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身边的道士(古代最迷信的君王,道士究竟说了什么,吓得他终生不敢见自己的儿子)_道教_嘉靖_皇帝

本文目录

  • 古代最迷信的君王,道士究竟说了什么,吓得他终生不敢见自己的儿子
  • 清朝时期的妃子在侍寝时真的是被太监抬到龙床上的吗
  • 蓝神仙怎么死的
  • 明代皇室与道教的关系及其道教的发展

古代最迷信的君王,道士究竟说了什么,吓得他终生不敢见自己的儿子

古代最迷信的君王就是嘉靖皇帝了,因为道士说了句“二龙不相见”,吓得他终身不敢见自己的儿子,古代的君王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迷信的,但是要说最迷信那就是非嘉靖皇帝莫属了,嘉靖皇帝本来是一个藩王,但是由于他的兄长,也就是明武宗一直没有子嗣,所以就由他来接替皇位了。

在他接替皇位之后一直也没有子嗣,这也让他很是烦恼,而嘉靖皇帝一直都是很信仰道教,于是经常让道士在道场祈福,终于在嘉靖皇帝三十岁的时候喜得贵子,这让嘉靖皇帝龙颜大悦,更是把功劳归功于祈福上,从此以后嘉靖皇帝更是对道教深信不疑,平时嘉靖皇帝还会吩咐道士练一些丹药,并且不管练出什么,嘉靖皇帝都会吃下去。

这也让嘉靖皇帝的身体越来越糟糕,而嘉靖皇帝的第一个儿子仅仅存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于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被立为太子,但是这个儿子也仅仅活到了二十岁而已,这让嘉靖皇帝很是难过,就在这时道士和他说了“二龙不相见”这句话,这也让嘉靖皇帝深信不疑,于是决定终身不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也不再立太子。

他的两个儿子也确实活了下来,在嘉靖皇帝死后并由他的三儿子继承了皇位,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两个儿子也并没有活太久,他们分别活到了35岁和28岁,由此可见“二龙不相见”这句话说得并不是很对。

清朝时期的妃子在侍寝时真的是被太监抬到龙床上的吗

近年来,清宫剧风靡一时,我们从电视剧里也可以得知一些信息,妃子在侍寝之前都要脱得精光然后用毯子裹住,被太监抬到皇帝的床上。其实满清妃子侍寝流程还要复杂的多,到底有哪些流程,我们来看一下吧!

一:翻牌子

皇帝吃过晚饭之后,由敬事房总管太监端来一个大银盘,盘子上放着几十块绿牌子,牌子上写着妃子的名字,皇帝翻到哪位妃子,哪位妃子就要来侍寝。

二:侍寝流程

被选中的妃子要先行进行沐浴,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香香的,然后一丝不挂的被太监们用被子裹起来抬到皇帝的龙床上去,妃子要从皇帝露出的龙足处钻进去,然后和皇帝进行云雨之事。

三:催钟

清代的一般妃子是不能和皇帝过夜的,能和皇帝过夜的,只有皇后和皇贵妃。一般皇帝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会被太监催钟,也就是提醒皇帝到时候了。

四:避孕

在皇宫里面,妃子若要怀孕,必须征得皇帝的同意,妃子侍寝之后,会有敬事房总管太监问皇帝“留不留”,皇帝若说不留,总管就会出来找准妃子腰股之间某处穴位,微微揉之,则龙精尽出矣。

为什么清朝妃子侍寝要有这么多的规矩呢?看看人家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原来清朝妃子侍寝的规矩是沿袭了明朝旧制。

本来在明朝前期皇帝宠幸妃子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到了嘉靖时期发生了一件由宫女发动的宫廷政变,使得嘉靖皇帝变得疑神疑鬼,从此就发明了一套令妃子脱光了侍寝并且不能和贵妃以下的妃子过夜的规矩。

▲ 嘉靖皇帝

本来嘉靖皇帝前期也是一位勤政的好皇帝,但是后来嘉靖皇帝却迷信上了修仙,整天沉溺于长生不老的神话之中,不理政务,除了打坐修禅就是炼丹,嘉靖皇帝还召集了大量的道士在皇宫之中,整日寻仙问道。

嘉靖皇帝特别听信那些道士的话,虽然我国民间有很多真正有道行的高人,但是在皇帝身边的道士大多都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哪有什么真才实学。其中,就有人向嘉靖皇帝献上了一种采阴补阳的炼丹秘术,需要用处女的经血来炼制丹药。

