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善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中国三大著名画家_江南_南唐_山水画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董源 江南 南唐 山水画

本文目录

  • 董源善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中国三大著名画家
  • 董源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董源的人物简介
  •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董源有哪些作品在内容上有什么特色
  • 名画家董源哪个朝代
  • 董源善画原文及翻译
  • 董源有哪些生平简介
  • 山水画上直接从师于董源的画家是
  • 游方广岩记文言文翻译

董源善画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知音难遇。
董源善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董源,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中国三大著名画家

三大画家指的是北宋画家董源、李成、范宽三人。
1、董源画作以山水画见长,少奇山俊俏,多真山真石。所画景物,多源自江南一带的丘陵,较少描摹奇山峻岭。画风得到巨然和尚赏赞,二人并称董巨。
2、李成画作较少有浓墨重彩,画风简练,画作精炼,有“惜墨如金“之称。如画山峰少有其他画作的山峰锐利之感,却似云动帘卷,颇具神态。
3、范宽其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故得名”宽“,画作注重质感,为深入体验自然山川,旧居深山之中,将自然之气融于画作。

董源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五代、北宋四大山水画家(南方山水画始创者):董源
董源简介:
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董源、巨然被画史并称“董巨”,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荆浩、关仝,史称“荆关”,四人合为五代、北宋间的四大山水画家。
董源:(?-962)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亦作江南人。原为南唐画院画家,后入宋。南唐时,中主李璟朝(943-961)时任后苑副使,故号“董北苑”。
擅画秋岚远景,多描写江南真境,不作奇峭的笔墨,兼画龙水、钟馗,无不臻妙。所写风雨溪谷、烟云晦明、千岩万壑、山石泷水、使人遐想。其画山手法,用笔多细长圆润,形似披麻,水用 纹,树木多亭直,树叶多用单笔、夹笔、皴法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用破式渲染,辅以点苔,充分阶段表现出南方山水风景秀润多姿。
早年学李思训,亦师王维。工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作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一带山景水色,不为奇峭之笔,开创平淡天真的江南画派特有风格,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其画法有二:一以水墨为主,着色轻淡,画山用细长圆润形似披麻的皴法,上多矾头(小石块),满布小墨点,下作平滩从树,披脚下多碎石,乃京口一带山景;北宋郭若虚羽他“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另一山石皴纹少,着色稼厚,景物富丽,元代赵孟頫称其类似李思训。
董源的水墨山水,影响很大,后世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相传所画牛虎,“肉肌丰混,毛发轻浮,具足精神”。人物多用青红,衣面也用粉素,生意盎然,具见思致。相传李璟曾召冯延巳议事,冯至宫门,逡巡不敢进,误以宫娥著青红锦袍当门立。细视之,乃琉璃屏上董源所画。传世作品娥《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董源的人物简介

董源 (934-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善山水,兼工禽兽。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 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董源有哪些作品在内容上有什么特色

董源的作品介绍如下:

1、《夏山图》代表了五代南唐山水画的最高成就,整幅重岚叠冈,牛群成队,优美的江南。作者运用多种画技,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2、《潇湘图》,是写意的山水画,主要是江南风景,是“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以平远取势构图,意境淡远清秀。现藏故宫博物院。

3、《夏景山口待渡图》是“国宝”级绘画作品。描绘一幅江南夏天景色,水波浩渺,扁舟若隐若现。

4、《洞天山堂图》是一幅幽静深远的山体之画,此图中有白云、小溪、树影、楼台,是一幅宋朝民间生活的写意。

5、《寒林重汀图》主要是用细笔勾勒芦荻,村庄点缀在寒林丛中,延伸至画外,是典型的江南风景画作。 

6、《溪岸图》是一幅山水田园隐居的画作,呈现了一片祥和的景象。

7、《龙宿郊民图》描绘一幅江南秋天的景象。 

8、《平林霁色图卷》是一幅以山峦为主题的画作,寺庙隐藏于山间,茅屋寒舍成为全幅画中的灵动之笔,增添烟火气息。藏上海博物馆。

董源山水画的艺术特色介绍如下:

1、以柔软的线条为主,简单自然。

董源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他生活中经常见到就是溪水,溪水的灵动和柔软走进了他的画作,虽然他师从李思训,但是他的画中没有生硬和教条的线条,这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董源山水画并不是一个个单独的景象独立存在,反而是从高处和远处立意构思,把江南典型的山峦、溪水、村舍、黄牛、芦苇、孩童等融会贯通,既有静景山峦、芦苇,也有动景溪水、黄牛、孩童等等。

