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秦昭襄王在位时相为谁
- 秦昭襄王嬴稷的儿子是什么人 秦昭襄王的丞相是谁
- 秦国丞相顺序是什么
- 秦昭王在位时秦国丞相叫范什么
- 赢稷的丞相是谁呢
- 秦昭襄王执政几年
- 秦国的丞相是谁
秦昭襄王在位时相为谁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时,丞相有樗里疾、魏冉、范雎、蔡泽等。
秦昭襄王刚继位时,任命樗里疾为丞相,主持朝政和宗族事务。在樗里疾去世后,魏冉凭借和秦王的特殊关系,升任丞相,独揽大权。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魏冉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秦昭襄王亲政后,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后来,范雎因失去秦王宠信,推举蔡泽代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死。蔡泽历经四朝任职,在乱世中保全自身。
秦昭襄王嬴稷的儿子是什么人 秦昭襄王的丞相是谁
秦昭襄王赢稷的太子是赢柱,当了三天王就死了,他的孙子子楚当了3年秦王,然后就是他的曾孙嬴政,统一中国。
他的丞相先是穰侯魏冉,后来是范雎,最后是蔡泽。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
秦国丞相顺序是什么
秦国丞相顺序为隗林、李斯、赵高、魏冉、魏冉、蔡泽
1、隗林
战国末期楚国人。秦王朝执政时就官至丞相高位。隗林的历史贡献有三:组织、指挥了秦王陵的修建,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制定度量衡,统一了全国一尺为23.1厘米,一石为十升、一斤为16两的标准;和王琯为秦统一全中国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
2、李斯
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3、赵高
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推向了顶峰,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4、魏冉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5、蔡泽
蔡泽,生卒不详,战国燕国纲成(今河北怀安)人,善辩多智,游说诸侯。蔡泽在走投无路入秦,经范雎推荐,被秦昭王任为相.随后在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职。献计秦昭王攻灭东周,几个月后,因被人攻击,害怕被杀,辞掉相位,封刚成君。
秦国君主:
秦国君主是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自非子始,止于秦始皇。秦国于公元前770年建国,共经历三十几代君主。在这些君主的经营下,秦国从最初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了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
其中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使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则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了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国,使秦国从此正式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秦昭襄王则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灭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秦国
秦昭王在位时秦国丞相叫范什么
是范雎,,封应侯,,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赢稷的丞相是谁呢
赢稷的丞相叫范雎。
范雎,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省芮城县)人,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褒斜栈道,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最终“使天下皆畏秦”。后长平之战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又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助力长平,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主要成就
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同时范雎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人,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为秦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
秦昭襄王执政几年
56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
在位。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占领和蚕食东方六国大片国土,使楚国国土缩小一半、魏国韩国国土缩小 2/3、赵国缩小1/3公元,并不断离间六国关系,又在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其在位后期秦国实际控制国土已经超过东方六国总和。可以这样说没有昭襄秦王也就没有后来秦国统一。
秦昭襄王年间大事记
秦昭襄王元年 前306 秦右丞相甘茂惧谗,奔齐。
秦昭襄王三年 前304 秦昭襄王嬴稷与楚怀王芈槐盟于黄棘(河南南阳)。秦将侵地上庸(湖北十堰竹山)还楚。
秦攻占韩国野王前形势图
