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雾霾的建议(我们如何治理雾霾)_颗粒物_吸烟_排放

本文目录

  • 我们如何治理雾霾
  • 防治雾霾的建议10条是什么
  • 面对雾霾,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我们如何治理雾霾

1、治理雾霾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燃油机动车使用量。“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2、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

3、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但很多城市往往只有入城后的终端罚款机制而没有入城时的清理预防机制。

扩展资料

各国对待雾霾措施:

英国人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

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

上世纪80年代,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黏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黏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2013年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

防治雾霾的建议10条是什么

防治雾霾的建议10条:

1.尽量不出门,尤应避免户外晨练

起雾时气压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容易使人感到胸闷不适。早晨潮湿、寒冷的雾气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展练,以免诱发心绞痛、脑出血等疾病。

2.外出戴专业防尘口罩

由于细颗粒物太细小,市面上的棉纱口罩只具有防尘作用,无法阻挡PM2.5。经过国家批准的KN90、KN95、N95级别的防尘口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过滤细颗粒物,对大部分细菌、病菌等都能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

3.外出归来即清洗

在雾霾天气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肌肤,换上干净的衣物,以免将细颗粒物带入室内,加重室内空气污染。

4.饮食清淡多喝水

在雾霾季节,心血管病患者宜进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多吃梨、橙、萝卜、枇杷、百合、莲子等清肺化痰的食物。

5.适当饮用“清肺除尘”茶

桐桔梗茶、桐参茶、桐桔梗颗粒、桔梗汤等具有清火、滤肺尘功能,能增强肺泡细胞排出有毒细颗粒物的能力,有效协助人体排出体内积聚的PM2.5颗粒物及其他有害物质。

6.适当服药

心血管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保护心血管的药物,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痉挛,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预防心肌梗死、中风发生,保护心脏健康免受浓雾侵害。

7.雾霾天气少开窗

人每天有70%~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PM2.5的危害效应更大。雾霾天气紧闭门窗是错误的,因为室内空气需要流通。但不应在早晚开窗通风,因为此时污染最重,等太阳出来后(中午前后)开窗通风换气为好。

8.少吸烟或不吸烟

香烟烟雾中含有大量PM2.5,对人体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应少吸烟或不吸烟。如果无法阻止周边的人吸烟,那就应该尽量远离烟雾环境。

9.适当种植绿色植物

绿萝、鱼尾葵、万年青、富贵竹等叶片面积比较大的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PM2.5,可降低室内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

10.利用设备除尘

可以用空气净化器过滤PM2.5,也可以用超声雾化器、室内水帘、水池、鱼缸等吸收空气中亲水性的PM2.5,净化空气。

面对雾霾,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1、少开车,减少机动车的du尾气排放,多使用公共交通zhi工具,绿色出行;

2、减少电力耗损,节约用电;

3、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烟花爆竹的燃放,焚烧垃圾等;

4、尽量少吸烟;

5、雾霾严重时尽量少出门,给家里购置一部空气净化器。

扩展资料:

雾霾的主要来源:

第一: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 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第五: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