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五彩虫草瓷器(釉下彩瓷是哪里的特产)_景泰蓝_雍正_乾隆

本文目录

  • 釉下彩瓷是哪里的特产
  • 瓷器鉴定
  • 景泰蓝的作文怎麽写
  • 粉彩瓷的粉彩瓷发展
  • 民国瓷器画师黄晓村
  • 清代瓷器如何品鉴

釉下彩瓷是哪里的特产

釉下五彩
釉下五彩是湖南省醴陵市首创于清末的传统名瓷。初烧制十几年期间就多次获国际大奖,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与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配制而成,材料本身就不含铅毒,这种颜料不需要釉上颜料那样采用含铅很高的熔剂辅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而是在1350—1400℃高温烧炼中,彩料中的熔融物与熔融状态的坯釉互相粘合着,覆盖的釉层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耐磨损、永保花色清晰、鲜艳、明亮。所以,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陶瓷。色料品种繁多,其色泽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色彩效果五彩缤纷、浓而不俗、淡而有神。画面光亮平滑,清雅明快,晶莹润泽,具有饱满的水份感。装饰纹样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中文名
釉下五彩
地点
湖南省醴陵市
被誉为
东方陶瓷艺术高峰
烧制温度
1350—1400℃
快速
导航
品牌文化历史发展情况釉下五彩特点健康又环保成坯工艺相关条目参考资料
位置
醴陵,位于湖南东部,与江西接壤。春秋战国时属楚地,秦时隶长沙郡,汉初封长沙相越为醴陵侯,东汉初置县。其土壤肥沃,自古为产粮区,家给人足。渌水横贯东西,交通便利,水陆相连,瓷土资源丰富,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醴陵实景
品牌文化
清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为用氧化铁着色的豆青。三种颜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
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画工精美,清新雅丽,别具一格,釉层下五彩缤纷,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走向世界。“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它集中了多种绘画方法的综合运用,但由于釉下五彩在高温下变化多端,烧成不易,因此历代传器佳作极少。
醴陵釉下五彩瓷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这种至高品质在陶瓷领域是独一无二的。它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整体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讲究淡雅用色的表现手法,采用双勾分水的独特技法,近于写真效果,水灵通透,清新雅丽,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制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纹透过釉导溢于瓷表,晶莹润泽,具有很高的洁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纹有着看得见、摸不着、永不褪色。而且还具有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无铅镉之毒,耐酸碱,耐磨损,花面永不褪色,经久耐用等特点,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收藏和使用价值更高。正因为如此,醴陵釉下五彩瓷刚一诞生就被选为清廷的皇宫御用瓷,建国以后又专为毛泽东特制生活用瓷。形成了瓷中极品“毛瓷”,被誉为“红色官窑”,屡屡成为国家陈设瓷、国家宴会瓷、国宾礼品瓷和国家领导人生活用瓷。成为了集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收藏性、投资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珍贵艺术品。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家权威部门2011年1月评定,“醴陵瓷器”在全国300个最具价值量的地理标志产品排名中高居第二。近几年来,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高品质引起广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受到收藏界的热烈追捧。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品牌效应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1年八大家陶瓷的胡怀银老师同周建英老师等一起创新釉下堆彩工艺,使花鸟、虫草更具体积感;首创积水技法,使作品色系更丰富,意境更深远。其画风细腻工致,清丽活泼,颇具生气,其作品构图简洁,追求文人画瓷之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令人赏心悦目,将釉下五彩工艺引领至文人画瓷新高度

