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大全(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典故和故事)_司马_释义_典故

本文目录

  •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典故和故事
  •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 中华五千年中的经典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呢
  •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
  • 40个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典故和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典故和故事多如牛毛,就是10天10月也说不完,你回去把24 史好好的读一遍就知道了。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5个经典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2、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A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拓展阅读:西方国家1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2、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3、缪斯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的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
      4、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5、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ya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6、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7、诺亚方舟
      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的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的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40个昼夜的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的避难所或救星。
      8、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的一片富饶的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的寂寞,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的乐园。
      9、禁果
      出自《圣经》。亚当、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不能吃。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的东西。
      10、多米诺骨牌
      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的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华五千年中的经典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呢

读史以明鉴,鉴古以知今。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浓缩于一个个历史典故,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流传千年。从炎黄到明清,30个历史典故带你穿梭历史的时间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炎黄时期

【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大禹治水】禹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夏商周时期

【桀骜不驯】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 不训”都出于此人。

【伊尹囚帝】“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周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 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国,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管鲍之交】“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植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子牙之交。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纵横捭阖】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后有秦谋士张仪“连横”拆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荆轲刺秦】秦王赢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秦汉时期

【破釜沉舟】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如下: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

3、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4、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40个历史典故

1、大约四千七百年前,黄帝(轩辕)联合炎帝战胜了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后来黄帝又击败炎帝族,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因此,后人被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他的长子丹朱不肖,舜并未传位于丹朱,而是让位于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的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是从商朝开始的。

6、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7、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8、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9、“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0、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1、商鞅变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13、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投汨(mì)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14、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命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15、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16、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á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秦朝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17、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à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18、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项梁的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19、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设鸿门宴欲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án)哙(kuà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掩护下得以逃脱。

20、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大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1、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执掌大权,她为人阴险毒辣,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还将刘邦爱妾戚夫人做成“人彘(zhì)”。吕氏执政16年。在她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22、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在漠北之战中因迷路而未能参战,愧而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23、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时年仅23岁。

24、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25、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书》(《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ò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6、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áng),字昭君,相传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待考。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7、王莽改制:王莽是汉成帝母亲王太后的侄子,西汉末期的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改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宗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28、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探险家,他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àn)善、于阗(tiá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29、党锢(gù)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ī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30、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冀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31、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先是大将颜良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文丑也于乱军中被斩,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ō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32、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ī)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33、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有七位文学家,合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gàn)、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主导文坛发展。

34、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35、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6、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7、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3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à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39、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在奸佞(nìng)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40、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wě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ǒ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ì)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