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在狱中的故事)_李大钊_著文_道义

本文目录

  • 李大钊在狱中的故事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内容简介
  • 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含义是啥
  • 有关李大钊的小故事
  •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不是妙手吗辣手是什么意思

李大钊在狱中的故事

我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对革命无限忠诚,最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绞刑架下,他的高风亮节,是永存的。“四人帮”及其顾问为了篡改党史,从根本上否定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现其“改朝换代”的迷梦,对李大钊进行了种种恶毒的诬蔑和诽谤。他们由张春桥及某顾问亲自出马,胡说什么李大钊“晚节不终”、是叛徒等等。他们的攻击矛头首先指向广大群众并未见过的李大钊的《狱中自述》,企图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它是一个向敌人“乞怜”和“投降”的文件。但这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诬陷。让我们来读一读李大钊这篇最后的遗文吧,这篇革命文献,是他对无产阶级事业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是无产阶级的正气歌,它将象李大钊同志的英名一样永存。
《狱中自述》全文约二千七百字。在困难的条件下,他一共写了三稿,初稿较为简略,三稿比起二稿只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三个稿子的精神完全一致。现在就以第三稿即最后一稿为主,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我们从“自述”中看到:在敌人的酷刑摧残下,李大钊无所畏惧,坚持革命的原则,掌握斗争的策略,身陷囹圄,仍然一心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再造”和“振兴中国”,义正词严,字字血泪,严守我们党的机密,继续阐述当时公开宣传的革命主张,掩护一同被捕的同志,这样的“自述”,哪里能找到一丝一毫损害革命利益的字句?
首先,李大钊在“自述”中回顾了自己壮烈的、革命的一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伟大抱负,宣传了反对帝国主义、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这方面的内容,在“自述”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其中反复说明了自己深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而要“再造中国”,就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这个“中国今日扰乱之本原”,废除“束制吾民族生机之不平等条约”;就必须“对外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众,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下”,来“达到建立—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
第二,《狱中自述》的其余部分,谈了孙中山“亲自主盟”介绍他“入国民党”的情况,还谈了国民党在北京和广州、武汉的一些情况。“四人帮”和那个顾问想从这里抓住李大钊的“把柄”,这完全是枉费心机。
李大钊当时不是一个人被捕,而是有六十多位革命同志与他一同被捕;同时,革命领导机关被破获,许多文件落到敌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革命领导人所要考虑的,就不能只是与敌人一拚了事,而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其他被捕的同志,保护革命组织,保护革命群众。《狱中自述》的这部分内容,正是起着这个作用。
具体地来看看他对当时的情况究竟写了些什么,就十分清楚了。这些情况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为了迷惑敌人、保护革命势力而写的假情况。如说国民党“在北方并无重要工作”,说“北京为学术中心,非工业中心”,故“无工会之组织”,说传言党人在北京有如何之举动,“皆属杯弓市虎之谣”等等。
一类是为了驳斥敌人对革命和对当时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诬蔑而作的说明。当时,敌人把李大钊等一案诬为“苏联阴谋案”,把共产党诬蔑为“赤俄的工具”,并借此大搞所谓“讨赤驱赤”。李大钊坚决声明:他们的住所是由国民党人徐谦等掌管的“庚子赔款委员会”,而不是苏联大使馆;一切事项“并未与任何俄人商议”,一切用款则全由国民党自广州、武汉汇寄。显而易见,说明这些情况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讨好”敌人,而只是为了保护革命。
还有一类,是李大钊经过慎重的选择,也谈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国民党的情况。如谈到了国民党一些头面人物--蒋介石、汪精卫、吴稚晖、李石曾、于右任、陈友仁、徐谦、顾孟余的名字,谈了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武汉国民党中央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全部是早已见诸报章的。李大钊这样写,正是为了掩护和他一起被捕的革命同志。
孙中山曾经与张作霖缔结过军事联盟,共同反对吴佩孚,并在一个长时间内,由汪精卫掌管这些联系。而当时,奉系军阀也正在采取拉国民党、打共产党的反革命策略,宣布被捕的国民党员“将来均可依法释放”。国民党当时在北方处于半分开的地位。这些情况,李大钊是非常清楚的。他绝口不谈共产党,却谈国民党,正是为了利用当时奉系军阀的这个政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可能多地保存革命力量。这不但无可非议,而且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正确地运用了革命的策略,来反对反革命的策略!
第三,三个稿子都没有一个字提到共产党,根本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更谈不到有任何泄露党的机密之事。这一点,就连当时的敌人也不得不对报界承认:“李无确供”。
《狱中自述》最后以气壮山河的气概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他并向奉系当局提出,对一同被捕的“爱国青年”,应“不事株连”,完全表达了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卓越领导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
对于李大钊这篇光辉的遗文,“四人帮”及其顾问竟妄加攻击和诬蔑,他们用以骗人的,是蓄意制造和推行的一条极左路线。按照这种极左的逻辑,似乎在敌人面前,就只能连声呼喊最最“革命”的口号,而象李大钊那样,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和灵活的斗争方式方法,即便确实保卫了党和革命的利益,保护了革命的力量,也要被指斥为“叛徒”和“投降”。更不用说他们那些毫无根据的捏造了。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搞得“叛徒”俯拾皆是,而冤狱遍于国中。惨痛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评价一个同志在敌人的法庭上、监狱里、刑场上的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原则,因为这些同志是在非常困难和复杂、非常危险的条件下进行斗争的。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内容简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纪实文学的手法诠释了学者王克煜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人生经历,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学术研究的学者的精神风貌。正如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说的那样,王克煜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从一个普通记者经过不停地奋斗,成了全省最年轻的高级;从一个学生努力严谨治学,成长为成果卓著蜚声全省的学者……同样,王克煜信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也适合所有的考生。

