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传了多少代(《周易》64卦,为何“张天师家族”却只传承63代)_天师_道教_至正

本文目录

  • 《周易》64卦,为何“张天师家族”却只传承63代
  • 中国道教中的天师以有多少代了目前,末代还有吗
  • 道教正一派一至六十二代天师
  • 东汉道教传承到现代有多少代
  • 现在张天师传到第几代了,是大陆正统还是台湾,求解
  • 天师道的历代天师
  • 天师府里面有多少代天师的神像啊
  • 天师是谁的后代
  • “张天师”世代相传,为何至63代逐渐没落

《周易》64卦,为何“张天师家族”却只传承63代

《周易》64卦,为何“张天师家族”却只传承63代?

在历史上你知道《周易》64卦,为何“张天师家族”却只传承63代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天师不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活生生存在的,并且代代相传。历代张天师都受到朝廷敕封,统领正一道,位高权重。一个学说的出现到其宗教的形成大抵离不开这三个要素:信仰,体系和终极关怀。所谓信仰,即指对某种思想的信奉和敬仰,信仰的是神灵,是人力所不及的力量,而体系是按特定的内部联系组合的整体,最重要的终极关怀则是要思考和回答人死后最终回归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中国古代三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其中,佛教是外来户,而道教和儒教长期并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岱口中的“张家”,正是两千多年中国道家正统、一脉相承的“张天师家族”。

并且,张金涛本人对天师这个身份,也没有公开承认。他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自己只是天师府的主持,不能算是张天师,毕竟中央还没有给正式的名号,对于道教的传承与弘扬,倒是很愿意跟台湾方面的人士,共同来努力。道家流派的创始人老子可能并没有想到,自己在《道德经》中所著述的这些纯粹朴素的思想哲学会被后人发扬至一个宗教的创立,而受无数教众敬奉和信仰。这个人就是天师道创教人首位天师张道陵。张道陵出生于东汉末期,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十世孙,史书上记载其名也为张陵,当时孔孟儒术方兴未艾。

中国古代三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其中,佛教是外来户,而道教和儒教长期并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岱口中的“张家”,正是两千多年中国道家正统、一脉相承的“张天师家族”。而张道陵创建的道教、传承的道法也是我国古代宗教重要的一部分,最难得可贵的是道教是中国本土特有的宗教,有着特殊的意义。只是最初张道陵学习的并不道学经典,反倒是儒学,只是经过对道学知识的不断汲取,张道陵便放弃了儒学,反而选择了道学思想,修道去了。

而台湾方面的张天师传人明确表示,天师的继承要遵照传统,最基本的条件是,天师一定要姓张,也要有张氏家族的血缘关系。下代继承上代之传统职位,有遗嘱从其遗嘱,无则从其家族会议决定。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亲疏分明,长幼有序,向无紊乱。教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的“黄老学说”,到后来的天师道以及其他分支,道教文化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汉朝的“文景之治”里有“黄老”的影子,中国的易学里也和道教相互交融,时至今日,中国的道教信徒仍有3万多人,全国道观两千多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道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可忽略。

经过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中国道教中的天师以有多少代了目前,末代还有吗

大陆认定的张天师只有六十三代,六十三代张恩薄天师。虽然台湾后来还有两三代,但都不确定。民国龙虎山有童谣预言曰:(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天师职位正统的继承人到底是谁早就成了迷。如今在台湾这事已经乱套了,一堆自称张天师的。

