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能无惑的孰是什么意思(文言文“孰”字怎麼解释)_释义_荀子_成熟

本文目录

  • 文言文“孰”字怎麼解释
  • 孰的意思
  • 孰能无惑前一句的孰是什么意思
  • 孰是什么意思
  •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的 孰 是什么意思、很急的!!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 古文的孰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孰”字怎麼解释

读音:[shú]

文言文中“孰”的释义:

  1. 谁,哪个:孰是孰非。 

  2. 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 

  3. 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孰与。孰若。孰何。 

  4. 古同“熟”,程度深。

释义:

  1.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1)孰不可忍也。——《论语》 

    释义: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2)人非生而行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释义:人并非是天生的智者,谁能没有过错?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释义: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2. 什么。
    (4)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甚孰利乎?——《国语·越语》 

    释义: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花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5)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柳宗元《封建论》

    释义:怎么知道这一点呢?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

  3. 缜密,仔细,周详。
    (6)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 

    释义:我担心天下人议论您,希望您能认真了解、调查。
    (7)兼权之,孰计之。——《荀子·不苟》 

    释义:全面衡量,深思熟虑。
    (8)宁孰谏。——《礼记·内则》

    释义: 宁愿尽力规劝。
    (9)凡虑事欲孰。——《荀子·议兵》。

    释义:对事的算计要深思熟虑。

    (1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只有大王您和大臣们全面成熟的商议计划议这个问题。
    (1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释义:第二天,徐公来,我看见后,自以为不如他好看。

  4. 通“熟”,成熟。
    (12)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释义:冷暖随着季节变化,五谷按规律的时间成熟。
    (13)腥其俎,孰其俎。——《礼记·礼运》 

    释义:生肉放在案板上,熟的可以享用。
    (14)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释义:五谷按规律的时间成熟。
    (15)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释义: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

孰的意思

1、谁,哪个:孰是孰非。

2、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

3、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孰与。孰若。孰何。

4、古同“熟”,程度深。

拼音shú,部首子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

五笔YBVY,仓颉YDKNI,郑码SJQS,四角05417。

结构左右,电码1328,区位4275,统一码5B70。

笔顺:丶一丨フ一フ丨一ノフ丶。

相关组词:

孰烂 

本指食物烹煮得很熟,引申为事物发展到严重地步。

孰计 

仔细谋算;周密考虑。

私孰 

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孰优孰劣 

谁厉害谁平庸。

孰是孰非 

谁对谁错的意思。

孰谓 

意思是谁料。

孰料 

没有想到。

孰轻孰重 

就是在心里自己掂量掂量哪个更重要,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孰若 

疑问语气词。询问二者相比,何者优劣。

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惑呢。

孰知 

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

生孰 

指成熟的作物。

孰能无惑前一句的孰是什么意思


shú
〈书〉疑问代词。
①谁:人非圣贤,~能无过?
②哪个(表示选择):~胜~负。

孰是什么意思

【字形】孰
【拼音】shú
【释义】
〈动词〉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享,从丸。“丸”指圆形的瓜果。“享”指“享用”、“尝鲜”。“享”与“丸”联合起来表示“品尝新熟的瓜果”。本义:品尝新熟的瓜果。引申义:1.瓜果成熟。2.食物煮熟。辨析:孰与熟。“孰”指瓜果自然成熟。“熟”指用火烹饪食物使之可口。说明:“孰察之”、“孰计之”、“孰谏”中的“孰”指“成熟”,即成熟的考察、成熟的计划、成熟的谏议。“孰不可忍”、“孰能无惑”中的“孰”意为“终究”、“结果”)。
(2) 同本义。“熟”的古字。
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孰烂。
(4) 通“熟”。成熟 。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腥其俎,孰其俎。——《礼记·礼运》
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5) 庄稼丰收;五谷有收成 。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子》
〈形容词〉
(1) 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
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
兼权之,孰计之。——《荀子·不苟》
宁孰谏。——《礼记·内则》
凡虑事欲孰。——《荀子·议兵》。注:“谓精审。”
思之未孰。——《周髀算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孰复(反复思虑);孰虑(计虑周祥);孰视(细看);孰计(考虑缜密周到);孰论(仔细辨析);孰察(仔细观察)
◎ 孰 。
〈代词〉
(1)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
孰不可忍也。——《论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孰有过于狡虏妖莲及叛将悍帅篡王之突如来如者乎?——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2) 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何(谁何);孰与(与谁);孰谁(何人)。
(3) 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孰是孰非。
(5) 什么 。
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甚孰利乎?——《国语·越语》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 柳宗元《封建论》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的 孰 是什么意思、很急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明白的,所以说谁能没有困惑。
所以那个孰应该是谁的意思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 

  1. 【出处】: 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解析】: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3. 【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古文的孰是什么意思

孰在古文中有以下4个意思:

1、用作形容词,通“熟”。熟;烹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

释义:师 没有把熊掌炖烂。

2、用作代词,意思是:谁。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孰谓微生高直?”

释义: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

3、用作形容词,通“熟”,成熟。

出处:先秦·荀子《荀子•富国》:“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

释义:寒暑季节谐调,粮食按照时令成熟。

4、用作形容词,通“熟”。深透;仔细。

出处: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释义:只有大王您和大臣们全面成熟的商议计划议这个问题  。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孰,食饪也。从丮,享声。易曰孰饪。        

白话版《说文解字》:孰,食物被煮熟。字形采用“丮”作边旁,采用“享”作声旁。《周易》上曾提到“烹熟食物”。        

词语解释

1、下孰  

释义:丰收的年成,按其情况分为上孰、中孰、下孰三等。孰,丰年。

2、孰料  

释义:在酒水的制造过程中,原材料经过发酵过程蒸熟之后成为孰料。

3、馈孰  

释义:献熟食。祭祀的一种仪式。

4、上孰  

释义:上熟。上等收成。孰,“熟”的古字。

5、生孰  

释义:孰,“熟”的古字。指谋虑的粗率和审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