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秦始皇陵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 关于秦史皇的地宫知识
- 秦始皇陵的地宫空间巨大,它当初是如何封顶的
- 急需秦陵地宫的介绍,要气势磅礴的
- 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是什么样的构造
- 关于西安秦陵地宫的描述
- 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是什么样的
- 秦始皇陵地宫是怎么样的
秦始皇陵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皇陵。两千多年来的历代中国人都对秦始皇陵充满着种种的猜测和兴趣。尽管秦始皇陵地宫至今没有被考古发掘,我们也无缘一睹这一世界伟大工程的庐山真面目。但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对地宫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勘探。
整座地宫呈矩形状,地宫墓室的周边有宫墙,根据计算得出,宫墙东西长168米,南北长141米,南墙与北墙的宽度分别是16米、22米,宫墙非常结实,考古专家曾用箭射墙,然而墙体十分坚固,并且还探测出墓室没有进水,更没有丝毫的坍塌。史记中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是说地宫顶部以珠宝钳为日月星辰彩描金绘为云霞星象图。地下以水银为代表的山川河流地理。而且水银已得到考古证实。
秦始皇陵的结构是竖穴式漏斗阶梯状结构。据史书记载,内部有几道墓门,二十八星宿图,水银海,重重机关,各类奇珍异宝以及秦始皇棺椁。至于如何承重,由于结构是漏斗阶梯状结构,随着深度的增加,填土的表面积会逐渐变小,快接近地宫时,估计会采用拱桥的结构设计,压力越大,拱形反作用力越大,就越结实!只有这样才能够承受如此大的重力!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秦始皇陵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西向东的格局。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秦陵地宫会有再现天日的那一天!到时关于秦陵地宫内部的一切秘密、一切真相都将会大白于天下。
也许这时间会很长,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
关于秦史皇的地宫知识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 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 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 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 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 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 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 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 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 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 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 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 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秦始皇陵的地宫空间巨大,它当初是如何封顶的
是用坚硬的石料进行封顶的。
秦始皇地宫的设计也非常完整,包含了各种渠道和机关。
秦始皇地宫的建造也很神秘。如果盗墓贼敢打秦始皇的主意,很有可能会被这些机关杀死。要知道,地宫的内外层设计,各种机关的设计,秦始皇未来棺椁的埋葬地点,都是由相关人员提前规划好的。直到工匠们按照图纸完成施工,人们才选择用坚硬的石头为秦始皇地宫封顶。当大部分地下宫殿建成后,这些人会把陪葬品放在里面。当时整个地宫除了墓室顶部都已经规划好了,然后就有人开始从顶部撤离。
它当初是如何封顶的?
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把秦始皇的棺材放在合适的位置。之后,工匠们会用坚硬的石板覆盖整个地下宫殿。因为这些石板非常坚硬,可以承受土壤的压力,保证土壤几千年不塌陷。通过相关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这些石板可以保证秦始皇整个地宫的完整。重要的是要知道,历史上,在秦始皇陵附近的地狱里发生过一次震级比较大的地震。当时,震级已经达到了8级。但是秦始皇的地宫还是完好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它有多坚固。
排水工作做得很好
秦始皇陵修建时,首先要做好排水设施。毕竟水层的渗漏是影响地宫坍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所有的防水和防渗漏工作都做好之后,工匠们避免了地下水的侵入,然后开始挖掘坟墓的部分。此外,为了防止盗墓贼的入侵,还设置了各种机关,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整个墓挖通后,墓顶开始用石头砌成,然后把整个巨大的地宫封得严严实实,这样封土终于完成了。这一切完美之后,将秦始皇的棺木放入,然后从上到下装载坚硬的石头,然后用泥土密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急需秦陵地宫的介绍,要气势磅礴的
“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据悉,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此次考古探测于去年底启动,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谜底揭开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史记.勘察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是什么样的构造
秦始皇在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秘方的同时,又驱使20万人到骊山,为自己兴建坟墓,以把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都带入地下。古代的帝王一般都有这种迷信思想,秦始皇当然也不会例外。
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