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含义是啥

字面意思是:坚实的双肩负责起世间的正道情义,灵巧的双手书写出流传的篇章。

出自:李大钊撰写的名联

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扩展资料:

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铁肩担道义

有关李大钊的小故事

一、改名的故事

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当时正处于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之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大钊走上了求学之路。他从小聪明好学,六岁起入读乡村私塾,九岁时手抄《重译富国策》,十六岁参加科举考试,1905年科举停办后进入永平府中学堂学习了两年新学。

这时候,李大钊的学名叫李耆年,字寿昌。谷家私塾的单子鳌先生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十多年后,他自己改名叫大钊,字守常。钊者刀也,李大钊改名自勉,志在守正笃实、循道致远,用大刀铲除一切不平。

二、择校的故事

离开永平府中学堂后,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当时是1907年暑假,天津有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等学校正在招考,李大钊报考了两所,均被录取。几经权衡后,他决心入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李大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政法。”

三、在日本购买茶盘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政理,1913年冬,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的经历增强了李大钊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一次,李大钊去日本的军事陈列馆参观,看到馆内许多从中国掠夺去的战利品,每一件都标明了来源出处,被日本人夸为国荣。李大钊睹物伤怀,于是在街头买下了一件木质漆茶盘。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道也源自中国,李大钊是要以此物时时警醒自己虽身在异乡,但要饮茶思源、勿忘国耻。

四、改写对联的故事

1916年5月从日本回国后,李大钊在上海参加反袁斗争,一个多月后到北京,先后参与创办《晨钟报》《宪法公言》,担任《甲寅》日刊并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这时期,27岁的李大钊满怀斗志。他曾亲笔书写这样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联是明朝谏臣杨继盛在狱中题写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李大钊敬仰杨继盛的忠贞气节,选取“铁肩担道义”作为《晨钟报》第6号上的警语,并取陆游《文章》一诗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妙”字,将“辣手著文章”改为“妙手著文章”。一字之改十分精当,集中体现出李大钊担人间道义、做道德文章的崇高情操与担当精神。

五、李大钊影响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伟大的思想启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当时的中国,如同李大钊在《此日》一文中所说,“月异岁新,与时俱进”,虽必经一番苦痛,但孕育着新的希望。终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他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使得一批中国青年最先觉醒,李大钊正是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袖和导师。在李大钊的教育和影响下,毛泽东等一批进步青年开始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那时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成为引导毛泽东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毛泽东后来回忆:“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后,在李大钊等人帮助下,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以及一些共产主义书籍,并很快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因此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不是妙手吗辣手是什么意思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幅名联其作者有两人。明朝忠烈杨继盛原作,革命先烈李大钊改下联首字“辣”为“妙”,成为定稿,为世人广泛传诵。“辣手”即辛辣的笔法。以之所写文章重在批判,意在用尖锐犀利、不留情面的笔墨揭露鞭挞奸佞小人及腐恶现象。

“妙手”即精妙的笔法。以之所写文章,不光包括批判,也包括记叙、描写、讴歌等多种内容,显然拓宽了文人的视野,赋予了更为全面多样的职责。

人物生平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