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读后感(闲碎清欢无别事——(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_林清玄_人间_散文
本文目录
- 闲碎清欢无别事——(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随感
闲碎清欢无别事——(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人间自是有清欢,此事不关风与月。
苏轼的清欢是“雪沫乳花浮五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陶渊明的清欢是“得太守酒,多以春圱水杂投之”;黄庭坚的清欢是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此三人的清欢在食、在酒、在欢宴。纵观历史长河,唐诗宋词元曲,多少作品,行间虽无清欢二字,可观其文、达其意,字字句句写的都是清欢二字。
往山里去,不必等来生。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红泥小火炉,火光微微弱弱,水要取踩着晨露去取来山泉水,还透着刚破冰的凉意。小茶壶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响着,冒着泡,初沸
二沸,取下茶壶,小心冲泡,瓷透的青花茶杯中,蜷曲的茶叶忽的绽开,绽出碧绿,茶水也是青悠悠的,于是就看着碧绿的茶叶在青悠悠的茶水中打转儿,似有似无的香气入鼻,浅抿一口,余味悠长。
眼里有绿意,鼻尖有茶香,舌尖是回甘,耳畔还有山雀的啾啾,什么凡尘俗世,太远太远,远到像是已经过来一辈子,不提不提。
再斟一盏,这一盏,不敬故乡,也不敬远方,只敬这春山,敬这闲人。敬只属于他的清欢岁月。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间。
——(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他自喧嚣的城中而来,带着一身世俗的浊气,行过城门,豁然开朗。
春丝小雨,温温润润,沾衣不湿,风也是轻轻的,柔柔的。朝田野望去,早秧是翠绿的,桑树正抽着新芽,也是翠绿的,田埂上的野草也是翠绿的,间或两朵紫色白色的小花。牧童的短笛悠悠扬扬,吹着不知名的小曲儿,顺着弯弯绕绕的小路,一路飘远。
于是,他一路向前。
怎么有些渴了呢?到哪里去沽写酒喝,水太清淡了,这春乡小景得要些酒来配才行。
四下一看,那些远远的,迎着风,招摇的,可不就是酒旗吗?
他走过去,轻唤一声老板娘,老板娘悠悠转醒,笑问,买酒吗?
他点头,取下腰间的酒葫芦递上,老板娘一笑,接过去,又道:“乡下小地方,都是自家酿的米酒,可比不得城里什么竹叶青,女儿红。
他也笑,朗声道:“不怕,我就爱喝乡下米酒,顶醇香。”
老板娘招呼他坐下,又拉着他,给了他两碟花生。
也好,就坐坐,让自己空,让自己闲。让自己不辜负这好春光。
从小店走出来,风停雨住,竟还有了些残霞,温柔地泛着浅淡的红,远山也被染了红色,清冷也不见了,多了丝俏皮。
他看了看着残日,也暗自替祈愿。日头,慢些落,让这橘光再多停留一会儿。
他也往前走,沿着弯弯绕绕的阡陌,走过农田,走过春烟,心里无比满足,浮生一日,人间清欢,这一日,真不算亏,不算亏。
在居,再野。无论在何处,唯怡然自得耳。人生在世,多少求不得,只因心中有挂碍,执念深了,便觅不到自己了。人间自是有清欢,清欢在何处?青山红霞,在炊烟人家,在阡陌篱笆,在你眼中,他笔下;在我们抛开俗世用心奔赴的每一个驿榻。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 小寒 ,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林清玄眼中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清静,自由与舒服的生活状态。作者年轻时,喜好到处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但是,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现在的一切都如加快了脚步,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现有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作响”,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就连茶楼,也是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 文化 。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阅读原文
【作品信息】
来源公众号:微海泛舟(ID:weihaifz)
作者:章诗晴
指导教师:吕晓青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随感
一次外出学习,我买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和成人版这两本书。上完六年级下册第3课《桃花心木》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林清玄散文少年版。这本书中有一部分文章编入教材或者作为阅读理解短文选入试卷,但往往都是片段,没有呈现作品的全貌,我想让孩子们读读原文,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就这样,我也读起来了,读完了少年版,我再读了成人版。
世间万事的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生活和心灵的视角,就如花朵上可以看见锐利的刺,而在刺上,我也能看到斟满阳光的花朵。林清玄散文就是这样,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去发现美好,朴实清新,如春日姹紫嫣红中的那朵淡黄的蒲公英般淡雅。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
感念的心