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地下宫殿,位于封土堆之下。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铜车马
关于西安秦陵地宫的描述
秦陵地宫展览馆,又称秦陵地宫,是根据司马迁对秦陵地宫的描述所建。秦陵地宫分为上下两层,通高25.7米,其中地下8.7米,整体以横剖纵贯的手法,再现了秦始皇陵陵园地貌和地宫,向游人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陵的辉煌雄伟和壮观气势。
地面部分,按照陵园布局用260平方米的大型沙盘,复原了秦陵封土、城墙、城门、陵寝、陪葬坑等建筑物。外城东西宽940米,南北长2165米,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东区北边是守陵部队的营房;南区分两个部分,东边是守陵部队的营房;西区也分两部分,南边是宝马良驹饲养场,北边为膳食坊和乐府;北区是荷花池。
地下部分,就是模拟的秦陵地宫。地宫有东西两个墓道,各有两个耳室,耳室停放着车马,供奉膳食,东墓道壁上有六个浮雕,分别是扶苏、成娇、蒙骜、卫缭、王翦、茅焦,他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攻占城池、筹备粮草、治理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西边墓道上的浮雕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分别是媛阴、华阳公子高、荣录等。
地下宫正中面积为121平方米,底部为秦时版土沙盘。秦咸阳宫、秦长城、长江、黄河、太湖、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云南路南石林等均展现在游人面前。秦版土之上,有一条大龙舟,秦始皇的棺椁就在龙舟之上。秦始皇背西面东仰卧其中,棺椁的四角有四盏人鱼膏灯烁烁闪动、长明不灭。秦始皇的棺椁为六层,这是按秦时尚六,数以六记为根据的。椁中四周壁黑色大理石底镶嵌秦始皇一生喜爱的六幅浮雕。
地宫四面,用蜡像雕塑与壁画结合,再现了秦始皇生前的一些重要活动场面:东面是秦始皇登基的场景,北边上方是秦都咸阳宫殿。在主殿的两边分别排列着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宫殿。
在游览此景点之余,也可以去周边转转:
景点
秦锦堂丝绸研究中心 与秦陵地宫距离0.64km
世界八大奇迹馆 与秦陵地宫距离0.67km
秦始皇陵刑徒墓地 与秦陵地宫距离0.98km。
秦始皇陵地宫结构是什么样的
秦始皇陵地宫的,具体的平面布局经专家探讨一共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有78个故宫。可谓是十分壮观。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大江大河,上面有夜明珠装饰成的天空,下面有中国地理图志作为基底,蜡烛以人鱼膏油为主,百世不灭。秦始皇陵地宫的外面是我们所熟知的骊山,也就是秦始皇陵地宫的封土堆。
整个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是以漏斗式阶梯向下延伸的,越是往下,秦始皇陵地宫的面积变化越小,可以说是这充分利用了拱桥结构的设计原理,使外界的压力在秦始皇陵地宫里面得到充分利用。从这保护了秦始皇陵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地震中避免倒塌,就可以看出。可以说秦始皇陵地宫正是由于这样的漏斗式拱形结构,才可以至今完全保存。秦始皇陵地宫东西城,有168米。封土墙的内侧,研究人员发现了石质结构。
秦始皇陵地宫中有千米长的排水渠,以防地下水下渗,这保护好了秦始皇陵地宫不受雨水侵蚀。除此以外,在它的底部有厚达17米的防水层,上面有84米宽的黄土堆,这都充分保证了秦始皇陵地宫里面的干燥。秦始皇陵地宫内是按照中国的地理图册所建造的,所以说大概的内部形状是与中国秦朝当时的领土轮廓是差不多的。在秦始皇陵地宫的东边,考古人员发现了5条墓道,而在西边和北边考古人员也各自找到了一条,除此以外发现的其他地方都是陪葬坑。
秦始皇的墓室应该分成了4块,但目前就已经发现了东西两个墓室。秦始皇陵地宫下面到底什么样子,现在对于我们还是神秘而不可测,所以现在也没有人知道它里面具体的形状是什么。我们对秦始皇陵的挖掘也并不能现在进行,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样的奇观,我们只有慢慢的等待,等到以后的技术发达之后,考古人员才会再对秦始皇陵作出详细的勘测研究。
秦始皇陵地宫是怎么样的
秦始皇陵地宫主要是放置棺椁以及随葬品的地方,在近代有考古专家探测之后发现,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下面,距离地面35米,东西长达170米,南北宽145米,现如今人们对于地宫的结构非常好奇。
整座地宫呈矩形状,地宫墓室的周边有宫墙,根据计算得出,宫墙东西长168米,南北长141米,南墙与北墙的宽度分别是16米、22米,宫墙非常结实,考古专家曾用箭射墙,然而墙体十分坚固,并且还探测出墓室没有进水,更没有丝毫的坍塌。
而历史上在关中地区,曾经发生过八级的地震,而秦始皇陵却安然无恙、完好无损,这主要得益于宫墙的坚硬,而这座地宫自然也是靠墙体支撑。然而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中除了有宫墙,还有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正是这种阻排水渠的结构才使得主墓室始终没有被水渗透,要知道秦始皇陵墓整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地,而阻排水渠有效的防止了墓室进水。
据说地宫中还有水银,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也就是说地宫内布满了水银,这也是经过科学探测得以发现的,据说水银在地宫中四处流淌,主要就是防止盗墓贼盗墓,其次还可以使得地宫中的尸体和随葬品不被腐坏。
地宫错综复杂的机构以及许多墓道,都象征着帝王身份和地位,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而地宫的支撑物除了结实的宫墙之外,还有秦始皇陵地宫的设计原因。
秦陵地宫是竖穴式,墓道以及木椁上方都是以夯土密封,这样看来,墓室内外都比较严实,但是空间就不大,而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李斯作为地宫修建的负责人,他曾说了一句话“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也就是说地宫的外面应该是有一个外壳,也就是保护和支撑地宫的,再者地宫结构同时又是漏斗阶梯状结构,越往下挖,填土的面积就会越小,最后到接近地宫时再利用拱桥的结构设计原理,也就是说外界的压力越大,里面拱形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地宫内部也就越结实。
这样看来,地宫不仅可以承受外界重大的压力,而里面的空间虽大,却也同样更加结实牢固,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地宫虽然是空的,而且也有较大的空间,但是考古人员并未真正了解秦陵地宫,所以里面究竟如何也无从知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