秦昭襄王四年 前303 齐、魏、韩,三国以楚与秦盟,背叛合纵,联合攻楚。楚遣太子芈横入秦为人质,秦发兵救楚,陷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封陵渡)。秦再攻韩,陷武遂(山西运城垣曲)。
秦昭襄王五年 前302 秦昭襄王嬴稷、魏襄王魏嗣、韩太子韩婴,会于临晋(陕西渭南大荔)。秦以侵地蒲阪还魏,抗秦合纵盟约又瓦解。楚太子芈横自秦逃归。
秦昭襄王六年 前301 秦、韩、魏、齐,四国攻楚,败楚于重丘(河南驻马店泌阳),杀楚大将唐昧。秦蜀侯嬴辉被诬进毒,秦遣大夫司马错击杀之。秦寻攻韩,占领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
秦昭襄王七年 前300 秦华阳君芈戎攻楚,斩首3万,杀楚大将景缺,陷襄城(河南许昌襄城)。秦丞相樗里子嬴疾卒,楼缓继为丞相。
秦昭襄王八年 前299 秦昭襄王嬴稷邀楚怀王芈槐会盟武关(陕西商州商南),突劫芈槐至咸阳,强迫割巫郡(重庆巫山)、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芈槐怒拒,乃留不使返。秦任齐孟尝君田文为秦相。
秦昭襄王九年 前298 秦昭襄王嬴稷信谗,欲杀田文,田文逃归齐。秦军出武关攻楚,斩首5万,陷楚16城。
秦昭襄王十年 前297 楚怀王芈槐自秦囚所逃走,秦军遮楚道搜捕,芈槐奔赵,赵不敢收容。将奔魏,秦兵追至逮获。
秦昭襄王十一年 前296 楚怀王芈槐薨,秦归其尸。
秦昭襄王十二年 前295 秦命穰侯魏冉为丞相。
秦昭襄王十四年 前293 韩、魏攻秦,秦任白起为元帅,战于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韩大将公孙喜。
秦昭襄王十六年 前291 秦攻韩,陷宛城(河南南阳)。
秦昭襄王十七年 前290 魏割河东(山西)400里、韩割武遂地(山西运城垣曲东南)200里于秦。
秦昭襄王十八年 前289 秦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魏,军至轵城(河南济源),陷大小61邑。
秦昭襄王十九年 前288 秦昭襄王嬴稷称西帝,遣使尊齐闵王田地称东帝。寻皆弃帝号,恢复称王。
秦昭襄王二十年 前287 秦攻魏,陷新垣(山西运城垣曲)、曲阳(河南济源)。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 前286 秦攻魏,魏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夏县)求和,秦尽驱安邑之民入魏,仅据其城。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 前285 秦、楚会于宛城(河南南阳)。秦、赵会于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秦大将蒙武攻齐,陷9城。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 前284 燕上将乐毅会赵、秦、韩、魏,五国联军,大举攻齐,陷齐70余城。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 前283 秦、赵二国会于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秦攻魏,陷安城(河南新乡原阳),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和氏璧,声称用15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璧赴秦,见秦无诚意,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 前282 秦攻赵,陷两城。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 前281 秦再攻赵,陷石城(石家庄)。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前280 秦大将白起攻赵,斩首2万,陷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秦大将司马错攻楚,陷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割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湖北十堰竹山)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 前279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鄢城(湖北襄樊宜城)、邓县(湖北襄樊市)、西陵(湖北宜昌市)。秦赵会于渑池(河南洛阳新安西)。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前278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其国都郢都(湖北荆州江陵),烧其先王坟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兵溃散,不能复战,迁都陈丘(故陈国,河南周口淮阳)。
秦昭襄王三十年 前277 秦于侵楚地置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 前276 秦武安君白起攻魏,陷两城。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 前275 魏割温城(河南焦作温县)8城与秦。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韩遣大将暴鸢救魏。魏冉大破韩援军,斩首4万,围大梁。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 前274 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陷4城,斩首4万。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 前273 魏、赵联军攻韩华阳(河南郑州新郑市),秦救韩,败魏军于华阳城下,斩首13万,魏割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与秦求和。秦又败赵军,沉赵军2万于黄河。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前270 秦攻赵,围阏与(山西晋中和顺),赵大将赵奢救之,大败秦军。秦任魏国人范雎 为客卿。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 前269 秦再攻阏与,不能胜。