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意思及赏析(浪淘沙北戴河表达情感)_北戴河_碣石_浪淘沙
本文目录
- 浪淘沙北戴河表达情感
- 浪淘沙北戴河译文
- 浪淘沙·北戴河原文_翻译及赏析
- 浪淘沙北戴河和沁园春雪两词“诗眼”及赏析概括两首词主题蕴含
- 《浪淘沙 北戴河》的名句赏析
- 《浪淘沙北戴河》的翻译是什么
- 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表达情感
《浪淘沙·北戴河》表达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词中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通过对往事的怀旧,对比古今。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原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浪淘沙北戴河译文
作品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拓展资料: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以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开始提出。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现代· ***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唐代·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 时年七十一。》
喜入新年自咏 时年七十一。
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值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
销磨岁月成高位,比类时流是幸人。
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暗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唐代·白居易《曲江感秋 五年作。》
曲江感秋 五年作。
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
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
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
暗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挈瓶者谁子。娇(一作妖)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左上公左下儿右文字偏旁】笑时人。——唐代·陈子昂《感遇·之廿四》
感遇·之廿四
挈瓶者谁子。娇(一作妖)服当青春。
三五明月满。
盈盈不自珍。
高堂委金玉。
微缕悬千钧。
如何负公鼎。
被●【左上公左下儿右文字偏旁】笑时人。
浪淘沙北戴河和沁园春雪两词“诗眼”及赏析概括两首词主题蕴含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诗词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创作
《浪淘沙 北戴河》的名句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题
1954年夏天,毛泽东曾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因此填了这首《浪淘沙》词.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并抒写了怀古的心情,对比往事,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赏析:
上片,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写景;下片,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抒情.时空掩映,情景交融.但有个立脚点,这就是今天,就是北戴河,是新中国的一部分;北戴河的今天,也正代表着新时代.结语“换了人间”,仅四个字,便贯通古今,绾合时空,对伟大祖国的现实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是怎样由空及时、由景及情的呢?这词的构思是怎样的呢?探讨这一问题,于我们读词是具有启发性的.
上片,描绘大风雨中的海上景象:“大雨落幽燕”,劈头第一句,破空而不定期,突出了“大雨”;接着说:“白浪滔天”,明写波涛,却夹带写出大风;这些都是以雄健之笔,从大处落墨,不加雕琢,而自具壮美.往下读,不见雨中的山峦林木,不见雨中的殿阁楼台,却咏出了“秦皇岛外打鱼船”.啊,看那一艘艘渔船,还在与惊涛骇浪搏斗!转眼又是“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说明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在滂沱大雨和滔天白浪中,渔船都隐没了,谁知道它们隐蔽到哪里去了呢?还是被莽苍的烟雨所遮断了呢?这里含蓄地赞美了解放的人民不怕艰险的豪情.
下片,抒写怀古颂今的豪迈心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些联想,自然是缘于地望和沧海.但这里的抚今追昔,却没有半点苍凉悲慨的感喟,没有一丝物是人非的怅惘,因为这联想的基础原是对于现实的赞美,在上片已设下伏线,所以很自然地便接下去“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与对往古的追怀相应的是今天的歌颂.“秋风”眼看就又要“萧瑟”起来,而“人间”则已“换了”.这是说,千年前的曹操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原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应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读了多么怵目惊心!千百年以来,广大人民前仆后继进行斗争,却始终陷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今天呢?嘿,那一艘艘海燕般乘风破浪的渔船,不正是人民干劲冲天,意气风发的象征吗?不正是新社会高歌猛进、欣欣向荣的图景吗?好一个“换了人间”,仅仅四个字,便把全篇的主题思想点醒,而且把诗的意境扩大了,远远超过了北戴河一地的范围.真是热情洋溢,义蕴弘深;尤妙在戛然而止,即以此作结,更觉余味无穷,含蓄不尽.
《浪淘沙北戴河》的翻译是什么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夏):
原文: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译文 :
滂沱大雨落在了幽燕大地, 面对大海波浪连天, 去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茫茫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回首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留下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朝, 人世间已换了新颜。
注释:
(1)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2)都不见:(一只鱼船)都看不见;
(3)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路过碣 石山。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曹操登临碣石山,遗传下来《步出夏门行》组诗,其第二首:“东临碣石,以观苍海……”
(4)萧瑟秋风:曹操《步出夏门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人间:,指时代,社会面貌。
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留下诗篇。现在的北戴河,依旧秋风萧瑟,但是人间已经换了新颜。
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