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里驱十五日第几次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指的是哪次反围剿)_围剿_百里_十五日

本文目录

  • 七百里驱十五日指的是哪次反围剿
  • 700里驱15日描写的什么战斗
  •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哪场战争
  • 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
  •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什么的战斗场面
  • 七百里驱十五日是第几次反围剿
  • 七百里驱十五日下一句是什么
  • 1931年夏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诗句描写的是什么的战斗场面
  • 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描写的是什么战斗

七百里驱十五日指的是哪次反围剿

1、七百里驱十五日这首诗是在第二次反围剿所做的,名为《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该词通过对反第二次“围剿”的首次战斗东固之战的生动描绘和整个战役的艺术概括,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无敌威力。
2、1931年夏季,国民党军队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兵力增加至十八个师又三个旅近二十万人马。
3、为粉碎敌人的进攻,红军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派出侦查人员,加强战术训练,建立野战医院,甚至在部队集中时为节约粮食以减轻补给压力而把官兵的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与此同时,大批赤卫队员和少先队员再次出动,对敌人的后方和运输线进行不断的骚扰。
4、红军再次使用大规模的运动战术,自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的半个月中,从赣江边一直打到福建西北的山区里,一路上找到机会就回身一战,不战则已,战就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力求围歼。

700里驱15日描写的什么战斗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工农红军长途进击、连战皆捷的雄伟气势。七百里驱十五日出自《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词六首》。

全诗为: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是在1931年夏反第二次大“围剿”胜利期间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反第二次“围剿”的首次战斗东固之战的生动描绘和整个战役的艺术概括,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战争的无敌威力。全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写白云山战斗,重点的描绘,写整个第二次反“围剿”,重面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哪场战争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七百里驱十五日,出自《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原句是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15天内,红军连打五次胜仗,自西向东横扫七百里,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

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第二次反围剿。

初夏的闽西上杭古田镇,漫山青翠,溪水潺潺。穿着红军服的“红色文化研学之旅”成员,唱着革命歌曲,走进古田会议会址瞻仰。会址背后的山上,“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庄严夺目。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这让古田镇溪背村村民廖永忠十分自豪。

1917年,古田第一所小学“和声小学”在万源祠成立。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把“和声小学”改名为“曙光小学”。至今,古田会议会址外墙上,还保留着红军留下的标语“保护学校”。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什么的战斗场面

“七百里驱十五日”描写的是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斗场面。第二次大“围剿”指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对红一方面军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这场战役的结果是红一方面军获胜。  七百里驱十五日的出处  “七百里驱十五日”出自《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原诗如下: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译文:  白云山顶的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余里,把来犯的敌人收拾得干净利索。国民党反动派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又有什么用!

七百里驱十五日是第几次反围剿

反第二次大“围剿”。

该句出自现代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原文: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译文:

白云山顶的云层像人一样要愤怒地站立起来,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自然界的草木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如天将神兵破空而下,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里,把来犯的敌人像卷席子似地一扫而光。有人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又有什么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作者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七百里驱十五日下一句是什么

七百里驱十五日下一句是: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这一句的意思是十五天长驱七百里,从苍茫的赣江边一直打到青翠的闽西山区,红军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势无阻挡如同卷席。

这首诗原文如下: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译文:

白云山顶的浓云象是愤怒地站立起来,白云山下的冲杀声震天撼地,连那枯朽的树木也都齐心合力地迎战敌人。红军从山上猛冲下来,枪支如林,直逼敌阵,如同飞将军降临。

十五天长驱七百里,从苍茫的赣江边一直打到青翠的闽西山区,红军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势无阻挡如同卷席。有人在那低声地哭起来了, “步步为营”已失败,悲叹又有什么用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向苏区步步进逼。

词人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行动作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亲自指挥中央红军,选择进占富田之敌王金钰、公秉藩为首战对象,“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先将红军主力集结隐蔽于吉安县东固一带,迫敌而居,等待战机,秘密埋伏二十五天。

5月15日,王金钰部脱离其富田阵地,分三路向东固进犯,16日进入红军伏击圈,红军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痛歼敌军,并乘胜进击,直指富田,经一天战斗,歼敌一整师。

继而迅即转入战略进攻,由富田而东,奋力横扫,“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1931年夏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诗句描写的是什么的战斗场面

1931年夏,毛泽东写下了“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词句,描写的是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战斗场面。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出自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意思是: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里,把来犯的敌人像卷席子似地一扫而光。

扩展资料: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

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改变第一次大“围剿”中破产的“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向苏区步步进逼。

百度百科-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描写的是什么战斗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

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