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 前268 秦攻魏,陷怀城(河南焦作武陟)。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 前266 秦任范雎为丞相,封应侯。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 前265 秦攻赵,陷3城,赵左师触龙说太后遣少子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遂发兵救赵,秦军始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 前263 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绝太行山道。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 前260 秦左庶长王龁(hé)攻赵,陷上党(山西长治长子),赵大将廉颇知不能战,严垒相峙,俟机进击。秦国深以为忧,乃用离间计扬言秦不惧廉颇,惟惧赵括。赵果命赵括代廉颇,秦人闻之,大喜如狂,密遣大将白起代王龁。赵军出击被截分为二,秦军以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日,大溃。秦杀赵括,坑赵降卒20余万于长平(山西晋城高平市),赵举国大震。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 前259 韩割垣雍城(河南新乡原阳)、赵割6城与秦求和。秦昭襄王嬴稷代报范雎之仇,诱赵相平原君赵胜赴秦,然后囚之,索魏齐交换。魏齐由赵再奔魏,无人敢于收留,窘困自杀。赵斩其首献秦相范雎,秦始释赵胜还。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 前258 秦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不能克。遣王龁代之,仍不能克,乃围邯郸,赵震恐,向各国乞援。楚使大将黄歇救赵,魏使大将晋鄙救赵。秦昭襄王嬴稷遣使谓魏安厘王魏圉曰:“敢有参战者,吾移兵相加。”魏圉惧,命晋鄙屯兵邺城(河北邯郸临漳),不敢再进。魏信陵君魏无忌计夺晋鄙军,引兵而前。
秦昭襄王五十年 前257 秦命武安君白起代王龁为帅,白起以赵尚不可破,且身又有疾,辞不肯行。秦昭襄王嬴稷谓其心中有恨意,乃杀白起。魏信陵君魏无忌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太子嬴柱之子嬴异人质于赵,赵商人吕不韦助以资财,共逃归秦,嬴异人改名嬴楚。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 前256 秦大将嬴掺攻韩,陷阳城(河南郑州登封市),斩首4万。攻赵,陷20余县,斩杀及俘虏9万。周赧王姬延大恐,与燕、楚密谋联合各国,再缔合纵盟约攻秦。秦即起兵攻周,掳姬延入秦,既而释归。姬延崩,周亡,立国879年。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前255 秦应范雎辞相。蔡泽继任相国,数月亦免。秦迁西周文公姬咎于悉狐聚(河南平顶山汝州市西北),东周亡。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 前254 秦攻魏,陷吴城(山西运城平陆)。魏屈服,降为秦之属国。韩桓惠王赴秦朝觐。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 前251 秦昭襄王嬴稷薨,子孝文王嬴柱嗣位。
秦国的丞相是谁
1、商鞅:大秦帝国的崛起应当追溯到秦孝公时期,所以我们从秦孝公时期开始说起。商鞅是秦孝公时期的大良造,当时秦国并没有丞相一职,实际上当时商鞅的职位就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
秦孝公觉得变法图强,颁发“求贤令”招揽天下英才,商鞅正是这个时候加入秦国朝堂的,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载秦国展开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2、张仪:秦惠文王以谋反之名解决掉商鞅之后,任用了张仪这个纵横家成为相国。张仪对于秦惠文王当局不得不说是最合适的,当时秦国受“合纵”之策所束缚,被封锁于函谷关内。秦国想要东出谋求大业,必须突破“合纵”的封锁,而这时张仪带着他的“连横”之策适时出现。
张仪靠这一张如簧巧舌,把中原诸国忽悠了个遍,破解了诸侯的“合纵”之法(特别是戏耍楚怀王致使楚国国力大为损伤),为秦国东出扫平了障碍,让中原诸国都以秦国为尊。
3、魏冉:秦武王在位仅三年就“举鼎而亡”使秦国政局动荡,这时在宣太后和魏冉在赵武灵王的威胁下,扶立在燕国为质子的嬴稷继任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因为扶立君主有功,扫清了嬴稷王位继承的潜在威胁,同时又是宣太后的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所以魏冉把持朝政,权力比秦昭襄王还大。
魏冉对内参与国政的决策,与宣太后等人把持朝政,秦昭襄王要做任何决定都要经过魏冉之手,可以说实权比秦王还大;魏冉对外南征北战,先后为秦国打下魏国六十余城,同时举荐白起为将,可以说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
4、范睢:范睢第一功应该是协助秦昭襄王驱逐“四贵”,让秦昭襄王把散落于权贵之手的王权牢牢掌握在了手里,因此范睢坐上秦国相国之位。坐上秦相之位后,范睢为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对诸侯逐个击破,破解了“合纵”联盟。
可以说范睢之于秦昭襄王,与张仪之于秦惠文王差不多,使得秦国对中原诸侯的军事力量造出了极大地削弱。在范睢的辅佐之下,秦国慢慢做大,使得诸侯没有能力在独自面对秦国,甚至诸侯联合都难以战胜秦国,确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5、吕不韦:吕不韦进行一场政治投机,扶立两代君王-秦庄襄王与秦王嬴政,可以说吕不韦是秦王嬴政的贵人,这从嬴政对吕不韦称为“仲父”可以看出。吕不韦是天生的政治家,由商入政之后奉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废除了了秦国以用头颅记录战功授予爵位的形式,减少统一的阻力。在不损害军功爵制的前提下,避免秦军因屠城之名而遭受敌军的强烈抵抗,更好地保存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