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历史剧(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代表作是什么)_郭沫若_历史剧_屈原

本文目录

  • 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代表作是什么
  •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有哪些
  • 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是什么
  •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有哪些
  •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都有哪些
  • 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是:

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代表作是什么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代表作是《三个叛逆的女性》(由《卓文君》、《王昭君》、《聂晏》三剧组成)“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通过历来被称为“弱者”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妇女解放”的时代课题,反映了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反抗封建礼教与封建专制的斗争精神。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有哪些

《卓文君》(1923年)、《王昭君》(1923年)、《聂晏》(1925年)是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代表作,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于1926年4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总的来说,《三个叛逆的女性》都表现了”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的要求,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五四”时代精神。但具体来说,三剧主题各不相同。

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是什么

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由日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历史剧创作的高峰。《棠棣之花》(1941)、《屈原》、《虎符》、《高渐离》(1942年),均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史事。在20年代的同名诗剧和历史剧《聂嫈》的基础上加工并创作的《棠棣之花》,突出了“主张集合反对分裂”的主题。《屈原》塑造了兼具政治家远见与诗人情怀的悲剧英雄形象,并达到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现实倾向性的和谐统一。《虎符》通过魏信陵君和如姬窃符救赵的故事,歌颂“把人当成人”,并不惜为此赴汤蹈火、杀身成仁的“仁义”思想。《高渐离》(又是名《筑》)以高渐离击筑刺秦始皇的故事为题材,弘扬为反抗专制统治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孔雀胆》(1942年)表现元朝末年大理总管段功与梁王之女阿盖公主的爱情悲剧。《南冠草》(1943)采取汉奸与烈士对照的方式,歌颂明末青年诗人夏完淳慷慨殉国的民族气节。这六大史剧宣扬了为正义与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的悲剧精神。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有哪些

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
  他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背景
  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借古喻今”的目的。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钻研与对现实的深刻体会数者相互渗透地来写作历史剧。因此他的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说它是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得很狭窄。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都有哪些

1、《屈原》

话剧《屈原》取材于1942年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2、《武则天》

剧本以调露元年至光宅元年间裴炎、骆宾王串通徐敬业谋反事件为中心,通过武则天在处理朝政中各种表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3、《南冠草》

剧作取材于明末少年英雄,爱国诗人夏完淳以身殉节的壮烈事迹。从夏完淳十五岁柬发从军,抵御外侮,直至壮烈殉国的光辉一生中,截取了他顺治四年别母抛妻、奔走江南、联络同党,准备再举抗清义旗而被清王朝逮捕直至牺牲的一段史实为主要内容。

4、《孔雀胆》

剧本以元末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因丈夫段功被害,悲愤自杀的故事,表现了“善与恶——公与私——合与分的斗争”的主题,抨击了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民族奸臣。

5、《棠棣之花》

它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助严遂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但又突破了历史记载中聂政仅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游侠”的局限,而赋予他为国家存亡、人民安危而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和坚贞气节。

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是:

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是《蔡文姬》。

现代戏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剧情描写了距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

1959年,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1978年,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演这部剧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把广场的南墙都挤塌了。

2002年,在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之际,剧院推出了以徐帆、濮存昕、 梁冠华等实力派演员为阵容的复排版《蔡文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

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