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念)_英雄主义_英雄_托尔斯泰

本文目录

  • 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念
  • 罗曼罗兰简介及名言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2)
  • 罗曼罗兰的英雄观是什麽
  • 罗曼罗兰英雄主义原句
  • 如何理解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是两个要素的结合

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念

由此可见,罗曼·罗兰在此时,已将以强力称威从自己“英雄”概念中排开,而把“为公众服务”,“全人类忠仆”的孙中山,列宁,甘地等奉为“英雄”,这就使此概念包含有崇高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人道观念。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的罗曼·罗兰,思想与先前写“名人传”时增加了实践人道观念的社会内容。
对于傅雷信中对“不抵抗主义”的表述,罗曼·罗兰作了一番指正。他首先认为,这个问题“所设太广太繁,非短简可尽”,但他在对印度著名的甘地的不抵抗主义行为进行论述后,明晰地说:“余将首先声明,余实不喜此‘无抵抗’之名,以其暗示屈服之观念,决不能表白英雄的与剧烈的行动性,如甘地运动所已实现者。唯一适合之名辞,当为‘非武力的拒绝’。”
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最早成书于1913年。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西方世界有关文明的认识问题,尚未进行深度反思。在二十多年后,罗曼·罗兰显然对此问题有了新的心得:“盖吾人对于国家或党派实行强暴时之残忍,决不能作何幸想。吾人不能依恃彼等之怜悯,亦不能幸图彼等攻击一无抵抗之敌人时或有内疚。”
基于此,罗曼·罗兰意识到,不抵抗主义这样的事,“宁勿轻于尝试!否则即不殒灭,亦将因恐惧而有中途背叛之日。”可以说基本否定了这种思想和做法。虽然他在信末以理想主义的信念说:不论其是否使用武力,人类必将向统一之途迈进!
罗曼·罗兰的原信,傅雷将其影印制版,置于1935年3月出版的中译本《托尔斯泰传》卷首。傅雷还将此信翻译出来,附加了一个《论无抵抗主义》的标题,作为代序刊在这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著作前面。
接到罗曼·罗兰信不久,傅雷有一朋友准备赴欧洲,因当时向国外寄信颇不方便,傅雷匆匆赶写一函,托请朋友到欧洲后寄出。这就是傅雷寄给罗曼·罗兰的第二封信:
大师座右:
六月三十日赐书奉悉,不胜感激。尊作“名人三传”,译稿已为商务印书馆接受,该馆系我国最大之出版社,惜乎书待明年方能印就。鄙人已将大札译成中文,同时亦已复制所赠照片冠于《托尔斯泰传》卷首;特此再致谢意。
在这封信中,傅雷提到自己还想翻译罗曼·罗兰《昔日音乐家》和《今日音乐家》两部著作,因为“真正之中国音乐尚不存在,或说已不存在,故尤应介绍欧洲音乐,以音乐家之人格更重于音乐也。”查傅雷译作,并没有这两部著作,可知后来大约没有译出。
在思想上,傅雷也同意罗曼·罗兰认为在混乱之时,“洁身自好之士惟有隐遁于深邃之思想境域中”之看法,表示自己“惟期隐遁于精神境域中耳。”
这封信写于1934年8月20日,由赴欧洲的友人携带,在9月21日由法国马赛港寄发。在这封信中,傅雷附了自己一帧照片。照片背后,有“谨致深切的敬意,傅怒安。一九三四年八月”字样;罗曼·罗兰在边上注明:“傅怒安,‘三名人传’之中译者。”四
傅雷译出的“名人三传”,是分别出版的。其中《贝多芬传》虽译出较早,但寄给商务印书馆被退回后,他便先搁置了下来。《托尔斯泰传》1935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序言以作者罗曼·罗兰致译者书替代;《弥盖朗琪罗传》1935年8月排印。傅雷本人极看重的《贝多芬传》,十多年后又重新译过,由上海骆驼书店排印。前后十数年,译者是花费了极多心血的。
当然,如读者所知,罗曼·罗兰的作品,傅雷并不仅仅翻译了“三名人传”,使这位法国大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先后有数人翻译过,但傅雷翻译,最初由商务印书馆,后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仍是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译本。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第一卷,是1937年出版的,这时距“名人三传”初译初版,不过一两年,由此可见,在翻译罗曼·罗兰作品方面,傅雷当时下了极大功夫,用去了他刚从欧洲返回不久的大量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这是至今应当感激的。
傅雷与这位法国著名作家的交往情形,人们最初所知,只是罗曼·罗兰给傅雷写过信。因为这在当时就由傅雷译出,置放在《托尔斯泰传》译本前面。而傅雷致罗曼·罗兰的信,半个世纪来并不为人知。
1982年,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将一批丈夫与中国人通信的资料寄给中国翻译家、学者戈宝权先生。在这些资料中,寻找出了傅雷的第二封信函。这封信经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法国文学学者罗新璋先生译出,最初引述发表在戈宝权先生的文章中。后来,傅雷的第一封信也被寻出,仍由罗新璋先生译出。这两封信的译笔,罗先生追摹当时傅雷翻译罗曼·罗兰信的韵调,凝炼而古奥,两相对照,颇有意趣。
傅雷与罗曼·罗兰的交往,是中西文化交流中颇有意义的事。罗曼·罗兰的作品,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译者傅雷功不可没。而他们间的交往,也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中必然地呼唤及应合,困惑或认知。这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必然会碰到,记述出来,或许会对我们今天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有所助益,这是值得认真体会的。

