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河北电视台副台长是谁是杨柯吗)_中国作家协会_历任_著有
本文目录
- 河北电视台副台长是谁是杨柯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播音员是哪两位
- 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的标准音的采集
- 作家小传
-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女播音员是谁
河北电视台副台长是谁是杨柯吗
杨科,是以前激情99的主持人吗?他现在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杨阳以前是总编室主任、卫视总监,现任河北电视台台长。二人不是一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播音员是哪两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播音员是:
齐越和丁一岚。
齐越,曾用名齐斌濡。1922年2月生于内蒙古满洲里,河北高阳人。1946年10月参加革命,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1949年10月1日,与丁一岚一起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的盛况。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许多人便是从他的播音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魅力。于199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丁一岚,曾用名刘啸诗、于虹、路群,著名播音员。编写有《邓拓全集》、《燕山夜话》合集、《中国救荒史》。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入延安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群众工作,兼任《晋察冀日报》通讯员。1942年与《晋察冀日报》总邓拓结婚。1945年10月开始从事广播事业。抗战胜利后,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任播音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部主任、总室主任等职。1949年10月1日,与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主持转播了开国大典盛况。1960年起从事对国外广播工作。在广播工作岗位上40年,历任播音员、部主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82年至1985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1998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
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的标准音的采集
承德普通话虽标准,但真正得到首肯的是其下辖的滦平县。出京承高速公路口金沟屯段,一块“普通话语音标本采集地”大型标牌赫然入目。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称,1956年,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说客气点儿,我们滦平县是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要是不客气点儿说,普通话是根据从滦平采集的语音来最后定的标准”。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纪青云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智曾来到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见到了60年前普通话采集对象——84岁的原金沟屯村第四完小小学教师白向民、82岁的原金沟屯中学教师石俊永,并当场与村民比试普通话 。
当纪青云和王智见到那些蹲在院墙根下抽着旱烟的老爷子和坐在村口大树下叽叽喳喳拉家常的老奶奶们时还有些怀疑:“他们会说普通话?”但是,上前一唠嗑,那地道的普通话一下子就把他们震住了。
纪青云、王智等人认为,河北承德普通话标准名副其实。“这样一个资源是全国独特的、唯一的,我们想把这个资源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一个语言历史博物馆,让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料都能够在这汇集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点宝贵的、文化的东西。”
“全国推广普通话之前,国家有关工作人员曾到一些地区做普通话语音采集工作,那时大致是1953年。河北省承德市金沟屯村、火斗山就是采集地。”河北省滦平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绍儒介绍说,石俊勇就是语音采集的参与者之一。
“当时我七八岁,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让对着几个陌生人读课文。读完后,大家都夸我读得好。”石俊勇老人回忆说,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工作了才知道是普通话语音采集。金沟屯村小学还有一块“普通话语音采集地”的石碑。
作家小传
巴 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回国后曾任《文学季刊》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文季月刊》主编,《烽火》杂志创始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六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主编。中国文联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副主席。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寒夜》、《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5卷)等,译著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
白 桦(1930~),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1947年参加解放军,历任宣传员、俱乐部主任,昆明军区创作员,总政治部创作员,武汉军区创作员,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编剧,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诗集《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的歌》、《白桦的诗》、《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白桦十四行抒情诗》,长诗《鹰群》、《孔雀》,话剧剧本集《白桦剧作选》,中短篇小说集《白桦小说选》,电影文学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今夜星光灿烂》、《苦恋》、《孔雀公主》,话剧《曙光》等十数种。曾获全国新诗奖等多种奖项。
毕淑敏(1952~),女。山东文登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科卫生员、军医,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中短篇小说《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4卷)等。曾获百花文学奖、青年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昆仑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C
蔡椿芳(1964~),笔名于斯。湖北新洲人。1980年考入郑州高射炮兵学院,1983年7月大学毕业后赴藏。曾任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学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西藏分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岗仁布钦及其他》、《降临》和中篇小说若干部,长诗《南殇》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现转业在四川成都某厂从事宣传工作。
蔡桂林(1959~),江苏金坛人。199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年应征入伍,历任文书、班长,新闻干事、宣传干事、政治教导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文学的当代思考》、《苦恋的激情》、《蔡桂林文学评论选》,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流失生纪实》,理论专著《冲浪:在军事文学的海面》等。其作品曾获199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作家协会首届文学评论奖。
