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谁)_杜甫_故乡_今夜

本文目录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谁
  • 露从今夜白出自哪一首诗
  • 路从今夜白出自哪一首诗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什么意思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于哪首诗作者是谁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什么意思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全诗是什么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赏析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全诗是什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谁

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杜甫。

二、整首诗写的是:乾元二年(759)秋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本诗表达正是他对家人和国家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文: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也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全文翻译: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露从今夜白出自哪一首诗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2、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意思为“今晚正是白露时节,清辉洒满大地,不知不觉之中心里生起了些许寒意,这就自然想起了远方的弟兄,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应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
历史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文学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赏析二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这首《月夜忆舍弟》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在一个月夜的晚上,触景生情,引起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就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诗歌。 “舍弟”即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全诗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的首联句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社会背景。诗人写道:“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即军鼓。“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夜间的活动)。“秋边”即秋天的边地,或者说边塞的秋天。首联的意思是说,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诗人不从标题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以此突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月夜“忆”奠定了基础。其中,“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战斗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不能通行。特别是“秋边一雁声”中的“一”字,不但表明天边孤雁的叫声的凄厉,而且反衬出诗人处境孤单,心寒清冷之感。
  接着承上而来,诗人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节的夜晚。意思是说,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感觉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里既写景,也点明时令。上句“露从今夜白”中“露”和“白”不但形象而含蓄地营造了凄寒的氛围,而且也表明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令人心生思乡的寒意。接着下句“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视角直接进入到故乡及其故乡之月。这里,不但空间发生了变化,而且“故乡”表明了思乡之感。由此不能不想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望月怀远,怀远生情,生情就感伤。可以说,这一联在律诗中属于景联,但诗人融情入景,景语情语,所以,诗人在月中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所以,接着颈联一转,进入抒情。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诗人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意思是说,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诗人及其人民都遭逢离乱,漂泊四方,生死不明,恰逢这清冷的月夜,触景生情,感叹世事,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上句“有弟皆分散”也许说的是身处乱世的人们,避免不了弟兄离散,天各一方,而下句“无家问死生”就是说漂泊他乡。天各一方后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里,诗人不但自己“忆”舍弟,更主要地推己及人,表现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尾联紧承“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而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月夜思念舍弟的情感。诗人写道:“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长”即一直,老是。“达”即到。“况乃”即何况是。“未休兵”指战争还没有结束。意思是说,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这里,诗人不但含蓄地表达了对舍弟的思念,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及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样的思想在杜甫的《春望》中表现得极为明显,诗人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抵过万金,突出了战乱时的音信难得,人们经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的煎熬。这里,“长不达”就表现了诗人杜甫漂泊他乡而难以回家,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
在艺术上,首先,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其次,视觉听觉描写的结合,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再次,语言质朴,但含意厚重,极富感染力。

路从今夜白出自哪一首诗

“露从今夜白”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诗歌赏析

这首短诗的核心是一个“忆”字,忆的时间是秋天的“月夜”,忆的对象是“舍弟”。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时间,通过“戍鼓”、“雁声”两种声音和“露”“白”“月”“明”两种色彩勾勒出一幅边塞秋夜图。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乾元二年(759)秋天作者流寓秦州的时候。

秦州的边地风光,作者凄凉的心境,也都流溢于字里行间。流寓边地的作者思乡之情切,由思乡到思念他的几位弟弟。月光普照大地,本来是一样的;由于作者思乡之情深切,所以认为是“月是故乡明”,从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什么意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扩展资料: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于哪首诗作者是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这句诗的意思是: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词句注释:

⑴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幼弟杜占时随诗人同在秦州,杜颖、杜观、杜丰则散处各地,故诗人忆而赋诗。

⑵戍鼓:指戍楼上报更的鼓声。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一般鼓报三更,便不准路有行人。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断,截断。

⑶边秋:一作“秋边”,边地之秋。一雁:孤雁。

⑷“露从”句:意谓今夜适逢“白露”节气。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自天宝五载(746)离开河南偃师陆浑庄故居后,老家没有什么亲人,无从询问诸弟消息。

⑺书:信。长:一直,老是。不达:送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休兵:停止战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什么意思

      0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作者所写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其深刻的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对故乡的感怀。正因为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才使得这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全诗是什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月”:月亮

“故乡”:家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扩展资料: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月夜忆舍弟》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赏析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是白露时节。“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怀。《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然有兄弟但是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打听不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赏析诗的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了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全诗是什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扩展资料: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