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什么典故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有什么历史典故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怎样的典故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著名的历史典故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有哪些历史典故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诗词典故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什么典故
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的是西汉的开国大将军韩信是由萧何向汉高祖刘邦举荐的,但韩信之死也跟萧何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韩信一生最好的写照。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年轻时,生活孤苦,常被欺负,还忍受过胯下之辱。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钦佩得五体投地,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韩信能有成就,离不开萧何的大力举荐。
二、萧何骗韩信入宫,被吕后诛杀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后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举报韩信有谋反之心,当时刘邦出征在外,吕后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来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其实是对韩信一生的高度概括。讲的是西汉两个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一位是刘邦的丞相萧何,一个是刘邦的大将军韩信。
说到韩信和萧何就不得不提到被传为千古美谈的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了。韩信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从军之后也得不到重用。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认识了萧何,与萧何促膝长谈之后,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打算向刘邦推荐韩信,可还没来得及说,韩信便从营中逃跑,萧何知道后,赶忙趁着月色去追韩信,劝得韩信回心转意,并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考察后,也认为韩信乃当世奇才,遂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之后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汉的大半江山也皆为韩信所打下。在楚汉争霸最后一战中,韩信将项羽追赶到荥阳时,便按兵不动了,这时萧何告诉刘邦,韩信这是在向汉王讨封赏呢。于是刘邦当即封韩信为三齐王,还赐予韩信五不死承诺,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天下没有能捆绑韩信的绳子,天下没有刀剑可以杀死韩信。所以这第一句成也萧何,就是说韩信的成就和功名皆因萧何而成。
刘邦称帝之后,对功高震主的韩信越来越忌惮。便想法子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将齐王改为楚王,之后又设计,以谋反之罪将韩信抓了起来,降韩信为淮阴侯,让其闲居在长安。为了除掉韩信,刘邦又故意出游不在宫中,而萧何将韩信骗入宫中,吕后又以韩信勾结谋反为由,要诛杀韩信。韩信搬出当年汉王承诺的五不死,结果吕后把韩信带到顶棚遮天,地铺地毯的屋内,刘邦还不在宫中,然后又派遣十名宫女用木棍将韩信活活打死在屋内,既遵守了刘邦对韩信的五不死信约,又除掉了韩信这个危险人物。所以第二句败也萧何,就是说韩信之死,也是因萧何的设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怎样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来源于韩信的人生,在韩信的这一生中,能够异军突起,离不开萧何的大力举荐,能够被吕后诛杀,也离不开萧何的诓骗。
首先,韩信的成功,离不开萧何的大力举荐。
秦末群雄逐鹿的大潮中,韩信最初是追随项氏的,韩信追随项氏时,项氏的话事人是项梁,项梁在定陶被秦将章邯击杀,韩信继续追随项氏,项氏的话事人换成了项羽,在项羽的麾下,韩信屡屡献策,但却从来都没有被项羽重视过。韩信后来没有办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便去了刘邦那边,在刘邦那边,韩信先被夏侯婴举荐为治粟都尉,又在萧何的举荐下被汉王刘邦登坛拜将,成了大将,从此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开启了辉煌的一生。如果没有萧何的举荐,可能韩信再换个阵营,最多也就是个治粟都尉了。
其次,韩信的被诛,离不开萧何的诓骗。
楚汉相争结束,韩信被刘邦调离了齐地,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后又因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刘邦伪游云梦,将韩信抓捕,随后赦免韩信的罪过,因韩信家在淮阴,封韩信为淮阴侯。由王而侯的打击,让韩信始终耿耿于怀,韩信不甘心失去,韩信要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韩信就鼓动被刘邦拜为巨鹿守的陈豨谋反,陈豨谋反后,刘邦亲征陈豨,韩信称病不往,留在都城长安,在长安,韩信定下了矫诏赦官奴和刑徒来袭击太子和吕后的谋反计划,部署妥当,只待和陈豨接洽完毕,就可以行动了。
韩信还未行动,就被人告发了,韩信并不知道自己被告发了,见萧何来到府上,萧何骗他进宫,他就傻乎乎地进宫了,刚一进宫,就被绑缚了,随后被斩杀于钟室。
如果没有萧何,韩信不会成功,如果没有萧何,韩信也未必会被诛,这便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典故来源,因一人而成功因一人而失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著名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下面由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著名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世人对萧何的评价可真有意思了!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其实最初韩信逃到汉中投靠刘邦之时并未受到重用,刘邦看韩信千里迢迢来投靠他觉得十分不易,于是就封了个管粮仓的小吏给韩信,因韩信在军界从未立过战绩,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
