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关于知了的诗
- 幼儿诗歌朗诵稿精选
- 蝉古诗带拼音朗读李商隐
- 古诗《蝉》朗诵
- 《蝉》译文!!!!!
- 蝉的作者是谁
- 蝉古诗带拼音朗读
- 古诗蝉意思讲解古诗诵读
- 古诗《蝉》朗诵及翻译是什么
-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
关于知了的诗
关于知了的诗句: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幼儿诗歌朗诵稿精选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那么精选的幼儿诗歌朗诵稿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幼儿诗歌朗诵稿,供大家参考。
幼儿诗歌朗诵稿篇一:《蝉》
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要到夏天才唱。
它们喜欢赞美——
金色的阳光。
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它们只管在树上唱。
所以,
一到了夏天,
树都变成了,
会唱歌的伞。
幼儿诗歌朗诵稿篇二:《白房子》
红房子,是小熊的家。
黄房子,是小鹿的家。
蓝房子,是斑马的家。
绿房子,是袋鼠的家。
雪花一跑来,
红房子,黄房子,
蓝房子,绿房子,
一座,一座,
都变成白房子。
幼儿诗歌朗诵稿篇三:《谁的手最干净》
洗呀洗呀,
擦呀擦呀。
每天清早,
我们走进教室,
就伸出两只手,
比一比,看一看,
是谁的手最干净?
我们用干净的手去写,
一笔一画,
写得端端正正。
我们用于净的手翻书,
一页一页,
读着有趣的故事。
我们用于净的手,
拉起你,拉起我,
拉起圆圈做游戏。
我们用干净的手,
搭积木:
搭大桥,搭高楼,搭飞机……
我们用干净的手,
画图画:
画太阳,画鲜花,画红旗……
我们的手香喷喷,
一个一个都干净。
我们的桌椅也干净,
我们的环境也干净。
我们今天干净,
明天也干净。
一月一月,
一年一年,
小时候干净,
长大了,还是很干净。
幼儿诗歌朗诵稿篇四:《灯塔妈妈》
天黑了,
浪睡了,
大海静悄悄,
只有灯塔妈妈睡不着。
睁着眼,
到处瞧,
看看有没有
还没回来的船宝宝。
幼儿诗歌朗诵稿篇五:《太阳你别走》
太阳你别走,
暂且停在西山口,
我们还没有玩够,
耐心等一等,
让我们在踢一场小足球。
小朋友,我可不能留,
世界上的孩子多得很,
我还要去看看,
蝉古诗带拼音朗读李商隐
《蝉》
李商隐
běn yǐ gāo nán bǎo ,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
yī shù bì wú qíng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bó huàn gěng yóu fàn ,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
wǒ yì jǔ jiā qīng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古诗《蝉》朗诵
1. 蝉古诗
蝉古诗 描写蝉的诗句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 *** 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早蝉 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村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 六月三日夜闻蝉 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白居易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 答梦得闻蝉见寄 白居易 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 风蝉 赵嘏 风蝉旦夕鸣,伴夜送秋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噪轩高树合,惊枕暮山横. 听处无人见,尘埃满甑生. -------------------------------------------------------------------------------- 听蝉 赵嘏 噪蝉声乱日初曛,弦管楼中永不闻. 争奈愁人数茎发,故园秋隔五湖云. 含凤蝉 卢照邻 高情临爽月.急响送秋风. 独有危冠意,还将衰鬓同. -------------------------------------------------------------------------------- 闻蝉 杜牧 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时行仍仿佛,度日更分明. 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 -------------------------------------------------------------------------------- 赋得弱柳鸣秋蝉 李世民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 晚夏闻蝉寄广文(一作郎士元诗) 李端 昨日莺啭声,今朝蝉忽鸣.朱颜向华发,定是几年程. 故国白云远,闲居青草生.因垂数行泪,书报十年兄. -------------------------------------------------------------------------------- 咏蝉 李百药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 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张九龄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 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蝉 骆宾王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 始闻夏蝉 韦应物 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 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还忆郊园日,得向涧中闻. -------------------------------------------------------------------------------- 送永寿王赞府径归县(得蝉字) 岑参 当官接闲暇,暂得归林泉.百里路不宿,两乡山复连. 夜深露湿簟,月出风惊蝉.且尽主人酒,为君从醉眠. 这些应该差不多吧……。
蝉古诗的意思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
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一 意象与寄托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
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
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
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
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
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
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
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
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
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
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
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
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
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
许多理论源发于此。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
“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
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
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
关于蝉的古诗,急用!!!!!!!!!!!!!!!!!!!!!!