曹 岩(1962~),广西南宁人,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6年入伍,历任七六五医院战士、电影组组长、俱乐部主任,政治处干事,总后勤部政治部专业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棕色雪天》、《阡陌人树》、《红痣》,报告文学《世纪之约》、《太阳之火》,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文物大走私》、《北中国的太阳》等,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报告文学学会奖等。
曹宇翔(1957~),山东兖州人。1976年入伍。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历任北京卫戍区战士,《人民武警报》、副处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家园》、《青春歌谣》、《纯粹阳光》,散文集《天赋》等,曾获全军新作品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陈其通(1916~),笔名陈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巴中县。中共党员。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地下少先队队长,团区委书记,四川省地下党省委常委,巴中县委书记。红军长征期间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师政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任宣传股长、科长、武装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总政文工团团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第二、三届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第二、三、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人民文学》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著有活报剧剧本《红岩》、《保卫延安》,歌剧剧本《柯山红日》等,话剧剧本《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炮弹是怎样造成的》等。话剧剧本《二万五千里长征记》,改为《铁流二万五千里》,再改为《万水千山》。《万水千山》、《柯山红日》、《井冈山》等获优秀作品奖。
程步涛(1946~),河北广宗人。1984年毕业于山西省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干事、股长,《解放军文艺》,《昆仑》部主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政治委员、社长,副编审。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三叶集》、《爱·生·死》、《笑容在黎明前凝固》、《乡思》、《鹰群》,散文集《瞬息沧桑》、《阅读土地》等。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陈怀国(1963~),湖北谷城人。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0年应征入伍,历任国防科工委某部战士、文书、干事,国防科工委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副主任。著有长篇小说《遍地葵花》,小说集《毛雪》、《黄军装黄土地》,报告文学《洞天风雷》,电影文学剧本《横空出世》等。曾获《人民文学》奖、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45周年小说新人奖、《昆仑》优秀小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
陈登科(1919~1998),江苏涟水人。1950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40年参加涟水县抗日游击队,历任《盐阜大众报》、新华通讯社合肥分社记者,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作协主席,《清明》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全国第三、五、六、七届人大代表。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说《活人塘》、《杜大嫂》等,长篇小说《风雷》、《赤龙与丹凤》、《破壁记》(合作)等,短篇小说集《百岁图》,散文集《坎坷集》、《俯仰集》,电影文学剧本《柳湖新颂》、《卧龙湖》(合作)、《风雪大别山》(合作)、《柳暗花明》、《徐悲鸿》(合作)等。
D
丁 玲(1904~1986),原名蒋伟。女。湖南临澧人。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北斗》主编,1936到达陕北保安,历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苏区中国文协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中国》、《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代表。192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苇护》、《母亲》、《莎菲女士的日记》、《梦珂》,报告文学《田保霖》,中短篇小说集《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剧本《重逢》、《窑工》,散文集《陕北风光》、《访美散记》,《丁玲文集》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丁临一(1953~),安徽肥东人。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72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86215部队战士、班长、排长、代理干事,《解放军文艺》、《昆仑》副主编,副编审,现任武警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长风破浪会有时》、《走向未来》,另外发表理论批评文章50余万字。理论批评集《踏波推澜》获1993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其作品还多次获《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八一电影》等报刊奖。
邓一光(1956~),原名邓渝光。蒙古族。重庆人。华中师大文学院文艺学硕士。曾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工人,新闻记者,文学,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家在三峡》、《走出西草地》、《我是太阳》、《红雾》、《组织》,小说集《红色贝雷帽》、《孽犬阿格龙》、《遍地菽麦》,诗集《命运风》等。其作品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屈原文学奖、文艺明星奖等。
丁一三(1931~),原名薄殿辅,笔名丁力。河北宁河人。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宣传队员、文工队员、空军政治部创作员、创作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1951年发表处女作独幕话剧剧本《永远的战友》。著有电影文学剧本《英雄虎胆》(已拍摄发行)、话剧剧本《女飞行员》、歌舞剧剧本《长山火海》(合作、均已公演或发表)、论文《关于戏剧创作的信》等。话剧剧本《陈毅出山》获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
邓友梅(1931~),山东平原人。1945年参加革命,历任八路军鲁中军区通讯员,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二期学员,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书记,北京市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邓友梅自选集》(5卷)、《京城内外》、《烟壶》、《那五》、《追赶队伍的女兵》、《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散文杂拌》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中篇小说奖。
杜鹏程(1921~1991),笔名司马君、普诚。陕西韩城人。大学毕业。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延安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员,参加过陕甘宁边区农村工作和整风、大生产运动,历任西北野战军新华社随军记者、分社主编。1949年后历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四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小说集《年轻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鹏程小说选》、《杜鹏程散文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评论集《我与文学》等。
杜志民(1944~),河北清河人。1968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编导室干部,《解放军报》,高级。196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哨所风雪夜》、《阵地上的小花》、《山地风》,散文集《和平之子》,小说集《心系》、《杜志民自选集》等。
