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经典诗词(温庭筠《杨柳枝》全文)_温庭筠_骰子_桃核

本文目录

  • 温庭筠《杨柳枝》全文
  • 温庭筠的主要作品
  •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及翻译赏析
  • 温庭筠最经典相思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晚唐时期诗人温庭筠有何著名的诗作

温庭筠《杨柳枝》全文

《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唐代:温庭筠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释义:

一袭深红色的长裙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其一)

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不要忘了归期。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

注释:

1、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2、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

3、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

4、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称代词,“你”。

5、长行:长行局,古代的一种博戏,盛行于唐。这里用此博戏的名称双关长途旅行。围棋:中国传统棋种。变化极复杂,棋理极深奥;高手对弈,一局棋常需数个时辰,甚至数日方可分出胜负。此处用“围棋”与“违期”的谐音,劝“郎”莫要误了归期。

6、玲珑:精巧貌。骰(tóu)子:博具,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因其点着色,又称色子;为小立方体块状,六个面上分别刻有从一到六不同数目的圆点,其中一、四点数着红色,其余点数皆着黑色。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

7、“入骨”句:用骨制的骰子上的红点深入骨内,来隐喻入骨的相思。“入骨”是双关隐语。

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扩展资料:

其一中,“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二句,仍然运用了比喻,抒发被弃女子的“恨”意。“合欢桃核”,本来那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旧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摆放枣、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预示喜兆。

想当初,女主人公在与丈夫两情欢娱的时候,她是那样相信她们用桃核来表示的永远好合的誓言,现在明白,原来那“合欢桃核”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了。“人”是“仁”的谐音,说“合欢桃核”另有“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内心里另有新欢的“人”了。

所以,这是借鉴了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的手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富有民间的生活气息。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

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但从词的整体意境看,仍然是“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缺乏余韵远致。像“天生旧物不如新”、 “里许元来别有人”这样的内心触悟,也过于直浅了些。

其二中,“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

这首词最精粹之笔,在于后二句以相思子(红豆)为喻,寄托女子的挚爱深情。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人“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

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

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温庭筠的主要作品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南歌子词二首/ 添声杨柳枝辞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诉衷情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野史轶闻 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他擅长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绮艳美丽。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李义山对他说:“我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没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唐宣宗曾写有“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又有一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温庭筠代他撰词,并告诉温不要泄露此事。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宰相没学问。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 “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 皇上说:不是。 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 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豳国公杜悰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韦曲的林亭,写了一首诗:
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 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把温庭筠打发走了。从此以后,温更加不得意。
累身岂止干皇帝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了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这可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事情。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家温庭筠,①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只是很可惜,他在考场里的出色表现只能当“枪手”而代人捉刀——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里常说的代考者的“发轫”吧,而他自己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只是他的文名委实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宣宗皇帝,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当即就对以“玉条脱”,②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绹,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菩萨蛮》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绹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办理。温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还是给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使温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所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④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⑤这可真要令人为之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了!
按:① 此据《旧唐书》等,而《新唐书》作“温廷筠”;至于《北梦琐言》则又作“温庭云”。② 此据《北梦琐言》卷四,而《唐才子传》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则以为温跟令狐绹之间事,恐非是。③ 醹,《唐诗纪事》作“醽”,可从。路,汲古阁本作“远”,可从。而“沾”一作“沾”,实同。又,累,去声。④ 胡震亨《唐音癸签》则以为此诗句属温哭其亡友之作,原作“终知此恨难消遣,辜负《南华》第二篇。”俟再详考之。⑤互参本书《登第凭谁怜下第》。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及翻译赏析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原文: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著香,连绣著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此词咏立春或人日。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2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颇黎」既玻璃、玻璃。3」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详见《读词偶得》。4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5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6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著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7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赏析

  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水精,就是水晶。颇黎,就是玻璃。门窗上挂著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著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第一句虽仅举出两件器物,但女子房中其他陈设的精致讲究由此便可想见。更重要的是,房主人情操的高雅美洁,也就可以借此窥见端倪。此刻,女主人公正恬然入睡于她那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做着一个个旖旎的梦。《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被子用香炉熏过,既暖且香,故能「惹梦」——带有温柔绮丽色彩的春梦。开篇两句,仅十四个字,并列地写了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三件器物,却并不给人平板呆滞之感,因为其中着意点染了轻轻浮动于室内的香气和主人公幽远飘缈的梦思,就使这本来静止的画面变得有了生气,甚至充满了幻想的意味。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而来,因此清人张惠言认为这两句写的就是女主人公的梦境(见张惠言《词选》对此词的评注)。这自然不无道理。可是,尽管日常生活中的梦有许多确是不可思议、无从解释的,在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梦却大抵能找到某种现实的原因或契机。因此,即使「江上」两句写的是梦境,这梦境也必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实境有些关系。根据温庭筠的另一首词《望江南·梳洗罢》可以想像,这位梦见「江上柳如烟」的女子,或许也是住在临江的楼阁里,每日对着江水在思念着心上人。她的梦,很可能便是她平日习见景致的幻化表现在梦境里。江岸边的柳树迷濛似烟,晕成朦胧的一片。侵晓时分,月亮残了。在熹微的晨光中,大雁已经开始一天的旅程,它们正结队飞回北方。寂静的天空中,也许还偶尔传来它们的长唳。这是一幅十分凄清迷离又有声有色的画面。而这幅春江晓雁图的意义是在画面之外: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因避寒而飞往南方的大雁,此时正连夜飞返家乡,唯独楼上那女子所思念的人却仍然没有音耗。眼前的景致既是她平时倚楼眺望所常见,也就难免化作她这时在鸳鸯锦被里所做之梦。另外,锦被上绣鸳鸯也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成双成对的鸳鸯,恰恰反衬了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