瓷器鉴定

景泰蓝的作文怎麽写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集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民族内涵闻名中外。景泰蓝是由金银铜贵重金属,集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工艺精制而成。珐琅厂生产的京珐牌景泰蓝以其上乘的质量和浓厚的文化品味享誉国内外市场,它制作讲究,技艺精湛,继承了明清两代优秀的传统技艺,并使其得到了更大发展,形成全新简洁,现代时尚的新一代景泰蓝,引领着全国景泰蓝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景泰蓝是我国金属工艺品中的重要品种。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  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这种铜的珐琅器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因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名景泰蓝。现代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颜色了。历史   景泰蓝景泰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他们用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板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花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用小铲填充各种彩色釉料、用炉火将釉料烧结在掐好丝的铜胎上、用脚踏带动轮轴转动并手持沙石木炭磨光,在散布在京都和郊外的众多的工艺作房里,制胎、掐丝、点蓝、磨光,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景泰蓝的灿烂历史文化。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宫贵族享用、她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的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亦流传着一些的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一件明朝的景泰蓝物件和现今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相比,用我们现在的质量标准来看,她的差别较为明显,当今的景泰蓝在丝工、蓝工、磨工、外表、润色、铜活、沙眼、工的粗细程度都比前者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现在的生产条件远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许多倍。明亮宽敞的车间里清洁的卫生环境使室内的灰尘大大减少,点兰工序不被灰尘所困扰。使沙眼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从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现今的景泰蓝仍是手工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的发展历经了时代的变迁,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品种包括景泰蓝和花丝景泰蓝两大类。其中景泰蓝产品又分为金地景泰蓝和蓝地景泰蓝两大部分。花丝景泰蓝又分为金地花丝、银地花丝和蓝地花丝景泰蓝三大部分,同时花丝景泰蓝里还包括金地泡丝、银地泡丝产品。景泰蓝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已经成为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长久不衰的工艺品。特色  景泰蓝(图3)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棵璀璨的明珠。景泰蓝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的视觉感受以及全部为手工完成的、凝结着制作者聪明才智的工艺美术品为北京所特有。是非常适合于作为家居生活的装饰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以及用于表彰和奖励的奖品和纪念品。本网站笔者为之赞叹的亦正是她那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我们愿为景泰蓝那所特有的古老艺术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因为事先对颜色的筹谋极费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后,也极端钟爱,所有御用陈饰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之多不可屈数,凡瓷料所能制器无不尽有,成化时期继承遗业,未改遗风,仍努力烧制,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虚应故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万历以后,虽然偶然有烧制,并非象以前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以后出品极少。终明代一世,都没能复兴。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景泰蓝(图4)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价格上也让人比较容易接受,因此,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但当代人对景泰蓝工艺画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真正欣赏过景泰蓝作品的为数不多。  张同禄设计制作的“十二生肖景泰蓝”采用传统景泰蓝制作工艺,外形古朴典雅,寓意富贵吉祥,是近年难得的佳作,荣获“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奖”和“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特征概况
   景泰蓝(图5)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元代后期   景泰蓝(图6)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的《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明宣德年间   景泰蓝龙纹瓶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也有少数串联花卉和青铜器纹样变形的装饰,其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色调统一、讲究、装饰得体,装饰铜活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景泰蓝工艺成熟朝,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清代   清景泰蓝龙纹腰圆炉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quot;造办处“。三十年(1691)“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到了时期(1736~1796)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这个时期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北平珐琅工业近况》1928年)。花纹的内容也比明代更为广泛。花鸟虫草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大明莲也演变成精美细秀的勾子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这时已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使丝工技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釉料不仅出现了粉红、银黄和黑等颜色,而且粉碎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釉料研磨的加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了很大作用,产品的砂眼也大大减少。这时的制品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远远胜过明代,镀金厚重。从保存的器物看,至今仍光彩照人,越?;圆润结实,金光灿烂“。可以说,乾隆时期是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景泰蓝与漆器、木器等其他工艺的结合,也是始于乾隆年间。初期,景泰蓝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期的风貌,但已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时期(1821~1851),遗存的作品数量很少。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景泰蓝福寿印盒清代初期的景泰蓝工艺已闻名天下,大量出口国外,成为海外贵族家庭中的摆饰品。这时期的景泰蓝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袭明代使用青铜作胎骨,而是采用延展性能较强的纯铜作材料,应用了新的制胎、掐丝技术。因此,景泰蓝造型比明代更匀实而变化多端,铜丝细薄均匀,掐丝技艺更是丝流畅婉,纹饰灵活精巧。器物的应用范围要比以往更为扩大,除了明代常制作的宫廷寺庙祭器,还出现鼻烟壶、屏风、香炉、围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景泰蓝器物以其浑厚持重,古朴典雅姿态,很久以前就进入国内外艺术市场,颇受人们喜爱。  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的“景泰蓝”;清代乾隆年间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使景泰蓝工艺达到顶峰,其中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最为精致。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原料   景泰蓝鱼耳环制作景泰蓝的主要原料:是(铜)。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它是用红铜做胎,在铜胎上用铜丝粘上各种图案,然后在铜丝粘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经过炼焊、打磨等工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色彩明丽的手工艺品。  景泰蓝釉料随时代变化明代景泰蓝的主要原料是珐琅料,其颜色有蓝、红、黄、绿、黑、白诸种,使用时再用一种进口的油剂调成糊状填涂。烧成后的器物釉面肥厚、色泽晶莹透亮。  清代景泰蓝多数不用珐琅,而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时景泰蓝的颜色又以黄、白二色最为常见。白为车渠石白,黄是一种干黄,而后期的黄发绿或发红。观赏景泰蓝可以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景泰蓝是艺术品,有金属光亮,不同于瓷器、漆器。和瓷器比,瓷器有陶胎、瓷釉,最好的就是青花瓷,色彩艳丽细腻、光洁。