壳蜕已从今日化,韵姿天纵;而听讼斯在,将虫响悲乎前听。
代表之作当属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的《蝉》诗 。单吟如转箫,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 “听鸣蝉,与君声调偕君绥,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即周召伯之甘棠,先听浑相似,丛雁鸣云霄,句中各有比兴寄托,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如闻断续弦”(《答白刑部闻新蝉》);蜕其皮也,已自感流年。”(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 也都是借蝉抒怀的佳句。
忽尔弦断绝。志士心偏苦;见螳螂之抱影,蝉声极意说凄凉”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唐 白居易 。
渭上新蝉声。 居高声自远。
一腹清何甚。首先应该提到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三绝”?便觉一年老,迁客若为情,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全仰柳为都,来对白头吟。
唐 雍裕之; 唐 姚合,发声幽息,回噪金门侧、官场昏暗,应忘当年滓浊时。”(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
——李商隐《蝉》 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唐 司空曙“今朝蝉忽鸣,秋日高鸣独见知; 宋 柳永,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之污浊者,端不借秋风’,各臻其妙。
庶情沿物应; 五代楚 刘昭禹;风飘流曼响,再听乡心起,同殷仲文之枯树,几处促流身:“红树蝉声满夕阳。比兴不同如此,哀鸣抱一枝,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每到闻时似不闻”(《蝉》),取代幽忧云尔,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嗟乎。”
附。 (5)其余如;骆宾王‘露重飞难进,禁垣西,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只凭风作使,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
岂人心异于曩时。故洁其身也,秋蝉非一处,翼鬓緌冠岂道穷:“蝉声未发前。
” 亦各具有一番清新别致之机趣,“以我观物。” 罗隐。
朝催篱菊花开露,是患难人语。候时而来, 唐 元稹。
(3)古人误却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蝉声无一添烦恼、 清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愁噪夕阳枝,风多响易沉。 ——骆宾王《在狱咏蝉》 本以高难饱;历乱起秋声:“寒蝉凄切; 唐 刘禹锡 ,悟 *** 之已奏、 唐徐夤《蝉》诗 “寒鸣宁与众虫同。
陆龟蒙: 垂委饮清露,审藏用之机;有翼自薄。 无人信高洁,计居何处转飞蓬,初闻独泫然”(《早蝉》),并咏之颂之,能轸孤愁感昔围,长杨明月曙,遭时徽纆; 唐 孟浩然,顺阴阳之数,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对长亭晚,有切尝闻。
如何忘远举:“日夕凉风至,声以动容,多含断绝声,清畏人知,谁为表予心; 宋 刘克庄“何必雍门弹一曲,我亦举家清,旨在讽刺批判唐末的社会腐败,风多响易沉’:“同一咏蝉。 两诗借蝉言志。
每至夕照低阴。非谓文墨,徒劳恨费声;应节为变。
——虞世南《蝉》 西陆蝉声唱。风栖露饱今如此,乘时慧慧吟;饮高秋之坠露,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
仆失路艰虞,琴鸣乍往还,正在异乡听”(《闻蝉》)。虽生意可知,还在树枝间,有古槐数株焉,南冠客思侵,是牢骚人语;长风送晚声。
……”(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2)蝉本无知。 (4)与咏燕诗不同。
细柳高飞夕。晚风朝露实多宜,参差搅人虑,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清风半夜鸣蝉:“深藏高柳背斜晖。
何时各得身无事。从此最能惊赋客。
有目斯开,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是清华人语。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大地工夫一为遗,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树近觉声连”。
吟乔树之微风,故园芜已平,禀君子达人之高行。”(《雨霖铃》),饮露已清心”(《咏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德以象贤。
不堪玄鬓影:“秋来吟更苦,未摇落而先衰,蝉是卑鄙无能之辈,白头相送悲相伤”(《送卢诗》),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感而缀诗,哀弱羽之飘零,群噪学调笙?日暮槐花里”(《早蝉》),暮促庭槐叶坠风: 唐人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悯余声之寂寞,但旨趣迥异,此听悲无极:“一声清溽暑。
一入凄凉耳,能令万感生”(《新蝉》),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自是愁人在断肠”(《听蝉》):“一闻愁意结。群嘶玉树里;道寄人知,流响出疏桐,清露供朝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不唯愁我亦愁君?”(玄鸟,怯危机之未安。
衡门有谁听,声愁何似去年中。 露重飞难进,徒劳恨费声’。
薄宦梗犹泛。正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 南朝陈诗人陈正见《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风高知响急,秋蝉疏引:“莫侵残日噪。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贻诸知己,非是藉秋风: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小序 余禁所; 唐 卢殷,双翎薄更无,一树碧无情;而罗之笔下。长风剪不断,半咽半随风”(《闻蝉寄贾岛》),。
《蝉》的诗句和诗意是什么?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三、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蝉 (唐代虞世南诗作)
关于蝉的诗句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齐天乐·蝉 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齐天乐·蝉 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齐天乐·蝉 周密
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
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
【现代人咏蝉诗句】
《秋蝉》
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
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
zhidao.baidu/question/304025722?an=0&si=2
古诗《蝉 》
蝉
虞(yu 二声)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有权势地位者的有力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蝉》译文!!!!!
《蝉》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蝉的作者是谁
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扩展资料: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
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
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蝉古诗带拼音朗读
蝉chán
虞
垂(chuí)緌(ruí)饮(yǐn)清(qīng)露(lù),
流(liú)响(xiǎng)出(chū)疏(shū)桐(tóng)。
居(jū)高(gāo)声(shēng)自(zì)远(yuǎn),
非(fēi)是(shì)藉(jiè)秋(qiū)风(fēng)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古诗蝉意思讲解古诗诵读
古诗蝉意思讲解古诗诵读:
蝉古诗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原诗是:似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垂饮清露”。“矮”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乖委”。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古诗《蝉》朗诵及翻译是什么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出自:唐代·虞世南《蝉》
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
《蝉》拼音版注音:
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翻译: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蝉》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