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求历史求价值
- 古币一般都值钱吗
- 北周天拿元年铜牌子收藏有价值吗
求历史求价值
直径多少(大约也行)
以下介绍古钱币的具体辨伪方法,收藏者可以据此作为参考。
1、 从工艺辨伪
(1)翻砂法的鉴定
凡用翻砂法造的伪钱都以下特征:
由于历朝铸钱工艺不同,加上因地、因时、因人的差异,铸造的粗细均有不同。从大体上讲,古代铸钱工艺除个别时期外都较讲究,故铜质紧密细致,光洁度高;特别是传世日久,表面自然磨损,火气尽退。伪造者的翻铸工艺一般不是很讲究,因此铜质疏松,表面砂眼、气孔多,即使经过打磨,也不及自然磨损那样温润而有光泽。总的来说,翻铸伪品是不难辨认的。但要注意,古代有一些私铸钱,其铸工较差,表面粗糙,但非伪品。
翻砂造伪一般取真钱作模(即作母钱),翻成后的伪钱冷却收缩,再磨去表面粗糙层,就比真钱小了。钱型愈大,这种情况愈明显。同时翻砂造伪的工艺过程亦于古代不同。古代铸钱只需将砂箱翻身,不需要将母钱一个一个拿出来,因此砂模受力均匀,钱币的厚薄也基本一样。伪造者以真钱作模翻砂,取钱时砂范受力不均,造成轻度变形,所铸伪钱也略有厚薄。这种情况多表现在大钱上。因为大钱份量重,取钱时易使砂范变形。所以若遇到厚薄不均的古钱时,应观察其有伪造的肯能。
伪钱铸成后的打磨方法也与真钱不同。古代正规铸钱,大批生产,浇铸成形的毛胚用方形棒(方贯)穿在一起,固定后装在转轮轴上,在转动中用锉刀锉边,因此锉伤痕绕钱而转,深而有力,与钱边呈平行状态。伪造者是一手拿钱,一手拿锉,逐件反复锉磨,因此锉痕细弱凌乱、不规则,有时与钱边成垂直或交错状态。
有些古钱币铸成后未经流通,或流用不久即入土埋藏,千百年后出土时大多轮廓峻深,文字生涩,锉痕还历历可见。如流通过久,文字平夷,则锉痕也自然消失。如发现文字平夷却有新的锉痕者,应即研究是否作伪的可能,是否系伪造者取文字较平夷的真钱作模而成。
传世的古钱由于长期穿在绳索上,穿孔自然磨损,光滑无棱。翻铸的伪钱或锉刀锉孔,或以极细的金刚砂泥图在麻绳上,将钱穿于绳上来回打磨,也能使穿孔光洁。但真品穿孔的磨损程度天然均匀,而人工挫磨,不易掌握轻重,磨损程度不等,有时还会伤及内廓。
还有一些伪铸成后未用锉刀加工,即涂上伪锈,因此侧面出现不规则突起,较厚的伪钱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磨砂技术不精,致使两个砂模合拢处外倾,铜汁溢出所致。
有的为钱翻铸不精,轮廓方圆不中规矩,要是外轮不圆还可用锉刀修,内边不圆就麻烦了,只能用刀修,稍一不慎,即会刻伤边缘,“延佑通宝“的伪钱就是如此。所以玉到轮廓不规则、或有刮削痕迹的古钱时,更要加倍留心是否有伪作。
有些伪造者还会故弄玄虚,翻砂时将模钱范上转动方向,打了两个印子,这样四个字就成了八个字。古代大量铸钱,难免不出现次品,俗称“摇头“;而伪造者只生产几枚,按理不会出现这种次品,但伪造者恰恰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售其术。
(2)改刻法的鉴别
正如前面所述,市场上最常见的改刻方法是把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这是因为“一方面三字刀发现数量很多,价格低廉;另一方面,三字刀与六字刀的形态相似。由于保留了两个原字,必然造成后刻的文字与原字的书体风格不一致。其二由于保留了首尾两字而在刀身中部刻出四字,这样势必造成中间略低于两头,呈凹陷状。为了防止暴露上述缺点,也有人在伪造时将所有的币纹铲去,全部改刻。这种伪品,虽避免了中间凹陷和币纹风格不协调的毛病,但仍在锈色、文字等方面留下痕迹,如面背锈色不一,文字不符合战国时的书体风格等。
对于这类伪钱,由于是改刻,就必然将原来的币文磨去,然后再改刻出别的文字。经磨刻的钱,其份量就要减轻,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类钱真的要比真钱轻。而且,改刻后的钱,原有的氧化层已被去除,必需另做伪锈。但后作的伪锈很难与背面原来的锈色协调。所以背面锈色差异也会构成伪迹。改刻的文字系伪造者所书,且又是伪造者一刀一刀地刻成,在钱身上也就难免不留下条条刀痕。再看铜质。比如先秦的铸币都是用青铜铸成,若用紫铜来改刻,此币属伪无疑。因此辨别铜质也是鉴别改刻法的一种手段。
(3)拼合法的鉴别
在所有钱币造伪中,打制拼合法应该说是最简单的,它既不像改刻法那样需要较高的该科技艺,也不想翻砂法那样要求更高的翻砂技巧。这种作伪方法固然简单,辨别起来也更简单,其辨别方法主要是辨声。因为打制拼合法是有两块铜片胶合而成的,中间必定有空隙,只是作伪过程中用药水浸泡过,新生出的铜锈把空隙给覆盖了而已。因才在辨别过程中,如果光用眼睛去看,很难辨别出钱币的真假。这时如果将钱轻轻摔以质地较硬的平面物体上,所发出的声音沙哑沉闷,与一般的钱币大有不同;或者用手轻轻敲打钱币,钱币也会发出破声。
另外,除了用声音辨别,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类钱币的钱文和锈色,因为打制拼合法所制出的钱币,文字边平、呆板,没有突起感。这在感官上一目了然的。如果把钱币拿到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不仅可以发现字迹的特殊性,其边缘的缝隙也历历在目。
(4)挖补法的鉴别
在古钱造伪中,挖补法是经常被采用的。所谓的挖补法是将普通真钱币文的部分笔画挖去,再补上所要伪造的画;或是将币文的某一字全部挖去,然后再填上另一文字。前者其具体的制作方法又有两种:一种是用七八成干的油漆粘合钱面上,待干后再刻出币文;另一种是把铜质刻成的币文笔画焊接在钱面上。
