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的读音是什么?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_宫女_燕王_明朝

本文目录

  • “燕王朱棣”的读音是什么
  •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 燕王朱棣是怎么死的
  • 燕王朱棣为什么能夺位成功
  • 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夺取皇位都经历了什么
  • 燕王朱棣对明朝有重大的贡献,可他为什么没能得到皇帝的青睐
  • 朱棣活剐3000宫女是真的吗有什么记载呢
  • 明成祖朱棣活剐三千宫女是怎么回事
  • 朱棣活剐3000宫女,究竟是事实还是谣言呢
  • 朱棣剐三千宫女的事真的假的

“燕王朱棣”的读音是什么

燕王朱棣:【yàn wáng zhū dì 】

【出处】:

明成祖(1360一1424年)名朱棣,140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一共21个。
一、后妃列表
1、仁孝文皇后徐氏;
2、金/李氏;
3、昭献贵妃王氏;
4、昭懿贵妃张氏;
5、恭献贤妃权氏;
6、康惠庄淑丽妃韩氏;
7、康靖庄和惠妃崔氏;
8、康穆懿恭惠妃吴氏;
9、贞静顺妃张氏;
10、惠穆顺妃郭氏;
11、恭和荣顺贤妃王氏;
12、安顺惠妃龙氏;
13、恭顺荣穆丽妃陈氏;
14、昭肃靖惠贤妃王氏;
15、昭惠恭懿顺妃王氏;
16、昭敬忠顺贤妃喻氏;
17、任顺妃;
18、李昭仪;
19、吕婕妤;
20、恭荣美人王氏;
21、景惠美人卢氏。
二、后妃
1、仁孝文皇后
仁孝文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皇后,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嫡长女,母谢夫人(谢再兴次女)。
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祔太庙。
2、昭献贵妃王氏
昭献贵妃(-1420年)王氏,明成祖朱棣的宠妃。
南直隶苏州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永乐七年(1409)封为昭容。
后晋封贵妃。
贵妃王氏有贤德,侍奉徐皇后恭谨,为明成祖朱棣所重。
朱棣晚年多急怒。
王氏曲为调护,自太子朱高炽和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永乐十八年(1420)七月逝世,谥昭献,礼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贵妃。
3、昭懿贵妃张氏
昭懿贵妃张氏,她的父亲张玉,是明成祖为燕王时候的大将。
靖难之役时,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明成祖而战死。
兄弟张辅,继承父职,早年也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阯,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封为英国公。
明成祖感念张氏父子的功劳和忠诚,将她选入宫。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为贵妃。
她的侄女张氏,也被明成祖选为皇太子朱高炽的妃妾,即张敬妃。
4、惠妃吴氏
吴氏(?-1424年),名失考,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朱棣的妃子。
吴氏是朱棣在王府的姬妾,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392年)生了第四子朱高爔,但朱高爔早殇,没有追封。
明成祖取得皇位后,封吴氏为惠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
吴氏也被殉葬,年逾五十岁,谥号“康穆懿恭”。
5、惠妃崔氏
崔惠妃(1395年-1424年),名失考,朝鲜人,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的妃嫔。
朝鲜中军副司正崔得霏的女儿。
永乐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后宫,年十五岁,封美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去世。
此次共殉葬30多人,来自朝鲜的崔氏和韩丽妃也被强迫殉葬,年三十岁。
加赠惠妃,谥号“康靖庄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成祖仁孝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懿贵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贵妃

燕王朱棣是怎么死的

1424年7月,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但综合来看,朱棣比朱元璋在各个方面都差一个层次,除了一点之外。这一点就是看人才的眼光。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朱元璋给他的孙子留下的那三个人,事实证明这三个人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作用极其有限。朱棣去世后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却与之前的齐黄大不相同。他们是真正的治世英才。由于他们三个人都姓杨,所以史称“三杨”。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也正是这件奇人不但开创了永乐盛世,还在朱棣死后,将这种繁荣富强的局面维持下去。