粉彩瓷的粉彩瓷发展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目前主要发现有两个品种: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绿、黄、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红(金红)彩。到了雍正朝,无论在造型、怡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乾隆粉彩瓷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亦称“百花不露地”)、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嘉庆、道光粉彩瓷
嘉庆朝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两件香罐、两件花抓及一件香炉组成)和法器等都属常见。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壶、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压凤尾纹粉彩器则仍多见各种色地,如黄、红、绿等。这一时期描金工艺的采用也较为普遍。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见有各种色地开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艺结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盘等日用器皿,图案以荷花、癞瓜和婴戏图、清装仕女以及各种花蝶虫草为突出。亦常见“吉庆有余”、“麻姑献寿”、“太平有象”等吉祥题材,其中凡属“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种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较精致。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旧混迹人间,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粉彩瓷器也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为精细,具有雍、乾时彩瓷的风韵。据《景德镇史稿》、《明清瓷器鉴定》、《古玩旧闻》等著作介绍,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监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个督陶官。此人在担任督陶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发展仿古瓷。由于他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色彩瑰丽。1949年郭氏亲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类似的器物,以瓶为主,瓶体多为撇口灯笼式,器表纹饰主要以人物为主,有婴戏图,麻姑献寿图,高士图以及古代文人喜爱的琴、棋、书、画图案。继承乾隆时的施彩方法,以珐琅彩为主,部分纹饰加施粉彩,画面纹饰精美,生动活泼。其款识均为红彩篆书或楷书“居仁堂制”、“觯斋主人”、“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等。这种精品在当时古董界称为“洪宪”瓷或称民国珐琅彩。民国早期“洪宪”瓷已成为郭氏仿品的代称。由于制作水平高,当时“洪宪”瓷名噪一时,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宫藏品中还有郭世五专为他自己烧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细颈、溜肩、圆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装饰为主,绘盛开的花卉和草虫、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虫蝶瓶、兰花灵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两种款识,一种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种红彩篆书“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体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艳丽,有的淡雅,远效果较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韵味。仔细观赏,足内面有较大鬃眼,蓝色彩料偏黑灰调,彩料表面不光润,与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则相形见绌。

民国瓷器画师黄晓村

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花鸟画师黄晓村,他一生擅花鸟虫草,解放后供职于景德镇东风瓷厂,于七十年代初去世,早期学艺于吴霭生独资创办的合兴瓷社。此件四条屏作品以工笔兼写意手法彩绘花鸟为主题,配以诗文。除花卉、鸟雀等写生各具形态、特征鲜明之外,准确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姿态,同时于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布局明朗,用笔俊秀,设色清丽,形似神俏,富有笔墨情趣,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让我们缅怀逝去的瓷器大师们。谢谢