用这种方法制出的伪钱,由于币身绝大部分都是真的,而且假的部分也做得很隐蔽,不仅把漆刻成的币文笔画做的很像其他部分的锈色,且还有意把原字保留下来的部位高突笔画擦出铜色,以图消除人们对此字质地的疑心。这样就很容易让人受骗上当。对于半圆环钱这类伪钱要从内穿上来破。秦半两是方穿,而半圆环钱是原穿,伪造者就把方穿改为圆穿。这种文字是拼凑而成的,显得别扭,不自然。某些笔画系用油漆堆刻而成,质地脆嫩,容易脱落。
伪造古钱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翻砂、改刻、挖补、和打制拼合,只要我们掌握它的制作方法和特征,则伪钱不难辨别。
2、 从特征辨伪
以上所述的辨伪法都是从微观方面入手,从宏观来辨伪也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古钱币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
掌握古钱币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是鉴别古钱币的基本依据。古钱币的重要特征包括钱文与形制两个方面。古钱的文字简称钱文,钱文的书体有篆、真、草、行、瘦金及宋体等多种。即使是同一书体,其笔画也有顿挫转折的变化,丰腴劲瘦的不同。所谓形制,即方孔圆钱有的有轮有廓,有的有轮无廓,也有的轮廓全无(如半两等);他们的穿孔有大小,钱肉有薄厚,轮廓有宽狭,又有重轮重廓(如乾元重宝,货泉等)及背星、月等多名目;钱文有直读、旋读(即环读)及传形(即文字左右易位)的不同;铜质有青铜、黄铜、红铜、白铜等的差别;其铸造工艺则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总的来讲,每个时代、每种钱币都有其各自的风格,即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以这些特征来定真伪是比较科学的方法。如一枚古钱与它的时代特征差别极大,应注意是否是伪品。要掌握这些特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日积月累,长期按触实物。不仅要注意稀有的珍贵钱币,更重要的是观察大量的普通钱币,因为这些常见品,较少真伪问题,它们能真实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的特征。
(2)锈迹是鉴定古钱的重要方面
分辨铜锈真假是鉴定古钱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入土百年以上的古钱,锈蚀程度往往较深,锈渗入钱体内部,板结坚硬,行业人士称“入骨锈“,用手一般扣不掉,即使用金属工具也难以剔除。做假锈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仍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如红锈及水银锈是不能用土埋、浸药的方法来取得的。
所以又红锈或水银锈的古钱可靠性较大一些,同时伪造的铜锈质松,浮而不实,用指甲使劲捏一下,就会刮落下来。真的铜锈深入铜质内部,与铜质紧密结合,虽薄似蝉翼,却不易剔除,氧化严重的会产生硬绿,有硬绿的古钱可靠性更大,伪造的硬绿更容易剥落,如果说一枚古钱上应是硬绿的却露出了铜质,即可证明是伪钱。
有些伪锈必用盐制作,这种锈色一般呈“粉绿“,锈层薄而硬,只要用舌头一舔,凡有咸味者均为伪制;有些伪锈用醋或杏干水一擦,就会脱落;无论何种伪锈均经不起水煮,只要放在沸水中浸泡数分钟,或用碱水洗刷,马上就会原形毕露。还有一些古钱没有入土,或入土时间不长,因此无铜锈;但传世日久,古钱的表面在空气中也会产生一种色泽,俗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的沉重,假的轻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的一层,放在水中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一般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就会基本失去。不过放在水中浸泡或用开水洗刷,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不能轻用,如在时间、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辨伪往往要立即做出判断时,方用此法。
另外,凡做上去的锈,一般都容易脱落,其锈层往往能被指甲或火柴棍抠去。
一般传世的钱币,很多没有锈色,但色泽古朴。无锈的古钱很难鉴定,即使是专家,也有些棘手。这必须根据它们的形制及文字来鉴定真伪。
(3)从钱文入手
钱文就是钱币上的文字,包括文字的组成,字体风格和字迹清晰程度等,凡与之有关的,均属之。
古钱辨伪,文字是重要的一环。伪作的文字软弱造作,而真钱书体则刚健自然。
辨钱文首先可看字体的风格。各种时期钱币的字体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先秦以前的布币、刀币上的文字属“金文“一类,即大篆,而秦统一六国以后用“小篆“,两种篆体风格不同,书写上也略有差异,前者更古朴,笔画和曲折度较大,另外,即同是使用小篆,时代不同,风格也不同,如王莽的货币有“垂针篆“,北周有“玉箸篆“。凡作伪者,往往字迹上会露出痕迹,或笔画呆滞,或与钱文整体气韵不协调等。
