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水能载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谁的名言)_荀子_水能_载舟

本文目录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谁的名言
  •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及意思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出自什么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 是什么意思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哪里有什么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谁的名言

出自:战国荀子《荀子·王制篇》,是荀子的名言。

意思是:水可以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文: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托船,也可以掀船。

扩展资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例子

1、黄巢起义,一开始老百姓是支持他推翻晚唐的统治阶级的,但黄巢打到长安后烧杀抢掠,又被老百姓抛弃。

2、王莽篡政,王莽是大司马的时候,很得朝廷上下和群众拥护,但篡政为帝,受到士人和老百姓的反对,很快败亡。

3、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推翻了明朝,但起义军内部腐朽,贪污腐化强抢民利,又被推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名言。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白话解释: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马惊扰了车子,那么车上的人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车;老百姓惊扰了政治,掌权者就不能安于官位。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扰政治,就不如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君王的想要获得安宁,那么最好是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想要获得繁荣,那么最好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士子;想要获得功名,那么最好尊崇和任用贤能的人,这是关系到统治者安危存亡的大事。

扩展资料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2.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于“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当代大儒徐复观也曾高度评价荀子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百度百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百度百科-荀子·王制

百度百科-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及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战国荀子《荀子·王制篇》,原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意思是什么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及意思

是荀子的名言。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出自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最早出自荀子的《荀子.玉制篇》,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句话的大意是:君王是船,而老百姓是水,水既可以使船浮起来,也可以让船沉下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 是什么意思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名言。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

  • 01

    荀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含意,大概相当于“得民心者得天地,失民心者失天地”。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哪里有什么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

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解释如下: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宫里,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孔子说:“您所问的,是圣明的君主所问的问题。我孔丘,是个小人啊,哪能知道这些?”

哀公说:“除了您,我没有地方可问啊。”

孔子说:“您走进宗庙的大门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那些器物还在,但那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不到来呢?

您黎明就起来梳头戴帽,天亮时就上朝听政,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祸乱的开端,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哪会不到来呢?你天亮时上朝处理政事,太阳偏西时事退朝,而各国逃亡来的诸侯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方面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不到来呢?

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四方城门瞭望鲁国的四郊,那些亡国的废墟里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不到来呢?而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要利国安邦,使得水能平稳载舟,就应该勤政爱民。荀子认为,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