燕王朱棣为什么能夺位成功

靖难之役打乱了这一切,永乐皇帝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唯——个王爷造反成功的千古奇迹。靖难四年,朱棣以八百私兵起家,对抗拥有整个天下的建文帝,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建文帝即位后,掌握着处置诸藩的主动权,如果恩威并用,待时机成熟后,再对个别藩王处置,则诸王不得不就范。可是,建文上位后不到一年,即连废五王。政局稳定,天下太平,而且朱元璋的影响力还在,没有哪个叔伯亲王敢来挑战他的地位。他完全有时间好好筹谋削藩一事,先把藩王稳住,就算没什么好办法,效仿汉武帝推恩令也是一条不错的兵不血刃的削藩路。可惜的是他太急功近利了,在还没有稳固政权的时候就听从了左右的建议开始削藩,以至于逼得燕王朱棣等藩王没了后路,同样也断自己的后路。朱元璋死的时候把大多数能征善战的武将全杀了。朱标一死,这些人很明显不是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驾驭的了的。朱元璋借着开国大将蓝玉案大肆屠戮朱标太子的势力集团。等到朱允炆即位时无人可用。

反观燕王朱棣,他虽早有夺位野心,但是,一直隐忍不发。术士袁琪给他看相,袁琪称他为「异日太平天子」,他佯装不解,将袁瑛驱逐至通州。袁瑛已登船准备沿运河南下,他才确信袁琪不是朝廷密探,将其召回,可见他是何等小心。朱棣率领的北方军士多戍边,能征善战。朱棣从小便在军营里混日子。长大成人之后朱棣更是不负众望,在年轻的藩王中间他和晋王最受军方器重。他的军队虽然是地方军,但是是大明朝守北大门的军队,他们骁勇善战,一个个都如狼似虎。这是长期没有打仗的中央军比不了的。

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夺取皇位都经历了什么

在燕王朱棣经历的四年“靖难之役”中,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处处碰壁;2、出师不利;3、逐渐占据优势;4、成功夺取政权

1、处处碰壁

首先,燕王朱棣当时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多次削藩政策,导致他出现了想要谋反的心理,后来便开始联系其他封王,希望大家一起推翻朱允炆的统治,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愿意跟朱棣一起造反,毕竟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军事实力很强。后来朱棣便主动带兵进京,但是经过梅殷镇守的城池的时候,梅殷死活不让燕王朱棣过去,所以说燕王朱棣发动叛变,其实一开始是很艰难的。

2、出师不利

其次,由于梅殷手下的军队实力强悍,所以燕王朱棣也明白,要想成功的话,就必须要避开梅殷,所以便绕道走了,结果还是提前被建文帝朱允炆知道了,燕王朱棣跟建文帝朱允炆的第一次交手,便是建文帝朱允炆大获全胜,但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大军本来可以杀了燕王朱棣,却非要放过朱棣,这其实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下旨,不允许任何人杀掉朱棣,所以朱棣才有活路可逃。

3、逐渐占据优势

也正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不正确对策,导致明朝大军军心逐渐瓦解了,燕王朱棣本身十分勇猛,而大军们不敢伤害燕王朱棣,畏手畏脚的怎能打得过呢?所以燕王朱棣逐渐开始占据上风了,后来更是越战越勇,成功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军队。

4、成功夺取政权

最后,燕王朱棣的大军成功攻破了南京城,燕王朱棣也因此而进入了皇宫,成功坐上了他想了很久的皇位,而这场靖难之役也随着燕王朱棣的登基,彻底画上了句号。

燕王朱棣对明朝有重大的贡献,可他为什么没能得到皇帝的青睐

朱棣可以说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的,战争时期朱棣就跟随朱元璋立下了无数的功劳,在朱元璋称帝之后朱棣被封燕王,来到北地朱棣更是为抗击蒙古,保护边境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才智兼备的皇子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青睐,朱元璋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给这位儿子,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就不得不说到朱元璋与朱允文的感情。朱允文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从朱标出生起,朱元璋就把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称帝之后朱元璋更是从未让这位太子离开过自己的身边。而作为朱标最喜爱的儿子,本着爱屋及乌的行为习惯,朱元璋也对自己的这位皇太孙喜爱有加。只可惜朱标后来英年早逝,因为对长子的感情实在太过深厚,朱元璋更是将所有的爱都放在了孙子朱允文的身上,最后也将他放到了皇帝的位置。

其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立朱允文是更好的选择。当时的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内部还不稳定,外部也面临着蒙古这个大敌,所以对于储君之位一定要尤其慎重。当时最有机会争夺皇位的就是朱元璋的二、三、四子,老二和老三在才干上当不起皇帝的重任,老是朱棣虽说才智兼备,但是终究只是嫡四子,立朱棣为帝与礼不和,而且这也会激起其他王爷的争位之心。大明王朝是朱元璋呕心沥血所建立起来的,他肯定不想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因为争夺储位而分崩离析,所以这个时候选择立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朱允文为皇帝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历史是残酷的,朱允文虽说继承了皇位但是终究还是没能长久,朱棣虽说不受皇帝青睐,但他最终还是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不得不说这或许就是命吧!

