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致橡树》的内容讲解有哪些)_木棉_橡树_爱情

本文目录

  • 《致橡树》的内容讲解有哪些
  • 致橡树第一诗节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等)上有什么特点
  •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详解
  •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致橡树》的美育价值

《致橡树》的内容讲解有哪些

《致橡树》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树,我必须是树且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且要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舒婷代表朦胧诗里温柔的一面,代表爱与美。《致橡树》强调爱情世界中个体精神独立的重要性,使这首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心声。(《中国好诗歌 最美的白话诗》)

潍坊科技学院副院长张子泉:此诗运用了抒情主体拟人化这一表现手法。抒写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又独辟蹊径,不直接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而用了一连串精妙的比喻从各个角度反衬木棉的种种品格、信念和抱负,接着从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画,这样就从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是把反映式变为表现式的写法,显得更为浓缩、凝练、概括、集中。另外,诗人改造了传统的赋、比、兴的手法,避开了铺叙,加入了现代诗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更易表达抒情主体的主观感受。(《文学欣赏》)

致橡树第一诗节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等)上有什么特点

《致橡树》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修辞手法:假设,排比,比喻,拟人等。
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比喻和顶真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使得表达形象生动;运用顶真,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详解

1、《致橡树》赏析

(1)《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3)诗歌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4)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5)诗歌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6)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7)“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

(8)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9)诗歌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

(10)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1)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12)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13)《致橡树》采用整体象征手法,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仅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2、《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3、《致橡树》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郑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大学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致橡树》的美育价值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新诗代表作,也是这位朦胧诗人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这首诗作于1977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审视社会的年代,一个人生观、爱情观、幸福观开始悄悄转型的时代。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她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用局外人的视角清醒而又热情地审视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和判断。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赏析诗中“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从意象的标新立异之美、意境的和谐之美两个层面,体现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意象的标新立异之美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诗人没有选用熟悉的对比鲜明的代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两性的地位和关系的意象,而是选择了同类――两棵“树”,“橡树”和“木棉”作为中心意象,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以“木棉”对“橡树”的爱情表白来表现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歌开篇,“我”以独白的方式告诉自己的爱人“橡树”,以一系列与高大坚强的“橡树”形成鲜明反差的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意象,抒写“我”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她否定了攀附型、单恋型、奉献型、陪衬型的爱情观。因此,“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个性的压抑,使绝大多数女性丧失了应有权利和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得不到应有的真爱。而现代的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同意,才能产生美。”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木棉”与“橡树”同样属于热带树种、同样高大、同样开花、同样有使用价值。两树同样出类拔萃、相邻的“树”就这样“站在一起”,这两个意象给人以一种平衡的优美感,暗示着“我”需要的是建立和“你”独立平等的爱情关系。
“橡树”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的阳刚之美,和“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既有“沉重的叹息”般的女性特有的柔美,又有“英勇的火炬”般的刚强和坚韧,“木棉”不仅高大甚至有超越“橡树”的耀眼夺目的柔韧之美。寓意作者追求的、需要的现代意义上男女的平等关系,包括出身(身份)、社会地位、人生价值、事业成就的平等,即人格尊严、实现自身价值、享有的权利的等同。
其次,橡树是常绿高大乔木,“你”的“高枝”和“绿荫”就是一种意指,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暗示“我”对的所爱男性的要求。木棉虽是落叶乔木,但春有红花之貌、夏有绿荫之姿、秋有果实之盛、冬有落叶虬枝之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好展现,暗示诗人对女性自身特点、优势及才华的清醒审视与骄傲自豪。两个意象涵义的丰沛,只有细细品读、用心体味才能感受得到。
二、意境的和谐之美
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人为我们勾画出她理想爱情中的男女的画面――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平等的爱情。诗人灵动的想象相爱的“木棉”“橡树”如此默契静谧地生长在一起,体现了他们精神与情感的完整性与理想化的爱情交融一体的和谐之美。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在诗人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