道教正一派一至六十二代天师

历代天师简介第一代天师: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约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七岁即学道。因创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称其为“张道陵”,尊奉为“张天师”。张陵博通“五经”, 24岁时以直言极谏科被录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26岁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但他向来喜好黄老清静养生之道,立志修炼形轻举,隐于北邙山、龙虎山等处。后来听说蜀人比较纯厚,容易教化,并且名山较多,于是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诏张道陵:“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啊!于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汉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历代皇室对张陵天师宠爱有加。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诏后汉天师张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绍宁时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第二代天师:嗣师张衡 字灵真,生年不详、卒于179年。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道法,很少与外界往来,名声显重于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黄门侍郎,他不应召,继承张陵遗志,后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传印剑给子鲁,而后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师:系师张鲁 字公祺,生年不详、卒于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余年。后迫于曹操的威逼,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第四代天师:张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曹魏皇帝曾封他为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后来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等自汉中来到龙虎山建茅屋而隐。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赐号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第五代天师:张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详。年少就学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岁升天而化,羽化时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灵芝百木,有时能看见白鹤往来,很是神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广教弘道真君。第六代天师:张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详。博通儒书,擅长治鬼降魔之术,以符箓传度世人。皇帝数次征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阳湖。居在龙虎山时多有神异之迹,活到一百余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第七代天师:张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详。年幼时曾问“道是何物?”他见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时,他父亲想让他读儒书,他回答道:祖上的书不读,读其他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导引之术,能日行数百里,后隐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辅教弘济真君。第八代天师:张迥 字彦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驱邪,都能应验,世人对他十分敬仰。年九十岁而解化升天,当日满屋飘异香,经月不散。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应化冲静真君。第九代天师:张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详。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于九十二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赞化崇妙真君。第十代天师:张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到龙虎山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之中。后从学者数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广传道法。岁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妙太虚真君。第十一代天师:张通玄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四时不出。有一年发生瘟疫流行病,只见他把木标放置水中,过往的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病疫。人们用钱财帛物感谢他,都坚决不接受。岁九十七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应冲和真君。第十二代天师:张恒字德润,生卒年不详。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问其治国安民之道。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长变幻之术,岁九十八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德太和真君。第十三代天师:张光字德昭,生卒年不详。一生立志于修道,曾于次子(名梧字君明)居山中石室长达三十余年。后还家传授经箓,擅长辟谷术。岁一百0四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至德广妙真君。第十四代天师:张慈正字子明,生卒年不详。天资聪颖,擅长易道,一生乐善好施,接济贫穷。曾隐于山中修道多年。承袭天师位后,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传授经箓,朝廷屡次想召他为官,都被推掉。活于世间一百余岁而羽化,化时人们听见来自天界迎接他的仙乐之声。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上德紫虚真君。