阴,别有一番韵味。
先农坛是全国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农场所。主体建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太岁殿、先农神坛、神厨库、观耕台、具服殿、庆成宫、神仓及祭器库、神坛等。
先农坛的全部建筑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平面为北圆南方的长方形。坛内建筑可分为三组,即先农坛、天神地祗坛和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先农坛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建筑布局基本完整的明代皇家建筑群,中国封建社会典章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先农坛,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神及举行耕籍典礼的场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和钟山诸神,并在钟山之下加祀天寿山神。明嘉靖年间重订庙坛礼制,形成多种祭祀的格局:分置太岁殿,专祀太岁(木星);新建天神坛、地坛和先农神坛;将山川坛更名为神坛。明万历年间坛内陆续增建了纛旗庙、神仓、斋宫等,并正式命名为先农坛。
先农坛组包括坛台、神厨神库(包括宰牲亭)、神仓、具服殿、观耕台、庆成宫,用于祭祀先农和举行藉田典礼。天神地祗坛用于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岁殿是一组雄伟的建筑群,用于祭祀太岁。
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祗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另外,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型博物馆。包括古代建筑实体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品两部分。前者以先农坛古建筑群为展示内容。先农坛又名山川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祗、太岁诸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创建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是明嘉靖元年(1522)修建的。后者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集中陈列于太岁殿正殿、羽殿中。
馆内拥有堪称中国沙盘之最的“北京旧城模型”、中国藻井艺术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按比例缩小的“北京天坛祈年殿模型”等展品,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及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
更多关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36b0e4161573117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介绍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先农坛内,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于1991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放,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犹如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成就,被视为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标志。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延绵的历史,成为世界建筑发展中的光辉篇章。
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资料30字左右
北京故宫博物馆的资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为参观入口,神武门为参观出口。
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扩展资料:
2019年07月故宫博物院利用各时期先进的方式采集和丰富文物信息,留下了宝贵的数字资源。如何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激活数字文物新价值,让数字资源更多、更好、更多元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是“数字故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数字故宫”,正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理念和系统工具对数字资源进行管理。
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它既与实体中的故宫及其收藏的文物紧密关联,又能够脱离实体,在任何时间、空间被公众感知,成为超越时空的博物馆。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
北京风险等级下调,各大景点开放预约后客流爆满的当下,无意寻到一处清幽之地,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所在的先农坛。
位于天坛旁,等级略低于祭天的天坛,但作为农业大国,祭祀先农神自明朝建都来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祭祀建筑。先农坛内建筑等级形制较低于一旁的天坛,因此,其纪念意义或许大于古建筑研究意义。
内部设立的博物馆是古建筑科普的好去处,不知是宣传较少或是专业性交强,游客很少,配以院内绿植及古木,环境分外怡人。博物馆随规模不大,但每座建筑内皆设展厅,馆内展陈处图片文字及实物模型外,更有多处场景模型,有些甚至可碰触体验,模型上多标注,作为专业内的自己来说多是耳熟能详,但也有多个新鲜初识的点,对非专业更是各种涨姿势。从古建筑的发展,自古至今,由材料到施工再到装饰,从城规到建筑类型,展示全面,信息梳理明确,教育科普的层面来看,个人看很是不错的。
略有遗憾的是不知是否因疫情原因,主展厅的照明部分未开启,加之今日阴天,展厅内较昏暗。
但一场小雨,将自己滞留在展厅内,厅内设置多处的休息长凳给了自己一片安心的休憩之地,坐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大殿中,伴着广播中的古曲,听雨码字,甚是惬意啊~
感谢妈妈在天之灵保佑,再一次于炎炎夏日中保护了我,其实预约时天气预报为大太阳天,而我并不知博物馆位于先农坛,自以为馆内凉爽不畏炎热,谁知... 但今日却是小雨天,格外凉爽,我知是妈妈保佑,谢谢妈妈~ (TεT)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