罗曼罗兰简介及名言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2)

他的个人主义目的不在于个人享受,不论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他反对文学艺术上的唯美主义,认为那是一种供精神享受的奢侈品。罗曼·罗兰的个人主义强调依靠个人力量促进人类泛爱的实现,他的个人主义是他的乌托邦式的世界大同思想的组成部分。
罗曼罗兰名言
1、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2、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3、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4、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

5、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6、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7、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且有些事情是,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8、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9、只要有一双真诚的眼睛陪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受苦。

10、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 上一页 1 /3 下一页

罗曼罗兰的英雄观是什麽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并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一定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甚至不一定是一个胜利者,但他们肯定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弃;他们饱经忧患,历尽艰辛,却始终牢牢的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竭尽努力使自己成为无愧于“人”的称号的人。
  何为英雄品格,怎样才算无愧于“人”的称号?按罗曼罗兰的观念,首先就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亦即他所说的大江大河般奔腾不息的强大的生命力;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既不屈从于强权,也不盲目地随大流;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祉奉献自身。

罗曼罗兰英雄主义原句

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英雄主义本身表现为一种浪漫的情怀,敢于承担他人不敢承担的,做他人不敢做的,不与黑暗妥协的,这是艺术家的英雄主义。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追求那种大风大雨,但是人在认清现实的黑暗之后,仍然抱着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消极的一种反抗,这就是现实生活的英雄主义。

这句话的英文版是“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它的作者是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是法国的,原文应该是法文:

“Il n’ya qu’un héroïsme au monde : c’est de voir le monde tel qu’il est et de l’aimer.“ Romain Rolland.

它出自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这句话里面有着深沉的智慧。是罗曼罗兰对英雄的解读。

《米开朗基罗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于1906年完成的一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搏斗》,下篇《舍弃》和结束语《死》。

《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经历。

扩展资料:

《米开朗琪罗传》内容简介:米开朗琪罗被誉为是最完美的雕塑家,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有人说,米开朗琪罗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刻出如此精确的雕塑,后代雕塑家只有用真人翻模才能超过他,他生来就是为了证明什么叫“永恒”的,他历尽坎坷而又坚韧求索,他的内心悲凉而又壮阔,150件传世佳作完美解析,理念我们见证人类智慧的荣光。