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字士龙,生卒年不详。气宇轩昂,生性豁达,好饮酒并且能饮一升而不醉。后唐玄宗召见他,命他在京师设坛传箓,一日酒后把天师印遗忘在长安酒家,有一个少年尽全力想拿走此印,但都不能动弹,第二天天师返回,笑而取走天师之印。玄宗赐他金帛,免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唐肃宗时曾赐香币建醮、赐张天师像于山中。唐德宗时降赐供养,供养金镀银香、炉香,及黄金器物。活到九十三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崇德玄占真君。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字治凤,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后坐化于龙须井上,年约九十余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第十七代天师:张颐 字仲孚,生卒年不详。先任贵水尉,后弃官携妻儿归隐山中。为人至孝,强调先行忠孝之道,而后成就仙道。后无疾而化,年八十七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阐教孚佑真君。第十八代天师:张士元 字仲良,生卒年不详。少时博习群书。居在上清乡应天山四十余年,当时山中多老虎,人们不敢拜见他。他只是三元日时才下山传箓,每当大风大两时,人们就看见他乘坐黑虎往来于众山峰之间。应天山至今还保留他的众多遗迹,今山南有丹合,山北有绪经石,黑龙井、碧莲池等。年九十二岁而化于家中。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明道赞运真君。第十九代天师:张修 字德其,生卒年不详。生性淳朴、节俭,曾携妻儿耕作于野外,很少与人交往。擅长符法治病,无不应验。弟子赠送他的礼物,都散布给贫穷之家。后端坐家中而化,享年八十五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朗化昭庆真君。第二十代天师:张谌(chen) 字子坚,生卒年不详。少时即博学,为当时大儒,善于草隶书,精通道法,擅长辟谷之术。唐武宗与唐懿宗时曾赐其封号。后还龙虎山中,一天大醉而化,岁一百余。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洞其守德真君。第二十一代天师:张秉一 字温甫,生卒年不详。其母于梦中见一神人脚履金色巨龟下降,后来感到有妊,十五月后才产下他。据说他目光如电,能于夜间看见东西,常背剑行走于山中,斩妖除魔。曾积累千金,每遇旱涝之年,就用千金买谷,救济百姓。岁九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紫极昭占真君。第二十二代天师:张善 字元长,生卒年不详。少时就不沾荤,年纪稍长即学道,游遍名山大川,三十余年后才回到龙虎山,后就足不出户,岁八十七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崇应孚惠真君第二十三代天师:张季文 字仲哇,生卒年不详。擅长符箓,五代时,受其经箓的人甚多,人们用铁环券把他所受的符箓包起来,以免他受到破坏。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妙道辅国真君。第二十四代天师: 张正随字宝神,生卒年不详。生性淡薄高雅,为人爽直淳朴。家中并不富裕,但却乐善好施。后真宗皇帝召见他,并专门为他建授箓院,并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赐号真静先生。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度教妙济真君。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 字元光,生卒年不详。生性静默寡言,立志内修。后仁宗听说他有道,于天圣八年(公元一0三0年)五月召见他并问其养生治民之事。答道:朴行以简易,则天下和谐。宋仁宗厚奖他,赐号澄素先生,岁八十五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玄普济湛寂真君。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 字荣祖,生卒年不详。一出生左手就有印文,袭教后,以神异而著称,后仁宗召见他,请求为国祛灾避祸,祈祷有应。曾奉敕迁上清观于山的南面,擅长吐纳之法,岁七十八时面貌仍如童颜,赐号虚白先生。岁八十一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普化妙梧真君。第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 字拱震,生卒年不详。出生后三个月能走路,五个月后就能说话,少时聪颖非常,博通经史,尤精道术。十三岁时受宋仁宗召见,并赐坐应答,宋仁宗对其非常满意,特赏赐其紫衣。后归隐圣井山,得道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通惠紫玄真君。第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 字延之,生卒年不详。学识甚佳,声如洪钟,当时名流多敬景仰他。后奉圣命为宋神宗设蘸于内殿,并被赐号葆光先生。岁五十三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极无为演道真君。第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端 字子仁,生卒年不详。性情恬淡,绝各种嗜欲,笃志于玄学。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一一0八年)赠葆真先生,岁五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极清虚慈妙真君。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字嘉闻,号条然子,赐号虚靖先生。公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广。五岁之前尚不能说话,五岁时,某日听到鸡鸣声,忽然笑而赋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九岁便嗣教。后徽宗皇帝四次召其入宫问其道法异同和外丹黄白之事,他劝皇上不要沉湎于外丹黄白之术,应以修德治国为重。继先天师一生著述颇丰,如《心说》、《大道歌》、《虚空歌》备受后人称颂。继先天师是当时的大儒,曾被赐封为虚靖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虚靖弘梧妙道真君。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 字朝英,生卒年不详。平素学习儒术,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于是恬然隐退,一心向道。而六十一岁而化于龙虎山故居。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正一弘化明悟真君。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字遵一,生卒年不详。其母曾于梦中食仙人所赠之果,并告其母说生子当主阳平治都功印。一生纯素守静,恬淡寡欲。宋高宗召他进京设蘸,神灵有异应。后对弟子说:我与神人有青城之约,说完而化。在位三十六年,宋孝宗时赐授正应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光妙正应真君。第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 字德莹,生卒年不详。宋乾道年间随父入朝面见皇上,宋孝宗对他非常优待,以御笔更改其名改名为景渊。天师生得仪冠轩伟,眉宇间透出仙风道骨之相,颇有正一道派之风格。