清代瓷器如何品鉴

清朝历代仿宋、元、明三代瓷器鉴别要点
清朝历代大量的仿烧宋、元、明三代的瓷器,清代后朝也仿前朝的瓷器,有的时期官窑、民窑都仿烧,特别是皇帝庆寿、祝寿时常常需要制作一些宋、元、明的精制品,以表瓷制作技艺和对瓷艺传统的重视。可见仿品之多,数量大。但是,各朝都有名朝的技术、工艺特点,仿得再像,也逃不了本朝代的特点。由于制瓷的原材料及工艺的历史性改变,也成为仿制的极大困难,所以仿成真品是不可能的,各朝的仿品也有其各朝自己的特点,这才是真实的。
仿品也可能是好的产品,老的仿品也是代表仿制时的那个时代的作品。赝品是指对真品而言,不是对瓷的艺术产品而言。泥和水加上火的艺术是瓷艺术的真谛,是欣赏的根本来源。仿得产品不一定是仿它的价值,而是仿它的形像、神韵,是它所给人类的品味、雅趣。因为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情操,有的仿品还加饰了其他的纹饰和形状部分,这就说明不是仿了价值,而是用其美再加其美,当然有的加的好,有的加饰的不好,但是都是为了好才仿,所以仿不应是次品,而是时代的产品,产物。这主要区别是假冒的,还是老的仿制品,真品,这三种的区分是很必要的,也是需要认真用眼,用脑去认识的,因为假冒仿得是价值。
361.康熙仿弘治器
康仿弘治看治字,真品点水低台字。
碟碗足圈低康仿,碟碗足高才弘治;
假品点水和台平,真假难过高手遇。
注解
康熙仿明弘治的产品多数在治字上出了毛病。真品治字三点水旁低于台字,仿品三点水旁和台字平齐,盘碗仿得足圈比真的低,碟碗圈足低是康熙的,弘治的碟碗圈足高。
362.康仿宣德雪花蓝(酒蓝)
康仿宣德雪花蓝,仿品太精到有嫌。
康熙发窑仿各代,注意鉴别严又严。
注解
康熙时期官方仿、民间也仿,要注意有的仿得太精致,有的仿得太粗,都要注意,宣德的吹釉酒蓝发色不太均、不太好。如果太均好就不对头。
363.仿宋定窑及元明青花
康熙仿宋定窑器,竹刷泪痕不具备。
白釉器品仿宣德,成化弘治万历汇。
仿出明代各朝器,两行六字来认对。
注解
康熙仿宋定窑器,没有仿出来竹刷纹和泪痕,这两个特点很重要,仿宣德、成化、弘治、万历的各种器件。但在仿器上都书写两行六字款,以款上可断出真假,可从胎底釉上断出真假,仿元代的青花,从底足和纹饰、胎釉上都不具备元青花的特点(如:元削足不规则,胎滑粗糙,纹饰画法如葫芦叶,青花用苏料有铁斑)都没有元代的韵味,可见这时期的仿品是一种寄托,不是假冒。
364.康仿宣红出郎窑红
康仿宣红没仿成,仿出鸡血郎窑红;
脱口垂足郎不流,牛毛开片非宣红。
注解
清代康熙朝时仿大量的宣德瓷器,在仿宣德红时没有仿成。结果由郎廷极仿出了郎窑红,郎窑红红如鸡血,釉中有牛毛纹,脱口垂足,白色灯草边。釉到足不流淌,这是削足削的有技巧,火候掌握得好,器物内外开片,没有写款,非常漂亮,,以后各朝从没仿制成功。
365.仿豇豆红
康熙豇豆红色美,各朝都仿难红美;
发色不正底不对,古拙厚重难来给。
注解
康熙时仿宣豇豆红色很好,但后来仿得都不成功,发色都不正,有的底足不对,有的失去了康熙时的古朴。
366.康仿宣德蓝釉薄胎白瓷
康仿青花宣蓝瓷,各瓷都仿白胎瓷; 仿品难仿苏料青,两行六字双圈值;
做为祭器古用品,仿品比宣更美实。
注解
仿宣德青花,但苏料难仿,仿各种白瓷,但仿器件的底都一定含有两行六字的圈款,从圈款上,从色料上可鉴别出真假,为宫内祭器,虽然大量仿造,但仿品存在的精细程度恰是假的标志,从青料、胎、釉、款上看仿品,始终是另类、不是真的。
367.雍正仿汝瓷
雍正仿汝仿得像,只是釉子太透明;
真品用的失透釉,仿品清澈有晶亮;
堆花印花就更假,如当宋汝就上当;
仿汝大多都有款,雍正年制难上当。
注解