罗兰在这部传记里赞扬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和崇高的忧伤意识,但他同时对这种忧伤表示了同情,与贝多芬的胜利在他心里激起的欢乐和热情是完全不同的。罗兰选择米开朗琪罗,只是为了表现在人类命运中,人们所承受的另一种痛苦典型。

这一痛苦典型同样展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同时传达了一种忠告:谁战胜了痛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他就是胜利者,但只能算半个胜利者,因为他还战胜不了生活。必须“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这才是崇高的英雄主义。

——茨威格

如何理解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说,生活是残酷的。

第二层意思是,认识生活的真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层意思是,认识到生活的残酷真相以后,并没有颓废,而是积极寻找生活中的亮点,或者制造一些亮点,使生活显得可爱。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罗曼·罗兰(法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并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是两个要素的结合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如果需要结合这句名言的上下文,并以知人论世”的观点了解作者罗曼·罗兰,则不难理解含义。此言出自罗曼·罗兰创作的《米开朗基罗传》(1906)之自序,在我国一般与《贝多芬传》(1903)和《托尔斯泰传》(1911)合称《名人传》。

一、知人论世: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荣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出生于拿破仑三世皇帝统治下的法国被普鲁士击败的前夕,一生经历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44年12月),见证了西方的盛极而衰。

罗曼·罗兰从事创作的年代,是西方殖民势力最兴盛”、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发展的年代,但这个理性主义大胜利、看似欣欣向荣的时代,并没有结出丰盛美好的和平果实,反而带来了更深重的战争和压迫。在这种背景下,西方文化人普遍有一种沮丧感(在一战后升格为幻灭感),并对以往奉为圭臬的理性主义”产生怀疑和背弃,用非理性的情感支配文艺创作,这类略显萧瑟诡异作品在当时是西方文学主流,被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而罗曼·罗兰面对令人沮丧的现实,毅然逆行”,选择抗争,呼唤理性,选取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名人传》就是罗曼·罗兰歌颂同昏暗现实不懈斗争的英雄的著作。

二、结合上下文:《米开朗基罗传》自序选段

下面引用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译文选段——

人们可不要以为我们在许多别的伟大之外,在此更发现一桩伟大!

我们永远不会说是因为一个人太伟大了,世界于他才显得不够。精神的烦闷并非伟大的一种标识。即在一般伟大的人物,缺少生灵与万物之间、生命与生命律令之间的和谐并不算是伟大:却是一桩弱点。——为何要隐蔽这弱点呢?最弱的人难道是最不值得人家爱恋吗?——他正是更值得爱恋,因为他对于爱的需求更为迫切。

我绝不会造成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当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只是懦怯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自序

傅雷的翻译与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明白生活本质以后,依旧热爱生活的”略有区别,但主旨相同。

可以看出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主义是两个要素的结合——明白生活本质”和热爱生活”。

1、明白生活本质:拒绝忽视苦难的虚情假意

在罗曼·罗兰的时代,生活的本质/世界的真面目是镶着金边的”苦难。

但罗曼·罗兰恨那懦怯的理想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认为这种谎言只会塑造不可几及的英雄范型”,让人高不可攀,从而失去引导作用。正如鲁迅后来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罗曼·罗兰主张应当直面苦难。

2、热爱生活:立足当下,奋而抗争

这句话是对精神的烦闷并非伟大的一种标识”的回应。在罗曼·罗兰所处的时代,西方文化圈充斥着精神烦闷者,甚至不乏弃世自杀者。而罗曼·罗兰认为任何人的生活都无法脱离或超越他的时代,人们应当立足当下,以人类的英雄精神和活力与社会现实做斗争,逐步改善这个世界。所以说要热爱生活”或爱世界”。综上,罗曼·罗曼此语,讲的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世界,并依然爱生活/世界,愿意不懈奋斗改善生活/人生/世界。至于笔者所理解的生活本质”,笔者认为生活的本质需要由每个人定义,从自己的人生观察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