朱棣活剐3000宫女是真的吗有什么记载呢

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的事情估计是假的,这个故事唯一的记载是来自《李朝实录》。

一、关于朱棣活剐3000宫女的史料记录

这一段史料主要是来自《李朝实录》,讲的是当时62岁的朱棣偶然之间发现皇宫里的宫女与太监同肩,一路之下就开始追查,没想到这一查居然抓出了3000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牵连,朱棣认为这些宫女作风上都有些问题,于是他就极其愤怒,直接下令把这3000宫女在紫禁城里当场活剐,据说整个大明皇宫血流成河,惨叫不止,朱棣还亲自抄刀上阵。

二、同一时期的其他史料没有相关记载

根据史料里记录的这件事情的发生时间在这个时期里,中亚各国的使臣团都在北京,而在其他国家的相关文献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相关的记载。因此这一段史料很有可能是某个人编撰的。而且同一时期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如果朱棣真的活活的剐了3000个 宫女的话,那么这件大事不可能只有宫里知道,宫外肯定也知道。毕竟3000个宫女就能够造成血流成河了。而且如果真的要屠杀3000个宫女的话,肯定不可能只花一天时间得花上好久,而且还得重新选掉一些宫女给皇宫用。所以整件事情肯定是声势浩大的,民间不可能不知道。

三、那么这一段史料记载是怎么来的呢?

而在《李朝实录》中的这段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据说是一个朝鲜的史官,听一个叫做金黑的朝鲜奶妈回国的时候讲的。而这位叫做金黑的朝鲜奶妈,除了在朝鲜的史料记载当中有出现这个名字,在明朝的一些相关史料当中也出现过这个名字,说明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在明朝的史料当中,这个奶妈是在明英中年间才回的朝鲜,与朝鲜人的说法差了十几年都有。所以这段故事大概率是编造出来的。

明成祖朱棣活剐三千宫女是怎么回事

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在明朝历史上虽然不能算是特别出彩的一个皇帝,但是从派遣郑和下西洋这件事上来看,朱棣还算是挺有政治远见的。然而朱棣本身也有一些怎么都洗不掉的污点,相传他性情暴躁,嗜杀成性,曾经因为一点小事,便活剐了将近三千名的宫女,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被世人成为永乐大帝的朱棣,虽然不能算是功载千秋的一代统治者,但也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皇帝。但是很多人却因为他曾经做过的一件疯狂的事情,将他定性为暴君。可以说是这个残暴无比的事件,彻底的毁了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的声誉。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他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八年(西纪1410年),朱棣为彻底肃清元朝残余势力,亲自率军展开北伐。随军出征的有其宠妃权贤妃。北伐得胜还朝途中,权贤妃却骤然暴死,朱棣为此十分伤心。 恰在此时,宫女(秀女)贾吕向朱棣告密说权贤妃乃是被宫女吕氏伙同太监、银匠在其饮用茶水中下砒霜毒死。朱棣非常宠爱权贤妃,听闻此等消息,非常震怒。也不详加审问,直接处死了太监和银匠,而宫女吕氏则被处以烙刑,活活用烙铁烙炙了一个多月才死。

至此,因举发有功,宫女贾吕得到朱棣宠幸。 所谓“因果报应,循环不爽”。永乐十八年(西纪1420年),有人举发贾吕与太监通奸(名义上的通奸,没有实质。太监怎么通奸呢?)。对此,朱棣虽然生气,但并未深究。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因宫女贾吕见识过宫女吕氏的死法,心中十分恐惧朱棣对她也采取酷刑。于是和私通的太监两人双双上吊自缢。

朱棣对此事本不想追究,可眼下两人竟然双双自杀。一时间朱棣疑心大起,怀疑其中必然有天大的阴谋。于是将与吕氏走得近的几个宫女抓来审问。这几个宫女,也曾见过或者听闻过朱棣的种种残暴手段,只求死得痛快,免受折磨,于是谎称后宫之中有人密谋造反,要行刺朱棣。 这么一下,整个后宫简直炸开了锅。

夜以继日,几乎所有宫女都被抓来审问,在朱棣施用的残暴刑法下,个个屈打成招,都说后宫之中确实有人密谋造反,只求速死,免遭酷刑。 朱棣见众口一词,又惊又怒。朱笔一挥,竟下旨活剐了后宫之中将近3000名宫女,以断绝造反之事。

