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的故事(长江经济带的历史背景)_长江_黄河_长江流域

本文目录

  • 长江经济带的历史背景
  • 长江的作用
  • 长江和黄河的简介
  • 为什么有长江经济圈,没有黄河经济圈差别这么大
  • 长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

长江经济带的历史背景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
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下文同)的43个地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该经济带国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亿多,GDP总计1.4万亿元,分别占沿江九省市的27%、44%、62%和全国的4%、18%、25%,其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GDP分别为沿江九省市的1.6倍、2.3倍、1.4倍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6.2倍和1.4倍,在沿江九省市和全国的经济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

长江的作用

长江作用:

1.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

2.水力发电;

3.丰富的渔业资源;
4.灌溉农田;

5.长江流域目前形成了长江经济带,对于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扩展资料: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长江经济带

长江和黄河的简介

长江简介: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在世界大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长江也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

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刚果河流域跨非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黄河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

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扩展资料:

黄河的发育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的变迁,在成河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事实上,黄河下游泥沙的堆积与黄土高原有着很深的联系,一开始这个地方水土流失并不严重,只不过后来这种情况受人类的行为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

历史上黄河平原河段的河道也发生过演变,不过这些河道的演变对于黄河发育的整个过程来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长江同样也是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上海等十一个省,最终向东流入东海,长江是亚洲所有河中长度最长的河,是世界第三长河。

长江的历史变迁有着很多故事,古长江早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只不过当时绝大部分被海水所淹没,几亿年的时间过去后古长江仍然被地中海占据,当时西藏等地方都是一片大海。

今长江的形成发生于距今1.4亿年的燕山运动,当时青藏高原慢慢抬高,形成了许多高山深谷,中下游地区山脉逐渐隆起、盆地慢慢凹陷,古地中海也开始慢慢退缩。

后来,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逐渐形成,古地中海消失,到了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发生了一次很强烈的变化,从而使东西古长江连接到了一起。

参考资料:黄河-百度百科

                长江-百度百科

为什么有长江经济圈,没有黄河经济圈差别这么大

自古人类逐水而居,有丰富的水资源便会形成人类聚集,而长江是我国流量最丰富的江河,所以聚集在长江两岸的人非常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大量城市,最终形成了经济圈。

长江天然水量优势

长江经济圈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入海口位置的几大城市所共同组成的。这一地区水资源丰富,并且城市都是沿江而建,依托于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进行海船运贸易十分的发达。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世界接轨,通过船只贸易,便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虽然这些城市都不沿海,但是通过长江可以源源不断的到达海上,所以这些城市发展非常好,也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长三角经济圈。

黄河频繁水患且改道

而黄河我们大家都知道, 历史 上黄河的入海口并不是在当前的山东东营,而也是在江苏省境内,大概位于现今的淮安市以东区域。

因为黄河所含泥沙量比较大,所以 历史 上黄河下游洪水泛滥严重,这便影响黄河沿岸的人类聚集,最终也不会形成大型城镇。

虽说当前黄河夺山东境内的大清河在东营入海以后,也会形成三角洲,但更多是湿地环境,没有航运功能。

黄河没有通航能力

最后,上面说了,黄河含的泥沙量比较大,从中上游开始所携带的泥沙便不断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下游地区便形成了地上河,这完全没有通航的可能性。

加之黄河流域支流非常少,不能对黄河进行有效的水资源补充,而且在中游地区有瀑布大型落差,这使得黄河连最小的通航能力都不具备,最终也不会形成经济三角洲。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长江和黄河

就算到了交通运输十分发达的现代,内河航运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带”(又称经济圈或经济区),通常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从经济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交通运输的发达与便捷,对于经济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带的范围越大,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有能够完整串联整个经济带的交通运输方式。

长江经济带区域图

因此,如果要以河流水系为单位形成经济带,那么必定需要通过河流的航运功能来串联流域内的各个城市,从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实现人流和物流的畅通。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就是依托长江极其支流的庞大水运能力,把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众多城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总面积205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均超全国的40%。

