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小故事?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_孔子_论语_君子

本文目录

  • 论语小故事
  •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 论语故事大全
  • 论语中的小故事,不要太长,白话文的
  • 论语中的故事
  • 论语的故事有什么
  • 论语中的简短故事
  • 急需5个文言文的论语小故事
  • 关于论语的小故事

论语小故事

  (1)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
  (2)
  原文: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解释: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有一次打仗撤退的时候,他骑马殿后掩护大家,快进城门的时候,他一边抽打着自己的马,一边说,哎呀,其实不是我勇敢留在后面, 而是我的马实在是跑不快啊。
  (3)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1、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

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

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

2、有一次孔子带学生出游,中午做饭时,在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他,说到:“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老师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得知真相的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3、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4、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5、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论语故事大全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故事】

东汉名臣杨震身处异乡,靠教书为生,后到州里任职。一次,老相识王密送他十两黄金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再三劝杨震收下,却被严词拒绝。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故事成为美谈。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改。

【注释】

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於改过。

【故事】

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为瓦石,而华歆捡起看了看又扔了。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忍不住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见利而动心,心慕官绅”均非君子之举,于是割席断交。

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故事】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破损散佚,残缺不全。孔子一方面出于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整理编撰,以便于系统的研究。它教育人们把握好学与行的关系,亦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原则。博学不能散漫无状,在博学的基础上要“约之以礼”。要将博学来的知识,用一种文化精神、理论原则来统率规范。为此人们不仅需广泛地学习知识,还要把知识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

【注释】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

【故事】

秦武王强健有力,喜欢亲近大力士。他听说没有人能举起鼎,就决定试一试 。力士任鄙说自己只能举百钧之物,“这千钧之鼎,臣不能胜任”。力士孟贲勉强把鼎举了半尺高。秦武王举鼎时把脚砸成重伤,不省人事,当夜伤重身亡。之后,孟贲被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任鄙不单纯崇尚勇武,得以善终。

5、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注释】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故事】

三国时的马谡素有才名,长于战争理论、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得到诸葛亮赏识。有人曾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由于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在街亭一战中,他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

论语中的小故事,不要太长,白话文的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

译文: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子路》。

译文: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

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颜渊》。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

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论语中的故事

论语》里的故事:孔子与颜渊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
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
孔子觉的,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于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
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
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
弟子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人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
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论语的故事有什么

温故知新出自《论语十二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息尚存出自《论语十二章》:“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出自《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十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十二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十二章》:“巧言令色,鲜矣仁!”
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十二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众星拱月出自《论语十二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十二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义勇为出自《论语十二章》:“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十二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出自《论语十二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十二章》:“尽美矣,又尽善也。”
朽木不可雕出自《论语十二章》:“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三思而行出自《论语十二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十二章》:“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中的简短故事

  1.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远行,前来向孔子告别。  孔子说:“我是赠送给你一辆车呢,还是赠送给你一段话呢?”  子路说:“请夫子送给弟子一段话吧。”  孔子说:“不能自强不息,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礼义。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  子路拜受领教而去.

  2. 孔子被困于陈蔡,从者七天没有饭吃。子贡偷出重围,从土人那里讨来了一些米。颜回和子路就用这些米在一个破屋里做饭。一块尘土掉进了饭里,颜回拿起来吃掉了。子贡在井旁看见,以为颜回偷吃,心里很不高兴。问孔子说:“仁人廉士在穷困的时候会改节吗?”孔子说:“改节的人怎么能称得上仁、廉呢?”子贡说:“像回这样的人不会改节吗?”孔子说:“他不会的。”子贡就把他所看到的告诉孔子。孔子:“我一直相信回,虽然你这样说,也并不怀疑他。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吧。你不用说了,我来问他。”于是让人把颜回叫来,说:“我刚才梦见了我的先人,大概对我有什么启示吧。你做好饭后拿过来,我要先祭祀一下。”颜回说:“刚才有一块尘土掉进了饭里,放在那里不干净,扔了又可惜,我就把它

急需5个文言文的论语小故事

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一,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关于论语的小故事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