袭教后,受其 符箓者较多,并多有灵验。皇子魏王镇守浙江,生得重病,召其为魏王治病,景渊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全愈,众人更加景仰他了。一天召弟子说:我的仙期到了,于是无疾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太素冲道其君。第三十四代天师:张庆先 字绍祖,生年不详,卒于一二0九年。庆先天姿闲雅,生性静默,神异焕发,道俗宗响,人们均认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后裔。于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一二0一年)承袭三十四代天师之位。袭教后常以真纯自守,以俭素持家,慈仁待人,一衣食赠贫寒之士。至宋嘉定二年(公元一二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有道人来拜见他,结束后便告众弟子说:我与此道人有约,于七日后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真妙光化真君。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 字子贤,生于一二一七年,卒于一二六二年。可大十三时,承教三十五代之位,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前来请求参受他的法箓的人数达到万人,数次被皇帝征召入京师。后数次设蘸求退海潮、祈天降雨、禳退蝗虫、保卫边疆等事。后人尊称为观妙先生。于宋景定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到四月初十日羽化,年四十六岁,在位三十三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通玄应化观妙真君。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 字世传号简齐,生于一二四四年,卒于一二九二年。十九岁时袭天师之位。性格恬静,少时聪颖。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即召见他,对他礼待有加,特赐他玉芙蓉冠,织金无缝服,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先后为皇室设蘸祈福。元世祖曾命他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并对众大臣说:朝代更换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师的剑印一脉相传,从未间断,可见天师之家具有神明相佑护啊!宗演天师岁四十八而羽化,在位二十九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第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 字国华号希征子,生年不详,卒于一二九四年。少时渊默寡言,洞明三教,擅长诗文,对儒释道都有体悟。袭天师之位后,即受皇帝召见。元成宗登基后,召他在醮于圆殿和长春宫,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不久坐化京师崇真宫。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体玄弘道广教真人。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 字国梁号广微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一六年。生性仁厚,善于赋诗作文作画,尤其擅长大字草书,至今在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尚留有他书写的“天下祖庭”碑。后于至元三十一年加授正一教主,领三山符箓道教。元武宗即位,召见他,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后归于龙虎山,在位十二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 字次望号太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四四年。于元延枯四年(公元一三一七年)袭天师之位。元仁宗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元至治年初元英宗再次召见他,见皇上于明仁殿,当时京城干旱,诏祷雨崇其宫大应,秋苦雨祷而下,冬天的雪即下,皇上大悦第四十代天师:张嗣德 号太乙,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二年。生性宽厚爱人,善于诗文书画。元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嗣教,后九年后天下发生兵乱,嗣德天师命弟子招募兵丁保护乡人,邻村的乱之兵秋毫不敢犯乱乡民。曾授封为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九年,后微疾而化。四十一代天师:张正言 字东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九年。相貌神清,沉静寡言。袭天师之位,当时正是红巾军起义、多事之秋、时势维艰之时,与中央的联系极为不便。后元顺帝通过浙江行身间接派使节封赐其为“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八年,后微疾而化。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字仲纪号冲虚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七八年。少时聪颖宽厚,雅好老庄,有志于仙道秘法。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授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总领江南道派事务,赐以银印,视正二品,免龙虎山各种租赋徭役,特设玄幕之职。明太祖洪武二年朝廷拨款修葺龙虎山天师府第。正常天师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羽化,明太祖亲自拟制祭文,并派使臣前往龙虎山致哀。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字子旋别号耆山,生于公元一三四0年,卒于公元一四一0年。幼时聪颖,少年老成,学识渊博。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嗣教,授以“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的称号,总领道教诸派事务,后多次受到朝廷召见。宇初天师博学诸子,遗世著作主要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文》四卷等诗书文论多篇,为世人所尊重。明永乐八年,宇初天师羽化。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 字彦玑 别号西壁。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四二七年。少时极富天赋,七岁即能作诗,后广泛猎于秘要、儒经、子史诸学,有《西壁文集》流传于世。于明永乐八年嗣教,当年即受皇上征召入朝,并于朝天宫设立斋蘸,皇上赐他以冠服圭佩等物,被册封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十六年,于明宣宗宣德八年羽化。第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 字文开号九阳。