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嘉靖皇帝从民间征召了成百上千的少女来到宫中,专门用作炼丹之用。为了保证这些少女经血的纯洁,嘉靖皇帝甚至不让这些少女们吃饭,整天让他们吃草药,喝露水,搞得这些宫女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瘦弱不堪,本来以为到皇宫里面能享福,没想到受到的却是这样非人的折磨,致使这些宫女们心存不满。而且嘉靖皇帝对宫女们脾气暴躁,稍有不如意,便大肆杀伐,使得许多无辜的少女无故丧生。

为了反抗这样残暴统治,在公元1542年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16个宫女爬上了皇帝的龙床,要杀死嘉靖皇帝。宫女们用绳子牢牢绑住了嘉靖的脖子,但是因为是女孩子,又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居然把绳子打了一个死结,嘉靖皇帝才得以逃生。

这个事件之后,嘉靖皇帝将这些宫女全部凌迟处死,但是从此也对宫女们有了阴影,于是,他便制定了将妃子脱光后侍寝,并且不能过夜的规矩。由于这个事情影响巨大,在皇宫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所以他之后的皇帝也就沿袭了这个制度。满清入关之后,由于是异族统治,尚未得民心,为了防止有人刺杀皇帝,这个制度也就保留了下来。

蓝神仙怎么死的

被严嵩害死的。

蓝神仙本名蓝道行,明朝嘉靖年间人,籍贯山东,是当时有名的道士,同时相信当时王阳明学派,嘉靖三十四年时从山东来到京城,后被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徐阶推荐给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深得皇帝本人的信任。

后因在嘉靖皇帝面前攻击当时的内阁首辅严嵩,而受到严嵩的报复。严嵩指使孙子严鸿亟设计蓝道行入狱,并迫害致死。

历史记载:

蓝道行在宫中主要的职责是预卜祸福。《明史·佞幸传·蓝道行》记载:“帝咎中官秽亵,中官惧,交通道行,启视而后焚,答始称旨。”

据《明史纪事》第五十二卷“世宗崇道教“记载: 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由此世宗对严嵩开始产生厌恶之感。