  上阕的妙处全在借景物作烘托,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法暗示女主人公的生活情状和心理活动。「水精帘里」二句是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则是远景,不管近景远景,都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情绪落笔。在前二与后二句看似松散的结构中,实际上一贯穿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白的藕合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代指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是中国古代诗文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胜参差剪」。人胜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可以贴在屏风上,也可以戴在发鬓上。唐时风俗在正月七日(又称人日)这一天,要剪戴花胜以迎接春天到来,尤以妇女喜爱此项活动。从这句看,女主人公参参差差地剪出花胜准备佩戴,似乎兴致不浅。

  「双鬓隔香红」。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正如以「藕丝秋色浅」代指衣裳,手法相同。这里的「隔」字用得颇讲究,因为双鬓正是隔开在脸庞两边,形象鲜明如见,而且仿佛「双鬓」有了某种主动性,还似有若无地流露出一丝遗憾不足的意味。

  「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她头上插著的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风」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女子的头饰在微微颤动的样子。

  这四句刻划人物用的也是借物衬托之法。写女子的衣着、头饰,写她剪制春胜的活动,并没有一句直接写她的形貌,却使人可以想见她的外形与心灵之美好可爱。最奇妙的是整个下阕根本不提她的满腹心事,只是一味渲染她的美丽和她剪春胜的动作,而这就使她的孤单处境和悠悠梦思更加令人觉得可叹。词人对她的同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温庭筠是 唐代 诗人中较早致力于词的创作的一个,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词多写女子日常生活,当是受到南朝宫体诗的一定影响。但温词常着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而且是借助写景写物等手法来表现,因此在艺术境界上又与宫体诗有所不问。这些从这首《菩萨蛮》词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诗词作品: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诗词作者:【 唐代 】 温庭筠 诗词归类: 【女子】

温庭筠最经典相思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关于爱情,古诗词中有很多名句,写爱情中的生死离别,苏轼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纳兰容若有“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写爱情中的遗憾,李商隐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无名氏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但如果要论写缠绵相思,除了秦观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温庭筠在《新添声杨柳枝词》中所写的两句诗也是千古闻名,他将相思入骨刻画得生动婉转,缠绵销魂。如果你也曾经历相思,如果你心中也曾燃起过缠绵的爱意,便能体会到这两句的妙处,没错,这两句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首诗写一个人临行前,一个女子对其的情意,这个女子深爱着他。前两句乍一看有些许莫名,为什么要在“井底点灯”?“共郎长行”又是什么?井底点灯即为“深烛”,在这里诗人用了谐音的技巧,意为“深嘱”;而后一句的长行和围棋都是一种游戏,为何叮嘱他“莫围棋”呢?“围棋”其实也是“违期”的谐音,而“长行”既是游戏,也是一种语意上的双关。

临行前的夜晚,女子深深地叮嘱:此去路途遥远,我虽身不能至,心却始终与你一道同行,你千万不要忘了归期啊。而诗的后两句,才是华丽高潮,将刻骨相思写得生动销魂,入骨入心。

骰(tóu)子是玩游戏中的色子,我们都非常熟悉。骰子上每一面都有点,古时候一、四两面被点上红色。在这里,温庭筠把骰子上的红点喻为“红豆”,红豆代表相思,但并非如此简单,要知道,古代骰子最开始是玉制的,后来变成骨制,将红点点在骨制的骰子上,可不意寓着红豆相思,刻入骨髓么?

可看出,诗词中的比喻古人都不是随随便便用的,他们取本体和喻体都非常巧妙,无论读诗还是写诗,或是当代写文案,都很值得揣摩与学习。

这首诗经典的地方,的确在于温庭筠非常好地用了谐音、双关等技巧,前两句能明显看到酷炫的技巧,但到后二句中,他将这技巧用得出神入化,让人忽略技巧的痕迹,只能沉浸在他书写的深情之中。

你看那玲珑精致的骰子上嵌着的红豆,那刻入骨中的可是我对你深深的相思意,你又知不知道呢?女子缠绵婉转,却又万千的相思意便从这短短十四字中流转而出。尤其满腔深情收于“知不知”这三字,将痴情女儿处于相思中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

这两句能成为现在如此多的人写相思时引用的话语,正在于我们即使不了解温庭筠藏在深情背后的技巧,却也能共情到这份缠绵刻骨的相思。他把我们能说出来的,没说出来的,都用十四个字道出来了,不愧为经典。

如果你要远行,能不能确定归期?能不能时而想起我临行前深深的嘱咐?能不能明白我对你的心意?还有,能不能如我一样——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晚唐时期诗人温庭筠有何著名的诗作

温庭筠现存诗约三百三十首,其中占六分之一的乐府诗,华美稂丽,多 写闺阁、宴游题材,如《春愁曲》等。温庭筠的近体诗往往格韵清拔,不同乐 府诗的艳丽,其中不少抒情寄愤、感慨深切的诗作,如《过陈琳墓》、《经五 丈原》、《苏武庙》等篇,历来传诵。他的诗还有些以山水、行旅为题材,写 得清丽工细,如《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
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 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 起,与李商隐齐名,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 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
温庭筠诗词俱佳,他的词在思想上虽没有较髙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 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很高,被誉为花间派屏祖。《花间 集》中收录温庭筠的词六十六首,可见他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到 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重视,到五代、宋代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古代文坛上 蔚为大观。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 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三 卷、《采茶录》一卷,编纂类书《学海》十卷,可惜全部亡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