雍正仿汝瓷仿得很好,但用的是透明釉,这和宋代的玛瑙作釉不一样,所以还是不真。另外又在瓷器上印花、堆花,这就好辨别了。还有雍正官窑仿得都特意加了雍正年制,这就更容易辨别了。但是,民间仿得没有款,要靠其他条件鉴别。
368.雍正仿哥窑
雍正仿哥很精致,胎质较厚写款字;
仿型堆花青铜器,胎厚堆花非宋的。
注解
雍正仿哥窑器仿得非常精致,但胎厚写有雍正年制款,有堆花和仿青铜器样子瓷器。因胎厚有款又有雕琢青铜器样子,比较好鉴别。
369.雍正仿钧窑
雍仿均窑易看出,色淡釉薄白胎骨;
器底涂有黑釉汁,胎土白色别被唬。
雍正仿钧瓷比较好鉴别,色淡釉子薄,胎是白色的,底涂有黑釉汁。这些与钧瓷是有根本区别的。真钧瓷是黑灰胎、釉厚,底涂铁红色护胎土。
370.雍正仿宋瓷器
雍正仿宋各瓷器,仿宋五大名窑器。
龙泉影青万历前,官派专仿各代器。
雍正也仿康熙瓷,彩瓷纹饰倾雅气。
多雅纹细彩色美,没有古拙更假意。
摸底细腻柔润滑,灯草白齐雍正记。
注解
雍正仿了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也仿龙泉窑瓷器和康熙时期的瓷器,但仿得太精致,多了雅气,失去古拙,特别是彩瓷,更是太过于精致,不管怎么仿都可从底的滑润上看出是带有雍正时的糯米汁感觉,仿品也仿不出宋代的水渍,哥窑横着走,官窑竖着走的特点。而是脱口的整齐灯草边,这些都是雍正仿宋代、仿康熙的特征。
371.雍正仿官窑器
雍仿宋官十分精,透明失透两釉兴;
以假乱真仿得好,看破过精芝麻钉;
支钉露出黑黑色,弄巧成拙黑芝钉。
注解
雍正仿官窑很像,用透明釉和失透釉两种釉仿,达到以假乱真,但在最精处确露出破绽,官窑的支钉不是芝麻大小,胎也不是非常黑的露出着,而是露着硅化后的灰黑色比芝麻钉大。
372.雍正仿明代器
雍仿永乐宣德器,也仿成化各朝器;
仿后也显橘皮重,泥鳅背底滑润细;
笔法不是小笔触,雍正橘皮看要细;
涂抹加重点料假,铁斑不正是假的。
注解
雍正仿永乐宣德瓷器很像,但都难逃雍正时期的胎细,底足多显滑润糯米之感,永乐宣德是小笔触画,而仿品是涂抹加重,点料以加重突出铁斑,但还是逃不了雍正时的橘皮纹感。
373.雍正仿永乐甜白
雍仿永乐甜白像,整身规整全透亮。
注解
雍正仿得太过火了,仿到几乎整俱器物都太薄了,达到全透亮的程度。其实永乐甜白底都比身厚,暗刻划纹饰流畅,但不太规整,这些区别是鉴定的特殊点。
374.雍正仿前朝五彩粉彩
雍仿五彩和粉彩,过于精致和粉彩;
见底可做结论语,滑中常润雍正彩。
注解
雍正仿康熙的五彩和粉彩,都很精致,特别是底有糯米汁感,所以可从过于精致和滑润的胎质上鉴别。
375.乾隆仿前朝前代瓷器
乾隆沿袭雍正仿,各种釉瓷都要仿。
如要区别有几招,咖啡釉口紫口仿。
涂黄釉点仿色底,表示支烧痕迹长;
淡酱色边堆铁花,仿成青铜笨着色。
注解
乾隆时期沿袭雍正的办法,继续仿明代及前朝器物,而且各种釉的瓷都仿,要区别有几种办法:乾隆仿品在器口上为仿紫口,涂了一层咖啡釉子,底为仿支烧的褐红色也涂了一层褐黄色釉子,一般器底边有淡酱色的釉子,也堆塑铁锈色花,仿制品仿青铜器的样子,但仿得不真,细中显得笨。
376.乾隆仿铜绿釉
多烧成蓝显偏淡,多看纹饰胎底见;
宫廷寿庆仿品兴,朝廷仿品不见怪。
注解
乾隆仿铜绿釉蓝淡,铜绿色也都不正,要细心看底和纹饰,在宫廷寿庆时,大量供出仿品,清代各朝都有仿宋代明代的,所以也就不为怪了,从纹饰和底上看青花款料,看底的做工可看出真伪。
377.乾隆仿青花祭红祭蓝
乾隆官民有橘皮,仿元青花细多余。
再仿难有永宣斑,不是苏料难真齐。
祭红祭蓝看底足,糯米汁感真假离。
康熙祭蓝齿咬口,越精越假到整齐。
注解
乾隆官窑民窑都仿前朝代的瓷器,仿元、明青花,铁斑仿得不像,用笔点出斑点,但与真品相差很远,而且根本没有苏料的沉稳感。仿祭红祭蓝,色泽都不够,康熙特有的是祭蓝底边有齿咬口的痕迹,在仿时没有了。也就是说由于精仿把拙古的特点标志仿没了,另外从糯米粉汁的滑润底足上也可鉴别真假,仿元代青花瓷不如元青花沉稳,没有苏料纹饰的特点,有些细致做法是画蛇添足。