长江航道

目前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其中一轴就是长江黄金水道,也是最重要的依托。我们再来看北方的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国著名的母亲河,全长5464千米,流经9个省区。但是,黄河的年平均径流量只有580亿立方米,只有长江的十分之一,而且水位季节变化极大,加上黄河含沙量极大,下游河床淤积,形成地上河,河口三角洲也不断淤积生长,加上冬季河流结冰封冻,以及时有凌汛发生。这一切,使得黄河几乎没有航运的价值,是一条航运能力极弱的河流。由于没有了黄河航运的依托,也就无法形成“黄河经济带”了。

长江经济带

一是 历史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而同时期的长江流域,以南京为都城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连续三百年,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史称六朝时期,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之后的隋唐虽然建都西安,政治中心北迁,但是经济中心还是在长江中下游,也就是唐朝设立的江南道,这一区域发展到清朝时期的江南省,GDP已经占到全国的2/3强。隋炀帝拼命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联通南北中心,也方便南方物资运往首都,决不是为了烟花三月下扬州。二是自然。黄河泥沙多就不说了,冬天还有冰封期,夏天又常常洪水泛滥,甚至决堤,因此下游至入海口 历史 上曾多次改道。那么经济圈的位置也会跟着改变,成员自然也会变。所以现在的黄河流域没有龙头,没有领头羊,核心城市也不多,经济圈又从何谈起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长江经济圈到底是算哪些地方?从官方定义看,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其GDP总量占了全国的40%,可能这一带的经济实力也有多强。

经济圈,又叫作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经济区, 想必这个时候,大家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有长江经济圈,而没有黄河经济圈的原因了。很简单,由于黄河地处我国北方,从南北朝开始,我国经济中心就开始南移,再加上北方气候、环境等,导致目前北方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弱。

以今年前三季度而言,我国10强城市,目前仅有北京一家,其它都是南方,其中长江经济圈就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七家。反观黄河经济圈,除了山东、河南两大省份之外,其它省份经济实力明显跟不上。

再从大城市看,全国10强城市一个也没有,20强城市仅有济南、青岛、郑州三大城市,连西安在今年前三季度也仅仅处于21。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了吧,简单的说,黄河沿线的经济不行,达不到经济圈的要求。

长江从青海出发,经过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上海,一路到进入大海,比较直,一年四季有水流,而且流经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把这些经济份量极重的大城市还有众多中小城市贯穿起来,经济影响大,所以有长江经济圈。黄河同样流经几个省,但有个大几字弯,一路不怎么直,还有枯水期,水流不稳定,不利于运输,加上流经的大中城市没有长江的多,多种原因导致没有黄河经济圈。

我认为长江与黄河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航运,长江便于运输,你就看看长江与黄河那个能通大的船,通的远。就知道为什么没有黄河经济圈了。在现在海权时代,长江流域是仅次于沿海地区的,黄河区域没有这优势。

黄河经济圈是有的,

河套经济圈,

它很不稳定,

黄河经济圈以大豆,高梁,小米,土豆,地瓜为基础,

以豆腐,豆渣,豆粕,豆饼,高粱米,高梁酒,高梁杆,为主要农产,

喂马,喂骡子,喂驴,喂黄牛,骡耕地,

吃猪,驴肉,

种植油桐,核桃,枣,山楂

烧土砖,土瓦,

河南河北陕西,

汉,晋,随,唐,都是黄河黄曲经济圈,

由于长年支持西都长安,生态破坏严重,

唐代之后五代辽宋战乱生态退化。

西连河西走廊,东接内地。

黄河流域的城市和省份,现在经济发展不行,本身寻求突破的主观意愿小,国家政策和投资,也相对少。自然还不会有经济区。

依托黄河的经济带是有的,其实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就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河洛文明与长江文化融合形成的,几千年来,黄河流域的洛阳,开封,西安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只是到了蒙古和满清两个异族朝代,为了同时兼顾统治中国和北方游牧地区,重心才离开中原到了北方边地,又因为近现代,海洋贸易兴起,陆路丝绸之路衰落,才导致与陆地丝绸之路衔接的西安洛阳衰落,以及沿海沿江的东南地区崛起

很简单,黄河没有航运价值

长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长江流域文化有哪些

  长江流域文化有哪些,让我你带你开看看,长江文化,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归趋性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以下是我分享的长江流域文化