F
方 纪(1919~1998),原名冯骥,笔名公羊子。河北束鹿人。历任延安陕北公学教师、《大众文艺》,延安解放日报社副刊、热河省文联副主任,冀中文联委员,天津日报社编委、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宣传部副部长,文联党组书记、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第一至七届政协常委,中共天津市委第二届候补委员。著有中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不连续的故事》,评论集《学剑集》,散文集《长江行》,诗集《不尽长江滚滚来》,散文《挥手之间》等。
范咏戈(1948~):山东济南人。198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解放军十四军学员、干事,《解放军文艺》,总政治部文化部干事,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研究生班学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文艺报》总。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在戎谈文》、《新时期的军事文学》等。《在戎谈文》获中国首届当代文学研究奖,《新时期的军事文学》获中国当代科研成果奖。
冯 牧(1919~1995),笔名冯先植。北京人。大学毕业。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大、鲁艺文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在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后历任延安《解放日报》文艺,陈谢纵队和四兵团新华社记者,十三军文化部长,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新观察》主编,《文艺报》副主编、主编,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文艺评论集《繁华与草叶》、《激流小集》、《耕耘文集》、《文学十年风雨路》,小说散文集《新战士时来亮》、《冯牧散文选萃》、《滇云揽胜记》等,出版了6卷本《冯牧文集》。
冯 志(1923~1968),原名马禄祥。河北静海人。1938年春参加抗日人民自卫军(八路军第三纵队),曾任勤务员、警卫员、班长、排长、武工队小队长、文工队长、剧社社员,1947年到华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历任《河北日报》记者,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文艺部副主任。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保定外围神八路》。
冯德英(1935~),山东乳山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空军报务员,电台台长,排长,助理员,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等。
傅 铎(1917~2005),河北博野人。1940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戏剧系。历任火线剧社秘书、副社长、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总政文工团副团长,总政话剧团团长,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军职政治委员。全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至第五届理事。1940年发表处女作独幕话剧剧本《顽固派的真面目》。1949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地下长城》、《海防前线》、《首战平型关》、歌剧剧本《王秀鸾》等(均已公演或发表、出版),电影文学剧本《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已拍摄发行),作品集《傅铎剧作选》(续集)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会演剧本二等奖、演出一等奖。
G
高 平(1932~),山东济南人。1949年肄业于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历任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战斗文工团创作室研究生,西藏军区文工团创作组副组长,文艺创作员,甘肃省歌剧团编剧,甘肃省文联第二、三届委员,甘肃作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会员。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珠穆朗玛峰》、《拉萨的黎明》、《大雪纷飞》、《古堡》、《帅星初生》、《冬雪》、《山水情》、《心摇集》、《百吻集》、《了然斋诗词选》、《高平诗选》、《中国情节》,文艺论集《致诗友》、《文海浅涉》,散文集《从西藏到东欧》等。
公 刘(1927~2003),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1948年赴香港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赴大西南,当过见习和文艺助理员。发表反映西南边疆的诗歌《西盟的早晨》等。1955年调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1958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山西工地服劳役。1979年平反。主要诗作有《五月一日的夜晚》、《运杨柳的骆驼》、《上海夜歌(一)》《沉思》、《星》、《十二月二十六日》、《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长诗《阿诗玛》、《尹灵芝》,诗集《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夜梦钞》、《刻骨铭心》,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散文集《酒的怀念》等。诗集《仙人掌》曾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
宫 玺(1932~),笔名莞尔非玉。山东青岛人。1950年初中毕业参加军干校,历任航空预科总队学员,炮兵连文化教员、俱乐部主任,南京军区空军创作组创作员,文化部文化科副科长,上海文艺出版社二编室副主任,副编审。上海市文联第三届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第三、五届理事。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我爱连队我爱家乡》、《蓝蓝的天空》、《花漫长征路》、《空军诗页》、《银翼闪闪》、《无声的雨》、《抒情的草原》、《宫玺诗稿》、《冷色与暖色》等。
顾 工(1928~),上海人。毕业于北京汇文高中。1945年参加新四军,历任军部文工团团员,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记者,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红军的后代》、《疯人院》,中篇小说集《被遗弃的天使》,诗集《喜马拉雅山下》、《成熟的季节》、《军歌、礼炮和长城》、《战神和爱神》、《爱情交响诗》,散文集《风雪高原》、《大海的子孙》、《鲜花和乐器》、《寄远方》、《火光中的歌》、《光荣的脚印》,小说集《重逢》、《霸珑的末日》、《情如山水》,话剧剧本《捕匪记》,电影文学剧本《冰山雪莲》、《遥远的旅程》等30余种。
郭建英(1935~),女。江苏徐州人。1960年毕业于江苏徐州师范学院。1950年参军,历任二十四军文工团团员,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师,北京军区五七干校学员,河北省军区文化干事,北京军区文化部干事,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研究室研究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吴起》、《荆轲》,散文集《长城望不断》、《关山集》,散文诗集《流星雨》等。曾获电视文艺星光杯奖等多种奖项。
亲,采纳吧~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女播音员是谁
丁一岚(1921-1998),女,著名播音员。原名刘孝思,曾用名刘啸诗、于虹、路群。 1921年生于河北省塘沽镇。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入延安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群众工作,兼任《晋察冀日报》通讯员。 1942年与《晋察冀日报》总邓拓结婚。1945年10月开始从事广播事业。 抗战胜利后,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任播音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部主任、总室主任等职。 1949年10月1日,她与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主持转播了开国大典盛况。1960年起从事对国外广播工作。 在广播工作岗位上40年,历任播音员、部主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82年至1985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 丁一岚和丈夫邓拓在一起1998年9月16日在北京病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