辨钱文还要看字迹是否清晰。真品一般以母钱翻铸,假钱虽可能用真钱为模钱,但这真钱一般都有磨损,不可能超过母钱,这样翻铸出来的假钱虽然铜质很新,但字迹却显得模糊。当然,磨损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得模糊,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大多数情况下,字体与整个钱体的磨损情况是一致的,如钱体铜质交心,而字迹模糊,显然造假的可能性就大了。凡遇到字迹模糊的珍稀钱币,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4)从形制入手
钱币形制包括造型、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等。先秦刀币、布币的币身大多极薄,其浇铸口刀币在环上,布币在首端,边缘常有浇铸时溢出的余铜。而作伪者大多不懂这一点,反复加工,将余铜磨去,这往往就画蛇添足,一看便知。不同时代的钱币,铸造时所用的合金比例也有所不同,春秋战国到三国,主要以青铜为主;明清钱币主要用黄铜,新疆清代用红铜,又称“红钱“。清代咸丰保福局铸造的保福钱,皆用红铜铸,而造假者不知其详,用黄铜造之,从而露出破绽。
总之,古钱币的辨伪要多看实物,多接触实物,比如博物馆展出钱币之际,是个绝好的机会,钱币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
古币一般都值钱吗
古钱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也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和潜力。但是,并非所有的古钱都具有收藏价值,收藏古钱币时有必要掌握识别技巧,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弄清历史价值。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发现的“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政权的钱币收藏价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币铸量少,且流通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贵。还有一种被称为“罗汉钱”的钱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时,因军饷不足向当地喇嘛借了铜佛和18尊金罗汉,铜金共熔铸成钱币,当时在钱币正面印有标志,即“康熙通宝”的“熙”字少一竖,以便日后识别收回,因钱是熔金罗汉所铸,民间称其为罗汉钱。
其次要了解现存数量。遵循“物以稀为贵”的集藏原则,既要看年代是否久远、流通时间的长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蚁鼻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此外,如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一辽墓中发掘的“大康六年”纪念铜币,也是罕见的珍品;1984年在宁夏银川贺兰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宝”篆、真书体对钱,引起藏界轰动;迄今为止仅发现一枚的南康“大齐通宝”、西汉时的“国宝金匮直万币”等,均堪称币中的“孤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还要看文化价值。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系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其书风端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淳化元宝”由宋太宗赵光义用楷、行、草三体书写,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使宋代钱币文字艺术走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还有宋代的一对钱,原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宝”之誉的古钱币均属此列。
此外,掌握观赏品相至关重要。古钱币的投资价值、增幅大小与品相密切相关,同一钱币若有品相差异,则价格之差往往高达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足见其品相的重要。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
北周天拿元年铜牌子收藏有价值吗
有。
它不仅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还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市场上高仿品很多,价格也不菲。
钱币指在商品交易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由铲形工具钱演变而来。有银质的,多数为青铜的,后代专指铜铸币。原始的钱币与工具钱同形状,后来逐渐脱离,具有自己的特点。这种货币便称为钱。钱字由此成为货币的名称之一。钱的使用地区,最初是在西周、东周、晋国,后来扩及燕国与秦国以及与它们接壤的国家之边界地区。钱币以釿为货币单位。秦始皇统一方孔半两钱,废各国钱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