生于公元一三八七年,卒于公元一四四四年。为人恬淡雅静,不为名物束缚。四岁时即学禹步,天上渐有隐隐雷声响应。后多次被朝廷召见,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四十八年,岁五十七而羽化。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 字孟阳号太和。生于公元一四三五年,卒年不详。自幼明敏绝人,尤喜好诗词。年方十一岁就受到皇帝召见入宫。明成化三年加封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其问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皇上在大善殿召见他,赐给正一嗣教大真人府金印,又赐玉印各一颗,御书大真人府四字,在位六年后端坐而化,享年三十七岁。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 字天锡 别号贞一又号七一丈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0九年。生时有异征,博学能文,擅长诗书。赐封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务。明弘治十一年冬,皇上命其祈雪于朝天官,明日下大雪。众人敬仰他。在位二十六年,无疾而化,于江西金鸡县长生观。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硕 字士瞻号湛然,生于公元一四九0年,卒于公元一五五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赐封为正一嗣教怀玄抱其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明嘉靖二十九年岁六十一而化。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 字允承号三阳,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六五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赐授正一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明嘉靖四十八年设保国安民大蘸于朝天宫,赐以蟒衣玉带等物。在位十六年,无疾而化。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 字文征号心湛,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一一年。生时即有异容,气质不凡。明万历三十九年被赐封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门元宏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并赐“元坛印”,赠太子少保,命其编撰《万历续道藏》,为保存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重大贡献。在位三十四年,无疾而化,葬于江西金鸡县明阳桥。第五十一代天师:张显祖 字九功。生卒年不详。赋性仁慈,好礼仪,习谦和,喜读书,擅长精进不懈。明熹宗天傲六年,承教天师之位。明思宗崇祯九年当时饥荒,散粟济灾,受施不少。当时年八十一岁,朝廷赐封正一嗣教光阳祖范冲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加封太子少保,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其为光禄大夫。岁八十一无疾而化。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 字韶震。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五一年。明思宗崇祯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当时皇子有病,命应京祈祷,没几日皇子病就好了。清顺治帝命应京天师续理道教事务,仍赐以一品官秩。后于扬州琼花观羽化。清康熙四十二年赐封他“光禄大夫”之号。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 字漠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六七年。少时即好学精通秘岌。清顺治八年承教天师之位,后被召请入宫。清康熙六年朝廷赐以光禄大夫,在位十六年。岁四十三微疾而化。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 字善迷。生于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公元一七一五年。十四岁承教天师之位,后入朝面见皇上,清康熙赠以“大上清宫”的匾额。在位三十五年,岁四十八羽化于扬州琼花观。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 字仁祉,号龙虎主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二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承教天师之位,召见畅春园,赐庭宴,并赐香扇锻足,清雍正皇帝授光禄大夫,在位十二年后羽化。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 字辅天 号灵谷,生卒年不详。生得英俊挺拔。穷究道门秘法和儒家经典,勤恳不懈。后改为正五品,悠然于山林,不知何时羽化。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字方言,号宜亭。生于公元一七一二年,卒于公元一七七九年。资质聪敏,十五岁承教天师之位,赐秩正三品,在位十三年,岁二十八而化。第五十八代天师:张起隆 字绍武 号锦崖又号体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九八年。相貌魁岸,性格沉着多智,能文善诗词,与四方名士交游。一生多受皇帝赏赐。在位十九年而化。第五十九代天师:张钰字佩相,号琢亭,,生卒年不详。风度端凝,善言辞,性格直率无伪,敦厚待人。每遇旱捞时,就为民祈祷。清德宗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后无疾而化。第六十代天师:张培源 字育成,号养泉。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八五九年。清道光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善用铁符治病。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在位三十年,无疾而化。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字炳祥,号清岩。生卒年不详。生性冲和,研精秘典,以孝闻名。清同治年间承教天师之位,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岁六十三无疾而化。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字晓初。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九二四年。精通道法、擅长文章。光绪三十年嗣位,曾补述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在位二十一年,无疾而化。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字鹤琴、号瑞龄。生于公元一九0四年,卒于公元一九六九年

