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什么意思?中是“亲恶我“还是“亲憎我 “_父母_孩子_爱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亲憎我 父母 孩子 爱我

本文目录

  •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什么意思
  • <<弟子规>>中是“亲恶我“还是“亲憎我 “
  •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 《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 国学书上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憎″为什么读第四声
  • 《弟子规》第三十六课:亲憎我 孝方贤
  • 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
  •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是什么意思了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什么意思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的意思就是: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此句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弟子规》,原文节选如下: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文:

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扩展资料: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贾存仁加以改编,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远邪小、走正道的必备读物。

<<弟子规>>中是“亲恶我“还是“亲憎我 “

是亲憎我,孝方贤。《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亲憎我,孝方贤”,这句话意思是如果父母恨孩子,讨厌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还能对父母孝顺,则才是真的贤德。参考资料:《弟子规》全文〈总 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谨〉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信〉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亲仁〉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里也提到了,双亲从小就这么爱护我,我孝顺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怎么可以不孝!如果我今天不孝我的父母,将来我的后代,同理也是不会孝敬我,想想人可不能像人家所说的“衣冠禽兽”。人为什么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仁慈之心的人,肯定他一定会孝养他的父母。 “亲憎我,孝方贤”。“憎”就是讨厌。即使双亲不喜欢我,讨厌我,我还能克尽子女的孝道,这个“孝”才称为贤。“贤”叫圆满的意思。历史上有很有名的孝顺的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虞舜,他的父母对他不好,可是他还能顺亲意,顺母意。即使后母对他相当的不好,甚至都要害他,但是舜他都能顺从,逆来顺受,最后感化他的父母。这一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跟父母亲的因缘,这个缘分没有那么好,但是我们也要想办法让父母能改变。为人子女,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至诚可以感通。一个人如果发自内心真诚的孝心,肯定可以感动父母的。所以,最后这里也提到了,父母亲这么爱我,我们同样用父母亲爱我们的心,我们也能来爱我们的父母。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分年龄老少,不分大小,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叫陆绩的小朋友,他有一次跟他的父亲去作客,小小的年纪才六岁,主人招待他吃了橘子。他看到主人还有剩余,所以就把这个橘子藏了两个,放在他的口袋里头,放在这个袖子里头。回家的时候,拜别了主人,跪拜礼谢主人,这个橘子就掉下来。主人就问他说,笑他说:你这么贪吃!可是这个小朋友就跟主人讲:因为我母亲她很喜欢吃这样的橘子。所以趁主人不在的时候,他就拿了两个,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虽然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的出发点,他就想到母亲。因为他想到妈妈平常对他的爱护,现在看到妈妈喜欢吃的东西,他没有忘记母亲,所以他就顺手多带了两个,放在这个袖子里头。由此可知,孝顺不分贫贱,不分年龄,只要你懂得让父母高兴,你能体贴父母。你平常对父母,能让父母得到欢喜,你就是孝顺。 “亲憎我,孝方贤”,虽然有一点困难,但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么动人的故事,他也一再的来说明,人本性还都是善良的。即使父母对我有不善之处,只要我们肯用心,肯定可以感化父母对我们这个态度的转变。所以孝顺不是困难,孝顺也不是挂在嘴里,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这句话很简单:父母爱护子女的时候,子女做到孝顺父母不难。但是父母对我们发火,甚至讨厌子女的时候,子女还能孝顺,就完满了。
亲爱我,孝何难,容易理解,别人对你好,你也对别人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以德报德。亲憎我,孝方贤,这个就难了,别人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他好,就算是父母骂了我,我不还嘴就算不错了吧。这是谈到了人德行修养的更高层次,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以直抱怨,但是两个思想有共同之处。
谈到“亲憎我”,古人喜欢用后母的例子。舜是后母和弟弟要害他,孔子弟子闵子骞也是后母虐待他,王祥卧冰也是后母对他不好。舜的父母和继弟三番五次要害舜,舜还是恭敬的侍奉父母,友爱的对待弟弟。闵子骞的母亲给自己两个儿子做暖暖的冬装,却给闵子骞的衣服里缝上芦花,看着也很厚实,但是完全不保暖。闵子骞自己没说,但是给父亲赶车的时候冻的握不住缰绳,被亲生父亲发现,要休掉后妻,他跪下来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后来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因为亲生父母对于子女绝大部分总是爱护的,平常打啊,骂啊,也都是爱,除了舜的父亲糊里糊涂的也要害舜。天下不爱子女的父母少之又少,天下嫌弃父母的子女却不少。
后母和继子又没有感情,为何也要孝。这里其实谈到了一个孝的境界问题,上一段说“德有伤,贻亲羞”。说子女德行修养好是孝,那么德行修养一直上去,“终于立身”,怎么才算是“立身”成就了,《大学》中说:“止于至善”。这个“至善”就是“仁”的境界。到了仁境界,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论语-里仁》中,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说存心在仁上的人,他对于人是没有什么厌恶的,或者说他心中已经没有恶念,两者皆通。我们说感情是要培养的,要求一个继子对于后母产生如亲母那样的感情是很难的,但是因为“孝”道,心中有仁的心,就不会有怨恨,憎恶之心。这个“孝”心和“仁心“就同一了,这才是圆满的孝道。
所以舜因为”孝道“的圆满而能够继承尧来做天子。推对父母兄弟之心于天下而已。闵子骞因为孝而被孔子列入德行科十贤,和颜回并列。按照孟子的说法,颜回是和尧舜禹同级别的圣人,那看起来闵子骞和舜也差不多吧,易地而处,他们都有尧舜的成就。
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人对你好,你对他好,这个是人之常情,你对别人好,期望别人对你也好为回报,这是一般人行善的心理。你对别人好,不期望别人对你有所回报,这就开始脱离功利的心理,是趋向”仁“的境界。别人打你骂你,憎你害你,你心中对他仍无恶念,处处希望帮到他们,这个是“仁”的高级境界,这就离圣贤境界不远了。