  长江流域文化有哪些1

  长江正源是一个宽阔的地理单元,它包括昆仑山至唐古拉山间的广阔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长江历史悠久,那么长江流域文化有哪些呢?在长江流域,溯江而上依次分布着吴越文化区、楚文化区、巴蜀滇文化区。其中,以楚文化的影响为最大。楚文化的扩张,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逐鹿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至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山东省境,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楚文化崛起于长江中游楚文化的崛起与楚国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春秋早期,楚国开始变小为大,变弱为强,称雄于江汉之间,但楚人并不以此为满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史记·楚世家》)中国即中原,其问鼎中原的野心溢于言表。两年之后,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楚武王转战汉水西东,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吴越文化及其楚化长江下游的江东,大致以太湖为缓冲的水域,北有吴国、南有越国。东周的吴就是西周的宜,或称“勾吴”;越即戉,或称“于越”。吴越虽是两国,土著却是一族。 吴国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宁镇丘陵为主体,扩展到皖南的大部分丘陵,苏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某些地方。越国的疆域以宁绍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为主体,扩展到浙西、皖南的山地。有时,越人从杭嘉湖平原西出,渡过长江,渗入淮南。巴蜀滇文化地处长江上游的巴、蜀因为山高水险的地理环境所限,长时间处于相当闭塞的状态,直至春秋战国之际,这里的文化面貌仍无重大变化。后来秦、楚对抗,才给长江上游的文化带来了加速发展的机缘。蜀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应在今成都市辖区之内。这里“地称天府”,据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 、犀、象、毡、耳毛、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铙。”总之,物产丰富。

  长江流域文化有哪些2

  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长江,日夜奔流,向浩渺的东海倾吐着亿万年的脉脉深情。纵贯6300公里,流淌天地间的长江,滋养着无数华夏儿女,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也是涵养中国人民拼搏进取、创新发展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长江流域人杰地灵,思想荟萃,润泽流长。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吴国兴修贯通江、淮的邗沟,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开端;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描绘了130多项中国古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其中大半来自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下,是勤劳的长江儿女用自己的双手绘出的“长江盛景”。

  长江文化,既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池州陵阳,一座由旧粮仓改造的粮票博物馆,20万张粮票记录了物资匮乏年代的.生活光影;长江铜陵段的一个废弃码头上,建起了一座微型图书馆,宛如江上悬浮的盒子。长江岸边有故事,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与江相伴,激活更多沉睡的“文化库存”,长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与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也是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

  在20xx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金秋经贸周活动开幕当天,长江数字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启动。博物馆将通过5G、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全息影像等技术,向观众展示长江流域文化历史,成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传统,而又现代时尚、面向未来的文化综合体。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方式,我们才能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互联网+”创新,既有对长江文化的持续解读,也有对关键人物的内容“解锁”,这是涵养长江历史文化根脉,是让奔腾的每一朵浪花,都诉说曾经的精彩。

  从热烈火辣、开放旷逸的巴蜀,到情怀浓烈、自强不息的荆楚,再到清新雅致、灵秀精巧的吴越,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江文化体现出崇德重义、明理重学、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放融合、团结和合等精神要义。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不仅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更要激活流淌于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如今,与长江紧密相连,这里走出了全国第一个自贸区,也有全球在建装机规模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继承“首吃螃蟹”的胆识,依靠“勇涉险滩”的精神,千千万万勤劳朴实的长江儿女,以精神为舵,以文化作桨,绿色发展理念在这里不断延伸,让唇齿相依的长江沿岸城市生态和谐共生。今日的长江经济带,仍能从文化中汲取丰厚的养料,正是民族精神传承发扬的体现。

  黄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接续长江的文化滋养,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守住长江文化的精气神,才能铸就长江经济带发展之“魂”,共同推动沿江十一省市高质量发展,用我们的拼搏奋斗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历史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全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而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
自近代以来的150 多年的时间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842-1949)该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1949~1978年)该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2014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沿江五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情况,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今年以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综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重点围绕“共同谋划‘十三五’长三角协同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就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重点专题合作、完善合作发展机制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