东汉道教传承到现代有多少代

道教的修炼体系开始于先秦,主要是楼观道和方士群体。到了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建立教团。张道陵受太上老君亲传,创立五斗米教,后来称为天师道。时间在东汉末年汉顺帝时期。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九百年了。历代张天师以血缘相传,至今,按辈分已到65代至66代。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有到63代天师张恩溥是公认的(1969年已羽化),之后的都有争议。

现在张天师传到第几代了,是大陆正统还是台湾,求解

目前,第65代,台湾64代张源先刚仙逝。大陆的65代是其外甥本姓鲁。所以按照中国祖制道统传承,应该是台湾正统

天师道的历代天师

第一、二、三、四代天师得太上老君道法亲授全部成仙。
第五代张昭成119岁
第六代张树100余岁
第七代 不明
第八代 张 迥 90岁
第九代 张 符 93岁
第十代 张子祥 120岁
十一代 张通 97岁
十二代 张 恒 98岁
十三代张光104岁
十四代张慈正100余岁
十五代张高93岁
十六代张应韶 不明
十七代张顺87岁
十八代张士元92岁
十九代张修85岁
二十代张谌100余岁
二十一代张秉一92岁
二十二代张善87岁
二十三代张季文87岁
二十四代张正随87岁
二十五代张乾曜85岁
二十六代张嗣宗81岁
二十七代张象中 不明
据张源先说,“第1代天师张道陵是跟太上老君学道,得天独厚,道法高强。历代天师所学,当然比不上第1代天师。“而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到了宋代道家养生功法改革,宋朝之前道教所修功法多是从黄老列庄等道家诸子书中所体悟与发展,按教法说这是太上法脉嫡传。

天师府里面有多少代天师的神像啊

这个经过查询,可以知道张天师到解放前共六十三代。但解放时六十三代张恩薄天师被迫离开龙虎山(一是打地主分田地,天师府有些耕地是给佃农种的,也就成了地主。二是打倒一切牛鬼蛇神,何况他是当时道教界的重要人物,就是正一道的宗教领袖。),逃到台湾去。张天师之位本要传给长子,但长子早亡。到张恩薄天师羽化,天师之位就成了谜团。大陆认定张恩薄为最后一代天师(其实是不选罢了。历史上也有上任天师无子嗣的。天师的传承有一定的规矩:下代继承上代之传统职位,有遗嘱从其遗嘱,无则从其家族会议决定。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族外人,亲疏分明,长幼有序,向无紊乱。中国道教嗣汉天师府组织规程第二章第七条也写到:嗣汉天师依照历代天师传统,以嫡系长子(有遗书从其遗书,无则从其家族会议决定,以为其血统为原则)继承之,称谓为“嗣汉○○○代天师张○○教主”。)但台湾本有张源先(张源先为张恩溥天师堂侄)继承,后张源先也无子,张源先传张道祯。结果张恩薄幼子张美良出来,说当年张源先造假,天师之位本是要给他的,只是当时自己年幼无力争辩,又找来当年的“见证人”。这是主要的,台湾还有好几个自称张家人的冒出来争天师位子。现今天师府事务由张金涛(张恩薄外孙,本姓鲁)主管。

天师是谁的后代

龙虎山历代天师共63位,以下为部分天师:

1、张道陵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张衡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张鲁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张盛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张昭成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张椒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张回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张迥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张符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张子祥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张通玄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张恒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张光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张慈正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张高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龙虎山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至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1954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196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师世系

“张天师”世代相传,为何至63代逐渐没落

宗教从古至今都一直受到无尽的推崇与敬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国外兴起的基督教还是我国本土兴起的道教。小编个人认为,宗教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宗教不仅能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寄托,更能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有方向也更有趣。而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创始人“张天师”

说到道教,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老子李聃了吧,毕竟老子是我们每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必然会学到的一个人物。但细心一点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老子只是道家的创始人,而道家则是一个思想流派。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则是我国国教道教的创始人——“张天师”及其门派传人。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原名张陵,因其最初创立的教派又称天师道,故他也被称为张天师。根据传说记载,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虽然后来被称为教祖,但张道陵最初也只是一介书生。