名画家董源哪个朝代

北宋
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董源画草木沉郁,风雨迷蒙的江南景色,李成画清旷的齐鲁风光,范宽则画浑厚、势壮力强的关中山川,三家个性、三种风格,均有「百代标程」之誉。
被后人称为南派山水画创始人的董源,主要生活在南唐中主(934~940)时期,但其生卒年不详,字叔达,钟陵
(今江西省)人。董源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所以人称「董北苑」。山水画是他的专长,他不像北方山水画家那样先以上干线条确立彤体,而是用无数的苔点,无数的皴线来描写景物。此外,他也兼工画牛、虎、龙、水。董源的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潇湘图》、《豁山行旅图》等,但《潇湘图》最能代表他的绘画风格。

董源善画原文及翻译

  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翻译

  董源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秋天山岚远景,大多数描摹江南的真山,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后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都适于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走近了看几乎看不清物象;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像看奇异之景。如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远看就觉得景物鲜明,意境深远悠长,如同人间胜境。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神妙之处。

   董源

  董源 (934-约 962 ),又名董元,字叔达,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董源有哪些生平简介

董源(?~约962)字叔达,籍贯一说建业(今江苏南京),一说钟陵(今江西南昌),五代至宋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画家。入宋前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掌管御用茶场和园林,世称“董北苑”。董源在山水画上有着突出成就,体现了江南的真山真水。他独创了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的皴法,启迪了后世无数的江南山水画家。他以横卷展示丰茂的江南丘陵与洲渚、溪桥与渔浦等旷逸景色,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对两宋、元四家以至明代都有深刻的影响。传世作品有《潇湘图》、《龙宿郊民图》、《秋山行旅图》、《溪山行施图》及《寒林重汀图》等。

山水画上直接从师于董源的画家是

山水画上直接从师于董源的画家是巨然。
董源(生卒年不详),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擅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游方广岩记文言文翻译

游方广岩记
由阳岐江水行四十馀里,至赤壁濑,岩石屏立水际,石面多正方,其上杂树蒙密。
登阁拊阑而坐,珠帘适当檐际,随风飘洒,下坠深绿可二十馀丈。奇石侣踞,惟龙尾泉一道,细点滴沥,经岁弗涸,足异焉。
夜宿阁上,微风起于枫楠之巅,和以泉溜,终夕清越可听。晨起度舍身崖,寻泉源,见巨石经亩,若剖卧钟之半,平置岩顶,水漫其上,约其流趋钟纽而下,盖石状凹而锐,前泄泉处势微洼,因风洒析,散而为珠帘也。坐久云起,余患失道,乃蹑木梁,下出天泉阁,至洗钵池,踞石上听泉弥日。欲访半云亭、希隐岩,以云盛路狭,不敢即。同游者,为郑舜皋,曹于南、陈林二小生也。
对照林文与网易上的博文,当年林子的游踪,现代人也一一可以领略。林纾笔下的天泉阁本来是个悬空寺,“悬空寺,寺悬空,脚踩木走廊,心吊半空中”,但是现在下面已经被水泥柱子加固了,让后人有些怅惘(不太刺激)了。
注释:
选自《畏庐文集》。方广岩,位于福建省永福县(今永泰县)东北二十里,在葛岭山腰。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纳千人。
蒙密:草木覆蔽茂密的样子。
濑:水流沙石之上。涸:水干枯。
篁竹:竹林。
箐:细竹。密箐:茂密的细竹。
黝(yǒu):幽暗。
木梁:木桥。
:曲折。径渐纡:山径逐渐曲折。
天泉阁:建于明万历(1573-1619)年间,为方广岩最胜景。
侣:相伴。侣踞:指奇石相对踞坐。
罅(xià):石的缝隙。
琮(cóng):古代一种玉器。琮然:泉水叮咚声像玉相碰击。
窦:穴,洞,孔道。这里用为动词,洞穿之意。窦小窍于石腹:壁穿小孔穴于石腹中。
皴(cūn):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先钩画山石树木轮廓,再用侧笔蘸水墨染擦,以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各种脉络纹理。石皴:山石的裂纹。北苑:五代南唐的画家董源,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善用状如麻皮的皴笔画山峦。
王耕烟:清初著名画家王翚(huī),号耕烟。黄子久: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元四家”之一。
幕:覆盖。
累趾架楼:指楼上下相接如踵顶相衔。
燠(yù):暖,热。
斑驳:色彩杂乱错落。
即:接近,到达。
穷游三日:尽情地游历了三天。穷,尽。
光绪庚寅:清光绪十六年(1890)。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