国学书上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憎″为什么读第四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出自《弟子规》。意思父母关爱我,我孝顺他们没有什么难处;父母厌恶嫌弃我,我孝顺他们才更是贤德。
“憎”音zēng,意思是恨,厌恶,嫌。 如:憎恨。憎恶。爱憎。面目可憎。“憎”不是多音字,在《弟子规》的“亲憎我”一句中也读第一声zēng,不读第四声。网上有多种《弟子规》注音朗诵版可参看。

《弟子规》第三十六课:亲憎我 孝方贤

《弟子规》第三十六课:亲憎我 孝方贤
《弟子规》教导说:“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一、为什么孩子会觉得“亲憎我”?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可是,现在的小孩子,生长在蜜罐里,一旦父母批评,就受不了了,以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甚至对父母产生仇恨,这种仇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酿出了不少悲剧。有的孩子仇杀父母,有的扩延到仇恨社会,辱骂国家,听到有的人说一句爱国的话,马上就来喷——“被洗脑啦!”……反正不好听!我们家长一定要警觉起来,不能让孩子产生仇恨心。

当然,家长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为什么孩子会顶嘴?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什么话都跟你说,大一些了却对你沉默不语……我们也来看看众多孩子对家长的不满中自己占了几条!

1,烦家长成天唠叨个没完没了。

2:说话不算数。

3: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自己却做不到。

4:攀比,总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刺激孩子,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和努力。

5:不调查研究就随便骂孩子,打人。

6:以大欺小,不允许孩子解释,说话伤孩子的心。

7: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孩子怎么努力也不满意。

8:自己的坏习惯不改。

9:不听孩子的意见,不讲道理。

10:不肯认错。

萨克雷说:“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养育孩子真是不容易,萨克雷提醒的这一点,我们家长真是要警醒呢!

父母态度不好,教育方法不对头,一定要自我修正,孩子的错误要矫正,但要心平气和地引导,不要让孩子产生“憎”的错觉,生疏亲子情。 我们家长一定要开动脑筋,采用孩子能够愿意接受的方法。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批评并不是不喜欢他,而是更喜欢他,希望他能改正身上的缺点,在外面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二、怎样才是“贤”?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伯俞泣杖》的故事:伯俞从小失去父亲,妈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伯俞做错了事就要被杖打。伯俞渐渐长大,虽然尽力不惹母亲生气,但有时还是做得不够好,一次,伯俞挨打时,失声痛哭,妈妈就很奇怪地问:“你做错了事,还哭什么?”伯俞回答说:“过去母亲打我,打得很痛,知道母亲身体健康,所以放心,这次母亲打我,打得不痛,知道母亲没有了力气,所以伤心。”