在”大明王朝“一剧中, 蓝道行被称为”蓝神仙“。

明代皇室与道教的关系及其道教的发展

摘要: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故其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明建国后道教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与明代统治者的崇道等政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结合,形成了明代道教发展的独特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政治背景。
关键词: 道教 朝廷统治 政治背景 崇道 佞道
道教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论题,常提常新。特别是明朝是道教在其发展史上与政治结合最紧密的时期。本文认为道教发展到明代,更趋于民间化和大众化,其特点即直接性和现实性。
一、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
明代道教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下得到了长足发展。明代《道藏》的篆修,是对于道教文献的一次规模甚大的总结,对于道教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总之,道教在明代有了突出的发展,但在思想上还是有待突破。
1.道教经典的整理和编撰。
每种宗教都有它的教义和经典。道教是大的宗教,经典很多,后世教徒们为了便于学习钻研和保存,把这些书籍汇集起来编成一部大的丛书。道教的经典汇编起来叫《道藏经》,一称《道藏》。《道藏》按照传统的道家“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
三洞者,一、洞真部,元始天尊所演,是为大乘上法;二、洞元部,太上老君所演,是为中乘中法;三、洞神部,亦出于太上老君,是为小乘初法。四辅者,其一、太原部,洞真之辅也;二、太平部,三洞三辅所回归也。……其七部子目,则各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十二类。〔1〕
明代《道藏》的纂修,是对于道教文献的一次规模甚大的总结,对于道教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之,《道藏》这部大丛书,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其重大价值。
2.道教派别发展壮大
明代的道教支派主要有正一派、全真派、武当派和丹法派(东派)。正一派即明代敕封的张天师一派,由于得到了朝廷的有意扶持,这一派于明代最盛。正一道在明朝颇为得势,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封官加爵,统领全国道教。由于长期尊贵,加之宫观经济不断发展,财富越聚越多,正一教团渐趋腐化堕落,其教规松弛,内部管理混乱,一些不学无术之徒混入教团,并执掌教团,有的正一天师甚至为非作歹,称霸一方。这种情况构成了正一道不断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明朝颇受冷落的全真道由于缺乏优越的外部条件做凭借,所以只能在内部建树上、在教理教义上做文章,这反而使它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3.道教理论的发展方面,内丹学最典型。
明道教在教义、教理、教制以及教规等方面基本上是以沿袭为主,较过去有所发展的是在内丹学方面。当时有一批道教学者在内丹学及道教修炼观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譬如,正一派天师张宇初吸收佛教禅宗的心性学以及全真道的性命学,提倡性命双修,强调以炼丹为本,内练的对象便是性与命,这改变了正一道不重内丹而重斋醮、符箓的传统,对维系正一道的理论生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明代道教的特征
明代道教的特征突出表现在其直接性和现实性。明代皇帝大多崇道,除了对明代的政治统治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外,也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以及中国民众对道教的信仰心理。
1.世俗化倾向加强
明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世俗化加强。为了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争取更多的信徒,明时期的一大批道教学者致力于道法丹术的通俗化研究,极力将其引向世俗大众易于接受的层面。明道教世俗化的结果是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到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其内丹术,在被道教学者们做了通俗化的处理后,便超出了仅在道教中传播的范围,而作为一种炼养术,广泛传向社会。
2.道家对明哲学影响历程
道教影响的深层的一面是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它被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到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道教影响的深层次的一面还是在哲学理论上。需要说明的是,对明哲学发生影响的,既有道教的宗教内容,更有它的理论基础——原始道教及老庄学说。
首先,明代道教影响的泛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当时的理学、心学等哲学思潮中。就后者来说,道教的渗透表现在当时哲学思想的方面:道教的基本范畴“道”、“虚”、“静”、“心”、“性”、“命”等成为明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教的内向思维方式为明代许多哲学家所借鉴。
其次,正是道家道教向明哲学的渗入及明道教对佛道思想的摄入,使得中国思想史上早已出现的三教合一思想至明代达到高潮,蔚为大观。就当时的哲学思想来说,心学大师王守仁不仅在其思想体系中大量吸纳了佛道思想,而且直接倡导三教融通论。
三、明代道教发展的政治背景
明朝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崇道政策,利用道教以及儒佛二教作为统治工具。这既与宗教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有关,也与明朝统治者自身的宗教信仰有关。
1.明代皇帝大多崇道
明朝帝王大多崇道: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故在感情上崇道是自然的,他在执掌政权后继续利用道教为其服务也是自然而然的;明成祖朱棣的皇权之夺取也与道教有关,所以他登上皇座后对道教是既管束又崇拜;其后的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等对道教的态度也是大同小异,以尊崇为主;而明世宗朱厚熜在明朝诸帝中则是崇道最盛的一个。他在位期间,以奉道为首务,把政治权利与宗教信仰高度结合起来,而以宗教信仰为其治理朝政的中心。“世宗初,内府供应减正德什九。中年以后,营建斋醮,采木采香,采珠玉宝石,吏民奔命不暇,用黄白蜡至三十馀万斤”,〔2〕可见明世宗到了惊人程度。
2.士大夫佞道
这首先反映在明代“三教合一”上,王门学派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此方面的论述上文“道教对哲学的影响”已作详细介绍。在明代,不仅主流思潮王学对道家道教广为吸收,而且王学异端何心隐、李贽等人也从道家道教那里寻找思想资料。而就明代整个思想界来说,倡导三教合一说最盛的莫过于林兆恩了,因为他不是一般地主张三教合一,而是将三者现实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三一教。
其次,上层士大夫阶层近道现象突出。明初的功臣刘基近道,传说他曾师从九江道士黄楚望,得其天文地理术数之法。内阁大学士严嵩便是以作青词而得到世宗的信用,而大学士夏言则因不冠世宗所赐香叶冠而遭疏远,终至被祸。明代道士深受尊崇,其中嘉靖朝最受宠幸的有道士邵元节和陶仲文。为了酬谢邵元节,嘉靖帝“敕建真人府于城西,以其孙启南为太常丞,曾孙时雍为太常博士”。〔3〕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陶仲文去世,嘉靖帝痛悼不已,“葬祭视邵元节,特谥荣康惠肃”。〔4〕在这种情形下,士大夫们也纷纷成为道教的崇信者。
3.道教世俗化倾向在下层老百姓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
明朝最盛的民间宗教大量从道教中吸收营养,如白莲教及其众多支派,皆敬奉无生老母,“圣母降身,刀枪不入”,具有道教尊神的威力。道教诸神庞杂而无严密系统,造成明代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特别是在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驳杂,名目繁多,其中大部分来自道教。
综上所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明代道教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分析了明代道教发展与政治背景的关系,以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对道教基本命运的影响。
来自百度贴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