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一箭双雕的主人公名字是什么怎么读
- 一箭双雕的主人公是谁
- 成语一箭双雕的主人公是谁
- 一箭双雕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 二桃杀三士与一箭双雕是同样的意思吗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
一箭双雕的主人公名字是什么怎么读
长孙晟 zhǎng sūn shèng
长孙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小字鹅王 。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 。
长孙晟生性聪慧,涉猎书史,擅长骑射。北周时期,长孙晟仅任司卫上士、奉车都尉。隋朝建立后,历任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左领军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他受隋文帝、炀帝重用,多次奉命出使突厥,在同突厥交往的二十余年中,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朝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年五十八。唐太宗时,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其子为唐朝名相长孙无忌,女为文德皇后长孙氏。《全隋文》辑录有其文 。
一箭双雕的主人公是谁
长孙晟.
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成语一箭双雕的主人公是谁
公元551年,长孙晟出生在将门世家,他出生时体质偏弱,为了增强体魄,他的母亲经常让他上山砍柴,长孙晟生性通达聪慧,后天又很努力,他在山上经常用移动的小鸟来练习射箭,就这样通过不断的练习,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
当时的游牧民族突厥在南北朝时正值强盛,常南下掠夺财物骚扰中原,北朝的北齐、北周不得不采取和亲和朝贡的办法来换取和平。这样的以为退让让突厥的气焰更加嚣张,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据史书记载,公元580年,突厥的与北周通婚,北周宣帝以宗室之女为千金公主嫁之,彼时还是司卫上士的长孙晟被任命为副使,护送千金公主到突厥。长孙晟此行不仅是护送公主还肩负着扬立国威,威慑突厥的目的。
有一天,突厥的沙钵略可汗与长孙晟出游时,正巧遇上空中有两只雕争食,听说长孙晟善骑射便递给长孙晟两支箭让他讲雕射下来,长孙晟二话不说,弯弓搭箭,看准时机一箭射出,两只大雕竟同时落地,如此高超的射箭技术即便是在善骑射的突厥也是很罕见的,大家都很佩服这个人,这样长孙晟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射箭技巧,同时也达到了威慑突厥的目的。这便是成语一箭双雕的出处,这一典故出自《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长孙晟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不过他的一双儿女大家一定很熟悉,他的儿子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心腹谋臣,而他的女儿便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心心念念的女人。
一箭双雕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一箭双雕的意思是一箭射中两只大雕。比喻一举两得。接下来分享一箭双雕的故事及主人公简介。
一箭双雕的成语故事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长孙晟的母亲不仅想办法增强他的体质,而且从小就让他看兵书,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军。长孙晟很争气,没有让自己的母亲失望,在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后,终于成为了北周的一名将军。
北周宣帝在位时,西北有一个少数民族——突厥。有一天,突厥的可汗摄图到北周求婚,希望能把王室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以维持两国的友好往来。周宣帝为了保持和突厥的良好关系,决定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许配给他。当突厥的人来北周聘娶时,带来了他们很多骁勇的士兵,以此炫耀他们的能量。当时,北周也派出很多勇士和突厥的勇士比武,双方各有胜负。当时,长孙晟也在场,他一个人在顷刻之间打倒了突厥三名勇士,这让突厥的可汗很钦佩他。在比试箭术时,长孙晟的箭艺也让在场的突厥人惊叹不已。
不久,北周要派人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去。在考虑人选的时候,周宣帝一下子就想到了长孙晟,对他说:长孙卿家,你武艺高超,就由你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吧,由你担任护将,我也放心啊就这样,长孙晟护送着公主到突厥去了。他们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
可汗摄图本来就很敬重长孙晟,一见到他到来,非常的高兴。于是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当地的习惯要比武助兴。可汗摄图说:听说长孙兄武艺高超,尤其以箭术闻名于世,今天到我们突厥来,就露一手吧。
于是,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见长孙晟拉弓射箭,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引得了大家的齐声喝彩。可汗摄图看到如此精确的箭艺,也非常得佩服长孙晟,一连敬了他三大碗酒。
酒后,可汗摄图请求长孙晟在突厥常住一段时间,长孙晟盛情难却,就答应了。在突厥的一年中,可汗摄图经常让长孙晟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久而久之,长孙晟的高超箭术就在突厥远近闻名了。
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
长孙晟说:我试试看。于是,他接过两枝箭,策马驰去。这时,两只大雕正厮打得难舍难分。长孙晟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雕“嗖”地射出一箭,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在场的人顿时欢呼起来,连连称赞道:“将军一箭双雕,真不愧是神箭手啊!”沙钵略可汗也很高兴,命诸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射箭的本事。
这个故事后来就简化成为“一箭双雕”。它常常用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能达到两个目的或同时能得到两种好处。另外有个“一举两得”的成语,它与“一箭双雕”意思上很相近。不过“一箭双雕”多指达到两个目的,是比喻性的,用起来形象些。而“一举两得”多指得到两种好处,意思更直接。
一箭双雕的主人公
一箭双雕的主人公是长孙晟。长孙晟字季晟,小名鹅王,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唐朝文德皇后和太尉长孙无忌之父。
一箭双雕造句
1.扫地锻炼了我的独自生活能力,又帮助妈妈,让妈妈少些辛苦,真是一箭双雕,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2.巧妙利用引语顺势引出文章的主旨,既能点明文章中心,又能增强语言的文采及文化底蕴,可谓一箭双雕。
3.若想一箭双雕,把工作和休闲合一,是很难做到的。
4.出去玩,不仅放松了心情,更呼吸到了新鲜空气,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又浏览了许多自然景色,一箭双雕!想到这些,我的脸上又荡漾起了那久违的笑容!
5.这次围捕行动,不但抓到了绑匪,还从他住处搜出许多枪械,真可谓一箭双雕。
二桃杀三士与一箭双雕是同样的意思吗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
两个成语都是古人总结的“三十六计”之一,不同在于,一个说以计谋借刀杀人,一个意思是用一行为达到两个目的。都在说手段,都在讲结果,不过强调重点不同。前者手段,后者结果。二桃杀三士强调手段,一箭双雕点明结果。二桃分给三个人,他们自杀了,就用了两个桃子,方法很巧妙,极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齐国的宰相晏婴智慧聪明。他觉得齐景公的臣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散文勇武但是骄横,就想把他们除了,于是故作姿态,要论功得桃子,这三个人也算有骨气,觉得跟自己的兄弟争吵不配当一个勇士,倒是也有气节,还是值得被敬佩的,所以诸葛亮在《梁甫吟》里感叹: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借刀杀人感觉有点阴险,杀人就杀呗,还得借他人之手。不过纯粹当成三十六计之一,也是古代人的一种智慧吧,只要用对地方。皇太极带兵进犯明朝,遇到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就利用绞尽脑汁之后利用崇祯皇帝的猜忌心理,派人收买明朝宦官,告密崇祯说袁崇焕已经和满洲结盟,加上这时候袁崇焕又未出兵,于是便不顾将士百姓求情,将之斩杀,明朝最能打的大将除掉,满人就再无忌惮,明朝不久而亡。
一箭双雕故事本来的意思就是说说北周的长孙晟技术超人,一支箭射下了两只大雕,后人将其演绎发展成一种战略战术。晋献公想攻打虢国,经过虞国借道,虞国君不晓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听大臣的荀息的建议,贪图财物,最后就轻松被俘,落得个亡国的下场。
两个词语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演绎了什么是兵不厌诈,什么是防不胜防,既是古人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又告诉我们识人,辩事,否则容易入圈套和陷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