现在的小孩子,家长用杖来教训他时,就很生气,有的还会射出仇视的目光。但伯俞被打时,首先想到的是:为他操神一天天老去的妈妈的身体健康,他真是当之无愧的贤子呀。

甲骨文和金文“贤”字的构形,上半部分是臤的省写,左旁“臣”是一只恭顺的眼睛,右旁“又”是一只干活的手。本义指温顺,能干。“贤”的下部分是“贝”表示财富。合起来理解是,多才能,有财富恩泽。也就是说,“贤”的标准,不仅要恭顺、能干,而且必须有能力创造财富,得之有道,“富有谓之大业”。古代把以财分与人之谓“贤”,即“财布施”故引申指有德行;有才德的人。“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贤能的人是国家的栋梁。

可惜的是,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当今社会,却出现了不少“啃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有一个四十岁的儿子,由于从小父母的娇惯,工作了,不知道主动,也舍不得出力,结婚后,只想过饭来张口的日子,结果离了婚,又被单位减员,患了抑郁症,住在母亲家里,两年不出门,整日打游戏机,沉迷恋网络、母亲已七十有余,只能哀叹度日,担心自己死后儿子怎么办。

这些都不是贤能的人,怎能有快乐人生呢?

三、孩子为什么不贤?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现在有些家长不懂得怎样让孩子尊重自己,也不懂得什么样是尊重孩子。我有一次去一个“网瘾孩子”家,这个孩子就是不出来。过了一阵,只见孩子的母亲端着一杯水,敲开孩子的房门,让孩子喝水,该吃饭了,母亲又把好吃的送到孩子的房间,孩子好像沉迷于打游戏,还有功了。这位母亲对我说:“你看,孩子就这么不懂事,我都这么尊重他了,都打动不了他的心。”我明白了,这个孩子之所以发展到这一步,就是这位母亲所谓的“尊重”溺爱出来的。

还有的家长,总是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搞得孩子非常痛苦,有一个13岁的少女在她的遗嘱中写到:

亲爱的爸爸妈妈:

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所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Don’t worry,这只是一个形式。

唉,你们最终还是看到了这信,想想看,我一共才活了13年零5个月,在这期间你们私自拆看了多少封我的信件、我的私人日记!我交几个笔友怎么了?只是初一下学期,几封信件而已,远隔千里的两个人用笔聊聊天,有什么害处吗?真不明白,你们对我是又打又骂。搜我房间,搜我书包,很好玩,是吗?我想要点个人隐私这难道是奢望?可你看看你,妈妈说我的个人隐私,是我“掩饰错误的手段”?!爸爸,你就更直接了,“呸!我看是揍得轻!”从小到大我被揍得次数还少吗?所有的力度和次数加起来可以打死一个俱乐部的肌肉男了。呵,我真不明白,就像我朋友让我问的一样:我真的是你们亲生的吗?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死了,离开了这个充满爱与恨的世界。你们一定很高兴,因为你们早就想让我死了,不然以前干嘛一个劲的揍我?上了中学后,我的老师看不下去这一切了,她打电话警告了你们,于是你们就不再动手打我了——改成用杂志扇我,用圆镜砸我?还记得前几天晚上,也就是家长会那天,你们对我一顿谩骂后,爸爸你发疯似的把我往墙上抡,我那时就明白了,原来你们希望我死!后来我想在你们的床上休息一会儿,可妈妈你一个劲的用脚踹我的头,叫我滚,让我别烦你们,以至于我刚站起来没走几步就笔直的倒下了,我不明白,我考的成绩不好吗?我认为综合来看我发挥的挺好,你们到底要我怎样?考的像你们所说的你们小时候的成绩那么好?然后长大再做一个暴徒,疯狂的虐待自己的儿女?我办不到。我死了,也许你们不高兴,因为你们毕竟失去了一个出气筒,失去了一个奴仆!P.S.:如果说,我死了是被人杀害的,那凶手一定是你们!

这份悲怨而无奈的遗书,希望能引起平常经常采用粗暴手段对待孩子的家长们的警醒!“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这是泰戈尔的睿智之言。没有不好的孩子,而是家长们还欠缺好的教育方法。

》 》 》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的不和睦,工作压力大、家长的娇宠或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家庭暴力主要根源。

《弟子规》要求孩子,家长对自己不好时,也要孝敬父母,做为家长,是不是更要反思?如何“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这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诗经》

衷心希望我对《弟子规》的感悟传播能使更多的孩子德才相长,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减少浮躁气,提升人的高贵气质,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弟子规》, 并一起践行! 

我已经在“”发表了百篇“《论语》不可错失的学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弟子规》“亲憎我,孝方贤”是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是什么意思了

意思: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相关介绍: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出自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弟子规》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原段: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译:

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扩展资料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此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