据传,张道陵七岁熟读《道德经》,十几岁时进入东汉太学便能通晓天文地理,年纪轻轻就有不少人拜他为师听他讲学。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得天资聪颖的张道陵早早就开始思考人生参禅悟道。

通过研究学习与思考,张道陵逐渐发现,当时盛行的儒家学说并不足以解答他心中关于有关生死的难题。于是他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参悟人生之道。

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谶纬秘术盛行,为张道陵的思考提供了一个从容恬静的空间。但是在他26岁时却被东汉朝廷召封为江州令,入朝为官使得张道陵的悟道之路被迫暂停了,但没过多久他便辞官隐退到洛阳的北邙山中,集中精力思考长生不老之道。

后来,他云游四海,寻仙问友,迁云绵山,结炉筑丹,神丹练成,龙虎显现,改称龙虎山。

再后来,花甲之年,悟透世间冷暖人生百态的张道陵走出龙虎山来到鹤鸣山,从江西来到四川继续修炼传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道陵正式创立道教,因为入教时需要缴纳五斗米作为学费,因此也被称为“五斗米教”。

相传,张道陵活到123岁才驾鹤西去。在临终前,他将象征法器的丹药、斩邪二剑、玉印等器物传给了长子张衡,并立下遗嘱,道教掌门人必须由张家宗亲子孙继承。

“张天师”世代相传

就这样,张道陵仙去后,其长子张衡继承其衣钵,张衡带领下的天师道平平无奇没有太大的波澜,于是顺理成章将道教传给了第三代,也就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

张鲁生逢乱世,盘踞汉中,是刘备与曹操争霸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缓冲,对于两大枭雄来说,以教法治城的张鲁本质上根本不足为虑。但其出色的治城理念使得汉中地区人口迅速扩张,使小城变为一块富而流油的肥肉,眼疾手快地曹操立马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然后顺势将汉中这块肥肉收入囊中,而张鲁则被曹操监视起来,从此销声匿迹。

虽然张道陵的儿子与孙子都籍籍无名没有太大作为,但其实,道教的传承才就此拉开序幕。张鲁归顺曹操,这就意味着天师道的重心也从西南转移到了江南,历史上著名的王羲之写《黄庭经》与道士换鹅的故事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到了唐代,天师道才真正进入到鼎盛时期,当唐高宗李治召见第十二代传人张恒时,也意味着张天师家族正式开启了与帝国的合作之旅,而不再是民间小教了。

道教的盛行之风一直从唐朝延续到宋代,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并赋予历代天师以“先生”的称号,意味着天师道与皇权的联系更加紧密。

后来,到明前期,张天师家族正式成为兼有名号和实权的道家最高领袖,进而成为北孔南张中的南张,获得了可以与孔家平起平坐的社会地位。纵观天师府的发展之路,不难看出,唐早期到明早期是天师道发展最盛的时期,而明中之后的路,就再也没有所谓的坦途了。

没落的天师道

但是到了明晚期,随着喇嘛教的传入,道教的光芒逐渐减弱,其品阶也逐渐从正一品直降至正五品,后来,还是因为第57代天师张存义祈雨有功,才勉强提升为正三品,并恢复了觐见的资格。

但是从此,张天师家族的地位一降再降,到了民国时期,第63代天师张恩溥更是只能流连于上海、无锡、苏州等地靠主持做法,出售符篆来贴补家用了。

生逢民国乱世,无可依靠的张恩溥颠沛流离随着蒋介石逃到台湾,但是不知为何,来台湾时,张恩溥并没有拿上传世印剑,所以,当他去世后,因为一直找不到印剑,所以第64任天师的地位一直得不到确定。尽管这样,即使后来又持续三任传人称自己为新一任天师,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到第63任时,天师的传承之路就就此中断了。

传承的结束不禁让人们想起早前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民谣“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难道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么?

其实不然,张天师家族的没落不仅是天意,更是时代更替下的自我淘汰。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以及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注入,导致这些传统的符篆法教失去了他本身的可利用价值。没有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市场,因此,被社会淘汰是一种必然结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