《 透早的枣子园》、《鳝鱼骨的滋味》、《刺花》、《过火》、《水终有澄清的一天》、《今天的落叶》、《长途跋涉的肉羹》……散文集中有许多娓娓道来的童年往事。林清玄家境虽贫寒,但可幸有一对勤劳淳朴的父母,他们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
林清玄小时候家里穷,妈妈从鳝鱼摊要来鳝鱼骨,熬汤、油炸,想方设法把孩子养得脸色红润(《鳝鱼骨的滋味》)。爸爸去遥远的凤山办事,午饭吃到美味的肉羹。当时没有塑料袋,他买了个新锅,绑上草绳,把一锅肉羹夹在双腿,坐客运车一路颠簸回家。汤汁溢出来,锅外和草绳都沾上了汤汁,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到家只剩下半锅。一家人围在灶间吃美味肉羹的场景几十年都不会忘记,那美味是加了爱的作料啊(《长途跋涉的肉羹》)!在《今天的落叶》中,爸爸规定孩子们要把树林的落叶扫干净才能去上学。孩子们在抱怨的时候,爸爸教了他们一个方法,扫地之前先去把树摇一摇,把明天的叶子先摇下来,两天扫一次就好。孩子们卖力地摇树,可是,不论他们用多大的力量摇树,第二天的树叶也不会在今天落下,第二天依旧要扫落叶。原来,爸爸是让孩子们明白:在树林里并没有“明天的树叶”可扫,树林里的落叶要在今天扫干净。孩子长大了才悟出:明天自有明天的落叶,不必烦忧,活在当下,才是生命实在的态度。
幸福来自于内心,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加一点心,凡俗的日子就会变得可爱、可亲、可想念了。林清玄对父母的感念之心,藏在细腻自然的描述中,读者也跟着走进他的童年。而合上书本时,我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了,自己和父母朝夕相处的那段幸福时光又重现于眼前,在心中漾起温暖。我明白了,今天自己为人父母,说的话,做的事,付出的关于爱的点点滴滴,多少都受自己父母的影响啊!方知,每个人关于童年、父母和爱的经历,并没有真正被忘记,其实早已融入血液,转化为自身的教养了。
纯善的心
林清玄曾提过一位禅师写过的悟道诗:空润透天,鸟飞如鸟。水清澈地,鱼行似鱼。他感慨: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见了他柔软慈悲的心。
《 麻雀的心》讲林清玄路过相思林的时候,总看见一群麻雀东奔西跳,大呼小叫。有一日,他坐在窗前喝咖啡,仔细观察起来,才发现是麻雀妈妈在给孩子们示范,教孩子们学会站在芒草叶间随风摇动的本事。他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听懂了麻雀的心。原来麻雀们每天不能安歇地跳跃、叫个不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听来,不明其意罢了。
有一次,他看见银行前面蹲着五只狗,狗流露出幸福的表情。于是跑去和狗蹲在一起,才知道原来是银行的自动门一打开,冷气就会冲出来。大热天,狗高兴在银行门口吹冷气。最后一段这样写:“我回头看着那些狗幸福的表情,心里有某一些温柔的部分被触动,我们不只要珍惜自己的生活,也要珍惜每一个众生。因为,我们的心就是众生的心,众生的渴求也就是我们的渴求。”(《吹冷气的狗》)
像这样的散文还有《飞鸽的早晨》、《海狮的项圈》、《不南飞的大雁》、《咬舌自尽的狗》等等。散文中,我常常被一颗至善之心感化,我忍不住动容,知悉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入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人虽然渺小,但只要有慈悲的胸怀,就如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包容这个世界。换而言之,即是平等对待任何生命,这个世界才能有生机活力。
美好的心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林清玄散文让我看到事物的美好,也看到,如果你对别人有一种善意,每一个善意发出去,绕了一圈,一定以善缘转回来。
《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写一桂表姐舍近求远,把孙子送去十里外的金竹小学读书。金竹小学种满了鲜花,太美了。学校不怕村民来偷花,还把大量的花苗送给村民。几年下来,所有金竹村民都成为爱花的人,如果有美丽的花或找到新的品种,就会带回来送给学校。金竹村也成了一座大花园。林清玄散文文笔优美,把金竹小学校园写得很美很美,令人身临其境。这个一班只有八个学生的小学繁花似锦,绿意盎然。我把文章念给同学们听的时候,他们在轻声地赞叹,眼神流露出热情的向往,好像心都要飞到这个美丽的乡村小学去了。文中这么说:“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心里也会开满了繁花。”我觉得对极了。学校不是生产车间,机械的塑造只能让我们看见孩子的刻板守纪,而非自觉行为。如果,让孩子在美的环境里得到熏陶,就会产生怜惜心,会爱惜坏境。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变坏呢?
朋友常夸林清玄买水果总比别人挑的要好吃一些。他说他不会挑水果,只会挑卖水果的人。他总是说:“谢谢你呀!上次你挑的那些水果非常好,我请朋友吃,他们都赞不绝口。”摊贩就会更细心地帮他挑选水果。于是引出了他的看法:“与其挑选凤梨、西瓜、甘蔗、竹笋,还不如挑人,与一个小贩建立长期而深刻的友情。”“只要我们知人善任,充分信任别人,建立好的因缘,那么,一切水到渠成,不必营谋、企求,人人都愿意帮我们。” (《贵人思想》)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每一卷都有一个主题,编者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我对书的理解,让我超越这些章节,直接照见作者感念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捧着书,平静欢喜,这种清淡的欢愉,让我满足。
在尘世间,能找到清欢的滋味,在这混浊的世界保持清明,在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这就是林清玄散文所带来的正能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