但是这件事情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在我看来这就是没有一点可能性。第一就是朱棣雄才大略,治国有方。在朱棣手上创造了一个盛世,如此君主怎么会为了一个所谓的朝鲜皇妃而大开杀戒?况且这后宫宫女本就是从各地挑选而来,一旦这样大规模杀戮,那个地方还愿意在把女儿送到宫中。就算有人愿意,那么找这么多宫女来补充,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这期间后宫谁来打理。

朱棣活剐3000宫女,究竟是事实还是谣言呢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朱棣是一位非常具有争议性的皇帝。究其缘由,无非是朱棣这个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是“造反”而得来的。然而相对于稚嫩的朱允炆,朱棣确实更适合当一个皇帝,朱棣在位期间,整个明朝更上一层楼,取得非常之多的成就。

朱棣是一个好皇帝,但却称不上一个好人,毕竟能够起兵造反成功的人,说是好人,太牵强了。对于明成祖朱棣,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事迹莫过于他活剐三千宫女,每日还在旁边观看的历史。这个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事件是否是历史真实,从来都令人好奇。

“活剐三千宫女”这个事件并不是出自于正史,而是来源于《朝鲜李朝实录》,这是由朝鲜春秋馆的史官记载的1392至1863年历史事件的编年体汉文记载。世人觉得这个事件的真实,无非是由于这是史官记载,“史官”的身份让人减少几分疑惑。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是疑虑重重。明朝与朝鲜保留友好的外交关系,两国还通过姻亲关系巩固友谊。所以,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从朝鲜选一些秀女去大明后宫的历史传统,而朱棣的后妃吕氏和贾吕则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成为朱棣的后妃。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自从原配徐皇后去世之后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后宫的女人极度垂涎后位。这样一种情况之下。谁得皇帝宠爱,谁就是后宫女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朱棣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徐皇后死后,虽然没有再次立皇后,却对一个少数民族的妃子非常宠爱。这位妃子集美貌才华于一身,深得朱棣的宠爱,明成祖是一个骁勇善战之人,即使贵为一朝天子,仍然多次亲征战场。当时,朱棣把这位妃子也带着随同出征,然而这位妃子却在征战途中暴毙身亡。

失去了宠妃的朱棣深受打击,此时又有传闻说,此妃子是由后宫吕妃和其他居心叵测之人联手将其毒死的。朱棣原本对宠妃的去世万分悲痛,听到此消息,查都不查,震怒之下把吕妃和其同伙全部利用酷刑杀害了。据传言,当时与吕妃一起受到株连的人将近百余人。

朱棣后来想给一位爱妃王氏册封为皇后,然而王氏也突然暴毙身亡。正伤心欲绝的朱棣此时还听闻以后女人给他戴了“绿帽子”——传言贾吕、鱼氏与宦官“对食”,戴“绿帽子”就算了,还是“宦官”给的,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朱棣顿时对贾吕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贾吕深知自己的下场很惨,不待朱棣发落,自己就先自尽身亡了。

自尽对于贾吕来说,太便宜她了,难消朱棣的心头之恨。于是朱棣把贾吕的宫女全部抓起来严刑审讯。不审不知道,通过严刑拷打,有宫女吐出一个惊天秘密,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听到这个消息的朱棣怒不可遏,秉承着“宁可错过,不可放过”的原则,扩大了后宫的审查范围。

结果牵扯出来的宫女越来越多,有将近三千多宫女成为谋害皇帝的“嫌疑人”。据传言,朱棣处理这些宫女的手段非常残忍,将这些可怜的宫女活剐,还每日去观看,方消“心头之恨”。这就是历史上“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的故事。

纵观这个事件的始终,存在很多疑惑。首先,“活剐”的另外一个学术名词是“凌迟”,就是在人清醒的情况下,一刀一刀地把人的肉给割下来,耗时长,整个观念血淋淋的。

朱棣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好皇帝,不可能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观看“活剐”刑罚上。其次,这种血腥暴力的场面,任何正常人见到都不会好过,除非朱棣有“血腥暴力”倾向,否则,谁都不会去兴致勃勃观看。

再有,稍微思考一下就会知道,想要刺杀皇帝,单单依靠宫女的力量,别说三千多人,就是三万多宫女也没有办法刺杀皇帝,宫女不会以卵击石,让自己丧命。

综上而言,朱棣“活剐三千宫女”事件,很大可能就是一个传闻,算不得历史真实。

朱棣剐三千宫女的事真的假的

朱棣剐三千宫女的事是真的。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

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

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

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

扩展资料

朱棣向来心狠手辣,屠戮宫女。

朱棣的大老婆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朝鲜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

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