378.乾隆仿豆青、哥釉、茶叶末
乾隆仿瓷各朝货,豆青哥釉茶叶末。
色釉和胎交接处,胎釉之间别放过。
精看细小锯齿纹,民仿瓷器骗瓷客。
注解
乾隆时仿各朝的瓷器,如:豆青、哥釉、茶叶末都仿。但是在色釉和胎的交接处,要仔细看才行,仿得有细小的锯齿纹,民窑也大量仿造,容易受骗,千万要注意。
379.嘉庆瓷器仿古瓷
嘉庆帽筒替帽架,婴戏博古清装画。
仕女图多型仿陶,仿古成风瓷质差。
注解
嘉庆朝时,用瓷帽筒代替了帽架,纹饰多画博古图,人物多画清代服饰,盘发结仕女图,器形仿古代陶器,但瓷质不好,对这种瓷多看,有利于鉴别嘉庆仿品。
380.嘉庆仿古瓷不如乾隆
仿古沿袭乾隆朝,按照乾隆仿得造。
波浪纹釉太明显,仿定通体疙瘩釉。
注解
嘉庆仿古瓷一般按乾隆时期的造。但釉面波浪纹太明显,通体出现疙瘩釉,这主要表现在仿宋代定窑器上。
381.嘉庆仿各朝青花瓷
嘉庆青花仿明显,少数能保层次感。
双匀线兴不填色,青花无层色淡浅。
注解
嘉庆朝仿古青花,多采用双匀线画法,内不填色。从画工到胎、釉、色都不像。连康熙时的古掘层次感也消失了。这就更容易鉴别了。
382.嘉庆彩瓷仿品特点
开光轧道压凤尾,万花堆图百花美。
山川风景花藤瓜,为学前朝色之美。
豆瓣绿底学乾隆,但显粗糙应后悔。
注解
嘉庆彩瓷仿雍、乾,但是利用万花堆画法和百花图案,也画山川风景,喜画瓜藤花,底学乾隆用豆瓣绿釉做底色。但釉面粗糙不细,还不如不仿了。画风、画意纹饰也失去了康、雍、乾的特点。
383.道光仿前朝瓷器
道光难比前朝瓷,胎体粗松釉不实。
面有波浪疙瘩釉,画面若精堂名瓷。
懈竹主人慎德堂,可仿牙雕精美瓷。
注解
道光时的瓷器不太好,胎体粗而松、釉显得也不实,釉面常有波浪和疙瘩釉。画工制作好的有慎德堂和懈竹主人款的、堂名款也成为官用瓷。仿像牙雕的瓷器非常精致。从粗胎和釉面可鉴别仿品的特征。
384.道光仿官哥窑
仿官仿哥口酱釉,圈足涂刷黑色釉。
仿了明代器物差,没有对处细胎釉。
注解
道光所仿官窑和哥窑器,口上涂酱釉,圈足涂一层黑釉,对仿品来说也增加了其他釉就肯定不像了,几乎一看就知道不是宋代产品,再加上胎釉又很细,那就更不像了。
385.道光彩瓷
道光精品慎德堂,彩瓷繁多宫廷样。
五彩宫用龙凤碗,花碟虫草仕女常。
注解
道光的彩瓷精品是慎德堂制作的多,宫廷用五彩和粉彩画龙凤,特别是宫廷用的碗画得很美,器物上多画花蝶虫草仕女图纹,仿品失古朴、太繁密。
386.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仿品
晚清瓷器仿辈先,咸丰同治光绪欢。
不仿胎釉仿型纹,出口量大民窑宽。
人物鼻高画小脚,各种仿品轻薄单。 红釉浅淡青暗淡,四朝仿品不过关。
晚清仿先辈的产品很多。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仿器形和纹饰的样子。胎釉不仿,也知仿不了。仿品大量出口,民窑产品也大量出口。人物画的鼻子高,画清代小脚女人(仕女)。各种仿品显得单薄而轻,没有古瓷的厚重古朴感,红色的单色釉浅,青釉暗淡,没有浓艳的色感,所以这四朝仿制品都不过关。
387.清末仿雍正粉彩 雍正胭红小件多,胭红用金吹施多。
胎薄施釉并不均,两行六字楷书多。
雍正橘皮更难仿,特点没有民国多。
雍正圈足糯米汁,难仿滑润有传说。
注解
雍正瓷的特点是橘皮、胎薄施釉不十分太好,胭红用金吹釉,两行六字的楷书款,清末民国时仿了很多。但都可以鉴别出来,就是因为没有雍正特点,在圈足滑润方面也是很难达到真正的糯米质感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