一天晚上正值明月当空,韩信心灰意冷准备离开汉营,正巧被萧何知道了,于是萧何骑马就去追韩信,费了好大力气才追回韩信,此典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后经萧何拼命举荐,刘邦才答应与韩信见面,他们二人畅谈一番后,刘邦便认定韩信就是他最理想的大将。没过几日,刘邦建了一个高大的拜将台,正式封韩信为汉军大将。而后韩信百战百胜,攻城略地,最终在九里山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挫败于垓下,项羽败至乌江自刎。韩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韩信以及彭越等一类将领,认为自己对汉朝立有巨大功勋,称王并不过分,但从刘邦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异姓割据者,即使政局暂时安稳也是不可能长久的,万一将来他们造反,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况且这些都是长期跟随自己征讨天下的’功臣,他们幅员辽阔,物资充分,带兵的实力绝不是刘姓那些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能对付的,不如趁自己还有能力,索性逐一消灭掉,给刘家子孙一个平稳的环境,让自己的宗亲来取而代之。
名曰同姓王,这样就算将来他们这些同姓藩王造反,天下还是刘姓的天下。萧何协助刘邦臣,不顾及长期的手足之情,削除异己,最后也落得被刘邦深为忌惮的处境。而事实证明,即使是同姓宗亲,也会造反的,正如后来刘邦死后不久的七王之乱。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有哪些历史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涵盖了对韩信一生的发迹到因为谋反被杀的历史典故。韩信发迹是因为萧何识得韩信是大才子人,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而功高盖主的韩信最后被杀,也是因萧何和吕后商定计策将韩信擒拿处死的结局才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时楚汉之争刘邦领导的汉军和项羽领导的楚军之间有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来确定谁是真正最后的统一者。当时的韩信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一心做大事的韩信先是投靠了项羽而没有被重用。在不得志的情况下转投了一向有着礼贤下士的刘邦。而当时的刘邦正直军队力量难以抵挡项羽军队的时候而心烦不已,事情也众多需要处理,就没有过多留意前来投靠的韩信,只给了韩信一个小小的粮仓管事的职位,而当时的萧何忙于其他事情并不在现场,等到萧何回来得知心灰意冷的韩信趁着夜色离去。萧何立刻询问刘邦是否有重用韩信之后得知韩信只得了一个小小粮仓管事,心中得知韩信大才未展,就不辞辛苦立刻骑马追韩信而去,追回韩信之后,当面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并当面举荐给刘邦,而韩信也被封为大将军,在最后与项羽的战斗中韩信利用车轮战战术将项羽打被,帮助刘邦称霸天下建立了汉朝大业。这一美谈被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流传至今。
成也萧何
韩信因为萧何的慧眼识才从一个未立战功的小小管事到被当时身为刘邦手下最为看重的谋士萧何亲举荐。可以说是韩信的才能没有萧何就无处被发现而有机会施展。到最后封王的显赫地位也是离不开萧何帮助的。也就有了韩信之所以能成为大将军立下战功封王的人生有了成也萧何前半生的写照。
败也萧何
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可以说是功高盖处的存在,而刘邦对韩信的封赏也算是言而有信,而在刘邦年老之时为了巩固后代基业的统治,将以前的功臣视为隐患而铲除了。功高盖主的韩信也是受到打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韩信听信身边谋士的建议准备举兵反抗,而被萧何定下计策,将韩信骗到皇宫之中被吕后派人擒拿,最后因谋反罪名处死,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凄惨下场。从王侯的地位沦为阶下囚到被处死的韩信,正因为萧何的计策结束了一生,也就有了成也萧何的后半生写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什么
说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的的典故,当时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汉高祖十年(215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跟着我来看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诗词典故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淮安)人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起义军。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个偶然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长谈之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萧何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便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韩信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居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罪杀害了韩信。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出在同一个人(或同一物)上面。
又作“成败是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1、早期韩信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2、萧何月下追韩信
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3、萧何力荐韩信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4、萧何计杀韩信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被人陷害谋反,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5、故事喻义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